標籤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對動態「清明上河圖」的想法

在看了幾篇關於這展覽的簡介,我已經將自己的期待降到最低了。一開始發現有這麼個展覽時,自認算是個「清明上河圖」的業餘專家的我,簡直想立刻去見識這我最喜歡的藝術創作。後來發現了不過是電腦製圖失望了些,又為了等套票而遲了幾星期,最後還因為等休假日的來臨,把自己為了解這畫而買過的專書重新看了遍,再對照網路可見的展覽簡介、心得,還有蔣勳導覽演講……唉,看來是一場極為入門的展覽吶。

從前看到《哈利波特》有可以讓照片中影像動起來的魔法出現時,心裡一個問題便浮了出來──當錄影技術出現時,攝影藝術還有何存在的理由?如果我們可以不斷反復觀看令我們激動的「瞬間過程」反復上演時,為何還要去看那凝聚了最高張力的真正那「一瞬間」?也許,正因為一個凝定的影像告訴觀者的「容量」最少,可正由於它的掐頭去尾,更能讓人專心於這被作者挑選出為人品評的內含有多強。而一齣真實記錄片,無論是加快、放緩,或是按原速度撥放,都有一個時間的過程,也許能讓觀者隨著這時間而專注的效果,但如此觀者之所以專注,便不在作者的選擇,而在呈現出的那個瞬間本有它的事件性,如此,便沒有「作者」的存在必要,也沒有成為一件「藝術品」的資格了。
「清明上河圖」雖然是靜止的,但其中卻充滿了無數的動感,從最初進城驢隊那個人的手勢、掃墓歸城隊伍趨趕闖到大路中間的孩子、被算命師攔下的行人及回頭的行人、船上各人或忙或閒的行動、橋上或興奮或自顧不暇的臨場心情、城門前橋上的乞丐與路人的互動、市街上眾人或是漫步或是將趕往何地、店內老闆、助手與顧客彰顯身份的身姿,以及畫面最終初來城市的鄉民與將離城市的官員……這一切一切的動態,不是被靜止的畫面固定限制,反而正是因為畫面凝住了他們的某一個動作而使得他們的意圖能清楚地被觀者猜出來。
而「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似乎沒有發現這是「清明上河圖」最高的藝術成就所在,反而淡化了這許許多的多瞬間,驢隊如履平地般的過橋,彷彿根本無需前頭的領隊人導引;早晨人群漸醒正在活動筋骨的七、八點,被僵化成一切準備就序的十、十一點;橋上橋下動口與動手人的對比、觀注身外事件的行人與觀注己事的爭道僕人的對比、安適待客與熱情招攬的對比……過橋一幕是因為這隨便一數都不下三處的焦點而成為畫面中心,「會」卻只留下了那無需提點便會注意到的最緊急事件,反而使這一幕變得再無可觀。橋上唯一的事件不過就一個跑來捉豬的孩子,而這似乎是這作品的慣用套路,加進一堆蹦蹦跳跳但原本不存在且存在了其實有些突兀的孩子。「清」中雖然也有孩子,但一定都有大人在旁,不曾有兩三個孩子聚在路邊玩起的場景,而這也是一個商業城市的自然景象:因為彼此的陌生,所以孩子總是被細心保護著的。
簡言之,「會」讓我有種在看畫「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的畫師仿「清明上河圖」的感覺。若要用一句話評「清院本」,便是「積木畫」或「古裝佈景」;一點也沒有活生生的感覺,樹木、屋頂、人物服飾看起來假假就算了,糟糕的是彷彿剛重下去的樹、剛蓋好的房子、剛縫好的衣服……這能看嗎?尤其衣服特別明顯,因為製作「會」的團隊有認真分析畫面中人所穿的衣服,但卻忘了衣服是該「穿」上人身,而不是把人頭「安」在衣服上。

另外的缺點,是整個畫面還是太過潦草了,就說那船吧,簡化了那麼多不同船的細節,把門窗設計和船板結構全都變成一個樣,船在水中晃蕩時,船體的「片面」真是慘不忍睹啊!被縴夫牽引的船隻為什麼沒有因施力的改變而呈一鬆一緊的狀態呢?過橋的那船都已經進到橋下了,那垝杆的放落角度竟然一點都沒改變?
過了城門後的街道好蕭條呀,對比原圖,絕對連十分之一都比不上,尤其那孫羊正店的門口及店內,到底有幾個客人呢?夜晚的時間點也很詭異啊,為什麼選擇的彷彿是各店將近關門前一小時的人潮?各店各船透出的燈光是挺美的,但均一的色澤與亮度和本來就是音效的作樂聲加在一起,又沒有人朝磨肩的紛擾沖淡這模型的虛偽,古今中外哪有這種「城市」啊?

最近養成了凡是看展覽一定會租導覽機的習慣,但是至今卻還沒有因為用了導覽機而對畫面有更深了解的感覺,因為它總是講得太少、太過制式話、太與實際畫面沒有連接了。所講的內容在書中都可讀到,甚至在簡介中就有,而且內容總多是與畫面本身無關的背景,例如:「會有駱駝是因為……代表了……」而不是:「看第三隻駱駝載了什麼……最後那個人是因為什麼而停下了腳步……」如此,觀眾終是走馬看花,又何必租導覽機,甚至又何必觀看就在眼前的作品呢?
唯一看了有些高興的,居然是那一比一的黃金複製品,一些在書面上有些模糊的東西它試圖給了明確答案。受夠那粗糙至極又解析度太低的模板後,看這可賣錢的仿製品讓我的心情好受了些。
讀書時發現遼寧博物館有「清」出現的所有船隻、車輛,與建築的立體模型,真是好奇,這次只來了真實大小的虹橋模型,不過只能「外觀」,有些沒勁。在讀《筆記清明上河圖》時,最喜歡的一點除了這位作者總喜歡用鉛筆再畫一次外,就是喜歡它畫了整幅圖的平面圖了。畫面中的河究竟是怎麼流的、房子與人物的透視究竟做了什麼天衣無縫的變化……看見一位藝術家如何創造他的藝術品,而不只是千篇一律地讚美他畫得很像很漂亮,才真算是對我們三方都有所交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