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近期外事

今天才知道「眼球中央」在愚人節公佈的停更解散消息是真的。我有訂閱,即使選看的密度比志棋還低,還是覺得好失望好疲倦。失望我所知道唯一用諷刺方式直指政治界荒謬愚蠢的媒體不再發言了;用「諷刺」手法很重要,看到有人面對這些狗屁倒灶還有辦法忍住不破口大罵並嘻笑以對,我縱使無力勾起嘴角,也彷彿仍有繼續睜著眼睛的力量。


*
志棋的話沒什麼大問題,就是覺得他的選題愈小愈有針對性才愈值得看,如:「有這樣一群人在什麼時候做了某事,是怎麼回事?」可是題目牽扯太多人太多經驗太多說法的話,例如上一次看的「月子中心是否必要」,就覺得非常浪費時間且擔心有人因此學到了斷章取義的攻擊異己句子。

首先「做月子」的定義是什麼?西方沒這個詞但也未必完全不照顧產婦和嬰兒就不叫做月子?第二在家做、有家人幫忙做、請人幫忙做、去平價中心做、去高級中心做差這麼多,你卻能給我「一個」答案?第三「必要」是啥?不做的話母子也不會死就是不必要啦?第四你不知道世上一半人是女的又一半有生過孩子,你聽過有人說過「我的身體、生產、術後、孩子和家庭經濟情況都跟某人相同」這種話嗎?你好意思跟我說這些人都有或沒必要做某事?
噢,有啊!別聽別人尤其是沒經驗沒專業知識卻態度強勢的人胡說八道。

這種複雜議題要是分個類做成系列就會好得多,例如臺灣月子中心的等級、月嫂的服務內容、不求幫助的人最起碼要把自己照顧到什麼地步,什麼時候該放棄趕緊求救?流行的做月子民俗但在醫界備受質疑的事情、別國常做我們卻從不做的具體事項……這豈不在團隊能力範圍內又對觀眾有意義多了?
複雜的問題就應該把它抽絲剝繭,不求你一條條解釋也希望你能講清楚這個問題為什麼複雜。不該是你以為觀眾只想知道「是/不是」便把複雜問題平面化,那是在助長人們的偏見。哪怕正反方意見都給同樣篇幅,只要是引導人們往「要做/不做」或ABC選項化約意見,而不是拉開視野看見糾結的全貌,說再多也只是增加彈藥而已。

*
Z圖書館活了又死了。
收到電動刷頭折價卷,立刻花掉,還是要平均一個兩百,呃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