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看完兩冊紅樓夢,總共大概有四五冊吧?滿喜歡這個版本的,可以單手拿著讀。只可惜沒一本繁體版的有古註,其實所有今(臺灣人註的)古書都有這個毛病,都想要自己來,或是想要讀者客觀的不被影響,忘了那些註文早已是原典的一部分了。
大概已看過五本講紅樓的書,所以想再挑戰一次讀紅樓原文,沒想到一看就放不下來,真是又驚又喜,看來我的中文能力有進步。只是有詩的地方多半還是跳過去,當個睜眼瞎子;或是不了解他們口語的玩笑與影射,而跟不上故事中人的喜怒變化,仍有遺憾。
葬花
葬花一幕與葬花吟在許多人的心中都留下了影子,但黛玉第一次葬花,被《會真記》吸引了去,第二次所吟的葬花吟我又因為聽不懂之處跳過、聽得懂之處太過耳熟能詳,一點也沒被感動。真正令我感動的,是寶玉看完書抬起頭來,一陣風吹落了無數花瓣,瞬間將寶玉的世界染成一片紅的那刻。當寶玉用衣服兜著花,小心走到河邊將花瓣落於水中時,我才鬆了一口氣。
黛玉在第一集不太討喜,不是生氣(冷笑。說起來「冷笑」也是紅樓裡一個很特別的表情)就是哭泣,但還沒感到反感。一方面是我對所有人的印象都很好,另一方面其實是我根本不明白她在諷刺或生什麼氣。
看隨文註的好處是讓我知道一整句話或一整個場景的重點在哪個字或人,缺點則是這些人大多都在感嘆,說些「妙!妙!」的話,而不像我看通鑑註那樣是為了讓人看懂原文在說什麼而做的註解。
第二集的黛玉就靈動多了,語言、表情與動作都讓我笑出來。像是她在詩社作詩的「一揮而就」、釣魚、斟酒,或是與寶釵談《西箱》、與探春笑鬧畫圖,都讓我忍不住想說:女孩子就是這點可愛呀!倒是我們的正角寶玉,我還不明白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哩。
同性戀
討厭談到這個議題,也討厭這個字眼,因為我相信曾說的一句話:「世上根本不存在著『同性戀』,所有的愛情都是『異性戀』,因為都是愛上一個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他的意思就是,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是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感情;既然所有人的「性情」都是不一樣的,哪裡有什麼「同性戀」存在呢?這話其實是在重新詮釋「性」字,將愛情解釋為兩個不同性情的人的相遇,而非兩個不同性別的人的相遇。
所以,只要一看到聽到有人談論紅樓中的同性戀時,我總是一肚子火,因為這是貶低了寶玉,甚至是整部紅樓的情與性。寶玉親近誰只因為喜愛那人之真實品德,其他男女(無論正邪)又何嘗是因為對方之性別而與之交歡?
也許我是看不懂故事中用物件或隨口之語所影涉的性事,但我認為就是有了,也不過是情至極致或欲之極致的一個結果而已;性交與否不是重點,為何而性交才是。
我們這個社會雖自許為不貶低同性戀的現代社會,其實對性別的意識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濃厚。
妙玉
如果不是先知道了妙玉是個怎樣的人的話,我一定會討厭她的。她是個打從心底瞧不起任何人的人(大概也只有她敢明目張膽的對黛玉冷笑了吧!),但我又看不出來她哪一點足以讓她瞧不起人。蔣勳說,那是一種對生活美的執著。嗯...也許是吧!可她偏偏處在一個最不適合她的位置上,如果她是像黛玉這樣的小姐,缺點也就不會這樣顯眼了。
遠嫁
這是探春的結局。有人說十二金釵的結局代表著12種不好的女子結局方式,而「遠嫁」的確是我們傳統歷來覺得是該悲哀的女子結局。探春是個有主見又有能力的女孩,她最大的壓力不在旁人小瞧她一個小女孩管事的能力,因為她能克服;她的壓力在於她那瞧不起自己,也連帶著瞧不起自己小孩的母親趙姨娘。因此蔣勳說,對探春而言,遠嫁也許是一種解脫。以上的說法我都可以接受,只是突然又聽他接著說:「古代人總認為遠嫁是不好的,可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遠嫁似乎也沒什麼不好,而探春是個很有現代意識的女性。」唉,其實他話不是這樣講的,一定還多加了什麼「封建傳統」之類的字眼,不然我不會覺得那樣刺耳。
其實,就探春這樣遭遇的人,只要離開了娘家,對她來說已經是解脫了,遠嫁與近嫁不是重點。如果她活在我們現代的社會,反而不能與母親斷的那麼乾淨呢!
說回重點吧,何謂遠嫁?古人心目中的遠嫁其實已不存在於現代人的心中了,因為今人根本沒有對「遠」的概念,就是嫁到兩極去,也不是一通電話就到耳邊、一紙機票就到眼前了嗎?從前則不論是規定上不該常回娘家,實質上也很難做長途旅行的啊。所以遠嫁是「生離」,而不是什麼簡單的「分開」唷!從這個思路去看,還會覺得「遠嫁」是個沒什麼需要難過的結局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