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行九十者讀紅樓

2008/10/04



決定買一套實體紅樓。本來選定的版本是簡體版的《脂硯齋石頭記》,但那天去了書店翻翻那書時看到它最前面的總序,一把火開始在心裡燒起……真是標準的「大陸式書評」啊!想起從前聽過的「大陸那邊會用道德的角度來批評(紅樓夢),看它書中人物有沒有壓迫奴隸……」,我真想大罵「那也配叫『倫理』嗎?那叫做『政治』!好好的一本書,給他講成這麼俗不可耐!」所以,我不想買那個版本了,尤其與我手中的這套「經典」版的,出自龔鵬程的序比起來,我不要它。

於是開始翻閱各種繁版。其實細看之下,簡版也不多有脂評的。繁版多重註文,簡版多重圖片。(其實世面上所有的文史哲古書都有這麼個缺點,沒有古人的註。)但仔細一看,繁版的排版合我意的還真是十無一二呀!



我對排版的要求有四點:

一、間距:

行距要寬到能剛好塞下一行正文,頁面四方也要有適當空間寫眉批。全書速翻閱覽,不應一片黑墨。

二、引文:

詩是紅樓內容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詩應另排一段。如有對句應換行,便於觀賞韻尾。詩字體應改為楷體。

三、註文:

解釋名詞之註文應置於每頁頁末,不應集中於章尾,以便閱讀通暢。古註隨句評文若拉出,應同上述註文之排版;若不拉出者較佳,但字體、顏色和大小應與正文有異。

四、裝訂:

不要精裝,不利書之豎立保存;應分冊,利於手上閱讀。



結果,列出這些條件後,發現竟然只有我手中的這本除無任何註文外完全符合我的要求……這間出版社似乎半倒不倒的,於是自網上標得。



***



目前以看完倒數第二本,但很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感覺,也不確定這本的最後幾章我是怎麼看過去的……

最後這兩本就是最後40回了,也許是因為劇情,或是因為刻版印象,或是真的很難看……我真覺得很難看……大概在看到倒數第三本的時後吧,我就有種「大觀園髒了」的感覺,下人們的吵架真令人煩躁的要命,雖然我知道一般下層女人吵架就是這種氣份,但還真的忍不住問作者一聲:「是不是太刻意了?」

我知道紅樓的特殊觀點是不喜歡男子和結婚後的女人,但是作者其實也知道男子也可以有女子般地潔淨,就像寶玉、北靜王或蔣玉函這些角色,可是為何作者刻畫的老女人就是這麼清一色的「髒」呢?啊,也許除了賈母吧?可賈母在後40回也跟其他老女人差不多了,其它最好的婚後女子也只有鳳姐兒和李紈了吧,鳳姐兒是「壞」,不到「髒」;李紈則是因為個性、手中無權和無夫污染,不讓人有「老女人」的感覺,若她有丈夫,多半淪為王邢二人之流。其他的媽媽們,哪一個是能說三句話而不讓人皺眉的呢?作者真是有點太刻意了……人可上可下是故事的重要觀點(賈雨村評寶玉之頑),因此在最髒的地方放進一個光明,以及在最潔淨的地方放進一個變數是基本架構,為什麼這裡缺了呢?



另外,關於這本書的人物,主要的淨潔人物,他們在對抗這已僵化的架構時,多半不是用自己的淨潔來對抗,而是屈就或是事後哭泣。倒是次要人物,從金釧兒開始(還是應該算秦可卿?),然後是鴛鴦、尤三姐,最後是晴雯,她們都是潔淨的人,並且對於自己的潔淨(不是身體,而是心靈)有非常高的自覺,所以願意用生命來守護,這是無力反抗而願意反抗的人的方式。可是其他主要人物呢?尤二和二木頭,還有最該反抗的人寶玉,他們做了什麼反抗?

不論兩位女子,說這寶玉吧!他是整本書中唯一懂得愛惜女孩淨潔的人,也是唯一有可能去愛「護」這些女孩的人,可是為什麼他沒有保護這些女孩?原因無他,因為保護女孩的唯一手段就是他最厭惡的一件事:長大。只要成為一個大人,就能用理來保護她們受外敵侵擾,只要成為一個大人,他就會懂得當女孩觸犯了女人時,女孩需要的不只是偏袒而已。寶玉是公子,所以他有資格偏心,可他偏心又不敢直說「她是我的丫頭」,卻說「這件事是我做的」。你讓這些老女人們連私下抱怨都不能了,因為她們不能說「因為是寶玉的人做的,所以我們管不著」,只能說「這事是寶玉做的,所以從來沒有錯過」,這讓那些女人有多麼生氣?這樣的心態,是御下之道嗎?



大觀園女孩們也是一種很奇怪的組合,她們看似交情好、相知相惜,可真正有一個人出了什麼事時,其他人卻置若罔聞,頂多只在悲劇結局發生時為那人哭幾場罷了。這算什麼友情?所以我覺得當尤二死訊來時,寶釵聽了「沒什麼感覺」是最真的表現。故事中人可不是我們,知道尤二受到什麼折磨,他們只知道璉在外偷娶了一個人,然後這個人死了,請問薛姨媽有什麼好哭的?尤二死了,服侍她的人想起她待下人很好於是也哭了,請問為什麼尤二吃那種難吃的食物時,只有平兒一人幫她?這些人哭尤二,就跟續寫中寶玉哭黛玉一樣,令人嗤之以鼻。

愛一個人與喜歡、欣賞一個人是不一樣的,欣賞的話大可只顧自己高興,或是他需要你時隨你心情的好壞他些安慰;但愛一個人不一樣,你必須為你們之間的愛而保護對方不受外在傷害。如果你沒機會開發講理的能力,跟對方一起自殺,我說你們貞烈;如果你有這個機會,你就應該盡全力與外敵周旋,失敗了,或是自殺或是出走,我都佩服;但是,若是放棄了成為大人的機會,是真的很不應該,你沒有做好一個大人或君子的角色,這樣的人其實根本沒有資格與人相愛的,因為放棄了自我成長,就不是註定成為小人,而是選擇成為小人,這是最可惡的。所以,如果寶玉真沒有實際的行動來積極維護他跟黛玉之間的愛情的話,他就沒有資格哭黛玉。



愛是強者的道德。所謂強者,就是大人、就是君子,他們能夠看到每個人最美好的部分,並且欣賞珍惜之。最重要的,他要對其有一種責任感,這責任不是扭曲那自然生命,而是呵護這自然生命不受外界干擾自在生長,甚至有一天,讓這自然生命自發成為強者,接著培育下一個生命。晴雯撕扇就是一個最好的教育模範,那個故事要看的不是晴雯最後到底是撕扇子還是摔茶杯,而是要看寶玉對晴雯在白天時摔壞扇子這件事有什麼想法。寶玉說,扇子通常是拿來煽的,但如果喜歡聽它被撕破的那個聲音,為了聽這聲音去撕它也沒什麼不可以,就像我們買爆竹,不也是為了看它爆炸的那一瞬間而已嗎?反之,棍子雖然是用來打人的,可是若只是生氣而拿它隨便敲敲打打出氣,就算棍子沒壞也不可以這麼做。這種「物盡其才」的態度,就所謂「愛物」了,寶玉是這麼說的,晴雯最後以撕扇作終,不過是為寶玉的愛物觀舉個最後的例子罷了。她撕那扇子,表示她懂了寶玉說的愛物,表示寶玉這次的教育成功,這就是君子愛小人,並也讓小人成為君子的實例。

寶玉最好的兩篇「論文」(不是「情文」)一篇就是這個,另一篇就是關於祭祀的那篇文章。他說祭祀首重誠意,只要有誠意,手邊的一碗清水一杯酒都可用來表示哀悼;燒紙或是豬羊忌品都是微端末節。賈府的禁忌剛好是不準燒紙,那就不要堅持燒紙,因為不值得。

因為看了這兩篇論述,我確定寶玉是個百分之百的儒家人,因為他關心人事、因為他喜愛人的美好,所以他應該成為一個君子。不過藉寶釵要黛玉別看《西廂》的話說:一般人不識字、不懂得看書也就罷了;懂得看書,就應該選擇正確的道路去仁民愛物,而不應該選擇邪僻之道。選擇邪僻之道是書誤了人,做了邪僻之事還反過來曲解書中道理(看起來像是引經據典),那是人誤了書。《西廂》是正書邪書我們不談,重點是寶釵認為有些人誤了書,不就正是寶玉罵「除了明明德之外無書」,還有「所有文章都是在曲解聖人的話」的原因嗎?不過,寶釵重「書誤人」一面,所以她排斥被世俗歸於「邪書」一類的《西廂》;寶玉重「人誤書」這一面,所以排斥一切接觸與名利有關的人事地物。這兩者都偏了,寶釵應該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貼在「正」「邪」標籤之下物的內容;寶玉應該用他的慧眼重新點化那僵化的教條,如此才能走向開放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