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動筆
從敏的課程結束後,心理就一直保持著休息狀態了,連考試也沒有改變,從那時到現在,似乎還沒有做全一件事,1.通鑑6B版。2.《論》、《易》的整理。3.看完任何一本書。大概都會在20或80的時後停下來,然後閉上眼睛。
現在正在看漫畫《琴之森》,是一色真人的作品。偶爾看到它的動畫版所以找了原著來看。小時後的節奏比較緊,但是人物的個性有點表面,海的母親和阿字野的個性都太淺了,由其是阿字野,明明佔有那樣重要的位置,台詞與動作卻如此之少,他是怎麼教阿海的?他對阿海和自己有什麼想法?之後他想做什麼?結果他似乎就只是個鋼琴老師而已。
進入蕭邦後,寫得稍微深入的是雨宮,不過......應該算寫得真吧?想靠近,又想超越,或說遠離。其實仔細想想,他對阿海的行為挺過分的,自己受制於對方,找到對方後,在對方的幫助下重新站起,但在大會上,又對阿海的熱情抱以對立。雖說故事中阿海都沒有掛心,但那只是因為阿海是那樣的人而已。曾在〈阿瑪迪斯〉說,天才雖不善世俗生活,但都對世俗之人抱有一顆天真的善心,他們無意傷害,只是不容易了解別人,甚至對自己也不甚了解。在「對世人的善意」上,的確在阿海身上看到了,瞧他想起雨宮的畫面,都是兩人一同遊戲的場景,反之雨宮只記得他被阿海的琴聲震攝的心情。故事對兩人對彼此態度的落差有滿有意識的凸顯,可是每次都只是重複雨宮的冷漠和阿海的熱情,都沒有他們因為對方與自己的落差感到不對勁的反省,所以在下一次見面時,兩人的態度還是一模一樣。這種設計光是用天才與庸人的基本設定,已顯疲態了。
下個禮拜要去台中……去台中,一點都沒有要準備旅行的感覺,不是錢或行李,而是沒有興奮和激動,或者說,越想越不知道會如何發生。我是喜歡他的,非常喜歡,但是有些事……適合一個人做。
在網上看完《心理罪─畫像》,呵,難怪出版社總要限制網路發表。不過看完後,的確慶幸自己沒買。其實看完第一個案子就覺得不值得了,因為……因為太簡單?不是我猜的出來,而是,太理所當然了。雖然我不了解人的心理運作,實際的運作,但……我不覺得人是這樣理所當然的生物。不過,既然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故事,也許就是會如此……吧?
另外就是人物了,對方木有些失望,可能是我習慣了「聰明的人就是冷靜的人」的設定,所以對於方木有心理創傷、注意到兇手在針對自己時的憤怒,還有對女友及同學的隨波逐流時,我都感到怪異。而且除了他以外的配角們,真的完全是用環境來想像他們就十拿九穩了,他最好的「朋友」要將他趕出宿舍,還有他女友對他說的那些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情話,幾乎就是肥皂劇的照抄……
我不覺得人是這樣一種容易被影響的生物,就算真的被影響,也不會那樣明白的表現出來,因為冷漠是這個時代人的最大特色。他們也許會起哄,但都非常明白自己在起哄,所以除非對方完全不反抗,不然就是一碰就散。所以無論是犯罪者或是周邊人,都不是能用過去的理論就能簡單分析的人。從這個標準來看,你就知道我喜歡《戰爭畫師》的理由了,因為那種冷,那種虛無,我太熟悉了。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通鑑7-8 長夜將盡 等待黎明 (2/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六、有人不屑恬事夷狄 寧為國死 有人不知朝廷文官 究有何用
沈斌致力抗拒契丹,在他的城被攻破後自殺。李彥韜本為石敬瑭帳下,現為石重貴腹心,瞧不起文官。在這樣戰亂的時代,武官這麼想雖是自然,但當時的文官表現看來真是不好。
這種好武輕文的態度一直延續到宋初太宗才開始改變(宋初好武,人不悅學),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云云的歪詩,都是從那時後流傳下來的。宋太宗會有這樣的改變可能跟他當時繼立的方式有關,雖不至篡位,也是自立。當初太祖臨終時派人去叫他的兒子來,但由於此人是太宗的暗樁,所以來的人是太祖之弟太宗,就這麼當上皇帝。在他之前,宋朝的科舉三年一次,僅錄取30人,而且還只能當最小的地方官;太宗登基後改變了制度,於是文教開始興盛。(用這種方式登基到底跟興文有什麼關係?)
七、晉軍將士用命 陽城敗敵 契丹通國上下 本自厭兵
景延廣主政當然跟契丹決裂,於是雙方終於兵戎相見了。這次對局,其實應該還是契丹佔了上風,可是為什麼在陽城吃敗仗的是契丹呢?主因是契丹輕敵的態度讓晉軍憤怒,士氣提升;次因則是當天風沙極大,軍多無用,於是晉軍以突擊得了一勝。
八、民不安業 據寺結寨 邊境之上 兩面姦民
在中原與契丹的交界處有批人因宗教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他們視誰能滿足要求而投靠任何一方。因宗教而結合為勢力的情況在史上不是特例,只是在五代十國,如此無所依傍而處境堪憐的人民比任何時代都多。
九、貪鄙怯懦者為將相 焉能不敗 賣國圖利者為主帥 遭人戲弄
陽城之役不過是一時之勝,而非國力之勝,偏偏晉就這麼以為,開始驕奢起來。胡三省以勝不可恃為旨,用「標準寫史模式」寫了篇短文。另一方面的契丹在吃敗仗後被喚醒,開始自立自強,於是後晉馬上就要亡了。
桑維翰因勸諫不要寵信優人而遭以皇帝為首的厭惡,契丹見縫插針,佈下圈套。陽的圈套是派人來降,陰的圈套則又是擄獲臣心;為什麼很多晉臣願意跳入圈套?多半還是希望從中得點好處。晉與契丹表面上劍拔弩張,私底下的暗盤活動可熱絡得緊;駙馬杜威為主帥仍嫌不足,這種人盡皆知的事永遠只有一人不知,石重貴授以實際兵權,於是杜威賣國的準備已做好了。
A. 暗盤管不到衝鋒線陣的將軍王清,他老實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仍不見後援跟上。
B. 杜威跟將領們談好了投降後的個人位置,召集來軍隊。「軍士皆踴躍,以為且戰」,聽到主帥宣佈投降,令其放下武器,「軍士皆慟哭,聲振原野」。
以上兩段通鑑將之並列,可如果杜威的心機真的人盡皆知,A就不應該發生,所以《中國通史簡編》沒有採用。
投降後,契丹將代表最高將領的赭袍給了兩個晉臣,通鑑作者認為這是在耍弄這兩個人,胡三省則認為是在收買晉軍的心;這種收買的方法確實很巧妙,但是用巧計不能久長,所以之後契丹還是無法待在中原,這是胡三省讀史的最終心得。
十、都城不守 殺掠搶奪 士民驚恐不已 倉皇辭廟 亡國之恥 言者為之痛心
難以想像的悲慘荒謬景象:張彥澤是陽城之役中奮勇作戰的將領之一,如今成為契丹主的代表進入首都。「帝坐苑中,與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學士范質草降表。……太后亦上表稱『新婦李氏妾』。」自認為宋遺民的胡三省註道:「臣妾之辱,惟晉、宋為然。」皇帝本還想找曾為舊部的張彥澤來談談,請他兩次才來,來了之後「微笑不應」,這笑中的輕蔑可真是無以名之。桑維翰見態度倨傲的張彥澤,將他罵了一頓;桑維翰當然知道說了的下場,但他既然自認是一個該對當前情況負責的人,說這些話就是應該的。
張彥澤縱兵大掠,自己也在城中胡亂殺人,打著「赤心為主」的旗幟,為哪個主呢?見者笑之。這幾乎是一種黑色幽默了,他在想什麼?其實不用想也知道不會長久,可看來張彥澤已不願想到今天以後的事了。
在張彥澤將皇帝與太后等人趕出宮的一幕上,胡三省說:「亡國之恥,是連說起來都會痛心的,何況是親眼見到的呢?程頤說真正的知,就是最引動內心深處感受的知,當時的人就是有這種感覺。是天造成的?還是人的責任?」
契丹入主中原朝政後的表現非常糟糕,所以他們停了一段時間也走了。K. Wittfogel(魏復古)對中國的國家起源提出「水利國家說」的理論,認為中國所以形成一個國家體系,是為了要整治大河以利農耕而建立起來的。(此說已被錢穆及何炳棣兩位先生推翻。1.中國古代的農作物以山耕為主,不需要大量水來灌溉;2.中國的大型水利系統是春秋至戰國年間才建立起來的。)
他又與馮家昇共同提出「征服王朝與滲透王朝」的理論,征服王朝是指北方遊牧民族「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中原統治,契丹族是第一個;而之前的匈奴、之後的鮮卑都經過長久的磨合,已習慣中原文化後才進來,這叫做滲透王朝。征服王朝由於快速進入,所以將自己的文化也帶了進來,跟當地的文化結合,產生一種新的文化。
這套理論的目的是打擊中國人傳統上都說:「別的文化靠武力打進來沒關係,因為中原文化會慢慢同化他們。」Wittfogel認為若是征服王朝進來,則其離開的時後,當地的文化已經不同了。這套理論日本人相當喜歡,可是老師認為他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中國在契丹來去後的不同之處,即無法證明中國有因契丹這個所謂的征服王朝統治過後而決定性的變質為「第三種文化」。再說中國史上又有多少個符合以征服王朝形式進入中原的民族?
老師認為文化還是有高低的,其間若有磨擦,必是高將低給同化。證據為在中世紀的時候,遊牧民族都紛紛有建立自己文字的衝動;當他們有了文字後,也不是想發表自己的著作與文化,都是在翻譯中原的書籍或佛經,可見他們的確是在被同化著。
契丹入主使整個中原社會次序都亂了;盜賊四起,契丹無法治理只有溜之大吉。可見即使真的一個異質文化突然闖進來,想產生新文化也沒那麼容易。
利歌:應該說,要看新文化本身已發展到哪一個層次而定。契丹和蒙古或滿人,至高也只到第二的制度層次,他們可以改變中原的服飾打扮,也可以改變政治體制(元的軍政就被傳了下來),但既然中原文化已發展到以第三層的理念(儒道)為核心的文化,只要這點沒被替換掉(不是增加),中原人就不會願意承認中華文化變質了吧。
十一、吾不知中國之人難制如此 己得疾契丹之主 死殺胡林
十二、自古亂亡之國 必先壞其法制
(略)
十三、馮道乃五代名臣 歐陽文忠深入評論 通鑑係史學巨著 司馬溫公特意記載
本章主要看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對五代的敘述。
1. 五代是一個武人的時代,他們無法組合為一個堅固的朝廷,無論這朝廷是好是壞,都一樣被重整。宋朝抑制這些武夫的惡習,才能讓社會穩定。
2. 五代文官無不貪暴放縱、明爭強奪,馮道沒有這些行為,所以是當時官僚的最高典範。
3. 馮道的特點就是能看清楚局勢,永遠選到利的位置上。
4. 舉馮道做事的例子,夾敘夾議。
5. 總評:「哀莫大於心死,馮道就是心死透了的人。」稱讚馮道的人都跟馮道一樣心死了。必須等到人們開始願意講道理,一個新的時代才開始,也是宋代的意義。
6. 最後一句話:「當然它是唯心主義哲學,根本性質是反動的。」標明寫作年代與地點。
十四、周世宗思政治之方 王朴獻策 天下事皆籌劃至精 頗稱上意
十五、唐莊周世 二王孰賢 治民用兵 高下判然
l 船山宋論‧太祖
宋太祖無德無功無背景,能得天下的理由只能把天給抬出來了。宋太祖懂得憂懼所以能得天命,正因為他一點本錢都沒有,所以才那麼小心謹慎,最後得到天下,消除自唐僖宗以來的亂世氣氛,清明的世界得以出現。
通鑑7-8 長夜將盡 等待黎明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2月25日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捌、長夜將盡 等待黎明
l 推薦書:《不死學家》 大衛‧費里德曼著 賴俊達譯 高寶出版
所謂「不死學家」,是指研究如何延續生命達永恆的學者。本書兩個主要人物是查爾斯‧林白(Lindbergh)和艾利希斯‧卡瑞爾(Carrel)。關於林白,我們大多會知道他是第一個駕駛飛機越過大西洋的人,是一個傑出的飛行員、冒險家。可是若以相同問題問歐美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人,他會說林白是在二戰時支持、同情納粹的人,他在全(美)國各地巡迴演講,為德國說話。
推薦本書的明尼蘇達州林白史籍館館長說:「過去那些研究查爾斯‧林白的人辦不到的事,本書作者大衛‧費里德曼辦到了,他讓世人終於知道林白和卡瑞爾醫生獨特合作的真相。本書涵蓋了各種挑戰性的議題:生物工程、醫學研究、偏激的種族優越論……讀來真是太刺激了。簡單地說,本書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
至於卡瑞爾,他除了是以血管縫合術和器官移植研究得到諾貝爾獎的人以外,也是個矛盾而複雜的人。因為「他是一個傑出的醫學家,卻相信禱告的療效以及超心理學;他是天主教徒,卻支持生育控制跟安樂死;他敬重他太太,卻認為高等教育對女人是浪費;他喜歡小孩,可是他從未有過小孩;他是實驗科學家,但他自認為是哲學家。」其實卡瑞爾與林白都是在某個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可是除此之外,他們並不完美無瑕。
本書的人物身處二戰前後,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看到那時的科學研究、政治與人們的觀念和想法。老師說,作者也許沒有打算講一個很正確、全面的故事,而是想說一個好看的故事。本書情節環環相扣,高潮迭起,讀來令人意亂神迷,並且還談到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如科學目的、生命意義、文明價值……等等。總之,是本令人即使放下休息還不停回想的好書。
l 不推薦書:舒國治著 《台北小吃札記》皇冠、《窮中談吃》聯合文學
本書說明一種新的吃的觀念:簡單、素淨、不要加太多調味料。可是老師在它的推薦下去了一家店,結果覺得不划算。所以即使在應推廣本土的今日,仍不能推薦。
l 書單:
1. 《好思辯的印度人》 沈恩 先覺出版
本書的文章原發表於美國最頂尖的刊物上,所以難度較高,而且內容會重複。
2. 《不完美的年代:索羅斯給開放社會的建言》 喬治‧索羅斯 左岸文化
作者絕非善類,但介紹者說可以從此看到一個人如何進行精細的思考。
3. 《為什麼讀經典》 伊塔羅‧卡爾維諾 時報
明星作家閱讀經典的心得。
4. 《說吧,記憶》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大塊文化
老書。看到帝俄時代的沒落貴族。
5. 《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大塊文化
作者說報紙和電視上的資訊都一再重複,如果把這些時間挪去看書,幾年下來就會變得很聰明。
6. 《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 湯瑪斯.賴爾德 聯經
達賴喇嘛講西藏的歷史。
7. 《墓中回憶錄》 夏多布里昂 網路與書
老書。黎烈文在談到法國文學時,最喜歡提的就是夏多布里昂。
l 上課筆記
一、恭謹禮敬 侍契丹主如父 卑辭謝罪 以兒皇帝自稱
後晉是因為契丹才能成為中原的政權之一,所以後晉高祖石敬瑭對契丹非常恭敬;他以小事大的原則有二,一是從上至下的重賄,二是低聲下氣。可是契丹方面卻沒有做到以大事小的保護與照顧,反而貪得無厭、頤指氣使、態度粗暴。為什麼會如此?也許還是因為契丹終究是個文化較落後的地方,他們對於需要長時間陶冶才能熟悉的行事規則,顯然相當陌生。
【石敬瑭何以不反?】
眾大臣都對契丹的態度感到憤怒與羞辱,石敬瑭不可能一點感覺都沒有,可是他就算生氣也沒有表現在神色與行動上。可能有兩個原因:1.他了解當時情況,在衡量彼此勢力後,覺得對抗的獲勝機率不大。2.無論如何自己當初借重了對方,如今實在不好意思背信。契丹主耶律德光曾說石敬瑭是個有見識的人,因此我們不該把他看得太輕。
二、安重榮恥臣契丹 力主擊之 劉知遠考慮多方 不主妄動
安重榮不願臣事契丹,他上表說己方雖然不是非常強盛,但也不是沒有力量;只要願意的話,還是可以做些什麼事的。通鑑節錄他的上表後,再後面加上「表數千言,大抵斥帝父事契丹,竭中國以媚無厭之虜」。這是非常奇怪的一種寫法,因為從前在摘錄上表時,那摘錄的部份就已是重點,實無必要再寫大意;這也是通鑑末段有些草率的證明。
桑維翰提出三點不應與契丹決裂的理由:1.契丹強而晉弱,打仗無勝算;2.天下初安,不利動武;3.結盟有利,反之有害。胡三省說桑維翰的理由雖然正確,卻只是從利害觀點來考量,至於義理觀點一絲也沒提到。石敬瑭想必是聽多了安重榮等人的大道理了吧,正在猶豫之間,最實際的桑維翰給他了一個維持現況的好理由。
三、唐主勤聽政 誤餌丹方 李璟即大位 是為元宗
南唐烈祖李昪勤聽政、愛護百姓,唯一的問題就是吃丹藥。這種丹藥不可能長生,治個病倒還沒問題;不過有讓人急燥的副作用。因服食丹藥而身亡的案例在唐朝時已不少,但直至五代,上層社會仍保有此風氣,後周世宗也是一例。
朝臣分為兩派,一是讀經書的儒臣,得當前的國主重用;另一派則是文學之士如馮延己,與後任唐主元宗李璟較為親近。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了一個故事:王安石看到他的姪子在唸詞,問他最喜歡哪一句,答說喜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王安石說:「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王國維說,王安石說的這首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最好應是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人間詞話》第一三章)。
船山說只抽農人的稅,會使他們負擔太重。而且按田畝大小和田之肥瘠定稅賦高低也會令農人不樂耕種。
四、景延廣稱有十萬橫磨劍 桑維翰請遜辭以謝契丹
再把鏡頭轉回後晉。景延廣也不願稱臣契丹,總是故意挑起爭執;現在的晉主已到最後一任的出帝(齊王)石重貴,正是由景延廣所擁立,所以對其頗為信任。景延廣對抓來的契丹牙將講了番狠話,不外乎挑釁契丹主之言;這位牙將說自己記不得這麼多,請景延廣寫給他帶回去。景延廣照做,所以之後契丹真的火大了,他賴都賴不掉。
【劉知遠何不言?】
劉知遠是將來的後漢高祖,此時為後晉之臣,通鑑說他知道戰端一定會被景延廣挑起,可是因為景延廣正如日中天,「不敢言」。胡三省則認為劉知遠是「不欲言」,打算坐觀朝政敗落,從中得到自己的好處。這種從有限史料中進行更深一層的認知與猜測被當今史學視為禁忌,可是這種動作可以培養出人的思考習慣;史實的真與假只需交予學者,一般讀者不必自我設限。
船山讚景延廣對抗外族;有人批評景延廣把後晉弄垮,船山則說後晉從前對契丹的態度早已與亡國無異。接著船山仔細分析當時後晉與契丹的國力,認為後晉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
南宋的韓侂冑主要有兩件事為人所知,一是批評朱熹(時報考科舉必須保證自己為朱子學派),二是北伐失敗;再加上其為人輕浮,所以大家對他的北伐也認為只是好大喜功,船山為其北伐辯護:「成敗,天也;得失,人也,或成而敗,或敗而成,視其志力而已。」意思是做事最重要的是盡力,結果如何不重要,也不是自己能完全掌握的;能掌握的既是動機與努力,就該以此來評斷是非。
五、斬衰服中作新壻 左右失笑自亦笑
高祖石敬瑭過世還沒下葬,繼任的石重貴就要娶他的弟媳婦。朝臣們來慶賀,石重貴說:「皇太后命令我們不要太聲張。」經過石敬瑭的棺木前時,將酒灑在地上說:「這是皇太后的命令,先帝您也不需來為我慶賀。」於是旁邊人和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禮法既是為情而訂,所以為了情而違禮法可以接受,但這一幕真是既違禮也違情。為什麼會如此?也許還是只能拿「終是夷狄」來解釋吧?
Ps:這是沙陀人,西突厥人。之後到土耳其成為奧斯曼(俄圖曼)土耳其,表現不錯。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