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忠誠的條件



10/23

看了電影「追風箏的孩子」,後來看到網上評論辯護不斷說:「這個問題(電影的漏洞)去看原著就明白了。」所以看了原著。另一方面想跟這辯護者說,如果改拍一部文學作品,在劇情出現不合理的時候只能跟人說「這原著有說,在此省略」的話(而無法從電影裡的其它線索推敲),表示這電影還不夠稱為一個完整的作品。電影是用另一種素材來說一個故事,而不是在落實故事的聲光效果。



我在看電影時也有注意到批評者提到的暇疵,應該都只是因為受制於電影長度而刪節的吧,反正它又不是個像《哈利波特》的推理故事,細節與手段的略過並不太會影響人理解到底或如何發生這個故事的。我只看故事本身,不管那社會是卑微還是高貴,也不管那社會是不是真的那樣卑微或高貴。



 



然而,這故事想說的究竟是什麼呢?他們說是「忠誠」,可是……這是指哈山對阿米爾的付出嗎?如此,阿米爾所以回去找哈山之子索拉博是為了彌補小時對哈山的背叛了?



我不這麼認為呢,因為真的讓阿米爾下定決心回阿富汗的主因,是他知道哈山與他是同父兄弟的緣故,而在此之前,他都只想出錢而已。



 



再說哈山和阿米爾之間的情誼又算什麼?瞧阿米爾對哈山文盲的羞辱(哈山也許不覺得,但至少阿米爾的動機是此),以及他老是讓哈山承擔他自己惹出的惡作劇,還有他被哈山保護卻從不感激或承認(阿米爾這樣的被保護者反應真的滿特別的,不是「軟弱」或「討厭暴力」就足以解釋的)這種種事情來看,我實在不覺得他們之間需要談什麼只在對等朋友間才談得起的忠誠、分享或信任;阿米爾不也在心裡喊過「哈山才不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僕人!」嗎?既然雙方不曾平等過,則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又有什麼理由要求回應?



哈山這方又是怎麼想的無從得之,也許真的什麼也沒想,我相信有如此單純的人存在。從他的行為與對索拉博說的話中可見,他不曾有過任何不滿與質疑。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忠誠」,不如說是「無私」,但是是種無意識的無私,就像從小被教導成為死士或保鑣的人一樣。他們都可為主人付出一切以至生命,但那只是他們從不知道有第二條路罷了;他們所以獻身為這個人而非那個人,只是因為這個人剛好處於「他的主人」的這個位置,他們對主人本身並無關心,不在意主人喜不喜歡他或喜歡什麼,追求什麼理想或目標,更不會在主人未下令之前為主人得到目標,也別提會在主人離開(死亡)後繼續主人的遺志了(後面這些都是下對上的「忠誠」時的表現)



說他無意識,一方面固然是他想都沒想過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另一方面是與「有意識的無私」作別。後者是指放下自己的身份與金錢差距與對方同憂同樂,或是把自己非必要的東西給別人,這兩種無私都是先意識到我與他者之別,再出於同情或慈悲放下這種差別。這是有意識的放下,即使他與無意識無私的人一樣不會計較得失,但前者明確「知道」自己付出了什麼(「知道」自己花了錢與「在意」自己花了錢是不同的)、知道付出的東西有什麼價值、會對對方產生什麼影響(有形與無形的都算),更重要的是他能從他的行為中得到滿足,而不只是完成職責或任務的鬆了一口氣。



基於這些條件,我認為哈山的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無私,所以這對哈山來說不算什麼,對阿米爾來說也不算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