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概論交友


人會因為跟不同的人來往而拓展自己的生命經驗;來往得深入了,便會塑造出一個與此人能更融洽來往的一種面向。
就生命經驗而言,一個人有愈多面向,當然愈容易自我理解並選擇自己到底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即使塑造出的那個面向是你不喜歡的,那你也可以因此確認你真的了解過、並且選擇不要,這種幫助雖是負向的,也無礙於成長。

有些朋友會讓你學會正直、或是靈敏、或是慧心、或是勇敢,也有些朋友能讓你學會狡詐、或是敷衍、或是猶疑、或是冷寞,或者說,他沒讓你學會,至少讓你真的親眼見識到了這些,那也都是經驗。做不成正直的人,看過正直的人,是好的;做不成狡詐的人,看過狡詐的人,也是好的。成為怎樣的人不在「有能力」變成怎樣的人或「想要」變成怎樣的人,而在「做出」怎樣的人。而人之所以能做出,除了本身天性外,就是他的視野劃出的選擇範圍有多大了,一個不曉得人有多少種、不曉得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少潛能的人,能為自己的人生做多少選擇呢?
「三人行,必有我師。」當然不是這個人一定在生命程度高過自己、足以當自己效法的對象,而是三人之中,總會有一個是我願意去交往,相信能因與他交往而對自己的選擇有所助益的人。

我回答他,如果我想要成為A這樣子的人,那我會希望我能因與朋友的來往而學會BCD......那樣的人,那樣的朋友對我來說幫助就很大。當然要成為A這件事還是只有我自己能做到,但對我來說的「益友」,就是能讓我更接近A的樣子的人。若與某人相交,我當然也是可以生出PQR......這樣的面向,如果我還沒有A這個目標,或是只是單純地想知道自己有可能有哪些潛力還沒有開發,那麼與某人相交也是無所謂的。

不過也有些人,你以為他會讓你變成(當然不是真的變成,而是可以變成)N,但他卻讓你變成W;或是你雖然知道他會讓你變成W,你卻不想「因為跟他相處」而變成W。前面一個是交友的樂趣之一,被窗外的景色嚇了一跳;後面這個就是擇友的不慎了,例如認識一個不正直的人,也可以讓你變成一個正直的人,但因為這種也許是被迫正直的惡感,或是委屈,讓你反而對正直一事開始動搖。或者說,遇到一個需要被保護的人,而你明明樂意保護人,卻不願保護「他這個人」,因此懷疑起自己到底是不是個樂意保護人的人。
還是一樣,人只要認真生活,總是能在最糟糕的境況中走出自己的路,我對因無知而走在「正路」上的人總是有一絲遺憾;然而,有些朋友真是不該交的,也許是自己還不夠成熟,也許真是對方的路與自己真的差太多,也許是對方真是個小人,那麼就真的應該果斷保持距離;畢竟「我師」是從「三人」之中選中的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