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2015蘇day4

Day4()

中山陵、中山陵至下馬坊地鐵步道、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雨台石公園]


0711颱風。雨停了,風還在呼呼吹著,特別把兩邊窗戶都打開,喜歡聽這樣激烈的大自然聲音,安靜。休著難得的颱風假,卻不能去休不了假時念著的地方。腳差不多消腫了,總算看得出骨頭輪廓,但按下去、走路或完全蹲下來的時候還是有感覺。第一次受這種嚇到我自己的傷,現在騎車連壓一點都不敢。】
這天算是現代史的一天,早餐如常在隔壁解決,今天吃南瓜粥、荷包蛋、兩個煎餃Y7
搭地鐵到苜蓿園站,這第二個字的讀音是「序」而不是「素」,一樣是Y2。夫子廟站進站是有行李檢查的,還有跟台北一樣的免費報紙,月台與列車高度差一小階,坐輪椅的人也許會有點吃力吧。
下車後有指標指引往鍾山風景區遊園車的步道,遊園車是前後兩截的形式,沒有車門;遊園線路共有六條,以次計費,一次Y10;當然也有全區門票含車資的行程Y150,不適合我這種只去中山陵的人。從苜蓿園站出發的車子只有通往中山陵的一條,看來中山陵是遊鍾山的第一站。
大約十多分鐘到中山陵站,算是個停車場吧,要走一下才會到中山陵門口,這裡店面的屋頂設計當然是中式的瓦片屋頂,用色為墨綠,頂線圓潤,沒有頂部屋脊,向下的屋脊上沒有小獸,弧度很淺;整體頗為樸素宜人。
過了「中山陵園」閘口是個一半遮滿了綠蔭的……不算是廣場,但是應是方便人群會約定集合的地方,許多小旅行團在此處做第一次導覽。此時才九點,人卻已經頗多了,而且參觀的人年齡都偏高,全白髮團也常見。
進入神道的第一個四柱三簷牌坊上匾額寫的是「博愛」,神道當然有三條直行路,不過去程的人都會走中間這條最大的,回程才有極少部分的人走旁道。中山陵設計者一定有注意到神道上每一個視點與建築物搭配地勢高低所能看到的景致,雖然只是單純的一直線走下去,但很清楚地可以知道自己現在在什麼位置、將要走到什麼位置。人雖多,卻不覺得吵雜(並不是無人說話,但至少沒人高聲喧嘩),兩旁高聳的松樹遮出涼爽的空間,雖然不當稱之「朝聖」,但走在這條路上真會被慢慢勾起期待與莊嚴的感覺。
松蔭道走完在三洞門前還有個小廣場,門上寫的是「天下為公」。屋頂為廡殿簷,脊上兩端卻是回形方塊狀,尾端該放小獸的地方也只是回形與雲形小水泥塊。門中乍看之下無甚特別,但我想這有可能是真的用羅馬式建築的石頭堆砌法建成的建築主體吧,鵝黃色與灰白的食材,除了中間廊道門楣的雲形浮雕外沒有任何裝飾。對外的門是拱形,橫向內通門卻是方形。
在最後的建築物之前,還有一幢面積不大的小亭,裡面只有一座約兩層樓高的石碑,上書「國民黨葬總理於此」(類似意思)。小亭後是一段又長又寬的樓梯,樓梯雖排的密集,高度卻淺,走起來一點也不費力。樓梯盡頭的建築物是抬頭向上看能看到最高的東西,沒有青山靠背,建築物的背景只有一片藍天,因此顯得特別雄偉。到了樓梯頂端往下回看可一眼望盡來時路,中山陵最有代表性的兩款明信片就是在此拍的,一是全無人工痕跡的山景中的一條細長神道,二是中山陵最後的這座建築。屋前直掛著「天地正氣」匾額,三道門的門楣則從左至右寫著篆體的民族、民生、民權;可是下來後在紀念品攤上看到的模型卻不是這個順序。
排隊進到堂內,我對中間的國父坐像不甚好奇,倒是第一次一字字把它周圍三面牆上所寫的〈建國大綱〉全文讀了一遍。主題有三,一是三民主義的順序是民生→民權→民族;二是這是「建國」大綱,所以在此文中安排的三階段建國時期後(各地戰事穩定、各地自治、建立新中央),國家還有會有下一個時期待後人安排;三是確定了這個時期的首要國家大事……或說這個國家此時最需要的人不是「總統」而是「外交部長」,所以才會在關於現況國政的地方除了內部戰事外就提了「重訂」各國條約。唉,總是很不忍心去了解那個時代。
本想順著剛才上山的馬路旁的步道下山的,但順著往地鐵的指標卻走向了往下馬坊站地鐵的步道,那是苜蓿園站的下一站。一路上不同於上山的車道多是林蔭道路,這條步道所見景色是開闊的草地、樹苗和遠山。這天天氣不會非常曬,適合出遊,但嚴格說來空氣品質應該不太好,從中山陵頂端看下去本可以看到南京市,但實際上卻只能看到一片霧茫茫的城市塵煙。平地往上看,多是灰藍色的天空,萬里無雲卻無法用晴朗形容。

「日軍侵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在地鐵的雲錦路站,一出站就是館的一角,沒有找路問題。這裡人比之剛才少了一些,年齡層大概掉個十歲。順著人一路走過門前雕塑,當初吸引我的那個雕塑特別大,起碼有三層樓高,不過我們走過去的路上看的視角是側面,要看清楚的正面得到馬路對面去才行。這類母哭子像全都來自聖經的原形,這座則因為拉長了雙臂而更有絕望感,畢卡索的手法。其他一般等人高度的就都是寫實雕刻了,基座附有短詩,文筆……很粗。
建築外觀是石造楔型,入口處播放著類似梵音的聲響,庭院無任何植栽,除了深灰石牆和滿地白色碎石外,就立著一個寫著南京大屠殺發生日期的石柱。我一直以為這場大屠殺是戰爭中的一部分,現在才曉得這真是「屠殺」,即這不是在戰火中被波及死傷的平民,而是在一方軍隊被完全擊潰後,勝方軍隊對敗方的當地居民為期三個星期的有組織集中屠殺行為。我不記得最後他們是為什麼停手,當然這事在發生沒多久就引起許多國際譴責,但……我想總之絕不是他們本來就計畫好「只要殺三個星期」所以才收手的。
進到也是全石材布置的建築物內,先是一寬闊而漆黑的空間,高高的牆面寫滿遇難者姓名或稱呼(例如某人之母),盡頭投影著一張張相片。下個廳是萬人坑,當時被屠殺的民眾一部分被推入河裡一部分則被土埋;因為事後日軍曾經否認屠殺,所以之後發現了這坑後說什麼也要保留下來以做證據。我不記得這是模型還是真跡,對這類屍體展示我總是不忍心細看的。
再來就是比較平常的戰時物品展示和事件整體介紹,特別的是所有的介紹牌全是用「敘事句」來介紹,例如一個軍用水壺,一般博物館頂多會寫「某軍水壺」,此處卻是寫著「這是某軍所使用的水壺」,且無論大小或重複多少次,每一樣展示品都有一個這樣格式的解說牌,並附中、英、日三文對照(姊對日文解說的實用性很不以為然,我則一點也不驚訝日文解說的出現)。布置這場館的人一定很用心吧,相對之下此紀念館卻沒有多少顧展人員。
展場裡最讓我不舒服的地方有兩個──不舒服的原因相同──是……日軍零星闖入民宅隨意殺人或殺人後的蠟像模型,展示方式是做成觀者從人家門窗望進去的樣子;另一個則是……慰安婦接客畫面……後面這個我實在無法走進去,前面那個我看著那些擠在房屋前朝裡望的觀眾……我不知道怎麼說……真是……無比的厭惡。有時看到現在報紙或新聞很愛用的那種圖示被害者與受害者對話,或是畫和詳細描寫被害者到底如何被害、被傷了哪些地方、甚至拍出傷口樣貌再打上馬賽克時,我都有這種憤怒……到底……我為什麼要知道這些?你為什麼要這樣展示這些?你們又為什麼要盯著那些猛看呢?你到底……你是同情還是好奇?你真的明白嗎?這樣的展示到底多給了觀眾什麼?
出了展場在走廊的另一邊有個白色露天奠堂,也許是不順路吧,除了我沒有一個人走過去。繞到特展場館,裡面也展示著日軍侵華時在其他地區的屠殺行為。在所有建築物後方是個水道,水道盡頭立著一女人抱著孩子的塑像,大概是祈求和平的意思;而這側的庭院一側就是綠意盎然的小丘了。上面植栽多是定期的紀念性栽種。整個紀念館的最後牆上刻著每年紀念日的紀念詞或弔詞。
不過說回主展館,還有一個讓我不舒服的地方,是最後的結語。結語一開始是套話的「歷史是一面鏡子……」,然後說戰爭帶來毀滅,然後說:「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弱國就要挨打,──」……我被這句話狠狠震在原地愣了好一會,這……我知道把整段文字集中在這句話是我以偏概全了,但是……弱國就要挨打?這,不正是這場或這麼多場屠殺甚至是這戰爭會發生的最根本原因嗎?這種想法遠比展館裡一再提起的所謂「軍國主義」更傷人吧!軍國主義不過是重視國家的軍力強盛,這句話的意思卻是認為剝削能被剝削的本來便是應該。這些天在街頭行走常會看到廣告或工地外牆的「共產主義基本價值」標語,突然為其中第一項是「富強」,最後一項是「友愛」感到了解、心寒和深深的悲哀。

雨台石公園在地鐵中華門站,中華門是南京破城時廝殺得非常激烈的一個城門,我不知道現在中華門是否還有遺跡留存,因為從中華門站出來時完全看不到城牆。從出口判斷,這是個中等偏下的小站,亂停一堆的舊機車、不寬敞的馬路、狹小髒亂的人行道,以及沒有門的公共廁所。這種剛好在地鐵站旁的公共廁所應該不算屬於地鐵的公共設施,而且在南京地鐵裡,一站地鐵裡有公廁可是重要的設施,在台北捷運線路總圖會附上此站可讓腳踏車進入的標示的地方(現在已是不可讓腳踏車進入的站才會特別標註),他們則是拿來註明此站有公廁提供。說來奇妙,我是到了大陸才特別注意到公廁的存在的,在台北街頭,上廁所從來不是件需要讓人費心的事,無所不在的便利商店、連鎖餐廳和商業大樓都有乾淨廁所,容易到讓人根本不會去注意;但在大陸的非觀光區,指引哪裡有公廁的箭頭還真不少見,而且這種公廁都是自己一個的獨棟建築,不是哪座大樓的附屬設施。還有我猜更特別的是這種公廁的使用者固然不乏路人,但更多的應是附近的商店或住家人口;這也就是說,在大陸的普遍建築裡,廁所還不是基本配置,一如書上說的好些年以前的公共澡堂。可是既然如此,為什麼這些公廁的衛生狀況還是這麼差勁呢?哪怕是那個虛偽至極的曲阜市,其公廁的味道還是讓人在大馬路對面都忍不住掩鼻啊!
雨台石公園好像也是個烈士陵園,而這烈士到底是哪方的烈士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我終是沒有踏進去。一出站往錯誤方向走了好幾百公尺,看著路牌又把全市地圖轉了好幾個圈才確定這點;反向走回原點後又走了好久才看到疑似正確的路名。可這公園大歸大,出入口在哪卻沒有標示在哪條街,我在從地圖上看就在公園旁邊的路上走了好久卻完全看不出這裡有公園的影子。前後大概走了半個多小時吧,看到一個有經過夫子廟區的公車站牌,乾脆停步打道回府了。……結果公車逆向駛回我剛才轉彎的哪個路口沒多久,發現公園的出口就在那兒……罷了。
公車在我昨天亂走時有印象的夫子廟區道路繞了一會,但我仍在他繞出此區後熟悉卻離旅社較遠的站牌下車。夫子廟區和之後徐州的漢文化景區有同個毛病:景區內全區地圖雖然不致罕見,指引功能卻不甚便利。一則這些地圖裡「現在位置」的標示都很不清楚(地圖顏色太花或是風雨磨損嚴重),二則地圖與當地路況的對照實在很難聯繫,比方說地圖上標示了你在這個十字路口,告訴你往東有A往南有B,但你面前這條路是往東還是往南要怎麼知道啊?一般道路指標上還有方位標示,景區道路可沒有啊!唉,結果我都只能隨便挑一個方向走,遇到下一個標示性建築後才能用這兩點判斷出自己的方位;總之在大陸旅行,腳力還是很重要的呀。
0721寫完了,三年的旅行、四次的紀錄,第一次把每一天的遊記都寫完!哎呀,感動還沒起,只覺鬆了一口氣……我想能寫完有個很大的理由是這回我常在旅程中的晚上就開始打遊記的關係吧。
自從一年有了十天特休後我本打算一年給他出國個兩次的,但這回還沒完全結束,來的動力好像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不該只歸咎於南京的髒吧……
「旅行」是種冒險,是把平時穩定機械運轉的神經丟到越野地裡讓它徹底清醒過來,你總需要時時花費精神去安排平時早已無須注意的食衣住行問題,這是跟團決無法辦到的事。上回去日本之所以單只選擇奈良一地本意是去「度假」,寄望它能讓我把所有零件都拆開好好保養一次,結果那樣多的名勝還是讓我興奮地每日早出晚歸,看來要休息,還是選擇本島比較有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