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西經2-4阿里斯托芬喜劇II《雲》

西洋經典選讀2-4阿里斯托芬喜劇II(B整理版)


喜劇興起
喜劇在BC487才被雅典加入到正式的戲劇競賽中,比悲劇晚了許多,這是因為喜劇興起的要件之一是語言的高度發達,這需要長期的累積與特殊的時代變化。
雅典有著西元前五世紀最濫熟的民主制度,約有二十萬可自由參與政治決策的公民。在這樣一個民主的環境中,慢慢會產生一種看似平等,實際上還是要有人來主持、執行政務的變化。並且在民主制度的政治決策過程中,沒有人可以不說話就擁有權利,愈會說話的人其政治意志愈能得到實現。說服、演說、辯論在這個民主社會中成為一件重要的事;演說家、智者(辯士)與喜劇作家全是這個語言潮流的產物,只是表現其語言能力的場域不同罷了。

‧喜劇特色
上一堂課裡,《蛙》最核心的一場戲是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兩位悲劇作家的決鬥。與其說這是一場高下之爭,不如說阿里斯托芬是在記錄悲劇的轉變。代表早期的埃斯在創作時,使用的是一種莊重的語言,用陳述的方式給人權威感;而代表晚期的歐里則在他的戲劇中加入許多雄辯,靠著討論說理來說服觀眾。
若從語言的發展來說,用正面的角度傳遞訊息與情感的可能性到歐里已經窮盡了,然而語言的發展不會停止,那時往下發展出的,就是負面的反諷。不過,悲劇的精神是樹立典型,探討人與神或人面對命運的應該態度,與嘲諷的語言不相容,因此才促生出喜劇。而且為了有別於悲劇的永恆與沉重,喜劇選擇對現實的諷刺為其特色。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雲》
‧劇情
《雲》的劇情以三次父子對話為主軸,中間穿插二人各自與他人的對話。第一次對話的主題有二,一是父親對兒子的責備,責備兒子不像自己;二是父親想讓兒子去與「智者」學詭辯術好賴債,但兒子拒絕,父親只好自己去學。第二次對話是父親學習成果不佳被退學,但他雖不達老師的標準卻也用了顛三倒四、不知所云的話術讓兒子同意去學習了。兒子學成,成功駁倒債主後,父子在某天起了衝突,此次對話兒子佔了完全的上風,用辯術證明兒子打父親是正確的行為,父親無言以對,是個反轉的收尾。

‧主題
這齣劇主要呈現二個現實問題:時代與年輕人的改變,以及造成此種改變的智者(辯士)的形象。
古今差異在劇中最激烈的對比,阿里用把「正理」與「歪理」擬人化辯論的方式表現,說傳統的教育目標是武勇、守禮守規、重視尊嚴、少言與勤勞。劇中的父親原也具有這些品質,可是在兒子欠下的債務壓力下,他終是說出「只要能讓我賴債,就算把我當成討厭的人、狡猾的人、拍馬屁的人……也無所謂」這樣的話。
另外,希臘傳統以眾神發誓,但隨著初期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也對神話起了懷疑。劇名「雲」所指的是不存在於希臘眾神之列的「雲神」,其特色是變化、毫無定性,因此被當作辯士的象徵。
辯士給人的一般印象是穿著邋遢無禮、面色蒼白不健康;深一層,他們很能說話,小至雞毛蒜皮大至天文地裡都能說得天花亂墜,甚至顛倒黑白;更深一層,他們講究修辭、言談的魅力,能在政治上得權,或是在法庭得勝,亦可開班授徒以得利。

‧影響
可是時代的改變真可全歸咎於辯士嗎?辯士又真是阿里所描述的樣子?尤其此劇的辯士是史上有名的蘇格拉底,他的真實形象真是如此嗎?或許阿里也知道不符事實,但這不影響他如此創作,因為過分突顯某類人的某個特點、製造刻板印象以容易辨認,產生古怪、可笑的戲劇效果,直至今日仍是有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