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西經2-7亞里斯多德《詩學》

西洋經典選讀2-7亞里斯多德《詩學》(B整理版)
 
亞里斯多德的驚人成就
亞里斯多德(384-322B.C.)是馬其頓人,十七歲至雅典進入柏拉圖創辦的學校就讀,直到柏拉圖去世為止。不久,亞氏也在雅典成立了自己的學校,授業期間,留下了大量的講稿與筆記。內容從方法論、物理、天文、記憶、壽命、動物、心理、實踐科學、政治、經濟……至形上學等,將人類從上古至此累積的知識做了整理,形成一套龐大的知識系統。或許真的太過龐大了,致使往後千年,西方的知識難有突破,可說研究亞氏就是研究這個世界的學問。他的講義遵循嚴謹的邏輯推理,亦重修辭。

‧論藝術
《詩學》是一套緊密完整的文學及藝術批評理論,令人驚訝的是,雖然後世不斷出現許多新的文學理論或潮流,可是直到今天,不曾有任何一種力量足以悍動亞氏的主流位置。
《詩學》的藝術基礎自柏拉圖的「模仿說」而來,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型」世界的「降等」模仿,藝術又是對現實世界再一次的降等模仿,所以在柏拉圖的知識系統內,藝術是一件不值得追求的行為。亞氏同樣認為「照抄現實」、以與具體形象相似做為目標的這種行為是沒有價值的,可是亞氏說「藝術」並不是這樣的行為。以戲劇為例,取材對象由低至高有三種:一是「模擬現實」,指雖取材於實際事實,卻排除了現實裡紛紜的偶然因素,只把合於因果的事件重新組織,呈現出「合理」的事實。二是「模擬想像」,指其所講述的內容未必真的曾經發生於現實世界,但卻可以想像它在某個情景下合理的發生;例如史詩中的戰爭細節或人物對白。三是「模擬事物的應然」,指其中的人、事從不曾出現於現實,但作者想像某一個這樣的人或事出現時,後續「應當」如何發展下去。這個發展過程要有前後相連的邏輯,還要能說服觀眾這樣的事件發生是可信的。這種「藝術」,其優劣標準就不是是否與現實相像,而是是否與理型相像;藝術創作與欣賞因此成為一件值得人們崇尚的行為。

‧情節:一個由人所主導的事件
悲劇的諸多要素中,最核心的是「情節」。優秀的情節設計需滿足以下條件:
1.必然::整篇故事由數個因果相連的事件串聯而成。最前面的開頭需不依賴其它因素而成,但需要引動下一個事件發生;反之最後的結尾需承接前一事件而來,卻不能再引動其它事件發生;中間的事件,則需擔負承先啟後的作用。至於不在這一切因果連動的事件中必然會發生的劇情,皆不應存在。
2.方向:故事的首尾必然不相同,經過一連串的事件,故事中人、事必有所改變,或從無知變有知,或從富饒轉貧乏,使故事有推動的方向。亞氏表示,最強的推動力量,往往是故事中人發現了什麼原來不知道的事,造成情節轉向。不過差勁的「發現」如同天外飛來一筆,毫無理由地橫插一個力量,使原本狀態不得不有所改變。較好的發現由「推理」而來,當線索累積到某種程度時,某人突然想通了尚在隱藏的真相為何,因此有了與眾不同的行為。最好的發現是「由事件推動的事件」,例如《伊底帕斯王》中的伊俄卡斯忒在旁聽審訊的過程中憑推理得知真相,因此試圖阻止審訊並離席,伊底帕斯卻誤解了伊俄卡斯忒的反應,反而更迫切地探尋真相,直至終結。《伊底帕斯王》在亞氏心中是最好的悲劇範本,正是嘆服於這間不容髮的情節設計。
3.可信:故事中,情節發展及人物設定必需是能使觀眾相信的,做不到此點,觀眾將對故事產生疏離感。亞氏認為,悲劇之所以能洗滌人的心靈,是因為它能此刺激觀眾產生哀憐或恐懼的心情:同情憐憫角色之遭遇,並對自己現有的處境戒慎恐懼,而這些感受都必需是觀眾有將自己投入劇情才能產生的效果,作者當做個好的引導者。

‧人物性格即人物選擇
除了情節,「人物」也是悲劇的一大要素。每個角色皆有其個性和行為,並且此個性的呈現方式是以其在劇中的行動與台詞呈現;從戲劇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就是他所有選擇的總和。特別的是,亞氏提醒作者將人物單純地設定為「好人」或「壞人」這樣的類別,無論劇情走向是由幸福變成不幸或由不幸變成幸福,對觀眾達到的效果只會是「全都在意料之中」或「完全出乎意料」這兩種而已。所以,真正好的人物設定應是接近常人、無法輕易以好壞區分的那種人;人物特點在其個性,而非好壞。
進一步說,悲劇裡的角色之所以發生不好的事,往往也不是因為他們有意為惡,而是他們在有意或無意間犯了錯,然後被命運操弄著走向自己的結局。我們身上也許沒有背負詛咒或恐怖的命運,但我們都會犯錯,也都不能確定自己犯的錯將造成什麼後果,這是悲劇給人間世最深刻的警惕。
另外,亞氏也用「人物」為希臘的悲劇與喜劇做了定義式的區分。他說「悲劇」的人物形象要比觀眾高;不僅是他們的身分通常比觀眾高,而是悲劇人物所面對的挑戰通常不是常人會碰上的,因此當觀眾看著角色處理艱難困境時,無論結果好壞,都會對承受了如此難題的人物抱持敬意。反之,「喜劇」人物的位置比觀眾要低,我們覺得「要是我的話絕對不會做出這種蠢事」,因而發笑。

‧藝術需擅用其素材
最後一大要素是「思想」。如果一齣戲滿足了上述所說的所有條件,那它一定有對人生或是對此世界處境的某種智慧蘊藏其中,可是作者不可因急於表達思想就直接將之直白的宣告,而當依附於事件或人物之中。藝術不是說教,它應該用婉轉的方式呈現自我。對的戲劇是演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