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東亞史24end-[清]戊戌政變

2019楊照-東亞史的關鍵時刻 筆記

No.24end-0901[]戊戌政變──清國堅拒改革(1894~1912東亞大事表)

‧前兆
1898/6/11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是經過慈禧太后批準的,但是15日慈禧又以光緒的名義下了幾道命令:1.令光緒從小最親近的老師翁同龢罷職歸鄉。2.任榮祿為北洋大臣,北洋大臣之下有「直隸按察使」,控有中央最大的軍力。陸續更動紫禁城和頤和園的護衛為滿人。3.此後所有二品以上新任官員需至頤和園謝恩,慈禧擁有二品以上官員的否決權。這條命令讓光緒稍感不安,但此事已在康有為的預料之中,他提醒光緒新政用人時不要把權力放在部門地位或品秩最高的人身上,真正要來推動改革的人是三、四品以下的年輕官員。
18日康有為面聖時檢討了當年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認為那時太過計較每樣事情要不要改、改多少、還有多少沒改……今日要改就全面大改,定下國家新的發展方向,然後全面推動。光緒在百日維新中下了許多詔書,而且也是他一生當中主動去見慈禧頻率最高的時候。
然而此時光緒手中到底握有多大權力呢?他一月看到康的上書後就交給總理事務衙門討論,卻直到六月都沒有下文;光緒再催又拖了一個月,最後的答案是:此案滯礙難行。官員不配合光緒,也對康厭煩,要求把康調離,理由冠冕堂皇:上海需要有人去督辦重要的官報,康在朝中非是重臣,派他去最合適。光緒認為康若離開京城可以轉移焦點便同意此建議,但是康卻沒有離開。
9/5光緒授林旭、李光第、譚嗣同、楊銳四品軍機行走,是康不在時主要的工作代理人。(七月就同意康離開,九月才任命職務代理人?)

‧最後掙扎
9/1317光緒連下了二道爭議性很大的密詔(因原件不存,片斷口述也有遭篡之虞),一封由楊銳帶出,要求軍機四卿與康一起看;另一封由林旭帶出只交由康一人。二封的共同內容是太后反對新政,自己帝位即將不保,要臣子們設法相救。給康的信告訴他情況危急,令其速速出京,不要再延遲。康正在努力趕工的是書寫西方列國興亡史的教訓,為了給變法提供理論基礎。
9/16袁世凱就任直隸按察使,光緒在這天及隔天連續地召見、拉攏他;18日譚嗣同與之會面,講白了要他起兵勤王。光緒等人將希望放在袁世凱身上,與其說是因為袁是漢人又手握重兵,不如說袁是維新人眼中的浮木,不論實際作用多大都想抓在手中。然而18日當晚,袁世凱做出了他的決定,去見了榮祿;隔日慈禧回紫禁城。
20日,正好在清朝訪問的日本總理伊藤博文與光緒見面,二人相談甚歡。慈禧雖向伊藤保證自己已沒有垂廉聽政,但光緒與伊藤談話時都一直在場。當他對二人談論的事情聽不清楚或不懂時,大怒。

‧變法結束
21日,慈禧下詔再度訓政,軟禁光緒,百日維新結束,是為「戊戌政變」。
之後,需要把牽涉在變法中的人一網打盡。因為康已借英國之力逃走,抓了康之弟康廣仁;軍機四卿快速被捕,還有未參與變法但在光緒被軟禁後上書質疑的御史楊深秀。28日,此六人被送至菜市口斬首。
康有為之徒梁啟超當時只是個沒有官位的舉人,不在第一波的逮捕名單中,但他還是逃到日本大使館躲過一劫。譚嗣同也曾經進到日本大使館,但他以「革命不可無烈士」為由,自願赴死。關於此事,李敖《北京法源寺》以譚嗣同的角度描寫,因同情理解譚的選擇而精采。

‧恢復舊法
政變最後要處理變法所改動的制度,大概可分為幾種:A教育、舉才;B社會訊息傳播;C政府部門增減;D未改。
A1恢復八股。(變法在「鄉試」一級中去八股取士,改定三場考試:1)國朝政論、2)時務策,專問五洲各國之政、3)四書五經。)
A2廢大清帝特科。(變法中特別拔擢政治方面的人才。)
A3停止各州縣設立中小學。
A4復武秀才拔選方式,考弓刀石。(變法改考西方軍制和武器。)
B1廢官報局。
B2禁立會社、拿辦會員。
B3令各地督察禁全國報館,嚴拿報館主筆。(變法中只是「鼓勵」民間辦報,政變借機予以管束。)
C1復廣東、湖北、雲南巡撫。(此三處督撫同城,導致位階較低的部門幾乎無事可做,因此變法裁之。)
C2恢復詹事府。(原為服務太子的古老官職,但清廢太子制後改為為皇帝處理文書工作。)
C3廢農工商總局。(康預定的「十二局」之中最早設立的部門,相當於經濟部。)
C4廢漕運改轍。(變法不再管理漕運,只在最後收購貨品。如此免除漕運管理部門的所有費用,亦不再有官員在其中層層剝削。見高陽《胡雪巖》)
D沒有廢除京師大學堂。光緒在戊戌前三年已下令研究辦理,但一直沒有下文,直到在維新中才成立。成立後又經各種拖沓,連學校章呈都擬不出,於是光緒令梁啟超將日本大學的章呈直接拿過來改著用,就這樣完成了北京大學的前身。梁啟超以一介舉人身分辦理此事,可見光緒手上人力之拮据。

‧抗衡慈禧的力量
慈禧雖看似大獲全勝,但畢竟此時的清國已不是滿人或漢人的清國,而是列強干預底下的清國。
9/24英國在清的最大媒體《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對這一連串的事情發表了社論。原來在英人眼中,此事無關慈禧與光緒、康有為與榮祿或袁世凱,而是英國與俄國二勢力在清國角逐的結果。或許連清朝的高官都不知道,英國曾在其中大力運作使李鴻章下台,最後卻是清國皇帝被軟禁,可見英國的力量衰退。
因此英國公使竇納勒(Claude Maxwell MacDonald)介入清廷,一再逼問官方所謂的「皇帝病重」到底是什麼情況,法國公使不能讓英國在干涉清國一事上獨佔,故也參與。終於法國的醫生入宮診治,出來後當堂宣布:光緒健康狀況良好。
二江總督劉坤一上奏:「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前句說的是此年年底已有廢帝的風聲,榮祿向慈禧建議立「大阿哥」轉移帝位,後來也發生「己亥建儲」事件,但立儲儀式未得到列強的參與承認;更重要的是後句說到的「外」及沒說到的「利」,外國列強必會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緊縮對清國的控制,阻止慈禧為所欲為。劉坤一是湘軍出身,任二江總督後又得到完整的地方實權,「二江」管理之地長江流域為英國的地盤,所以他也與英人有密切來往,這使得他有足夠實力犯慈禧的忌諱。

‧沉淪
皇帝被軟禁,但軟禁他的太后也無完整皇權,皇權被列強各地封疆大吏分走,但清朝的統治似乎還在往下沉淪,真正的谷底是義和團事件。相信神道設教、刀槍不入固然是很荒謬的,但若非慈禧如此痛恨外國,以及清朝人民與外國人接觸後沒有產生如此大的敵意,此荒謬之舉也不會演變成這麼可怕的結果。結果是在辛丑條約下(1901),大清帝國實質上放棄了現代作為一主權國家的任何立場和尊嚴。但是即使如此,還是要再過十年摸索,清國人才得到「不可能再以改革的方式把國家拉上來」這一共識;終於爆發辛亥革命,成立共和政府。

‧東亞新中心
東亞史的關鍵時刻是1860~1900。太平天國之亂後(1864),「中國」仍是日本文化上的發源地,朝鮮及周邊小國也以「清國」屬國自居,它也是俄國往東方發展最重視的敵手。可是就在短短的四十年間,此舊中心快速分崩離析、瓦解沉淪,新中心日本快速掘起、昂然挺立,日本經過維新、立憲、政府改制,並在軍事與外交上升到與清國完全不同的層次。大韓帝國作為朝鮮獨立政體的夕陽,終被日本吞併。俄國漸漸把重心往東方移動,勢必要為東亞中心與日本一戰。
許多戲劇化的事件及各式轉折,許多偉大或渺小的人物前撲後繼、堅持不懈,這才形成了東亞史的關鍵時刻,值得我們認識。


18xx
/
94


/3金玉均事件
/4東學黨之亂→6/10全州合約
6/8~10清駐牙山
            6/21日圍朝宮、7/23日佔朝宮
                         7/25朝廢清約
8/1清日宣戰→95.4/15〈馬關條約〉
            8/26〈日朝盟約〉
95
/11〈遼南條約〉
/5~8征服臺灣


10/8日發動乙未政變,殺朝閔妃→96/1自行審判無罪
96


2/11高宗至俄使館→97/2離→97/10宣布韓國成立
/5藉俄皇加冕,簽訂〈中俄密約〉、〈日俄密約〉

98

/1松方下,伊藤上
/6議員選舉後,大隈&板桓成立憲政黨。伊藤下,大隈上

6/11〈明定國是詔〉→9/21戊戌政變


99
/1己亥建儲


1900
庚子拳亂→01〈辛丑條約〉


1904

日俄戰爭→05〈朴次矛斯和約〉

1910

/8〈日韓合併條約〉,韓國滅亡
1911
/10辛亥革命


1912
/2隆裕皇太后〈清室退位詔書〉



──2019楊照-東亞史的關鍵時刻 24堂結束──筆記整理:利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