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東亞史22-[日][ALL]日本在甲午戰爭前中後的外交

2019楊照-東亞史的關鍵時刻 筆記

No.22-0818[][ALL]日本在甲午戰爭前中後的外交──文明宣傳和野蠻行徑

‧名義
1984年日本對清朝開戰非是不得已的意外(8/1正式宣戰)。朝鮮東學黨之亂初步平定(6/10全州合約)後,6/21日本以天津條約和維護朝鮮獨立的名義進軍朝鮮並圍攻景福宮;6/26日本大使大鳥圭界向朝鮮高宗逼問「朝鮮到底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還是清朝的屬國」,得到「朝鮮為一獨立國家」的答案。7/23日軍攻占景福宮,組建新政府,7/25廢除了與清朝的條約(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8/26日本與朝鮮簽下〈日朝盟約〉。就此,日本為了朝鮮而向清朝發動戰爭的合理名目完成了。(同事見No.4) 

‧宣傳
不過1984這個時間對對日本來說實在不好,因為此時正是日本終於要與英國改簽平等條約的關鍵時期,天皇及第二次組閣的伊藤博文非常擔心此時發動戰爭會讓英國認為這又是「野蠻」的表現,所以向西方及國內解釋這場戰爭合理性的宣傳戰隔外重要。福澤諭吉說:此戰是為了要喚醒冥頑不靈的滿州人,這些人不僅自身不知進步,還干涉周圍小國也不準進步,是亞洲最大的危機;用英文寫作的內村鑑三發表〈朝鮮戰爭之義〉,表示此戰將決定東洋將來的價值是進步還是封閉。
除此之外,日本至少從7/25「高陞號事件」起就已鎖定歐美各大媒體(路透、華郵、泰晤士…),砸重金買通,要求按照日本政府所需要的方式向大眾發佈日本新聞。另一方面,英國的內閣近幾年也發生變動,從保守黨轉為自由黨當政。首相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積極檢討翻新舊政策,與日本簽訂新約也有了可能。雖然格萊斯頓在94/3卸任,接任者(同為自由黨)仍是在7/16與日本簽下平等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
甲午開戰後,日本在國人心中塑造了許多戰爭英雄,他們的共同點之一是非武士階層出身。這有助於消除人們心中「只有武士才具有忠勇美德」的定見,使國民更加團結。


‧旅順大屠殺
旅順,北洋水師最重要的要塞,有一萬駐軍及一百五十座大砲,在11/21一天之內淪陷。英國泰晤士報的隨軍記者托馬斯‧柯文(Thomas Cowan)11/29從旅順回到廣島,約見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告訴他自己連續四天在旅順親眼所見的恐怖景象:日軍在屠殺所有當地的男人,洗劫全城的過程中也殺害婦女及小孩。柯文要求陸奧立即制止這種行為,並警告自己將報導這則消息。
此事讓日本政府大為緊張,立刻動員所有的力量進行新聞收買,解釋是清兵換裝為平民攻擊日軍所以才遭致日軍反擊;雖然就柯文所見,只有單方面的暴力。彼時的媒體自尊、專業堅持與後世不同,所以旅順大屠殺的消息雖有傳出,卻終被限制。西洋人更多只注意到日本已是個有西式軍力的強大國家,對它的好感因甲午戰爭而上升。
以英文解釋日本茶道的重要人士岡昌天心對這種結果下了一個無奈的評論:向他一般傳播日本優雅和平的藝術,還不如日本在戰場贏得勝利更能讓西洋人認同日本為一文明國家,野蠻與文明的標準竟是如此主觀,如此諷刺。

‧丁汝昌之死
95/2/2日軍佔領北洋水師最後的據點威海衛,把剩餘艦隊圍困在威海灣。接下來幾天,陸續毀了其它軍艦及劉公島砲台、日島彈藥庫。2/2北洋水師懸掛起白旗,遞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降書至日本旗艦;2/16丁汝昌服藥自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對丁負責英勇的行為表示認可,令所有船艦降半旗哀悼,並鳴砲致意。


‧三國干涉還遼
4/15簽下的馬關條約只是對戰二國折衝的初步結果,後續發生的變化令它無法就此結束。因條約中有將遼東半島及臺灣割讓給日本一文,4/23俄、德、法三國公使造訪日本外務次官,明白反對清朝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態度最強硬的俄國威脅將不惜以武力阻止此事。這大大出乎日本的預料,隔日召開內閣緊急會議,伊藤列出三個選項:1.嚴辭拒絕、2.將此事交由列國會議審理、3.完全同意。最後基於日軍精銳甫經大戰尚未回防,且日本對自己在國際的影響力沒有信心,所以屈辱地選擇了第三個處理辦法:歸還遼東半島,向清要求三千萬兩白銀做為賠償。(11/8遼南條約/遼東還付條約)

‧日本攻下臺灣
而面對新得到的殖民地臺灣,日本需派軍前往駐紮,海軍大將樺山資紀(No.20為朝鮮政變上書政府重視清朝的將軍之一)和近衛師團能久親王負責接收臺灣。然而當他們啟程後才收到通知:5/20清政府已召回所有在臺文武官員,雙方的代表只在日船上完成交割儀式,日本面對的殖民地目前處於無政府狀態,需再次以軍力打下臺灣。
臺灣鄉紳成立了臺灣民主國,逼迫原臺灣巡撫唐景崧擔任總統。日軍5/29登陸基隆,臺灣民兵與之第一次交戰時約有二百人傷亡,6/6唐景崧帶領一萬軍人逃離臺灣。
6/7辜顯榮帶領日軍進入台北城,8/3日軍向南鎮壓台北新竹交界處的民兵,10/21日軍攻入台南,到此全島才算初步平定。臺灣人這樣的反抗,其強度及日軍鎮壓耗費的時間都是超出預期的。戰中日軍有396人陣亡,但有10,236人死於熱帶疾病,包括能久親王。

‧日本刺殺閔妃
本以為甲午戰爭後,朝鮮親日派就能成為主導朝政的力量,結果卻不是如此。閔妃勢力再度增強,朝廷瀰漫著反日親俄的氣氛。主要原因是朝鮮也看到日本在三國干涉還遼時的處境,覺得日本亦不足恃。高宗解散了日本訓練出的八百人「訓練隊」,也是有意消弱國內的日本影響。
井上馨原本是日本政府中對朝鮮事務最熟悉也最有好感的人,但7/19日本改派非外交系統的三浦梧樓為駐朝全權公使,將井上擱置。三浦不確定政府到底準備拿朝鮮怎麼辦,是真要助朝鮮獨立、還是企圖併吞,或是與俄羅斯共治?但政府並不回應。
三浦同意了自己帶去的顧問的建議,計畫暗殺閔妃,讓朝鮮完全服從日本;這需要把殺害閔妃的罪責推給大院君。10/8日本人先闖進大院君的府邸,將大院君挾持出府再轉向宮中;大院君不知計畫目標,只要求不要傷害高宗及世子;六十多個日本人闖入王宮,殺死了閔妃。
在朝鮮完成了暴行,日本更在乎的還是如何掩蓋西洋人的耳目,各國勢力的變化調整仍持續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