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從《小紅豆》談看故事

好味恰巧談到《小紅豆》這個作品,我一星期前聽到就去YouTube查了一遍,幸好有人為它作了全篇劇情解說,我對此作的劇情認識也就僅止於此。

記得小時是從電視而知道《小紅豆》的,因其播出的頻道(衛視中文台)和時段及主角年齡性別還有作品名,很自然的以為是像《櫻桃小丸子》的作品,但~完全不是,而且還是小孩子的戀愛故事,站得近一點、視線對上就要臉紅那種,再加上它千篇一律的橢圓臉、平板的教室背景,我一集都看不下去。

《小丸子》的現實背景是小鄉鎮,但故事並不鎖定小丸子為主角,所以觀眾能看到的場景更廣,也很輕易被帶入與某一角色共鳴。(小丸子的豐富幻想世界也是重要一景,因此《小丸子》的「拍攝地點」雖然簡單純樸,我們看到的世界卻繽紛多彩。)《小丸子》超越同期作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讓我們發現在同一場景下,每個人的感受可以是很不同甚至相反的,「三條線」的表情代號在此時最常出現。

不過在查到《小紅豆》全作講解前,我還很常看到有人扔一句話說此作(後期)女主角就變了,劈腿啊婊子啥的,毀童年云云。但是……難道大家對作品好壞的標準就只有道德嗎?當然《小紅豆》有我前面提到的「視點只集中於主角」這個局限,所以觀眾「很容易」就以自己喜不喜歡主角來判斷自己喜不喜歡作品,甚而直接上綱到這個作品是好是壞。然而這樣的推論是不恰當的,一作品優秀與否至少取決人物、背景、情節三要素是否完整與合理;如果是以動漫作媒介還可加上畫風、分鏡等因素才可對作品做一相對客觀的評價。喜不喜歡一個故事中的角色則是一個相當主觀的判斷,多得是角色只是因為長得好看或說了某句話、曾經經歷過某事就讓我喜歡不已或忍不住對他心軟幾分,反之也可能明明覺得還不錯的人說了句在故事裡無關痛癢的玩笑,卻讓我難受到恨不得把書裡那句話塗上立可白。總之喜不喜歡某人是個人問題,剛好遇上同好湊堆鬧鬧就行了。喜不喜歡作品嘛……介於上述兩者之間,是要已能對作品有客觀待之的能力之後,又能投入感情於作品中才能回答出的問題。

我沒看過《小紅豆》原著,所以沒辦法對它評價,但是《小紅豆》就是一部戀愛漫畫,「愛情(喜歡)」是它的主題,那麼,談論主角在愛情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它的任務,只要作者讓劇情環繞著這個主題前進,我認為這就是可以被接受的。少年/女漫畫大多是廣義的「成長小說」,我們看著故事中主角在長大之路上的各種(你自己覺得)對或錯的選擇及付出之代價來確立或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個人的實際經歷有限,故事是為了拓展我們的視野而存在,你能從那些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想到:「如果是我,會怎麼選擇」、「希望我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也能像(或不像)他一樣處理」、「原來有人會因為那個理由做那些事變成那種人,我能接受嗎?我會不會也有一樣的反應?」那這個故事你就沒白讀。

此外故事有別於我們自小累積的道德原則能教我們的,就是它讓我們能感同身受。看故事不是在作題目,不是「請看完以下故事,在好人臉上畫O,在壞人臉上畫X」,而是「有人遇到了這件事,他覺得如何如何,然後他做了如何如何,結果如何如何」。「結果」這部分也許帶有一些作者對該行為的評價,但一個人物塑造得好不好更多是在「覺得」這一點,作者能不能把「這個人物這樣覺得」說得讓讀者同意這合邏輯是讀者投入故事的關鍵。要是作者寫了一個樣樣循規蹈矩的人,並且他對所有這些規矩毫無疑問的服從,最後這世界就像它所承諾的那樣給予回報……我從沒聽過這樣的故事,這也能叫故事嗎?

小紅豆是個不起眼也不怎麼會表達和整理自己想法的小六/國一生,她遇上關注她、喜歡她、對她很好的異性時,心裡是被肯定的歡喜,而不是如受歡迎的人那樣泰然自若的接受。她的年紀如此小,身旁沒有可參考的人教她評估「跟人交往」時要給多重的承諾、賦予彼此多強的行為規範。諸如:跟其他異性一起做某事要不要報備?彼此每天是不是一定要打招呼問好交待行程?在你跟別人能給我同樣東西的時候是不是有選你的義務?上述規範是誰說了算?違背了又如何?甚至,為什麼跟一個人交往時就不能接受其他人的示好?法律規定的出軌前提是結婚,要件是性交,那只是在交往階段的戀人跟其他人接個吻又咋的了?(ps:如果對於以上問題你只能給出「小孩子好好念書談什麼戀愛」這種回答,那我敢說當你不用念書之後更學不會怎麼跟人戀愛。)

我的意思是,小六的小紅豆給出的承諾其實是她根本辦不到的,然而「勿忘我」、「永遠的(或最好的)好朋友」這種承諾又是小六生最輕易予人的。只是我們的小學朋友不會回來,勇之助卻會,因此小紅豆比我們更早面對「無可避免地違背承諾」這件事。之後勇之助回來又離去,小紅豆則又先我們開始思考「我到底喜歡誰」、「我要怎麼拒絕一個喜歡我的人」這些問題,當然之後或許還有「我跟沒有要交往的異性相處界限在哪裡」需要重新深思,而不是一昧逃避或胡塗接受。我不知道故事裡小紅豆到底做了什麼,但她的猶豫與「犯錯」至少提醒了戲外的你這些問題是有可能發生的,如果你不去處理或處理得不好,就有可能會跟小紅豆一樣。

看故事應該讓人更開放或更細膩,而這應取決於讀者解讀的能力而非作者創造的能力;宮崎駿曾勸告他一位媽媽粉絲不要只讓她孩子看他的作品,我想也是因為他相信對於人格塑造,開放的心靈也許比正確的思想更重要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