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回顧動漫

看了一些Youtube上懷舊動漫合輯,被勾起了許多回憶,但也有些回憶被深深地勾起來後,卻找不到相關的介紹,甚至連提及都沒有。不死心的直接搜作品名,好一點的只能搜到原動畫全集,差一點的就只剩主題曲或動畫選段。

若是跳出Youtube,在Google上搜偶爾還是能得到安慰的,能談及作品發表當時的回響,連作品背後的故事及作品的後續效應都開拓了視野,能明顯感受到寫這些文章的作者對這些漫畫的了解肯定比我多好幾倍,不是只能勾起我沉封的感動而已。

不過有些時候就算記憶中的漫畫被提及介紹時,聽著聽著還是會感到彆扭,有種「就這樣?這部作品對你而言非說不可的就是這些被說到爛的大衆哏?」「你看到這樣的劇情就只會吐這點程度的嘈,你沒看到後面劇情怎樣解釋嗎?」目前讓我有強烈的想要為它們「平反」的作品,先是《夢幻遊戲》,後是《神劍闖江湖》。

忍下來的原因是我覺得這些「平反」是只要有看過並能喜歡「整部作品」的人應該就能夠體諒或能看出作品真正意義的。如果你有意去理解一部作品,你就不會在剛看到某個設定、某句話、某個情節不合你意的時候就把書一扔,拿起鍵盤狂吐嘈,在跟你有同樣吐嘈的人下面按讚+1,而是冷靜下來把故事看完,好好想一想後,上網在專門的討論區裡搜尋該作品的「長評」。看完後也不要急著回應,而要再想一想後重看原作,尤其是有被長評點出來的重要場景,看完後再想想你的吐嘈之於這整部作品還需不需要「非吐不可」。如果仍是是,那也把你看不下去的地方寫下來,加上你認為應該如何發展,以及你猜測多種作者之所以不這樣寫的理由整理成長評,也發表到討論區去接受別人的檢驗。


我想我是生在一個承先啟後的時間點吧,成長時可以吸收到大量資訊,成長後又是一個可以輕易發表自己意見的時代。比我長一點的人知道的比我更深更廣,可他們最多只會發網文,能在文中貼圖都算新穎,而且說不定現在能搜到的只是少部分,許多人原發的網站已關,作者也沒有把文章貼到新站去,就這樣流失。我這些年也發現現在用Google搜到的前幾名就是那幾個網站,多個標題進去還是同樣一篇文,這……我記得以前不是這樣的啊?

我想現在這些泛泛講動漫的人是不是都比我小,覺得講到七龍珠、幽遊白書、灌籃高手、魔動王……就覺得自己已經在講「古早」的動漫?這些確實是我最早一批看的作品(湯姆&傑利、史努比、卜派、藍精靈等一甲子前美系卡通也或許極早,但這種是有就看,沒有「等著想看」),但從我小時第一次踏入租書店時就知道,我絕對還在這個世界的邊緣啊!當你第一次踏進租書店時,不曾被它四壁一層又一層泛黃積灰的藏書給震撼過?你遲遲苦等的作品紅歸紅,但早已完成不用等待的作品不就整齊排在架上嗎?你曾從中挖出多少作品,讓你有自信舉起其中一套說這就是凌駕整間店的「神作」?那個世界絕對不是只有一個頂點,一個人不過是爬過玉山,發現這恰巧是臺灣第一高峰,就說自己已經征服了臺灣的高山,何其可笑。


現在我正在看池上遼一的《聖堂教父》,進度4/12,嗯…雖然有點要開始進入核心的樣子,我卻突然有些喪氣,總覺得他們最後八成會失敗就沒看下去的欲望,之前提前知道《沉默的艦隊》的結局也是,引動我「少年」的心,最後卻老是「成年」的結局,於是我也「成熟的」止損了。我想若是有人能把它的劇情作成Youtube我願意花一個小時看完,但看漫畫以我的進度大概要兩個星期……唉,我真不是少年了,但是我又是曾幾何時像個不成熟的普通人一樣,只看得下速食短文短片的呢?真不好。

你看,像是這樣更前一個世代的、題材更多元、有更多作者性,那套「當紅台柱」還沒有攏罩住少年們的開放心靈的時代,在Youtube作者裡,講合輯選輯的作者提都不會提,縱使他們滿口神作、可憐現在小孩看不到云云,但他們說來說去不就那些長青有被翻拍的賺錢作品嗎?而且有時候連作品中的人物名、情節都會說錯,真讓我懷疑他們不過就是在唸稿而已,只是因為看Youtube方便才得到上萬關注。

在我心裡留下深刻印象的我也不知道它究竟能否稱得上神作,畢竟小時候電視播什麼看什麼,漫畫也就在櫃台旁的新書櫃亂抽,看得下去就看罷了。至少我自己那時從來不知道自己看的作品紅不紅,我也從來沒跟人討論過漫畫,所有感動與疑惑都只能深埋心底,縱然之後學會了上網,也一直潛水至今。


覺得漫畫之於每個人就像「朋友」,往往在未完全長大前交到最多,出社會就漸漸少交甚至不交。少時朝夕相處的朋友也只有少部分長大仍會想起,更少的一兩個陪你走過一生。在這麼多朋友之中,對你最好的、你最喜歡的、幫你最多的、改變你最多的……傷你最深的或許都不是同一個人,但你有必要為這些朋友做一個統一的排序嗎?或者就算以這些朋友的社會地位、成年後所得排出一個所有人都放得進去的順序好了,這個榜單之於你重要嗎?那個排在最前頭的朋友於聚光燈下,你卻轉頭與某個朋友莫逆一笑?

所謂的「漫畫神作」也是這樣,它大概需要在劇情、人物、設定、作畫還有消售量都有高出平均的水準才能入圍,但是也許你就是總是只從別人的嘴裡聽過他、或你跟他在不適合交友的身分下相遇、或你們雖然有朋友之名卻從未談心。所以,為什麼要用「神作」這種看似客觀無可動搖誰都不准說一句不好的評價,套在你極為有限的主觀閱讀經驗裡?賈伯斯再神,你不是蘋果用戶;你是蘋果用戶,但你從未理解過賈伯斯的一生;你理解他,但他從不認識你,你的存在之於他毫無影響。那,你一天到晚蹦跳著喊賈伯斯是神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不明白這就是動漫圈這幾年的流行語還是怎樣,至少在我較熟的霹靂同人圈以至BL文圈裡,大家會列推薦書單、幾星評價、非看不可的經典作品等等,但都沒有「xx是神作yy根本比不上」這種彷彿所有作品都能放在一條線上的理所當然。嗯……好像年輕一代的影評人也開始愛用了?打「電影神作」說不定還真能出現重複率極高的片名,查查發文時間是不是也就近幾年?

珍惜每一個能與你成為朋友的人,努力從他身上學到你所不足之處,讓你更像你理想中的神一點。我讀到了給我安慰、教我思考、促我成長的漫畫,我當年花時間閱讀它很值得,這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