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通鑑6-8 君主猜忌 朝政沉鬱 (2/2)

 (續)



七、胡客留唐 邊地府兵 李泌智略 三省暢述

有很多胡人留在唐朝,記載寫:「西域使人在長安者,歸路既絕,人馬皆仰給於鴻臚,禮賓委府、縣供之,於度支受直。」「鴻臚」是九卿之一,相當於今日的外交部;地方政府常要因此向度支拿錢。這些人待了很久,照樣領錢,造成國家財政很重的負擔,李泌要開始處理。


李泌先跟他們說要取消對外國使節的津貼,當然他們就起來鬧事,於是李泌開始跟他們談。李泌說:「這是過去宰相沒有處理好的事,現在我來處理。你們現在可以走任何道路回去,如果不回去的話,就成為唐朝政府裡的一員。」如果沒有長處,就編入軍隊。造成唐朝財政與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就這麼被解決了。


府兵的軍隊有十幾萬人留守,他們的糧食要花不少錢。李泌說:「吐蕃用牛把糧食運過來,可牛又不帶走;我們可以用倉庫裡已經壞舊的絹帛跟他們換。買到了牛、給一些鐵器,派這些府兵去耕種。如果兵要留在這裡耕種,收成物保證收購,而且還比市價多百分之二十。」兵中十分之五六都願意留下,成為農民。


這些事情看起來就是這麼簡單,想想看有多麼困難?過去人也許也想處理這些問題,但是他們想不出來每一個步驟該做什麼,所以才把事情擱著。李泌能夠計劃出每個問題的處理順序,於是事情才會看起來解決的這麼順利。


後面惜字如金的胡三省寫了一大篇註,主要有四個理由:1.《舊唐書》認為李泌做的事太奇怪,而且還弄些神仙之說,所以都不提他的事;胡三省認為李泌非常值得談。2.李泌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在那樣朝政混亂、大家互相攻擊的狀況下全身而退,這是夠聰明。3.李泌提出了很多意見,不論有無被採納,意見都非常高明。4.在肅宗、代宗時代魚朝恩、李輔國把持朝政,張良娣控制皇帝,李泌清楚自己不可能介入,所以他離開;德宗要李泌當宰相,拒絕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他又出來。胡三省寫這麼多,是在提醒我們李泌是一個智略出眾的人物,無論思慮、膽識、見解、處事的各方面能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對他不該輕忽。


特別聰明與會辦事的人要有幾個特點:1.知時知勢,要知道整個大局,才能提出有效的意見,做妥善安排。2.知人,知道國君及朝臣的個性與能力,因此清楚自己在什麼位置上、該做什麼樣的事。3.無欲,不是真的非要做些什麼事不可,只是覺得可以做就做,不能做就走。李泌就算喜歡講鬼神之事,又有什麼關係?這樣在歷史上出眾的人物竟然沒有幾本書願意提他,所以我們需要讀胡註通鑑。


 

八、擬定聯回抗吐之策 李泌反覆解說 恩及昔日陜州之辱 德宗十分勉強


這是這次資料最重要的一章。德宗問怎麼讓馬的數量變多,李泌說:「只要用我的計策一定可以解決,只是需要陛下願意為國家著想。」德宗當然說自己願意。李泌說:「結好回紇、雲南、大食、天竺,讓吐蕃自困,我們的馬就會多了。」德宗說:「除了回紇,其它地方都沒問題,不要再跟我講回紇的事情。」李泌說:「我當宰相,陛下不許我說,好像不太對吧?」德宗說:「什麼事都可以講,只有回紇,留到子孫的時後再說吧!」


李泌其實清楚德宗有此反應是因為我們從前提過的,在德宗還是太子的時後,曾在陜州受到回紇的羞辱。德宗說:「那時的羞辱還讓韋少華送了命,所以連好回紇不可能。」李泌說:「害韋少華的是牟羽可汗,現在的可汗是合骨咄祿,他對我們不錯;張光晟殺了回紇和九姓胡九百多人,他也沒有跟我們追究。」德宗說:「你就是認為我們該跟回紇聯好,而我是錯的囉?」李泌說:「我只是為了天下,如果我什麼事都順從上意,等於什麼事都不做,如何面對先君?」德宗說:「再讓我想想。」於是「自是泌凡十五餘對,未嘗不論回紇事,上終不許。


李泌說:「如果陛下真的不願意,『願賜臣骸骨』。」他的意思就是要辭職回鄉。德宗說:「不是我不聽你的話,只是要講講道理嘛!」李泌說:「要講道理那是最好的了,陛下的道理是什麼?」德宗說:「我自己受辱的事也就罷了,但我怎麼對得起韋少華?」李泌說:「其實韋少華自己犯了過失,當時回紇葉護來的時候,肅宗自己不見他,也不讓我去見,因為回紇來的時候非常驕傲,不知道他回提出什麼要求,韋少華怎麼可以讓你去見他呢?而且去見之前有沒有商量好見可汗的各種步驟與禮節?他全部都沒有想好,那是他的過錯。葉護可汗來的時後代宗跟他說:『雖然我們答應長安城的侍女珍寶都歸你,可是是否可等到東都也攻下後,我們再一起奉送?』葉護可汗同意了,於是當時還是廣平王的代宗非常受到大家的尊敬。之後陛下去回紇覺得受辱,在那個時後,不講嚴重的(就是把德宗殺了),他只將陛下留住十天,也就送了回來。他們沒有不利於你,是因為你的樣子讓人佩服,所以是你威服了他,不是他令你受辱。」這麼一講,德宗心裡當然覺得舒服多了。


德宗又問李晟和馬燧關於連好回紇的意見,他們都回答說贊同,所以李泌的意見其實是朝臣們的共同看法。李泌又說:「今天這個局面的造成是過去宰相的缺失。回紇幫了我們很多忙,吐蕃攻進長安城燒殺擄掠,但是過去宰相都沒有看清楚。」德宗說:「我對回紇的態度如何這他們是知道的,而且我們剛輸給吐蕃,這樣的情況下跟回紇結好,他們會同意嗎?」李泌說:「我跟回紇的當權派很熟,可以跟他們要求五點:稱臣、稱子、來的代表不超過兩百人、每年賣給我們的馬不超過一千匹、不把唐人和胡人帶出塞。」德宗問:「從前我們與他都是兄弟之國,現在要他們降一階,肯答應嗎?」李泌說沒問題,於是德宗終於同意了。李泌還說:「要連好的國家中,回紇是最重要的,其他國家可以後再商量。」這就是整個連回抗吐的政策。


連回抗吐是歷史上有名的政策,但我們看的不是這個政策造成了多大的影響,而是這個政策的制定過程,也就是該如何說服一個自以為是、剛愎專斷的領導?第一個就是要講道理,把對方沒有道理的話一層層地反駁;第二,同儕間要有共識;第三,要有好的切入口,像李泌是從缺少馬匹開始談,如果直接在德宗氣頭上要他「為大局著想」那也不用再想了;第四,要顧及到上司的心情,德宗拒絕不是因為真的有什麼理由,只是因為想起當初受辱的狀況就不願跟回紇來往,如何讓他轉變心情,就是說服的關鍵。


 

九、君主下問 百姓樂乎 今歲頗稔 何為不樂


德宗到新店打獵,到了百姓趙光奇的家,跟他說:「今年收成很好,你們很高興吧?」回答說不高興,一問之下趙光奇說:「詔令都言而無信。說是兩稅以外的雜稅都不收,實際上還是照收。說收稅可以給人們方便,其實造成了更多不便。陛下住在深宮中,所以不知道這些事。」德宗沒話說,於是免除了趙光奇一家的稅賦。


司馬光說,趙光奇這個機會是千載難逢的,此時德宗應該盡快把各種規章條令加以修改才是,免除趙光奇一家有什麼用?司馬光的意見通常都沒錯,只是沒什麼深刻的意義。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的特色在於採用很多通鑑中有意思的小故事,並且這本書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典籍的特色,非常難能可貴。同樣對於這個故事,他批評了一下住在深宮裡的那位,因為他不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問題,而是不願意面對問題。


 

十、德宗論相 好惡分明 獨尊李泌 李泌言事 情理兼顧 說服德宗


德宗說:「所有的宰相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盧杞;大家都說他不好,可是我不覺得。」李泌說:「這就是他最不好的原因。盧杞殺害楊炎、逼死顏真卿、造成李懷光反叛,造成這些壞事的人,陛下為什麼還要說他好?」德宗說:「楊炎我一看到就討厭,他把我當小孩子;我說他意見很對,他就高興得不得了;我說他不對,他就生氣狂妄。是我自己要殺他,跟盧杞無關。李懷光反叛的事情術士早就算出來了,所以那是天命(應該是「天意」的意思)。」李泌接著講一段話,主要就是說君相不可以說天命,因為君相是造命的人。


德宗評三個宰相:「崔祐甫性子急躁,應對起來亂七八糟,所以我換掉他;楊炎還滿能幹的,講的話也有道理,但是態度壞極了;盧杞小心謹慎,完全聽從我的話,而且他的學問不太好,不會反駁我,所以我喜歡他。」李泌說:「盧杞完全聽命於陛下,這就是所謂『一言喪邦』。」


德宗又說:「這三人之外,我最欣賞的就是你。我講的對了,你很高興;講的不對,你就一副憂愁的樣子。雖然有時你講些難聽的話,像剛剛說的那句,但是有時我自己想想,你講話的態度都很和氣,沒有楊炎那種傲氣。我跟你談話時,你都沒有想要勝過我的意思,這讓我覺得很高興,所以所有的宰相中你最好。」李泌問:「陛下用了很多宰相,為什麼只評這三個人?」德宗說:「我講的是真正的宰相,只是掛名的人沒什麼好說。」這段是在講君臣關係嗎?不只,這段在呈現上下之間的對話應該注意什麼。


老師有一次考碩士論文,另外一位是杜正勝的朋友。他說TVBS有一次訪問他對杜正勝的看法,結果播出來的把講杜正勝好話的地方全刪掉了,他很生氣。老師問,杜正勝好在哪裡?他說杜正勝工作起來很認真,推動國際化。老師得說,他是不能罵杜正勝的人,因為他從東吳到清華是由杜正勝所推薦的;不過杜正勝自己的調度跟老師無關。這位朋友說,杜正勝的問題有兩點:一是他耳根軟,二是他被小人包圍;老師心想這就是昏君的處境。古人讀歷史是學做人與做事,今人讀歷史只是做研究;這位朋友接著說:杜正勝就是在做研究。現在我們讀通鑑,應該用古人的態度來讀。看到這一段記載,就要想到如果自己是公司的老闆,或是部門的負責人的話,所聽的話是不是只有好聽的話?是不是不能接受批評?如果是如此,整個團隊就不會有進步。我們讀了這麼多,一定要明白聽諫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這是上對下的基本心態,上次陸贄上書時也是這個要點。


反過來,下對上該有什麼態度?像楊炎那樣真是自尋死路。下面的人無論如何要尊重上位者;李泌清楚德宗的能力,但他對德宗的態度一樣尊重。另外,只有心平氣和才能把事情講清楚,德宗看李泌那樣跟他討論,覺得不聽反而不好意思了。與上位說話,無論用詞與整體態度,謙和都是必須的。


船山談「君相可以造命」一說。天就是道理,命就是道理的流行;人活多久、天下治亂都有道理,只是這道理不會隨便給人。人夭折了,或是把天下弄得很亂,都是違背道理。另外,對於天命,其實不只有君相,每一個人都要符應天的道理,完成這個道理,就是人的命。(這段可能解釋有誤。)


《中國通史簡編》有一段很好的話:「陸贄是唐朝卓越的政論家。唐德宗做太子時,已經聽到陸贄的聲名。七八三年,戰禍蔓延到河南,需要大手筆替他起草文告,才召用陸贄為翰林學士。陸贄正直,唐德宗有問,總是剴切指陳,有過,總是竭誠諫諍。唐德宗逃到奉天,事事和陸贄商量,不可一日離左右,但重要議論卻很少採納。唐德宗逃到漢中,使人去召杭州刺史李泌。陸贄的嚴肅態度,與唐德宗剛愎的性格是不能相容的,陸贄儘管能發就時的宏論,遇到昏君,不免大部分化成空談。」所以我們讀到這麼多陸贄的話都是空談,說它是空談,正反應了德宗的昏庸。(其實如果是明君,再不會表現自己的人與能力差勁的人都能被他所用,明君之明不在讓人從無能力變成有能力,而在能夠安排每個人到適當位置。抱怨時不我予的人真遇到明君,多半是原形畢露,而非大放異彩。)李泌經歷玄、肅、代、德四朝,昏君的心理已經摸得夠清楚了,因此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誘導唐德宗做一些好的事情,使得有些禍亂受到阻止,內憂外患多少有減輕的趨勢。」這是對陸贄與李泌兩人一個很精彩的對比,也顯示李泌其人在唐朝歷史上重要的地位。


 

十一、德宗私意 陸贄不從 朝廷之事 秉公處置


德宗跟陸贄說:「有重要的事,不要跟另外一個宰相趙憬說,而要手寫上書密封後呈上來。苗晉卿講的話我不喜歡聽,而且他給兒子取帝王之名,要把他們都派到外地去。還有,你太清廉了,要懂一點人情事故。」陸贄上奏:「話要公開講,做錯的地方講清楚了,處罰與改過才有道理。小官收點賄賂都會受罰,何況是大官呢?收賄之風一開就沒完沒了。」


 

十二、安危強弱之機 必須審慎 為國治民之道 首任義理


劉士寧為宣武節度使,待人不好,於是得眾心的手下李萬榮把他趕走。德宗問陸贄該怎麼辦,陸贄上奏:「1.這是大事,要謹慎處理;2.應派好的人才;3.要了解當地情形,李萬榮的確有非份之想,但他不相信別人,所以也不是很多人聽命於他。按照道理來講,下位把上位趕走是不對的,更不該因此重新賦予竄位者以合理性。我們該派一個人過去安撫李萬榮,但是不可以讓他留在當地。」可是德宗不聽,派了一個親王去當節度使,李萬榮成為留侯。節度使的位置雖在留侯之上,但掌權的其實是留侯。這正是陸贄反對的情況。


 

十三、德宗性猜忌 不信臣下 群材滯淹 陸贄論兩稅 失平長偽 誘民為奸


陸贄論兩稅法:「過去舊制是以一個丁做為單位來徵收,現在則是依家裡有多少錢來徵收,可是我們如何判斷一人有多少財產?擺在眼前的是不值錢的房子、土地和糧食;值錢的珠寶卻容易藏起。商人們把錢不斷轉手,從中獲利,但查不出來;農民明明沒有錢,只是因為收成看得到,所以被徵收較多的稅,這是不合理的。」


不過,是不是就要因此就全部恢復舊制,甚至是不收錢改收實物如絹帛穀物呢?船山說,當金錢已經開始流行的時候,收稅還用實物來收其實也不合情況。這裡的重點不在到底該如何收稅,而是要提醒一下,並不是只要是陸贄說的話就百分之百全是對的。


 

十四、陸贄罷相 罪且不測 無敢救者 陽城躍起 伏閣極諫 太平萬歲


陸贄要倒楣了,因為他不知道德宗有多麼聰明;李泌會捧德宗,陸贄不會,也不屑於這麼做,所以他不只罷相,而且罪且不測。陽城為諫議大夫,大家都以為他會冒死上諫,結果他什麼都不做,令人失望。當陸贄真的要被貶官時,陽城突然找了一幫人來救,德宗因此大怒。幸好那時太子也出來幫忙,事情才被平定。一個老將軍看到這個情況後非常高興,說果然還是要有一點公理存在,社會才能維持。但,需要有人出來這樣喊,還是反應出德宗到底是怎樣的一號人物。


 

十五、名為宮市 其實奪之 利屬宦官 德宗姑息

十六、
宰相杜佑 拙於用兵 幕僚李藩 儀度安雅  

通鑑6-8 君主猜忌 朝政沉鬱 (1/2)

626 資治通鑑-盛唐前後


捌、君主猜忌 朝政沉鬱


l          推薦書1:《意外的傑作》 麥可.齊莫曼 臉譜出版


這本書把藝術、生活、故事結合起來。推薦者說:「本書作者齊莫曼是《紐約時報》固定專欄的知名作家,極具深度、文筆優美,通曉藝術與音樂,而他本身也是一位鋼琴家,因此更能感同深受地體悟藝術家對內在的敏銳感觸。讀者不僅可以透過本書充實藝術知識,更能藉由這本書激發自己思考藝術與更廣大世界的連結,也就是學會用藝術家的眼光去思考。


作者在前言說:「藝術提供了我們線索,知道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換句話說,本書部分談的是創作、收藏、哪怕只是欣賞藝術,皆可使生活成為日常的傑作。我不是說欣賞藝術能讓每天變得盡善盡美。但是,因為我自己的生活大半都在觀看藝術,我逐漸感覺到,萬事萬物,即使是最稀鬆平常的日常事件,皆可因藝術的啟發而變得更豐富多采;美往往現身於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美是我們得以親自發現、創造、而後徹底改造的東西;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絕非表面上那麼簡單,當世界拒絕遵循令人安心的常規時,也顯得更豐富多采。


裡面說作者到了很多地方,都從一些很平常的東西中看到另外一面。當初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它的譯者就是《伊斯坦堡》的譯者,所以相信這本書也有一定的水準,結果果然很好看。我們藉此看看國外報紙專欄作家的水準到底有多高,像是這位作者,不僅對文學、哲學、歷史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而且本身還是位藝術家。


 


l          推薦書2:《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Joseph E. Stiglitz 天下出版


這本書的作者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而此書至少是去年開卷的第二名。我們說,一定要認識自己現在的這個世界,如何去認知?就看這本書。


他用了跟一般經濟學不一樣的眼光,像是他不會老是用經濟學的專有名詞,也不會一直講市場、股票和賺錢。


現在社會充滿了很多不公平,所以他在多處強調著社會正義,另外也提到現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兩個議題:貧窮和環保。他說希望讓窮困的國家也能有錢來發展教育和維護健康,而環保方面除了提到全球暖化,也提到生物多樣性的保存。


真正在關懷整個世界和人類的一流學者在想什麼?他們指出世界上很明顯的缺點,然後提出改進的方法。這些改進的方法也是一環扣一環,絕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法。


讀了這本書並不會真的就了解世界與真的知道改進的方法,因為它也只是其中一種觀點主張。書有一定的難度,必須一句句看才讀得懂,可以當做這學期課程的暑假作業。


 


大陸鳳皇衛視台有一個叫「開卷八分鐘」的節目,每天都介紹一本書。上次我看到它竟然在介紹《萬曆十五年》這本很老的書;而且我還在機場書店中看到黃仁宇全集。這位學者並不聰明,但還算勤奮,產量頗豐。為什麼這類的書能在機場書店中佔有一席之地呢?老師想,人們還是喜歡看歷史的。我們的出版業很興旺,但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像「開卷八分鐘」這樣的節目呢?讀推薦的這些書跟通鑑沒有直接關係,可是它是一種輔助的知識;我們看到了安史之亂和德宗,但是如何去了解,就需要這些輔助教材。


 


l          上課筆記

一、
李泌不懼艱危 隻身入陜 達奚遵從安排 亡命天涯


德宗是一個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各方面都非常優秀,或說自戀的人,所以他不可能把當時的政治帶上正軌;不過他的運氣很好,碰到了李泌和陸贄,我們從李泌的一件事情中談起。


陜虢是江淮糧運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這個地方的節度使被手下達奚抱暉所殺;達奚抱暉跟朝廷說:「原來的節度使不好,所以我把他殺了,現在請任命我為新的節度使。」德宗也知道這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因為此地可說是掐住了首都的咽喉,於是他請李泌跑一趟。李泌答應了,並且要求自己獨行,德宗硬是派了三千人跟隨,被李泌叫停在外邊;李泌也不是毫無準備,他請馬燧在一旁待命。


李泌說辦此事的要點有二:1.動作要快,在他們還在紛亂的時候就介入;2.想到對方的處境,不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是來處罰他的。於是,李泌就去了;到了之後有些人跑來打小報告,明白原來達奚抱暉沒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己事可成。對於來跟他說「機密消息」的人,他通通拒絕,只在當地隨意走動,調查一下帳簿和倉庫。然後把達奚抱暉叫來,跟他說:「我不是想對你好才不處罰你,只是現在情況維持都不錯,所以饒過你;但你要辦好兩件事:一是親自去原來節度使的墳上祭奠,二是逃亡出去再把偷偷回來把家人接走,不要再入關。」李泌對朝廷報告了他做的事,結果朝廷來了命令說:「有75個人參與了叛亂,這些人都要被處死。」李泌上奏:「連達奚抱暉我都決定讓他離開了,其他人應該連一點事都沒有才對。」這個上奏遭到反駁,李泌沒辦法,只有找了五個替死鬼交上去。


在這件事情上,李泌很用心地在辦事,也處理的很好,可是德宗就是不高興別人不聽自己的想法,他的干預讓李泌有多辛苦啊,最支持的人也是扯他後腿的人。我們還要看到李泌怎麼處理事情:掌握時機、散佈消息、做妥善安排。


船山在這裡討論的問題是:那些小報告要不要聽?首先,一些挑撥和搗蛋的事情如果全部不知,那是太草率了;訊息雖然可以自己去搜集,但總有些不容易得知,於是告密者就會光臨。可是在一個動蕩的時刻,這些告密最好不要聽,應該做的是靜下來慢慢觀察。因為有一些人在動蕩初期還沒想清楚就參與了叛亂,當時間一久覺得不對就會收回來,要給他們反悔的時間;然後時間一長,誰還在做壞事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了,這就是聰明人的作法。船山讀這段歷史的時後會想到這些,想到告密心理和破解方法。


後面他講了一些引申。天下的變很多,但也有一定的規則和本質,所以掌握了根本道理,處理事情就不會失手。接著說了個小故事:「程子(程頤)之答卲堯夫(邵雍)曰:『吾知雷之從起處起也。』」邵雍的思想是要了解宇宙的道理,二程的思想是要了解當宇宙道理落實到人間的情況。邵雍總想知道世界是怎麼構成、如何變化的,所以他問:「雷起於何處?」程頤跟他講:「我知道雷起於何處。」當然邵雍就要請教了,於是程頤說:「雷就起於起處。」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在質疑為什麼非得把萬物了解地這麼透徹?人的事才是真正值得的。有人就從這裡講:「怪不得中國沒有科學!」因為中國人對知識本身的興起原理興趣不大。但若真走卲雍這條路線能不能產生西方那樣的科學知識,還是可議。


 

二、窮途末路 懷光縊死 罪無可逭 不能容身 其子自殺 可哀也已


李懷光在窮途末路下反叛了,可是之後他手下的人都不願意再跟著反叛,因為李懷光帶領的朔方軍是平定安史之亂最重要的武力。李懷光看到手下陸續受降時,知道反叛不成而自殺。


李懷光的兒子李璀很清楚他的父親要謀反,跟德宗做了報告。德宗很喜歡李璀,問李璀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李懷光投降;李璀回答說沒有辦法。德宗也問李泌:「李懷光是沒什麼,可是他的兒子我很喜歡;可不可以想個辦法招降李懷光,讓李璀不要受牽連?」李泌也說沒辦法,因為李懷光曾把德宗趕走,罪無可赦;如果把他赦免了,將來他回到朝廷,面對曾經被他自己趕走的國君,是一個怎樣的畫面?李懷光就是投降也不可以接受。李懷光的兒子也沒有第二條路,就是死亡。李璀也清楚不可能切斷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他做了選擇,也為他的兩個弟弟做了選擇。


胡三省有個含蓄的感慨:「處君臣父子大倫之變,以死繼之,可哀也已!」父子君臣之間的矛盾,有時只要過了某一條線,就沒有第二個選擇。李泌清楚人事間的關係,他知道處在李璀的位置與處境下,只有選擇死亡。


 

三、將領因功而傲 目無法紀 武夫素行如此 不學之由


李晟從成都回來時,帶了個營妓回來;這個營妓還有名字,叫做高洪,想必名聲不小。這不合規定,於是張延賞把高洪追回來,與李晟有了嫌隙。


德宗召張延賞入相,李晟反對,理由是張延賞有很多缺點,不適合當宰相。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李晟與張延賞之間有矛盾,因此都覺得他是為了私怨而阻止。


船山說,一個人立身行事,要注意到每一件小事;在小事犯了錯,將來做任何大事時都會造成阻礙。李晟反對張延賞其實是對的,因為張延賞的確是不好,反對可以對國家有正面貢獻;可是在當時人眼中,李晟做此事的原因不是如此,他們都認為那是因為李晟自己怨恨張延賞,而且這個怨恨來自李晟自己做錯了事。總之,一旦做了壞事,將來做好事都會被大打折扣。這種想法當然是來自「誠意正心」這些條目,要求人在各個方面都毫無瑕疵;顯然不是唐人會有的看法。


一件附帶的事:駱元光因為私怨殺了徐庭光,但其他的大將也都支持此事,從這點可以看出來,朔方軍的將領們驕氣不小;胡三省給的解釋是「不學之由」。


 

四、東南之糧 關中命脈 漕運不至 兵民瘦黑


這是讓我們看到當時定都關中,朝廷養給於東南的情況。東南方面的糧食要送到關中來,關中朝廷才能運作。有趣的地方是記載上用了「瘦黑」這個生動的詞:「時比歲饑饉,兵民率皆瘦黑。」好像真的看到了那些因為糧食不足而導致生活辛苦的兵民,另外也看到當時運河的重要性。


 

五、吐蕃主導 清水之盟 馬燧贊同 李晟反對


吐蕃在計算怎麼除掉唐朝的三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這是清水之盟的起源。吐蕃拉攏馬燧,說要與唐朝重修舊好,歸還侵占的土地;李晟、韓遊環與韓滉反對;他們的理由是吐蕃言而無信,今天向我們示好是因為他們弱,將來就不一定了。韓滉是主管糧運的大臣,他說我方現在有足夠的力量打敗吐蕃,後勤方面自己可以完全負責。贊成的人也有三個:直接與吐蕃聯繫的馬燧、與李晟有過節的張延賞,以及唐德宗;這樣的勢力當然無法可擋,於是與吐蕃結盟的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李晟在鳳翔,與吐蕃之地近,就要被調走了。他跟他的幕僚李叔度說:「聽說從前的魏徵會勸戒皇帝,我希望能學他。」李叔度說:「魏徵是儒者,你是憑著戰功當上宰相的,他能做的事你未必能做。」通鑑繼續記載:李晟說不管自己是走什麼路,終究是當上宰相了,直言上諫是職責;李叔度因此慚而退。可是胡三省在這裡加了一條註:「余謂李晟欲忠於君,李叔度之言亦可謂忠於李晟。」也就是說,胡三省認為李叔度說的話才是對的。李叔度說李晟不能學魏徵,是因為位置和身份不同:魏徵是了不起的儒者,可是他沒有帶兵建立戰功;李晟沒有魏徵的學問卻有戰功,因此魏徵能做的事李晟不能做。這才是真正有道理的。(大概是因為武將能實質地威脅到國君吧。)看通鑑所以一定要看有胡註的版本就是因為如此,需要胡三省提醒我們看仔細一點,不要只看表面對話。


接著他們選擇要在哪裡談,本來選了土梨樹,因為地勢險阻,容易中埋伏,所以改為平涼川。在簽約談判的時後應該注意什麼事?1.整個談判是不是只是一個片面的設計?是不是只是單方面的提議?這次就是,全部只看到吐蕃的規劃和謀略。2.唐朝方面有沒有取得共識?也沒有。3.雙方有無誠意?都看不出來。所以這整個談判就是一個誘唐朝入甕的陷阱,簽約只是表面上的動作。


 

六、以盟為餌 計誘渾瑊 雖曰逃歸 獲罪德宗


渾瑊要去簽約了,此時唐朝對此事的意見還是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危機重重,另一派則相信絕無問題。被派去保護的人馬違背了唐朝給的命令,更接近簽約的地方了些。吐蕃看到唐朝使者到來,就知道唐朝已經進入圈套中;馬燧看到情況不對,隨手抓了一匹馬就跑,「馳十餘里,銜方及馬口」,可見他是趴在馬的背上、抓著馬鬉,箭在他的背上飛過來飛過去……這樣逃出來的,這是很生動的一幕;馬燧有這樣高的騎射技能,才能從那樣的重重包圍中突破。


吐蕃跟馬燧的侄子說:「當初春草不生,我們的馬都快餓死了;要是當時你的伯父進攻的話,我們一定會全軍覆沒。為了謝謝他,放你回去。」他們也把其他抓到的人都放回去,這其實在做進一步的挑撥離間。果然,德宗因此對馬燧非常痛恨,對渾瑊也開始疏離。整個清水之盟,就是吐蕃設計而唐朝落入圈套的這麼一個過程;不是沒有人頭腦清楚,只是依德宗的個性,唐朝非中計不可。


(續)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通鑑6-7 兵窮民困 天下鼎沸 (2/2)

(續) 



七、怨望失意之人 乘機復出 召納文武時賢 意圖不遜

德宗要逃走時有人提議,有一位朱泚被軟禁在長安城裡,他的聲望不錯,應該要帶他走,要不然就殺掉他;德宗說來不及,所以沒動手。亂兵進到宮中,總要有一個人出來重建秩序,他們也想到這位朱泚。朱泚出來了就說,現在這個情況不像話,還是把德宗接回來比較好。有人問,真的要把德宗接回來嗎?他當皇帝當得這麼不好,也許天命已經不在他的身上了。這個提議讓朱泚頗為心動。


另外,源休建議把城門關閉,尤其要留住官員和士人;但管理不當,換穿件衣服一樣能混出去。此時所有的大臣們要做一個選擇:1.隨德宗而去,因為叛亂不對,不會長久;2.留下來為朱泚作事,因為德宗的行為令人受不了,有能力的人都不用;3.什麼都不做。有一批人留了下來,這些人多半是覺得受德宗冷落的人才;因為有這些人,朱泚也開始覺得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


聲望頗高的人為什麼會背叛唐氏?應該不只是覺得自己被冷落,那是一般人的想法,這些人都是有聲望有能力的人,想法不該這麼簡單。或許,他們已經對德宗的執政感到失望了,相對來說,朱泚卻能給他們希望。


看朱泚反意已決到失敗下台之間的行為,的確比德宗出色。可是為什麼朱泚還是失敗了?所以這不是兩個人的比較,而是在所有人的觀念中,是不是真的覺得唐朝應該亡?從這個角度來看,朱泚的機會並沒有到來。


 

八、朱泚反謀已決 召議稱帝之事 秀實密圖阻止 事敗挺身就義


朱泚沒有機會的最明顯的一個表示是段秀實。朱泚覺得段秀實也是一個被冷落的人才,因此想請他出來作事。段秀實拒絕了,他說朱泚的理由都只是說得好聽,現在唯一該做的事只有「奉迎乘輿」。乘輿是皇帝坐的車,因為不好直接說「皇帝」,所以用他的坐車來表示。


另一方面,德宗到了奉天,盧杞這個時候還在講朱泚不會謀反,只要派個人去跟他說說就好了。可是派誰去呢?竟然沒有一個人肯去,最後吳漵看不下去,自己請行。他的後果當然是死,這他自己也知道。段秀實也曾經阻止朱泚但失敗,其實他也知道會失敗的。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他們也知道德宗不好,但是這一整個朝廷還是值得用生命來維護。


段秀實等人的行為可以叫做「從容就義」,到底這從容就義是為了什麼?可以留名青史?這他們哪裡知道?我們今天讀的人也不會去記;那是想學顏真卿豎立典範嗎?可顏真卿這種典範豈是人人豎立得起來的,顏真卿被人記得也不是因為這一件事情而已;錢穆的答案是「心安」,因為不做這些反抗他們心不安,所以他們做,即使知道結果是死。出於心安的行為,就是道德的表現。


 

九、德宗移駕奉天 朱泚全力進攻 懷光千里赴難 重圍終以得解


這是一個歷史的場景。有人說,通鑑裡面寫的最精彩的是戰爭場面。有一個來自左傳的傳統,就是戰爭場面總是描寫的最好;為什麼左傳能把戰爭場面寫得那麼好?一種說法是它出於軍事名家吳起(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左傳的作者絕非左丘明,因為時間不對。因為左傳對戰爭的重視,影響到了通鑑。老師曾經對照過,東漢時代,後漢書所有有記錄下來的戰爭,通鑑雖因篇幅有所增減,但沒漏過一條。李光弼對史思明的「河陽之戰」非常慘烈,胡三省說這真是「確鬬(乾元二年759-32),兩方都用盡心思、卯足了勁在打仗;記載使用各種語彙描述,就是為了展現出那最精彩的一幕,但我們在講安史之亂時略過了。


德宗跑去奉天,朱泚說要把皇帝接回來,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安好意。韓遊環說,我們趕快把軍隊開到奉天去,監軍翟文秀(宦官,受皇帝寵信)反對,說應該停下來擋住朱泚;韓遊環提三點反搏:1.我方軍力薄弱,擋不住人;2.我們就算有力量,他們也可以繞道不與我們交鋒;3.對方可以用府庫中的錢財來誘惑我方軍士。於是軍隊去奉天了。胡三省說,夾攻戰術是兵書上常出現的計策,豈能硬生生地套用於現實?如果聽從翟文秀之說,奉天就危險了。


高重捷很勇武,但是被抓到了;他的部下去救他,叛軍一看沒辦法,只有把他的頭砍下來逃走,朱泚看到高重捷的首級後很難過,說這是忠臣。另外一個投向朱泚的將軍李日月戰死,他的母親看到他的屍體之後非常生氣,罵他背叛國家,現在才死太晚了。通鑑中記載了很多母親,她們也許不是非常聰明或有智慧,但有都原則有立場,不過她們都不是今天女性史的研究對象。


去奉天要走哪條路?說走漠谷。可是漠谷路狹,易受攻擊,援軍也不易開到,應該選擇遠一點的乾陵(唐太宗的墓);但是盧杞說不可驚擾陵寢。陵寢早就被驚囉!叛軍不是在那兒來來往往嗎?盧杞說我方可不是叛軍,還是選了漠谷,結果當然是慘敗。


終於到奉天了,但物資缺乏;派人出去偵查,連讓他穿暖和都不行。晚上用繩子偷偷把人吊出去,採蕪菁根回來吃。胡三省看到這兒就來了他的博物興趣,寫了一大堆的註解釋蕪菁是什麼;老師想這是蘿蔔,但胡三省說蘿蔔的葉子不能吃,這個可以吃,跟蘿蔔不一樣;但蘿蔔的葉子我們不也吃嗎?


朱泚進攻,造了一台雲梯車,上面搭載幾百人,下面有人保護它前進。韓遊環也有辦法,就是修地道,地道裡堆了柴火。朱泚從南面攻城,韓遊環說這一定是虛兵,因為這個方向不利火攻。雲梯車漸漸靠近,而且已經有叛軍上了城牆與守軍搏鬥。德宗那時在做什麼呢?他手上拿了一大疊任官令,到處鼓勵軍士殺敵;這是在預告奉天城將不保。果然城就要破了,但突然一聲巨響,外面的雲梯車陷落到地道,又突然風向一轉,點燃地中薪火,整台車燒了起來,臭聞數里。接著,李懷光的援軍到來,朱泚軍只有退了。


朱泚回到長安,一方面派人出去傳謠言說奉天城已經破了,一方面還是安撫不服從也不反抗的神策軍和六軍;有人說要逼這些將官為己方效力,朱泚不採用。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來,朱泚所以能被推舉出來,能吸引人才,也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再說,朱泚即使用了那麼多錢,當德宗回來的時候,府庫的錢竟然還有剩,可見當初作亂搶劫的亂兵的確不無道理。


現在回顧看一下那場戰爭,在那千鈞一髮之際情勢逆轉,是偶然的嗎?雲梯被焚、風向轉變、大將負傷未死會是一連串的巧合嗎?不可能的,這些事前都做過安排規劃,沒有優秀人才絕對做不到。老師不相信歷史會因偶然而起落,不相信只要克麗奧佩特拉的鼻子只要長了一點,人類的歷史就要改寫。克麗奧佩特拉就是埃及豔后,有人說她只要鼻子長了些、整個人醜了些,凱撒和安東尼就不會那麼喜歡她,不喜歡她的話就不會引發戰爭,歷史當然就會不一樣;這老師不相信。


 

十、德宗愎諫 自以為是 陸贄善言 悉心開導


德宗說:「我太相信別人,就被別人給玩弄,所以我以後不要太相信別人;有人跟我進言的東西都是老套,他們只是為了求官才來說,所以以後也不要再聽。」陸贄從誠信講起:「天子之道就是天之道,誠信與天相合,不誠不信說出來的話沒有人會聽從,用機心待人,別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回應。因此唯一的方法只有從自己本身的心地開始做起。做錯事沒有關係,要知道改過;將官告訴你有什麼地方做錯,改就是了,就算他之後喜歡出去炫耀自己勸戒過皇帝,那也沒有關係。」


德宗說:「有些人來跟我說話,我才反問他們幾句,他們就啞口無言。」陸贄說:「他們啞口無言是因為不想再說,還是因為真的無理?而且就算他嘴上沒話說,心裡有服氣嗎?上下之情不通,是因為有九種弊害存在。(君上之弊六:好勝人、恥聞過、馳辨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臣下之弊三:諂諛、顧望、畏愞。)」這是針對所有自以為聰明、能幹、高人一等的長官的提醒。


陸贄又說:「國家那麼大、官員階層又多,能當面與國君說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他們所說的話都深刻中肯,連這樣的話都不聽,上下的溝通就斷了。看到官員不聽從就處罰或替換,就是天下治多亂少的原因。」


最後他說:「諫者說,表我之能好;諫者直,示我之能容;諫者之狂誣,明我之能恕;諫者之漏泄,彰我之能從。則人君與諫者交相益之道也。」胡三省覺得這句話說的太好了,他用「極」這個字來讚美:「極言那諫之美以誘掖其君。」總而言之,做為一個國君,或是任何一個大小領導者,本身一定要誠信,並且聽人意見。


 

十一、悔過之意真誠 引咎之辭詳盡 奉天所下詔書 聞者感激揮涕


還在奉天,天下還是很亂,於是有人說在皇帝尊號前加上一兩個字來沖喜。德宗問陸贄的意見,陸贄反對;因為就算太平之世加尊號都有違謙虛之德,何況現在是喪亂之時?陸贄建議下一個文告,一定要深刻反省,把真心誠意表達出來;並且不要講空話,說到就要做到。


於是,興元元年有一個赦天下的詔令,這就是中國史上最著名也成效最大的一篇罪己之詔。首先是治道的原則「致理興化,必在推誠;忘己濟人,不吝改過接著他說:「朕嗣服丕構,君臨萬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誠莫追於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復於將來。明徵其義,以示天下。」這是把當今情況做個總結,要大家不用再提過去的事情,只要想將來怎麼做好事情;接下來才真的開始罪己:「我長在深宮之中,不知道怎麼處理國事,也不知道百姓生活之艱苦;因為我什麼都不知道,這才發動了戰爭,使百姓痛苦不堪、流離失所,社會一片荒蕪。京師失守,宗廟受辱,所有慘痛的挫敗都出於我一人,所以以後把多加的尊號全部拿掉。」


接著他說,「赦免所有叛亂的人,除了朱泚,因為他篡位成為天子,冒犯陵寢,這種事情我不敢赦免。平亂的功臣都稱做『奉天定難功臣』,加在百姓身上各種痛苦的稅制都取消。」這就是陸贄要求的最深刻的檢討,只有這樣的文字才有感人的力量。所以當詔書一下,整個的情況都變了。


船山用兩篇文章來講這整個情況。當德宗跑到奉天去的時候,唐朝其實已經快亡了,因為天下已經散掉了,每個人都準備要據地為王。德宗能重建唐朝恢復局面,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這道詔書能改變局面有兩個根本的原因:第一,德宗的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可還不算是個壞人,並不會殘暴奢侈,所以他還是眾人之焦點,一有動作,臣民就有反應。第二,盧杞雖然是個壞人,但是他沒有拉幫結派,形成影響朝政的黨派;所以當陸贄要求德宗把盧杞趕走後,沒有讓朝廷形成真空狀態。因為有這兩個原因,詔書效果才能發揮。


第二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匡主安民,撥亂反正,三代以下,一人而已矣。」船山給德宗做的事有這麼高的評價,為什麼德宗可以做到?船山從文字的力量講起。文字要先讓人讀懂才能動人,怎麼讓人相信自己有把事情分析清楚、歸類確實?也就是說,文章要怎麼寫?首先,對錯的區分原理是什麼?其次,講的話有深度和層次,在形式上就要有鋪陳和總結,最後要符合古今以來的道理,對事情加以說明。說話並不是只要全出於誠心就能讓人感動,所謂「修辭立其誠」的「修辭」就是指在說話的時後,要把應該解釋的道理、分析條理的排序、總結與歸納都說清楚;最後用史實為證,再套用到現實解決問題。全都做到,才能稱之為「修辭立其誠」。這份詔書就是如此,所以看到的人都深受感動。


 

十二、李懷光有異志 不為無因 陳寅恪探究竟 作出解釋


李懷光把朱泚打敗,可是之後又跟朱泚聯合起來,這是為什麼?因為李懷光說要把盧杞趕走可德宗不聽,所以李懷光覺得自己還是跟朝廷保持距離的好;這又是一般的說法。


李晟是神策中央軍,李懷光是朔方地方軍,兩方本來要聯合,但李懷光已有異心,因此中間起了矛盾。李懷光跟他的部下說,朝廷偏袒中央軍,給他們的糧餉都比較好;這是通鑑的說法。陳寅恪的〈論李懷光之叛〉是一篇很短的文章,還不到一面的篇幅。他引舊唐書的記載,證明朔方與神策軍做同樣一件事情,可是待遇差很多,令將士心生不滿,所以李懷光才叛。


余英時說陳寅恪這篇文章另有所指,表面上講唐朝,實際上在說西安事件,那也是中央軍與東北軍待遇的差別導致叛亂;所以文中的李懷光其實是張學良。其實這種東西講講也無所謂,只是一個歷史家做這種比附實在沒什麼意思,因為整個背景條件與環境都相差甚遠。不要在歷史上找通則,每一個時代都是個別事件。我們要討論的是在每一個時代中,各個人物從內心表現出來的憂慮、關懷和決定,從這裡面了解人事的道理。


余英時有一篇文章講陳寅恪,說陳寅恪不像郭沫若和胡適那樣在所有人心中都有份量,他的名氣只在學術界中,超越了非常多人。他的學問有四根大柱,一是他懂很多古代很少人懂的文字;二是他對中國典籍的熟悉;三是他對西方從古至今的文化都有深刻認識;四是他有很多輔助學科的幫忙。這四點每一點都是困難的,可是陳寅恪都懂,所以他才能寫出好的文章。老師覺得余英時是誇張了,陳寅恪只需要一根大柱,就是對中國傳統典籍的熟悉,熟悉到令人驚訝的程度,看他寫的文章,哪裡非需要其他三樣的幫忙不可?陳寅恪最好的一部書《柳如是別傳》,以前也介紹過。


 

十三、蓄疑與推誠 其效固不同 以覆車為戒 實宗社之福



 

十四、悍將吐蕃 如何應付 李泌建言 深中肯絮


船山說,陸贄一來就講好多好多話,這時李泌在外面;李泌一來做好多好多事,陸贄就不講話;這是怎麼回事?他說,陸贄雖然說了很多非常正確的話,但是德宗其實不高興,只是因為知道是好話所以引忍不發。李泌不同,他對人事非常熟悉,尤其了解德宗是怎樣的一個人,所以他能夠順著德宗的個性做很多事;所以李泌做事時,陸贄就不必說話了。


 

十五、李泌之韓滉心意 朝廷依江東漕糧



通鑑6-7 兵窮民困 天下鼎沸 (1/2)

619 資治通鑑-盛唐前後


柒、兵窮民困 天下鼎沸


l          推薦書1:《告別甘地─現代印度的故事》 伯納.英哈斯利 高寶出版


我在大學的時後上過吳俊才教授開設的「印度近代史」課程,他的女兒是「講歷史故事的吳姐姐」,比他還有名。吳教授的名著《甘地與現代印度》,正中書局出版。


印度是我們今天必須要認識的一個國家,因為據說現在石油和糧食價格會不斷上漲都是因為印度和中國正在開發,所以現在才有那麼多新書都是在講這兩個國家。


了解一個地方,最方便的辦法就是選一本重要的書來讀,推薦書的作者是出身瑞士的記者,這本書的原文用德文寫成,他在印度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替歐洲的各個媒體寫報導印度的文章,這本書當然也寫得非常的好,我們可以透過一個資深記者從各個方面的觀察來了解現代印度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觀察要有一個指標、觀點,作者用的觀點就是甘地。


他到甘地的家鄉,也到每個地方問每個人「你對甘地有什麼了解?對他的看法如何?」有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崇拜與敬仰,可是所做所為卻跟甘地沒有什麼關係;也有人明白講:「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跟甘地的時代不一樣了,還是相信甘地,恐怕沒有必要。」作者聽了各種人的講法。


書中的最後一句話:「我在甘地身上見到了印度的本質,一種不斷出現在他個人和傳記中的矛盾:大地般地殷實和崇高的精神,簡單卻珍貴,固執卻務實,包容卻絕不讓步,具地方性又有普遍性。如謎一般,如此複雜而多樣的人類行為,怎麼可能集中在一個單一的個人身上?但是對於印度這個土地遼闊、豐富多樣的國家而言,要兼容並蓄如此多且不同的特色,顯然並非難事。雖然它已經與其政治之父甘地漸行漸遠,雖然它至今仍是充滿矛盾的國家,無論如何,它還真的是個令人困惑、著迷,令人嘆為觀止、也令人不禁失望的國家。」他講到印度的各個層面,也講到今天印度最傲視全球的網路科技,但是講到最後還是覺得這個國家令人失望,理由在書中有複雜的解釋。


但是我們能不能透過這本書就對整個印度有深刻的了解?恐怕還是不行,因為它講的是現代的印度。


 


l          推薦書2:《印度沒有句點》 馬克.涂立 馬可孛羅


這本書算老書了,它的中譯本在2001年出版。雖然名為旅遊書,實際上是講印度社會的書。作者是BBC的記者,生於加爾各達,能講流利的印地語。這本書也是從各方面來講,第一章講他家裡的土地,後面還講一個印度的大節慶,講印度最令人著迷的連續劇,講一些爭議性很大的習俗,比方說殉夫到底是自願還是被迫?對這樣的事,親人、外人怎麼講的?這本書都寫下來,讓我們對印度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上課筆記


一、河北略定 天下不日可平乎 君主失道 三鎮之人無從矣

當時,天下已經快要平定了,德宗因此想整頓藩鎮,可是藩鎮想永遠佔用自己的地方以傳之子孫,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對抗朝廷,造成唐朝藩鎮割據的情況。以上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內容。


可是若看通鑑中較為詳細的記載,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因為節度使們不覺得有必要跟朝廷為敵,將領也說聽朝廷的話一樣有好處。所以到目前為止,藩鎮都應該是可以收歸於朝廷的,會演變到後來的情況,應是朝中政策的制定出現了問題。


看過去的記載切忌把事情想簡單,每個勢力的每個人都在用腦筋計劃他們的方向,我們要看仔細才能了解整個時代是如何演變的。





二、搜括富商 清查錢貨 所得有限 人已竭矣(與第四段合併)

要去打藩鎮,但是政府的錢不夠。如果要找錢,上星期講到的劉晏一定會想出好辦法,但是現在已經沒有劉晏了──在通鑑的記載中,將一個人的作為用回顧、總結式地擺在一個地方來講述是很難得的(畢竟通鑑是編年體)──結果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去跟有錢人、商人要錢。這個辦法一定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要從精明的商人手中要錢豈是易事?二,商人能賺到錢也是經過努力的,硬生生地要他把錢拿出來,合理嗎?


另外,對一般人民的還有「間架」房屋稅和「陌錢」交易稅,這當然也令社會上的生產交易大受打擊,朝廷根本就是在打劫人民。而且他們花了很多力氣,惹了很多民怨,成效卻極低。主持這事的人是在後世大大有名的杜佑,也許他就是因為曾經主持過這麼件糟糕的事,才在辭官後動筆寫下《通典》的吧,第一個就從「財貨」開始講起。


我們這期的課程從武后開頭,她本身是個非常利害的人,用的官員也各個出色;玄宗早期還有一批傑出人物,後期政治敗壞,但在安史之亂的時後還是有人才,像李光弼、郭子儀、劉晏;到了此時,人才逐漸凋零,事情處理起來也完全失去章法了。




 

三、小人唯敢大言 實則怯懦 君子真有氣節 眾所敬佩


講到唐德宗就不得不問一個問題,就是德宗為什麼這麼喜歡盧杞(木巳)。盧杞長得不好看,可以從盧杞到郭子儀家的故事得知:


﹝建中二年871-3﹞御史中丞盧杞,奕之子也,〔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陷洛陽,李竏、盧奕死之。〕貌醜,色如藍,有口辯;上悅之,丁未,擢為大夫,〔擢為御史大夫。〕領京畿觀察使。〔句。〕郭子儀每見賓客,姬妾不離側。杞嘗往問疾,子儀悉屏侍妾,獨隱几待之。〔離,力智翻。屏,必郢翻。隱,於靳翻。〕或問其故,子儀曰:「杞貌陋而心險,婦人輩見之必笑,他日杞得志,吾族無類矣!」


盧杞要排擠顏真卿,顏真卿是個直腸子,告訴他自己與他父親有很深厚的關係,盧杞一聽表現出非常羞愧的樣子,其實心裡面更討厭他。這是對壞人的描述。


李希烈攻佔汝州,抓到首將李元平,看到李元平懦弱的表現,大怒罵道:「盲宰相(盧杞)以汝當我,何相輕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李希烈雖然是一個藩鎮,也不是一個平常人。


李希烈的勢力影響到洛陽了,德宗問盧杞應對之方。盧杞說:「李希烈還不算是壞人,只要找一個人去開導開導他就可以說服他了,人選就找聲望最高的顏真卿。」當政令發表下來時「舉朝失色」,表示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壞人盧杞要害好人顏真卿。


顏真卿在得到這個命令的時候,一般說來可以跟德宗說此事不可能成功,所以不要派自己去,可是這樣會產生兩種惡果,一是違抗命令,二是被人誣蔑說是為自己著想。所以顏真卿去了,他應該是願意去的,只跟家裡人說:「家裡的祭祀不要停止、小孩的教育要注重。」可是為什麼他要去呢?也許是可以為後世留一個典範,同樣的行為在當世所在多有,待會還可以看到。



 

四、行稅間架 除陌錢法 愁怨之聲 盈於遠近(與第二段合併)


 




五、兵窮民困 如何應付 陸贄上言 多方論述


陸贄是唐代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沒做什麼事,卻說了很多話。陸贄的話所以能大量留傳於後世,是因為他講得非常精闢又優美,證明用駢體文一樣能寫出深刻的文章。他的官位是漢林學士,幫忙皇帝發佈文告。


當時對藩鎮用兵,陸贄上奏:「用兵首重得將,所謂『敵人』並不一定要全部趕盡殺絕,他們其中的人也有想法、受到委屈或能被動搖,這些人可以爭取。人要靠糧食來養,把人照顧好,其他事情就水到渠成。」這是針對當時兵困民窮的基本觀點。


「對關中情勢做一個回溯:唐初府兵最多,是內重外輕;後來府兵制被破壞,關中力量逐漸削弱,邊地則相對地變強,這是外重內輕,最後形成了安史亂世。唐朝為什麼在安史亂世沒有亡?因為西邊有兵、諸牧有馬、每州有糧,憑著這些基礎肅宗才能中興。平定安史後,情況竟然沒有變好,因為現在的兵都被派到山東(太行山以東)、河北去跟藩鎮打仗,中間空虛,所以吐蕃一下子進來,陛下都必須避開。現在被我們叫做敵人的,有一部份也幫過我們的忙,現在卻倒過來;我們派人去征服,打下來之後又變成我們的對立面,這樣怎麼行?現在不管是民力軍力財力中央都無法掌握,只要下面的將領有點三心二意、禁不起挑撥,關中就會發生動亂。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穩定關中,讓百姓支持朝廷,方法就是要把一些不合理的規定取消。」陸贄從理論開始講,然後講歷史、講外邊、關中、人民,以及應對的方法,是很有系統的鋪排;不過「上不能用」。



 

六、饑兵討賞鬧事 逕入宮城 禁兵無人應召 君主出亡


涇原節度使被調軍到東方打藩鎮,中途經過京師以為可以得到賞賜;結果非但得不到,給的糧食還非常粗糙。這些兵當然生氣了,因為京城並不是沒有錢。結果就有人說:「不必等人家給,我們自己去拿!」他們衝進府庫,守將姚令言阻止,雙方起了衝突。百姓看到軍隊往府庫裡跑也嚇了一大跳,亂兵跟他們說:「百姓不用怕,說不定你們也能得到一些好處。」於是「小民聚觀者以萬計」,他們就是等著有沒有剩下的一些東西可以拿回家。長安城沒有禁兵嗎?有是有,都只在名冊上;陸贄當初就是說這點危險,但既然不聽,碰到這事也只能逃走了。


這樣一件偶發的事情怎會釀成大亂?看得出來,這些鬧事的人都深感不平;本來派人去打仗時,給點好處不算過份,而且府庫中明明有錢,為什麼不分給為朝廷做事的軍士?同樣這種不平,也在百姓身上出現,不然他們不會相信那些安撫的話。動亂的根源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隨時都可以被引爆,皇帝都被趕走了,不是小事。


(續)

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2008年

生日那天,竟做了個氣悶的夢。出門晃蕩,想去久違的十三行。網上介紹說,有兩條路線,一條去淡水,再搭船、又騎車去;另一條到關渡,然後一路騎過關渡大橋上八里。不喜歡搭船,所以選了後面的路線。

想拍下幾年來來來往往的劍潭捷運站,但沒有坐到好的位置。北投站永遠一副「施工中」的模樣。其實過了士林,尤其是下到地面後,捷運戰內部都簡陋得多。大概是站被分成兩半,不好整體規劃吧!



關渡似乎沒有「街」跟「路」,都是「巷」跟「弄」。地圖看了半天,還是只知道這裡在這裡、那裡在那裡。看到站外的公車站,想起自己來過這兒,應該是要去八仙。

一路順著指標走,要去關渡廟,網上說自行車租借站在它的廟後。關渡這地方的地勢不平,房子在山坡上,門前門後都是樓梯,幸好都是短短的七八階。到了關渡廟,才發現自己忘了領錢,只有在廟外碼頭繞來繞去。有一間附設的圖書館,裡面都是讀參考書的年輕國高中生。廟下有一個千佛洞,壁上有很「厚」的石刻。

喜歡中國風,就是喜歡它的自然。廟後公園的涼亭、石椅上,三兩穿著輕鬆隨便的老中青男人安穩地蓋帽熟睡。夏蟬吱聲響遍山林,但在這樹竹石草中,卻不覺暑熱。



提了錢、租了車,往關渡大橋騎去。橋兩側的腳踏車道接著淡水河兩岸的河濱車道,所以不用擔心迷路,也不用出公路給沙石車追。初到八里市街,會覺得自己淡水市街上,整個規劃佈置出於同一個模子,不知是它們本來就雷同,還是其它……

八里產石嗎?一路上都是石頭工廠。又是一路跟著指標走,終於到了十三行博物館。晚上還有家聚,來不及入館,便上了船形館頂。從那兒看下去,雖是河川綠地,卻不覺怎麼美麗快樂。館前廣場邊樹蔭下,一個警衛坐著,似乎他唯一的工作就是警告人別將腳踏車騎進廣場……



回程的路騎起來總是特別快,因為這麼想,我早轉了一個彎,多花了十多分鐘才回到河濱車道上。這回較心無旁鶩,注意到規劃車道的人還頗費心神。唯一麻煩的是,有很多路段用中看不中用的木板架成,騎上去彈彈跳跳,怪不舒服一把的。

還了車,我回到捷運站。看到站前車牌一條條人龍正等著踏上他們的歸程,我倚在車門旁的老位置上,心情已經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