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通鑑6-7 兵窮民困 天下鼎沸 (2/2)

(續) 



七、怨望失意之人 乘機復出 召納文武時賢 意圖不遜

德宗要逃走時有人提議,有一位朱泚被軟禁在長安城裡,他的聲望不錯,應該要帶他走,要不然就殺掉他;德宗說來不及,所以沒動手。亂兵進到宮中,總要有一個人出來重建秩序,他們也想到這位朱泚。朱泚出來了就說,現在這個情況不像話,還是把德宗接回來比較好。有人問,真的要把德宗接回來嗎?他當皇帝當得這麼不好,也許天命已經不在他的身上了。這個提議讓朱泚頗為心動。


另外,源休建議把城門關閉,尤其要留住官員和士人;但管理不當,換穿件衣服一樣能混出去。此時所有的大臣們要做一個選擇:1.隨德宗而去,因為叛亂不對,不會長久;2.留下來為朱泚作事,因為德宗的行為令人受不了,有能力的人都不用;3.什麼都不做。有一批人留了下來,這些人多半是覺得受德宗冷落的人才;因為有這些人,朱泚也開始覺得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


聲望頗高的人為什麼會背叛唐氏?應該不只是覺得自己被冷落,那是一般人的想法,這些人都是有聲望有能力的人,想法不該這麼簡單。或許,他們已經對德宗的執政感到失望了,相對來說,朱泚卻能給他們希望。


看朱泚反意已決到失敗下台之間的行為,的確比德宗出色。可是為什麼朱泚還是失敗了?所以這不是兩個人的比較,而是在所有人的觀念中,是不是真的覺得唐朝應該亡?從這個角度來看,朱泚的機會並沒有到來。


 

八、朱泚反謀已決 召議稱帝之事 秀實密圖阻止 事敗挺身就義


朱泚沒有機會的最明顯的一個表示是段秀實。朱泚覺得段秀實也是一個被冷落的人才,因此想請他出來作事。段秀實拒絕了,他說朱泚的理由都只是說得好聽,現在唯一該做的事只有「奉迎乘輿」。乘輿是皇帝坐的車,因為不好直接說「皇帝」,所以用他的坐車來表示。


另一方面,德宗到了奉天,盧杞這個時候還在講朱泚不會謀反,只要派個人去跟他說說就好了。可是派誰去呢?竟然沒有一個人肯去,最後吳漵看不下去,自己請行。他的後果當然是死,這他自己也知道。段秀實也曾經阻止朱泚但失敗,其實他也知道會失敗的。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他們也知道德宗不好,但是這一整個朝廷還是值得用生命來維護。


段秀實等人的行為可以叫做「從容就義」,到底這從容就義是為了什麼?可以留名青史?這他們哪裡知道?我們今天讀的人也不會去記;那是想學顏真卿豎立典範嗎?可顏真卿這種典範豈是人人豎立得起來的,顏真卿被人記得也不是因為這一件事情而已;錢穆的答案是「心安」,因為不做這些反抗他們心不安,所以他們做,即使知道結果是死。出於心安的行為,就是道德的表現。


 

九、德宗移駕奉天 朱泚全力進攻 懷光千里赴難 重圍終以得解


這是一個歷史的場景。有人說,通鑑裡面寫的最精彩的是戰爭場面。有一個來自左傳的傳統,就是戰爭場面總是描寫的最好;為什麼左傳能把戰爭場面寫得那麼好?一種說法是它出於軍事名家吳起(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左傳的作者絕非左丘明,因為時間不對。因為左傳對戰爭的重視,影響到了通鑑。老師曾經對照過,東漢時代,後漢書所有有記錄下來的戰爭,通鑑雖因篇幅有所增減,但沒漏過一條。李光弼對史思明的「河陽之戰」非常慘烈,胡三省說這真是「確鬬(乾元二年759-32),兩方都用盡心思、卯足了勁在打仗;記載使用各種語彙描述,就是為了展現出那最精彩的一幕,但我們在講安史之亂時略過了。


德宗跑去奉天,朱泚說要把皇帝接回來,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安好意。韓遊環說,我們趕快把軍隊開到奉天去,監軍翟文秀(宦官,受皇帝寵信)反對,說應該停下來擋住朱泚;韓遊環提三點反搏:1.我方軍力薄弱,擋不住人;2.我們就算有力量,他們也可以繞道不與我們交鋒;3.對方可以用府庫中的錢財來誘惑我方軍士。於是軍隊去奉天了。胡三省說,夾攻戰術是兵書上常出現的計策,豈能硬生生地套用於現實?如果聽從翟文秀之說,奉天就危險了。


高重捷很勇武,但是被抓到了;他的部下去救他,叛軍一看沒辦法,只有把他的頭砍下來逃走,朱泚看到高重捷的首級後很難過,說這是忠臣。另外一個投向朱泚的將軍李日月戰死,他的母親看到他的屍體之後非常生氣,罵他背叛國家,現在才死太晚了。通鑑中記載了很多母親,她們也許不是非常聰明或有智慧,但有都原則有立場,不過她們都不是今天女性史的研究對象。


去奉天要走哪條路?說走漠谷。可是漠谷路狹,易受攻擊,援軍也不易開到,應該選擇遠一點的乾陵(唐太宗的墓);但是盧杞說不可驚擾陵寢。陵寢早就被驚囉!叛軍不是在那兒來來往往嗎?盧杞說我方可不是叛軍,還是選了漠谷,結果當然是慘敗。


終於到奉天了,但物資缺乏;派人出去偵查,連讓他穿暖和都不行。晚上用繩子偷偷把人吊出去,採蕪菁根回來吃。胡三省看到這兒就來了他的博物興趣,寫了一大堆的註解釋蕪菁是什麼;老師想這是蘿蔔,但胡三省說蘿蔔的葉子不能吃,這個可以吃,跟蘿蔔不一樣;但蘿蔔的葉子我們不也吃嗎?


朱泚進攻,造了一台雲梯車,上面搭載幾百人,下面有人保護它前進。韓遊環也有辦法,就是修地道,地道裡堆了柴火。朱泚從南面攻城,韓遊環說這一定是虛兵,因為這個方向不利火攻。雲梯車漸漸靠近,而且已經有叛軍上了城牆與守軍搏鬥。德宗那時在做什麼呢?他手上拿了一大疊任官令,到處鼓勵軍士殺敵;這是在預告奉天城將不保。果然城就要破了,但突然一聲巨響,外面的雲梯車陷落到地道,又突然風向一轉,點燃地中薪火,整台車燒了起來,臭聞數里。接著,李懷光的援軍到來,朱泚軍只有退了。


朱泚回到長安,一方面派人出去傳謠言說奉天城已經破了,一方面還是安撫不服從也不反抗的神策軍和六軍;有人說要逼這些將官為己方效力,朱泚不採用。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來,朱泚所以能被推舉出來,能吸引人才,也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再說,朱泚即使用了那麼多錢,當德宗回來的時候,府庫的錢竟然還有剩,可見當初作亂搶劫的亂兵的確不無道理。


現在回顧看一下那場戰爭,在那千鈞一髮之際情勢逆轉,是偶然的嗎?雲梯被焚、風向轉變、大將負傷未死會是一連串的巧合嗎?不可能的,這些事前都做過安排規劃,沒有優秀人才絕對做不到。老師不相信歷史會因偶然而起落,不相信只要克麗奧佩特拉的鼻子只要長了一點,人類的歷史就要改寫。克麗奧佩特拉就是埃及豔后,有人說她只要鼻子長了些、整個人醜了些,凱撒和安東尼就不會那麼喜歡她,不喜歡她的話就不會引發戰爭,歷史當然就會不一樣;這老師不相信。


 

十、德宗愎諫 自以為是 陸贄善言 悉心開導


德宗說:「我太相信別人,就被別人給玩弄,所以我以後不要太相信別人;有人跟我進言的東西都是老套,他們只是為了求官才來說,所以以後也不要再聽。」陸贄從誠信講起:「天子之道就是天之道,誠信與天相合,不誠不信說出來的話沒有人會聽從,用機心待人,別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回應。因此唯一的方法只有從自己本身的心地開始做起。做錯事沒有關係,要知道改過;將官告訴你有什麼地方做錯,改就是了,就算他之後喜歡出去炫耀自己勸戒過皇帝,那也沒有關係。」


德宗說:「有些人來跟我說話,我才反問他們幾句,他們就啞口無言。」陸贄說:「他們啞口無言是因為不想再說,還是因為真的無理?而且就算他嘴上沒話說,心裡有服氣嗎?上下之情不通,是因為有九種弊害存在。(君上之弊六:好勝人、恥聞過、馳辨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臣下之弊三:諂諛、顧望、畏愞。)」這是針對所有自以為聰明、能幹、高人一等的長官的提醒。


陸贄又說:「國家那麼大、官員階層又多,能當面與國君說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他們所說的話都深刻中肯,連這樣的話都不聽,上下的溝通就斷了。看到官員不聽從就處罰或替換,就是天下治多亂少的原因。」


最後他說:「諫者說,表我之能好;諫者直,示我之能容;諫者之狂誣,明我之能恕;諫者之漏泄,彰我之能從。則人君與諫者交相益之道也。」胡三省覺得這句話說的太好了,他用「極」這個字來讚美:「極言那諫之美以誘掖其君。」總而言之,做為一個國君,或是任何一個大小領導者,本身一定要誠信,並且聽人意見。


 

十一、悔過之意真誠 引咎之辭詳盡 奉天所下詔書 聞者感激揮涕


還在奉天,天下還是很亂,於是有人說在皇帝尊號前加上一兩個字來沖喜。德宗問陸贄的意見,陸贄反對;因為就算太平之世加尊號都有違謙虛之德,何況現在是喪亂之時?陸贄建議下一個文告,一定要深刻反省,把真心誠意表達出來;並且不要講空話,說到就要做到。


於是,興元元年有一個赦天下的詔令,這就是中國史上最著名也成效最大的一篇罪己之詔。首先是治道的原則「致理興化,必在推誠;忘己濟人,不吝改過接著他說:「朕嗣服丕構,君臨萬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誠莫追於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復於將來。明徵其義,以示天下。」這是把當今情況做個總結,要大家不用再提過去的事情,只要想將來怎麼做好事情;接下來才真的開始罪己:「我長在深宮之中,不知道怎麼處理國事,也不知道百姓生活之艱苦;因為我什麼都不知道,這才發動了戰爭,使百姓痛苦不堪、流離失所,社會一片荒蕪。京師失守,宗廟受辱,所有慘痛的挫敗都出於我一人,所以以後把多加的尊號全部拿掉。」


接著他說,「赦免所有叛亂的人,除了朱泚,因為他篡位成為天子,冒犯陵寢,這種事情我不敢赦免。平亂的功臣都稱做『奉天定難功臣』,加在百姓身上各種痛苦的稅制都取消。」這就是陸贄要求的最深刻的檢討,只有這樣的文字才有感人的力量。所以當詔書一下,整個的情況都變了。


船山用兩篇文章來講這整個情況。當德宗跑到奉天去的時候,唐朝其實已經快亡了,因為天下已經散掉了,每個人都準備要據地為王。德宗能重建唐朝恢復局面,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這道詔書能改變局面有兩個根本的原因:第一,德宗的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可還不算是個壞人,並不會殘暴奢侈,所以他還是眾人之焦點,一有動作,臣民就有反應。第二,盧杞雖然是個壞人,但是他沒有拉幫結派,形成影響朝政的黨派;所以當陸贄要求德宗把盧杞趕走後,沒有讓朝廷形成真空狀態。因為有這兩個原因,詔書效果才能發揮。


第二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匡主安民,撥亂反正,三代以下,一人而已矣。」船山給德宗做的事有這麼高的評價,為什麼德宗可以做到?船山從文字的力量講起。文字要先讓人讀懂才能動人,怎麼讓人相信自己有把事情分析清楚、歸類確實?也就是說,文章要怎麼寫?首先,對錯的區分原理是什麼?其次,講的話有深度和層次,在形式上就要有鋪陳和總結,最後要符合古今以來的道理,對事情加以說明。說話並不是只要全出於誠心就能讓人感動,所謂「修辭立其誠」的「修辭」就是指在說話的時後,要把應該解釋的道理、分析條理的排序、總結與歸納都說清楚;最後用史實為證,再套用到現實解決問題。全都做到,才能稱之為「修辭立其誠」。這份詔書就是如此,所以看到的人都深受感動。


 

十二、李懷光有異志 不為無因 陳寅恪探究竟 作出解釋


李懷光把朱泚打敗,可是之後又跟朱泚聯合起來,這是為什麼?因為李懷光說要把盧杞趕走可德宗不聽,所以李懷光覺得自己還是跟朝廷保持距離的好;這又是一般的說法。


李晟是神策中央軍,李懷光是朔方地方軍,兩方本來要聯合,但李懷光已有異心,因此中間起了矛盾。李懷光跟他的部下說,朝廷偏袒中央軍,給他們的糧餉都比較好;這是通鑑的說法。陳寅恪的〈論李懷光之叛〉是一篇很短的文章,還不到一面的篇幅。他引舊唐書的記載,證明朔方與神策軍做同樣一件事情,可是待遇差很多,令將士心生不滿,所以李懷光才叛。


余英時說陳寅恪這篇文章另有所指,表面上講唐朝,實際上在說西安事件,那也是中央軍與東北軍待遇的差別導致叛亂;所以文中的李懷光其實是張學良。其實這種東西講講也無所謂,只是一個歷史家做這種比附實在沒什麼意思,因為整個背景條件與環境都相差甚遠。不要在歷史上找通則,每一個時代都是個別事件。我們要討論的是在每一個時代中,各個人物從內心表現出來的憂慮、關懷和決定,從這裡面了解人事的道理。


余英時有一篇文章講陳寅恪,說陳寅恪不像郭沫若和胡適那樣在所有人心中都有份量,他的名氣只在學術界中,超越了非常多人。他的學問有四根大柱,一是他懂很多古代很少人懂的文字;二是他對中國典籍的熟悉;三是他對西方從古至今的文化都有深刻認識;四是他有很多輔助學科的幫忙。這四點每一點都是困難的,可是陳寅恪都懂,所以他才能寫出好的文章。老師覺得余英時是誇張了,陳寅恪只需要一根大柱,就是對中國傳統典籍的熟悉,熟悉到令人驚訝的程度,看他寫的文章,哪裡非需要其他三樣的幫忙不可?陳寅恪最好的一部書《柳如是別傳》,以前也介紹過。


 

十三、蓄疑與推誠 其效固不同 以覆車為戒 實宗社之福



 

十四、悍將吐蕃 如何應付 李泌建言 深中肯絮


船山說,陸贄一來就講好多好多話,這時李泌在外面;李泌一來做好多好多事,陸贄就不講話;這是怎麼回事?他說,陸贄雖然說了很多非常正確的話,但是德宗其實不高興,只是因為知道是好話所以引忍不發。李泌不同,他對人事非常熟悉,尤其了解德宗是怎樣的一個人,所以他能夠順著德宗的個性做很多事;所以李泌做事時,陸贄就不必說話了。


 

十五、李泌之韓滉心意 朝廷依江東漕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