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胡客留唐 邊地府兵 李泌智略 三省暢述
有很多胡人留在唐朝,記載寫:「西域使人在長安者,歸路既絕,人馬皆仰給於鴻臚,禮賓委府、縣供之,於度支受直。」「鴻臚」是九卿之一,相當於今日的外交部;地方政府常要因此向度支拿錢。這些人待了很久,照樣領錢,造成國家財政很重的負擔,李泌要開始處理。
李泌先跟他們說要取消對外國使節的津貼,當然他們就起來鬧事,於是李泌開始跟他們談。李泌說:「這是過去宰相沒有處理好的事,現在我來處理。你們現在可以走任何道路回去,如果不回去的話,就成為唐朝政府裡的一員。」如果沒有長處,就編入軍隊。造成唐朝財政與社會的一個大問題就這麼被解決了。
府兵的軍隊有十幾萬人留守,他們的糧食要花不少錢。李泌說:「吐蕃用牛把糧食運過來,可牛又不帶走;我們可以用倉庫裡已經壞舊的絹帛跟他們換。買到了牛、給一些鐵器,派這些府兵去耕種。如果兵要留在這裡耕種,收成物保證收購,而且還比市價多百分之二十。」兵中十分之五六都願意留下,成為農民。
這些事情看起來就是這麼簡單,想想看有多麼困難?過去人也許也想處理這些問題,但是他們想不出來每一個步驟該做什麼,所以才把事情擱著。李泌能夠計劃出每個問題的處理順序,於是事情才會看起來解決的這麼順利。
後面惜字如金的胡三省寫了一大篇註,主要有四個理由:1.《舊唐書》認為李泌做的事太奇怪,而且還弄些神仙之說,所以都不提他的事;胡三省認為李泌非常值得談。2.李泌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在那樣朝政混亂、大家互相攻擊的狀況下全身而退,這是夠聰明。3.李泌提出了很多意見,不論有無被採納,意見都非常高明。4.在肅宗、代宗時代魚朝恩、李輔國把持朝政,張良娣控制皇帝,李泌清楚自己不可能介入,所以他離開;德宗要李泌當宰相,拒絕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他又出來。胡三省寫這麼多,是在提醒我們李泌是一個智略出眾的人物,無論思慮、膽識、見解、處事的各方面能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對他不該輕忽。
特別聰明與會辦事的人要有幾個特點:1.知時知勢,要知道整個大局,才能提出有效的意見,做妥善安排。2.知人,知道國君及朝臣的個性與能力,因此清楚自己在什麼位置上、該做什麼樣的事。3.無欲,不是真的非要做些什麼事不可,只是覺得可以做就做,不能做就走。李泌就算喜歡講鬼神之事,又有什麼關係?這樣在歷史上出眾的人物竟然沒有幾本書願意提他,所以我們需要讀胡註通鑑。
八、擬定聯回抗吐之策 李泌反覆解說 恩及昔日陜州之辱 德宗十分勉強
這是這次資料最重要的一章。德宗問怎麼讓馬的數量變多,李泌說:「只要用我的計策一定可以解決,只是需要陛下願意為國家著想。」德宗當然說自己願意。李泌說:「結好回紇、雲南、大食、天竺,讓吐蕃自困,我們的馬就會多了。」德宗說:「除了回紇,其它地方都沒問題,不要再跟我講回紇的事情。」李泌說:「我當宰相,陛下不許我說,好像不太對吧?」德宗說:「什麼事都可以講,只有回紇,留到子孫的時後再說吧!」
李泌其實清楚德宗有此反應是因為我們從前提過的,在德宗還是太子的時後,曾在陜州受到回紇的羞辱。德宗說:「那時的羞辱還讓韋少華送了命,所以連好回紇不可能。」李泌說:「害韋少華的是牟羽可汗,現在的可汗是合骨咄祿,他對我們不錯;張光晟殺了回紇和九姓胡九百多人,他也沒有跟我們追究。」德宗說:「你就是認為我們該跟回紇聯好,而我是錯的囉?」李泌說:「我只是為了天下,如果我什麼事都順從上意,等於什麼事都不做,如何面對先君?」德宗說:「再讓我想想。」於是「自是泌凡十五餘對,未嘗不論回紇事,上終不許。」
李泌說:「如果陛下真的不願意,『願賜臣骸骨』。」他的意思就是要辭職回鄉。德宗說:「不是我不聽你的話,只是要講講道理嘛!」李泌說:「要講道理那是最好的了,陛下的道理是什麼?」德宗說:「我自己受辱的事也就罷了,但我怎麼對得起韋少華?」李泌說:「其實韋少華自己犯了過失,當時回紇葉護來的時候,肅宗自己不見他,也不讓我去見,因為回紇來的時候非常驕傲,不知道他回提出什麼要求,韋少華怎麼可以讓你去見他呢?而且去見之前有沒有商量好見可汗的各種步驟與禮節?他全部都沒有想好,那是他的過錯。葉護可汗來的時後代宗跟他說:『雖然我們答應長安城的侍女珍寶都歸你,可是是否可等到東都也攻下後,我們再一起奉送?』葉護可汗同意了,於是當時還是廣平王的代宗非常受到大家的尊敬。之後陛下去回紇覺得受辱,在那個時後,不講嚴重的(就是把德宗殺了),他只將陛下留住十天,也就送了回來。他們沒有不利於你,是因為你的樣子讓人佩服,所以是你威服了他,不是他令你受辱。」這麼一講,德宗心裡當然覺得舒服多了。
德宗又問李晟和馬燧關於連好回紇的意見,他們都回答說贊同,所以李泌的意見其實是朝臣們的共同看法。李泌又說:「今天這個局面的造成是過去宰相的缺失。回紇幫了我們很多忙,吐蕃攻進長安城燒殺擄掠,但是過去宰相都沒有看清楚。」德宗說:「我對回紇的態度如何這他們是知道的,而且我們剛輸給吐蕃,這樣的情況下跟回紇結好,他們會同意嗎?」李泌說:「我跟回紇的當權派很熟,可以跟他們要求五點:稱臣、稱子、來的代表不超過兩百人、每年賣給我們的馬不超過一千匹、不把唐人和胡人帶出塞。」德宗問:「從前我們與他都是兄弟之國,現在要他們降一階,肯答應嗎?」李泌說沒問題,於是德宗終於同意了。李泌還說:「要連好的國家中,回紇是最重要的,其他國家可以後再商量。」這就是整個連回抗吐的政策。
連回抗吐是歷史上有名的政策,但我們看的不是這個政策造成了多大的影響,而是這個政策的制定過程,也就是該如何說服一個自以為是、剛愎專斷的領導?第一個就是要講道理,把對方沒有道理的話一層層地反駁;第二,同儕間要有共識;第三,要有好的切入口,像李泌是從缺少馬匹開始談,如果直接在德宗氣頭上要他「為大局著想」那也不用再想了;第四,要顧及到上司的心情,德宗拒絕不是因為真的有什麼理由,只是因為想起當初受辱的狀況就不願跟回紇來往,如何讓他轉變心情,就是說服的關鍵。
九、君主下問 百姓樂乎 今歲頗稔 何為不樂
德宗到新店打獵,到了百姓趙光奇的家,跟他說:「今年收成很好,你們很高興吧?」回答說不高興,一問之下趙光奇說:「詔令都言而無信。說是兩稅以外的雜稅都不收,實際上還是照收。說收稅可以給人們方便,其實造成了更多不便。陛下住在深宮中,所以不知道這些事。」德宗沒話說,於是免除了趙光奇一家的稅賦。
司馬光說,趙光奇這個機會是千載難逢的,此時德宗應該盡快把各種規章條令加以修改才是,免除趙光奇一家有什麼用?司馬光的意見通常都沒錯,只是沒什麼深刻的意義。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的特色在於採用很多通鑑中有意思的小故事,並且這本書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典籍的特色,非常難能可貴。同樣對於這個故事,他批評了一下住在深宮裡的那位,因為他不是不知道怎麼處理問題,而是不願意面對問題。
十、德宗論相 好惡分明 獨尊李泌 李泌言事 情理兼顧 說服德宗
德宗說:「所有的宰相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盧杞;大家都說他不好,可是我不覺得。」李泌說:「這就是他最不好的原因。盧杞殺害楊炎、逼死顏真卿、造成李懷光反叛,造成這些壞事的人,陛下為什麼還要說他好?」德宗說:「楊炎我一看到就討厭,他把我當小孩子;我說他意見很對,他就高興得不得了;我說他不對,他就生氣狂妄。是我自己要殺他,跟盧杞無關。李懷光反叛的事情術士早就算出來了,所以那是天命(應該是「天意」的意思)。」李泌接著講一段話,主要就是說君相不可以說天命,因為君相是造命的人。
德宗評三個宰相:「崔祐甫性子急躁,應對起來亂七八糟,所以我換掉他;楊炎還滿能幹的,講的話也有道理,但是態度壞極了;盧杞小心謹慎,完全聽從我的話,而且他的學問不太好,不會反駁我,所以我喜歡他。」李泌說:「盧杞完全聽命於陛下,這就是所謂『一言喪邦』。」
德宗又說:「這三人之外,我最欣賞的就是你。我講的對了,你很高興;講的不對,你就一副憂愁的樣子。雖然有時你講些難聽的話,像剛剛說的那句,但是有時我自己想想,你講話的態度都很和氣,沒有楊炎那種傲氣。我跟你談話時,你都沒有想要勝過我的意思,這讓我覺得很高興,所以所有的宰相中你最好。」李泌問:「陛下用了很多宰相,為什麼只評這三個人?」德宗說:「我講的是真正的宰相,只是掛名的人沒什麼好說。」這段是在講君臣關係嗎?不只,這段在呈現上下之間的對話應該注意什麼。
老師有一次考碩士論文,另外一位是杜正勝的朋友。他說TVBS有一次訪問他對杜正勝的看法,結果播出來的把講杜正勝好話的地方全刪掉了,他很生氣。老師問,杜正勝好在哪裡?他說杜正勝工作起來很認真,推動國際化。老師得說,他是不能罵杜正勝的人,因為他從東吳到清華是由杜正勝所推薦的;不過杜正勝自己的調度跟老師無關。這位朋友說,杜正勝的問題有兩點:一是他耳根軟,二是他被小人包圍;老師心想這就是昏君的處境。古人讀歷史是學做人與做事,今人讀歷史只是做研究;這位朋友接著說:杜正勝就是在做研究。現在我們讀通鑑,應該用古人的態度來讀。看到這一段記載,就要想到如果自己是公司的老闆,或是部門的負責人的話,所聽的話是不是只有好聽的話?是不是不能接受批評?如果是如此,整個團隊就不會有進步。我們讀了這麼多,一定要明白聽諫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這是上對下的基本心態,上次陸贄上書時也是這個要點。
反過來,下對上該有什麼態度?像楊炎那樣真是自尋死路。下面的人無論如何要尊重上位者;李泌清楚德宗的能力,但他對德宗的態度一樣尊重。另外,只有心平氣和才能把事情講清楚,德宗看李泌那樣跟他討論,覺得不聽反而不好意思了。與上位說話,無論用詞與整體態度,謙和都是必須的。
船山談「君相可以造命」一說。天就是道理,命就是道理的流行;人活多久、天下治亂都有道理,只是這道理不會隨便給人。人夭折了,或是把天下弄得很亂,都是違背道理。另外,對於天命,其實不只有君相,每一個人都要符應天的道理,完成這個道理,就是人的命。(這段可能解釋有誤。)
《中國通史簡編》有一段很好的話:「陸贄是唐朝卓越的政論家。唐德宗做太子時,已經聽到陸贄的聲名。七八三年,戰禍蔓延到河南,需要大手筆替他起草文告,才召用陸贄為翰林學士。陸贄正直,唐德宗有問,總是剴切指陳,有過,總是竭誠諫諍。唐德宗逃到奉天,事事和陸贄商量,不可一日離左右,但重要議論卻很少採納。唐德宗逃到漢中,使人去召杭州刺史李泌。陸贄的嚴肅態度,與唐德宗剛愎的性格是不能相容的,陸贄儘管能發就時的宏論,遇到昏君,不免大部分化成空談。」所以我們讀到這麼多陸贄的話都是空談,說它是空談,正反應了德宗的昏庸。(其實如果是明君,再不會表現自己的人與能力差勁的人都能被他所用,明君之明不在讓人從無能力變成有能力,而在能夠安排每個人到適當位置。抱怨時不我予的人真遇到明君,多半是原形畢露,而非大放異彩。)「李泌經歷玄、肅、代、德四朝,昏君的心理已經摸得夠清楚了,因此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誘導唐德宗做一些好的事情,使得有些禍亂受到阻止,內憂外患多少有減輕的趨勢。」這是對陸贄與李泌兩人一個很精彩的對比,也顯示李泌其人在唐朝歷史上重要的地位。
十一、德宗私意 陸贄不從 朝廷之事 秉公處置
德宗跟陸贄說:「有重要的事,不要跟另外一個宰相趙憬說,而要手寫上書密封後呈上來。苗晉卿講的話我不喜歡聽,而且他給兒子取帝王之名,要把他們都派到外地去。還有,你太清廉了,要懂一點人情事故。」陸贄上奏:「話要公開講,做錯的地方講清楚了,處罰與改過才有道理。小官收點賄賂都會受罰,何況是大官呢?收賄之風一開就沒完沒了。」
十二、安危強弱之機 必須審慎 為國治民之道 首任義理
劉士寧為宣武節度使,待人不好,於是得眾心的手下李萬榮把他趕走。德宗問陸贄該怎麼辦,陸贄上奏:「1.這是大事,要謹慎處理;2.應派好的人才;3.要了解當地情形,李萬榮的確有非份之想,但他不相信別人,所以也不是很多人聽命於他。按照道理來講,下位把上位趕走是不對的,更不該因此重新賦予竄位者以合理性。我們該派一個人過去安撫李萬榮,但是不可以讓他留在當地。」可是德宗不聽,派了一個親王去當節度使,李萬榮成為留侯。節度使的位置雖在留侯之上,但掌權的其實是留侯。這正是陸贄反對的情況。
十三、德宗性猜忌 不信臣下 群材滯淹 陸贄論兩稅 失平長偽 誘民為奸
陸贄論兩稅法:「過去舊制是以一個丁做為單位來徵收,現在則是依家裡有多少錢來徵收,可是我們如何判斷一人有多少財產?擺在眼前的是不值錢的房子、土地和糧食;值錢的珠寶卻容易藏起。商人們把錢不斷轉手,從中獲利,但查不出來;農民明明沒有錢,只是因為收成看得到,所以被徵收較多的稅,這是不合理的。」
不過,是不是就要因此就全部恢復舊制,甚至是不收錢改收實物如絹帛穀物呢?船山說,當金錢已經開始流行的時候,收稅還用實物來收其實也不合情況。這裡的重點不在到底該如何收稅,而是要提醒一下,並不是只要是陸贄說的話就百分之百全是對的。
十四、陸贄罷相 罪且不測 無敢救者 陽城躍起 伏閣極諫 太平萬歲
陸贄要倒楣了,因為他不知道德宗有多麼聰明;李泌會捧德宗,陸贄不會,也不屑於這麼做,所以他不只罷相,而且罪且不測。陽城為諫議大夫,大家都以為他會冒死上諫,結果他什麼都不做,令人失望。當陸贄真的要被貶官時,陽城突然找了一幫人來救,德宗因此大怒。幸好那時太子也出來幫忙,事情才被平定。一個老將軍看到這個情況後非常高興,說果然還是要有一點公理存在,社會才能維持。但,需要有人出來這樣喊,還是反應出德宗到底是怎樣的一號人物。
十五、名為宮市 其實奪之 利屬宦官 德宗姑息
十六、宰相杜佑 拙於用兵 幕僚李藩 儀度安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