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通鑑6-7 兵窮民困 天下鼎沸 (1/2)

619 資治通鑑-盛唐前後


柒、兵窮民困 天下鼎沸


l          推薦書1:《告別甘地─現代印度的故事》 伯納.英哈斯利 高寶出版


我在大學的時後上過吳俊才教授開設的「印度近代史」課程,他的女兒是「講歷史故事的吳姐姐」,比他還有名。吳教授的名著《甘地與現代印度》,正中書局出版。


印度是我們今天必須要認識的一個國家,因為據說現在石油和糧食價格會不斷上漲都是因為印度和中國正在開發,所以現在才有那麼多新書都是在講這兩個國家。


了解一個地方,最方便的辦法就是選一本重要的書來讀,推薦書的作者是出身瑞士的記者,這本書的原文用德文寫成,他在印度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替歐洲的各個媒體寫報導印度的文章,這本書當然也寫得非常的好,我們可以透過一個資深記者從各個方面的觀察來了解現代印度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觀察要有一個指標、觀點,作者用的觀點就是甘地。


他到甘地的家鄉,也到每個地方問每個人「你對甘地有什麼了解?對他的看法如何?」有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崇拜與敬仰,可是所做所為卻跟甘地沒有什麼關係;也有人明白講:「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跟甘地的時代不一樣了,還是相信甘地,恐怕沒有必要。」作者聽了各種人的講法。


書中的最後一句話:「我在甘地身上見到了印度的本質,一種不斷出現在他個人和傳記中的矛盾:大地般地殷實和崇高的精神,簡單卻珍貴,固執卻務實,包容卻絕不讓步,具地方性又有普遍性。如謎一般,如此複雜而多樣的人類行為,怎麼可能集中在一個單一的個人身上?但是對於印度這個土地遼闊、豐富多樣的國家而言,要兼容並蓄如此多且不同的特色,顯然並非難事。雖然它已經與其政治之父甘地漸行漸遠,雖然它至今仍是充滿矛盾的國家,無論如何,它還真的是個令人困惑、著迷,令人嘆為觀止、也令人不禁失望的國家。」他講到印度的各個層面,也講到今天印度最傲視全球的網路科技,但是講到最後還是覺得這個國家令人失望,理由在書中有複雜的解釋。


但是我們能不能透過這本書就對整個印度有深刻的了解?恐怕還是不行,因為它講的是現代的印度。


 


l          推薦書2:《印度沒有句點》 馬克.涂立 馬可孛羅


這本書算老書了,它的中譯本在2001年出版。雖然名為旅遊書,實際上是講印度社會的書。作者是BBC的記者,生於加爾各達,能講流利的印地語。這本書也是從各方面來講,第一章講他家裡的土地,後面還講一個印度的大節慶,講印度最令人著迷的連續劇,講一些爭議性很大的習俗,比方說殉夫到底是自願還是被迫?對這樣的事,親人、外人怎麼講的?這本書都寫下來,讓我們對印度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上課筆記


一、河北略定 天下不日可平乎 君主失道 三鎮之人無從矣

當時,天下已經快要平定了,德宗因此想整頓藩鎮,可是藩鎮想永遠佔用自己的地方以傳之子孫,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對抗朝廷,造成唐朝藩鎮割據的情況。以上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內容。


可是若看通鑑中較為詳細的記載,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因為節度使們不覺得有必要跟朝廷為敵,將領也說聽朝廷的話一樣有好處。所以到目前為止,藩鎮都應該是可以收歸於朝廷的,會演變到後來的情況,應是朝中政策的制定出現了問題。


看過去的記載切忌把事情想簡單,每個勢力的每個人都在用腦筋計劃他們的方向,我們要看仔細才能了解整個時代是如何演變的。





二、搜括富商 清查錢貨 所得有限 人已竭矣(與第四段合併)

要去打藩鎮,但是政府的錢不夠。如果要找錢,上星期講到的劉晏一定會想出好辦法,但是現在已經沒有劉晏了──在通鑑的記載中,將一個人的作為用回顧、總結式地擺在一個地方來講述是很難得的(畢竟通鑑是編年體)──結果他們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去跟有錢人、商人要錢。這個辦法一定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要從精明的商人手中要錢豈是易事?二,商人能賺到錢也是經過努力的,硬生生地要他把錢拿出來,合理嗎?


另外,對一般人民的還有「間架」房屋稅和「陌錢」交易稅,這當然也令社會上的生產交易大受打擊,朝廷根本就是在打劫人民。而且他們花了很多力氣,惹了很多民怨,成效卻極低。主持這事的人是在後世大大有名的杜佑,也許他就是因為曾經主持過這麼件糟糕的事,才在辭官後動筆寫下《通典》的吧,第一個就從「財貨」開始講起。


我們這期的課程從武后開頭,她本身是個非常利害的人,用的官員也各個出色;玄宗早期還有一批傑出人物,後期政治敗壞,但在安史之亂的時後還是有人才,像李光弼、郭子儀、劉晏;到了此時,人才逐漸凋零,事情處理起來也完全失去章法了。




 

三、小人唯敢大言 實則怯懦 君子真有氣節 眾所敬佩


講到唐德宗就不得不問一個問題,就是德宗為什麼這麼喜歡盧杞(木巳)。盧杞長得不好看,可以從盧杞到郭子儀家的故事得知:


﹝建中二年871-3﹞御史中丞盧杞,奕之子也,〔天寶十四載,安祿山陷洛陽,李竏、盧奕死之。〕貌醜,色如藍,有口辯;上悅之,丁未,擢為大夫,〔擢為御史大夫。〕領京畿觀察使。〔句。〕郭子儀每見賓客,姬妾不離側。杞嘗往問疾,子儀悉屏侍妾,獨隱几待之。〔離,力智翻。屏,必郢翻。隱,於靳翻。〕或問其故,子儀曰:「杞貌陋而心險,婦人輩見之必笑,他日杞得志,吾族無類矣!」


盧杞要排擠顏真卿,顏真卿是個直腸子,告訴他自己與他父親有很深厚的關係,盧杞一聽表現出非常羞愧的樣子,其實心裡面更討厭他。這是對壞人的描述。


李希烈攻佔汝州,抓到首將李元平,看到李元平懦弱的表現,大怒罵道:「盲宰相(盧杞)以汝當我,何相輕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李希烈雖然是一個藩鎮,也不是一個平常人。


李希烈的勢力影響到洛陽了,德宗問盧杞應對之方。盧杞說:「李希烈還不算是壞人,只要找一個人去開導開導他就可以說服他了,人選就找聲望最高的顏真卿。」當政令發表下來時「舉朝失色」,表示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壞人盧杞要害好人顏真卿。


顏真卿在得到這個命令的時候,一般說來可以跟德宗說此事不可能成功,所以不要派自己去,可是這樣會產生兩種惡果,一是違抗命令,二是被人誣蔑說是為自己著想。所以顏真卿去了,他應該是願意去的,只跟家裡人說:「家裡的祭祀不要停止、小孩的教育要注重。」可是為什麼他要去呢?也許是可以為後世留一個典範,同樣的行為在當世所在多有,待會還可以看到。



 

四、行稅間架 除陌錢法 愁怨之聲 盈於遠近(與第二段合併)


 




五、兵窮民困 如何應付 陸贄上言 多方論述


陸贄是唐代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沒做什麼事,卻說了很多話。陸贄的話所以能大量留傳於後世,是因為他講得非常精闢又優美,證明用駢體文一樣能寫出深刻的文章。他的官位是漢林學士,幫忙皇帝發佈文告。


當時對藩鎮用兵,陸贄上奏:「用兵首重得將,所謂『敵人』並不一定要全部趕盡殺絕,他們其中的人也有想法、受到委屈或能被動搖,這些人可以爭取。人要靠糧食來養,把人照顧好,其他事情就水到渠成。」這是針對當時兵困民窮的基本觀點。


「對關中情勢做一個回溯:唐初府兵最多,是內重外輕;後來府兵制被破壞,關中力量逐漸削弱,邊地則相對地變強,這是外重內輕,最後形成了安史亂世。唐朝為什麼在安史亂世沒有亡?因為西邊有兵、諸牧有馬、每州有糧,憑著這些基礎肅宗才能中興。平定安史後,情況竟然沒有變好,因為現在的兵都被派到山東(太行山以東)、河北去跟藩鎮打仗,中間空虛,所以吐蕃一下子進來,陛下都必須避開。現在被我們叫做敵人的,有一部份也幫過我們的忙,現在卻倒過來;我們派人去征服,打下來之後又變成我們的對立面,這樣怎麼行?現在不管是民力軍力財力中央都無法掌握,只要下面的將領有點三心二意、禁不起挑撥,關中就會發生動亂。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穩定關中,讓百姓支持朝廷,方法就是要把一些不合理的規定取消。」陸贄從理論開始講,然後講歷史、講外邊、關中、人民,以及應對的方法,是很有系統的鋪排;不過「上不能用」。



 

六、饑兵討賞鬧事 逕入宮城 禁兵無人應召 君主出亡


涇原節度使被調軍到東方打藩鎮,中途經過京師以為可以得到賞賜;結果非但得不到,給的糧食還非常粗糙。這些兵當然生氣了,因為京城並不是沒有錢。結果就有人說:「不必等人家給,我們自己去拿!」他們衝進府庫,守將姚令言阻止,雙方起了衝突。百姓看到軍隊往府庫裡跑也嚇了一大跳,亂兵跟他們說:「百姓不用怕,說不定你們也能得到一些好處。」於是「小民聚觀者以萬計」,他們就是等著有沒有剩下的一些東西可以拿回家。長安城沒有禁兵嗎?有是有,都只在名冊上;陸贄當初就是說這點危險,但既然不聽,碰到這事也只能逃走了。


這樣一件偶發的事情怎會釀成大亂?看得出來,這些鬧事的人都深感不平;本來派人去打仗時,給點好處不算過份,而且府庫中明明有錢,為什麼不分給為朝廷做事的軍士?同樣這種不平,也在百姓身上出現,不然他們不會相信那些安撫的話。動亂的根源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隨時都可以被引爆,皇帝都被趕走了,不是小事。


(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