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小指的男人》裡,有一位同性戀者Q。他曾經有一位同性伴侶E,後來因為E父親的強勢介入而分開;E與一位異性結婚,婚後一年自殺了。Q繼續活下去,過得還不錯,結交到許多朋友。他漸漸能平心對待對他投以異樣眼光的人,於是說:「受傷絕對是成長的最快途徑。」
即時推文時,我只覺得有些狠了,然思考至今,發現無法接受這句話,以及作者引自某首歌的補充:「除非受過某種傷,否則我們無法長大成人。」
反對兩點:第一,反對直接將「受傷」與「成長」連結:受傷會讓人成長、只有受傷能讓人成長。第二,Q不該說這種話,他不可以說這種話。他的伴侶E死了,他當然受傷,也確實渡過這個傷害而成長了。可是就E的死亡這點,受傷最重的不是E嗎?傷他的人是E父親以及一度妥協接受異性婚姻的E自己。一場因受傷而崩潰的事件就在Q身旁發生,怎麼他還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出「受傷能讓人成長」這樣的話?他是說要一個同性戀者接受與異性的婚姻不算是「傷」,還是認為這場婚姻導致的死亡結局也算是一種「成長」?Q應該懷疑如此的壓迫是否還要委屈承受、應該明白有些傷粗暴使人崩潰、應該慶幸自己並非第一線受害人才保下有機會成長的生命,而不應該對自己在受保護的情況下渡過衝擊一事大放厥辭,躲在防空洞裡渡過戰爭的人是沒資格吹噓英勇的。
再論受傷與成長,這兩者之間其實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受了傷的人不一定會有所成長,人之成長也未必非得由受傷而來。傷害就是傷害,會直接產生的只有疼痛,如果受害的一方較為碎弱,便會有傷口產生。傷口產生後可能會癒合也可能不會,就是會也未必會癒合成原先那樣無暇,比原先更好更是難能至極。
人之能成長,靠的是反省、思考、勇氣、機運與教育。不反省,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不思考,不知道面對的是什麼考驗;沒有勇氣,只能被現實推著走;沒有機運,什麼都無法證明;沒有教育,只能從自己的經驗做判斷。受傷只是提醒人自己有弱點存在,而人對弱點可以逃避、掩飾或無視,面對消除只是其中一種,而且還是常常不被選擇的一種,所以受傷與成長的連結不是必然的。
這個世界之所以有衝突,是因為每個人本來就有不同的特質,而當一人的特質高於常人的平均值太多,因這特質要面對的壓力自然就大得多,這是很自然的。可是人之會傷害別人或被別人傷害,不是因為有特質的存在,而是因為有對特質的堅持;堅持自己或別人非如何不可,這才是傷害的原點。
因堅持而起的傷害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受的,也不是每個人都受得起的。因為這簡直是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衝突,是自我的自由與理念重要,還是社會的安定與久遠重要?這個問題可以隨便問嗎?為什麼有些人得被迫用自己的生命去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一個世界非得用這樣殘酷的方式去考驗一個人的信念?而且衝突結束,一方委屈了,一方堅持到底了,又真的成就了誰?誰能在這樣堅持自我、壓迫別人的過程中得到真正的生命成長?並不是說堅持自我或堅持安定沒有價值,只是當你的成功是在他者的犧牲中得來的,這份成功總是帶著一抹悲壯。
小論自殺。自殺不算成功也不算失敗,它是放棄。它用生命的中止證明自己不悔堅持,也用生命的消失破壞對方的安寧。除非是在戰爭中,能由「國家」背負信念,否則在安定的時代,任何信念的維護者都是個人,而要一個個人背負自己不穩的信念外再拖上一個自己反對的破碎信念,真是件強人所難的任務。
通俗的傷害不是來自堅持,而是來自不經心,無意的傷害以及有意的被傷。例如故事主角巨兔小時聽信同學對「娘娘腔」的嘲笑而開始過著表裡不一的生活。沒有上段所說的那些成長的真正條件,你說他在這傷害中「成長」了什麼?難道他沒自殺沒崩潰就是成長了?如果他沒成為這個故事中的主角,也許這傷就一輩子附在他身上直到死亡,一如現實世界的諸多可憐人。如此,還要那麼賭定地說只要受傷,人就會成長嗎?
當然,人在生命消失前都有機會讓自己的生命更趨完善,也都有機會讓傷口癒合,但一如傷害從自己的有心開始,癒合也得自己願意面對才行,畢竟傷口不是時時在痛,也不是當你拿到解藥的當下就有勇氣一口喝下的。像在故事開頭巨兔就安於他的生活,中段也不願與國王深入交往,在在都顯示癒合的機緣有多麼容易錯過,所以怎麼可以輕易把癒合之後才可能開始的成長與癒合之前的受傷劃上連結?
人要成長,必須主動用生活去實踐生命,靜待外界的刺激予以反應,終是個被拉拔的孩子,不是成長的人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