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末假

今年最後一個連假。
上班前的十二個小時總是最容易遇到放不下手的事。


今早重看了一遍澄海的《餘興節目》,這是他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也可說是唯一有從頭到尾認真跟完的故事。《星火》的開頭不錯,讓我想起《記憶的美景》的從容優雅,但後來完全不能跟上蘭的……歇斯底里?歐利的特長料理也不是我能感同身受的門道……還有作者對他們的稱呼……唔,應該只有蘭吧,我不太能把蘭的全名跟他這人疊在一起,雖然他的名字本身符合我對姓名的偏好。《白壇如月》的名稱、開頭和題材也是吸引我的,但你知道,調教文這種類型……總是很容易不小心勾到讀者的道德網,這文的「是因為你心底有這個聲音在逼我所以我才這樣對你」就有點勾到我,而故事的安排還讓這個讓我翻白眼的藉口變成事實,唔,生理上的事實,後來也是心理上的……好像有拉到一點什麼童年以來的長久壓抑之類的吧……只是最後真的炸點還是稱呼問題,我真的一丁點都不能忍受「奴」這種自稱吶!其實光是像日本小女人那樣不會用「我」只會用自己名字來自稱的方式都很讓我煩躁了……啊~~~這點應該阻檔我少看許多文吧?像是金瓶梅,最大多數人關注的地方,卻是我最受不了的地方,所以我從來不會說它是本淫書啥的,根本沒看那些部分嘛。攤手攤手,沒法,不想解釋道理的雷。
而《餘興節目》……我欣賞它……它的現實,現實的人不會因為痛就笑不出來,現實的人不會因為被道歉就原諒,現實的人不會因為受傷就忽略工作,現實的人不會因為思念就瞬間丟下一切趕到對方眼前,他們總要做些準備、做些安排、做些符合社會要求的樣子的。另外,似乎目前仍是沒能看到一部真正為了「自由」而不選愛情的書吶;本來這也沒什麼,但總是有許多看不懂的讀者或自以為懂的作者把書中人物放手的理由做如此解釋,例如……罷了。作者還有《第二道習題》這本書,是與《餘》有關的,但一直沒能好好看過。

昨天看完《誰遇見誰》,是網配題材,主要是廣播劇圈,我這才更知道廣播據的前期選角和中期錄製方式,至於主角真正擅長的後期反而被作者略過了……而且他們最後錄的那劇也因為作者偏題到網遊而虎頭蛇尾,算是故事的一大缺點吧。主角另外擅長的一項cosplay也是我沒接觸過的題材,主角後來是因為這個而走上台前,但作者也沒有為這題材多做介紹……網遊倒看得出來作者很有興趣,主角在這方面是突然被拉進去的新手,所以寫得也算深入淺出,可惜網遊這題材不怎麼跟我MACH,當年這也是蝴蝶作品中我唯一不碰的類別啊。
跟《在盜文裡……》比起來,這文對整個網圈的見解沒那麼深刻,或說沒那麼多反思與理解後的同情,《在》在這方面最讓我佩服的就是即使到了整個「網上篇」進入收尾階段,作者還有耐心把白鹿原書評區對於他們的版主與老大之間的好揶揄一樓樓寫出來,徨論整個故事裡有多少這樣的蓋樓實況攝影了,啊當然,攝影也不真的是全景,回頭仔細看就能發現作者的選擇與暗示,這也是高明的地方。相較之下《誰》對網路眾聲喧嘩的模樣就沒有那麼不著痕跡的「貼」的描寫,它的層級算是「網路使用者」之間的故事,《在》的作者則有「網路設計者」這樣的縱觀高度。唔,只是兩作品的取向不同罷了,《在》的作者掩面娘也有如《誰》一般的作品;《誰》的作者也許只是還沒有罷了。

這兩個禮拜在讀唐諾推薦的卜洛克最好兩作:《屠宰場之舞》與《行過死蔭之地》,意外的非常通順易讀。偶爾想起這位作者與《馬爾它之鷹》的作者都是村上春樹的源頭作者時,越來越覺得自己有理由不喜歡《海邊的卡夫卡》與《挪威的森林》的主角造作的自怨自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