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星星」電影

「心中的小星星」……好像關於小孩與教育的電影都愛取這類星星名字喔?

 是因為打著「三個傻瓜主角另一力作」的標題而點進去看的,可前面拖……或許也不算拖戲拖得好長,大概過了三分之一才終於出現另一位主角,簡直要讓我懷疑不是只是導演相同而已。說他拖戲……其實單是老師出場的那段歌舞我都覺得有點拖了,即使那段音樂不算難聽,但還是……一句話能說完的事非得要這樣花好幾分鐘或一個鐘頭來說不可……像那小孩被送去學校到老師出現的那一大段,還有老師注意到他然後終於採取行動前默默一臉悲悽地看著那孩子對比其他快樂孩子的畫面……唉唷!

好吧,那些教育電影非拍不可的場景看過就算,一個讓我無比不爽的地方是那個小孩明明是被父親執意送去住宿學校的,但為那小孩唱的歌為什麼都是在……呃,批判母親呢?「難道我真的那麼糟糕嗎,媽媽?」這種態度一如之前看過的另一電影「星星的孩子」,裡面那個單親母親去向醫生求教時,那醫生說病因「可能是缺乏母愛」。哼,我真想知道哪種兒童心理疾病可以不是這個病因。不過我很愛那個醫生本來跟這位母親說「我想先跟您先生談談」時這位母親回應的話,她說:「我畢業於哈佛大學,相信我,我有能力聽懂你所有的話。」令人激賞的態度。
可惜當「星星的孩子」這個故事走到收尾,主角事業初成,帶著他同學到他工作的地方參觀的時候,他還是跟這個同學說:「我只想跟你分享,我想你一定能懂。」還有後來一次主角與他媽媽道別,勉強向前一步讓他媽媽抱他,然後轉身離去,那時他媽媽臉上的那種……雖然感動但還是難過的表情……他媽媽真的為他做了很多,只是最後把他送上光明的人並不是他媽媽而已……母親為什麼總是一個需要被人無限要求但不該奢求一丁點回報的角色呢?

搜到的第一篇對「心中的星星」的介紹文裡說這是亞斯伯格症的一個案例,但其實並不是,我在看完這電影又去搜了其他推薦文才確定這點,他只是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小孩而已。但終是抱著既定概念去看的,所以看的時候有些困惑,覺得這孩子不符合亞斯柏格症的兩個特色:強烈的社交障礙,以及某種能力(通常是記憶力)的高度發展;有些患者只有前項。而這個故事裡的孩子雖然話少,卻主要是出於他自己的恐懼和不知所措,不同於一般自閉症者之所以不社交是因為他們根本毫無意願;他雖然喜歡畫畫,卻稱不上多麼……亮眼,那幅畫頂多以小孩的標準來說不錯,不像其他高發展的亞斯伯格症者有令所有正常人都望塵莫及的能力。倒是那位老師畫的很令我感動,純藝術上的,無關劇情。
最後我不明白一個不能夠判斷向他飛來的球的方向、速度,也不能控制丟球……總之在空間掌握上有困難的人如何可能擅於繪畫或畫出有景深的寫生作品。只是單純的不懂這小孩的狀況而已,無關乎電影的正確優劣與否。

在電影裡我最常留心的角色不是那兩個主角,而是主角的哥哥和他在班上的那個同學,比方那哥哥打輸了球卻得不到安慰,還有在家訪時不能坐下來(這大概還是印度的家教吧);而那位同學腿不方便卻還要照顧主角又得不到回報,他那麼為主角的得名歡呼,主角在領獎時有看他一眼嗎?老師叫住他說話結果只是向他打聽另一學生……虧老師還有先問這位同學的名字才問他問題……太「糟糕」的孩子引人注意,太聽話的孩子不是也很令人心疼嗎?老師說的那個土著故事,我卻想到那個米的故事,說「不關心才最傷人」。

「三個傻瓜」的商業化和結果定勝負傾向我基本上還是能包容的,可我很是同情在故事裡一再被揶揄的那位得第二名的同學。換個角度看,他不就是一個被軟性霸凌的角色嗎?就像他憤怒地對主角大吼:「我到底哪裡得罪你了!」他死讀書又怎樣?主角居然就為了跟他的朋友驗證他的理想而讓這位同學在眾人面前大出洋相,你以為他真的是單純迷戀成功而在十年後有了這等成就的?你以為如果他沒有這等成就而主角三人再見到他時就不會譏笑他終究比不上主角了?找到喜歡做的事並能投入其中是幸運,沒有找到但要求自己達到社會上目標的人的努力也不該被抹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