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6年8月30日 星期三

8/31 知識回答

今天在知識+逛了一下午,找到些不錯的問題。

***



發 問 者: 獻給逝去的公主

"藁の犬" "Straw Dogs" "麥桿做的狗"

老子是不是有用過這個辭講過什麼故事?

請問原文是如何?

文意是如何?

這個辭是有什麼涵義?

請不用再說老子的生平或轉載

盡量針對"那個狗"回答即可

謝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應該是《老子》第三章



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並非在抱怨天地或聖人沒有盡責。而是在說,統治的最高手法,就是一視同仁的誰也不管。



所謂芻狗是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用來替代真正的狗當祭品。芻狗在放上祭桌時,是非常尊貴的祭祀用品。但是當祭祀結束,就會被扔在地上,成為無用的廢物,頂多撿去當燃料。



儒家的人際關係,是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步步往外推展的,雖然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也是指行有餘力時就去照顧別人的父母,並非如墨家兼愛。

道家聖人所以可以不管百姓生死,是因為道家相信凡存在之物,必有其生存下去的條件,統制者一旦有特別關愛的,等於就是不關心其他的人,因此順其自然及可。



***

發 問 者: 伊*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價值觀與現象

小論文要用的,急需!



柳下惠被孟子評做「聖之和者」也就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

所謂隨和是指不受旁人影響。「聖之清者」伯夷連旁邊站著一個帽子戴不正的人都無法忍受,但柳下惠確說:你是你,我是我,就算你在我身旁赤身裸體,又怎能污染我呢?



孟子在在評價四位可以被稱做聖人的人時說過,立足於百步之外,能夠射中靶心一帶的人,都已有一定的修養功夫,但是能射中靶心的「聖之時者」孔子卻懂得改變自己的性格,隨情勢變化而該清則清、該和則和、該任則任,這是最了不起的。也是孟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標。



上面有為大大說這是同性戀的表現,我並不以為然。

一個人對異性的挑逗不以為意並不能證明他就是同性戀。只能說他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性很高罷了。

孟子說:從其小體者為小人,從其大體者為大人。小體的生理反應是生物的本能反應,但是是否要因為有衝動就去做一件事,那就是人類自主能力(大體)的表現了。



***

發 問 者: 匿名

請問"尊重"二字的意思為何?

尊重的二字的解釋,我要向人解釋

麻煩各位大大幫忙解釋



哈,怎麼解釋了半天,還是在用「尊重」解釋「尊重」啊?



可以把這個詞拆成再兩個詞「尊敬」和「莊重」。



所謂尊敬,是對祖先、鬼神、長輩的應有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要表示恭敬、服從,這種服從性是絕對的,因此不可把君臣關係納入其中,因為如果天子失德,人民有理由革命。

但是對於父母,因為有生養的恩德在,因此無論父母待自己如何,都不可對其失去尊重的心。

只不過,所謂尊重,也只是一種心理狀態,並非表示必需做父母的無理要求。而當父母行為有過時,也應該予以勸告;最後,「小則受,大則走」,不可因為尊重父母而使父母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有尊敬的心,並隨情況不同而改變尊敬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尊敬。



所謂莊重,就是一種嚴肅的態度。「君子不重則不威」,意指君子不莊重,則沒有威嚴。

莊重基本上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一個人心理所想,雖未必非表現出來不可,但是在公眾場合,就必需讓別人看出來你的想法(我是指如果你是主角)。比方說,如果總統在國父誕辰時穿著T恤短褲去獻花,即使他說他內心很莊嚴,大家也不會相信對吧。



總而言之,尊重就是一種內心對對方有敬意,然後外在合乎禮儀的行為。

對了,一切行為都應當以真誠為根本,否則一切規則無任何意義。



***



發 問 者: 無人荒地

常見的不外乎是

陰、陽、虛、實、極

那詞幾乎都是

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太虛

八卦、四象、兩儀



那請問還有什麼字或詞是跟道家有關的??



你所舉的字與詞基本上來說都不是道家用詞,而是屬於《易經》。

尤其是詞,只出現於《易經》,與道家毫無關係。



道家…唉,怎麼問這種問題呢?道家是一種哲學派別,而每一個哲學家都有他自己的一套術語,就是同一家中,每人對每一個概念的定義都會有所差異。



道家的「道」字,對他們來說是只他們哲學系統中最高的一個階層,等同於儒家使用「天」字的慎重。

反過來說,道家的「天」是指天地萬物、自然界;而儒家的「道」,則指(人)應該走的路。



以老子來說,他很喜歡用「明」這個字,通常指悟道之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就好像亞當夏娃吃了禁果後,眼睛張開的那一瞬間。並非指他們在那之前是瞎子,而是指他們雖有眼睛,但其實就跟動物一般,什麼都沒有真正「看到」。

與明有關的詞是:啟明、襲明



莊子的哲學比起老子來說,較為具體。因此他說了很多修行的方法。

比方說「虛室生白」:只有空虛的房間才會展現光明。指只有把內心的成見放下,才能讓道透過人直接展現。

比方說「心齋」、「坐忘」,心要守齋、減少沒有必要的生理欲望。坐忘是指忘記別人、忘記名聲、忘記自己、忘記一切具體的外在事物…如此就能感受到道的神奇。



「至虛極,守靜篤」這是老子的話,意思是「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虛與靜,這就是最能代表道家的修行方法了。



不知道你問這個做什麼,一套的哲學系統用一個概念來一以貫之是應該的,但是誰能一看就懂呢?



***

發 問 者: gau-1

假設

人因相信可信之人而相信他所說的話,若可信之人是個大騙子,又是宗教的祖師爺,如佛陀 老子 耶穌 孔子等等,而他們的弟子又繼續騙下去,一代騙過一代,請問諸位先賢以何為信?



我的天啊,那麼多的"意見"是在搞啥飛機?



首先我想澄清一點很重要的問題,老子與孔子是哲學家,不是宗教家。

這兩者有一點絕對的差別就是,如是哲學家,就只能用從人的生到死這一個範圍內尋求材料來立論。若是宗教家,則可以用生前和死後的情況來當材料。

請翻閱《論語》和《老子》這兩本書,裡面是沒有講到人死後和生前的事的。他們不會說「因為你來世會有報應,所以你不該...」這種話。因為在哲學的範圍內,不可以提出無法證明真假的前提。



我並未讀過佛陀與耶酥的言行事蹟,因此在此不討論他們兩位。



第二點我必須說明,所謂哲學,必須要能通過理性的檢驗。所謂理性的檢驗,簡單說起來就是其理論要能夠一以貫之,不可出現矛盾。

為何符合理性是哲學的要求之一?因為哲學家們相信,理性是所有人類的共同天賦。並且理性沒有程度上的差別,了解就是了解,不了解就是不了解(1+1=2)。不向感性一樣,所有人的差異太大(你喜歡的我未必不喜歡)。



因為哲學系統從人類經驗取材,並且以人類的理性分析。所以說,哲學是能夠讓所有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所理解的。



從以上推論可得知,哲學家說的話沒有"信不信"的問題,只有"懂不懂"的問題。

所以哲學家沒有能力去強迫你去做任何事,也不可能拿你不知道的東西(鬼神等)來要你照著他的話去做。

哲學家只是提出一個觀念,告訴周圍的人他有這種想法。他希望能用他的想法來說服別人,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同樣的,要反搏一個哲學家的理論有誤,除了自己也弄出一套完整的系統來,也成為一個哲學家,否則只有宗教家有這個能力。

...喔...還有一個,就是當你不是人類的時候,也可以用你的非人類理性來推翻。



***

發 問 者: 暱稱就是暱稱

=

梁惠王問孟子:老者,您不遠千里而來,有什麼計策方法可以利益我國的呢?

孟子說:大王何說要說利呢?還有仁義好談呀!....

=



光是這個的方面上,有一些問題想問:



梁國當時因秦國勢力強大,使梁國一心想要謀求利益國家。



1. 孟子為何只接跟梁惠王說仁義而不先說利,引至仁義??



2. 梁國當時也不是國力強盛的大國,為何孟子會至梁國揚仁義?

對於儒家的王道思想來說時,對於像梁國這樣的國家,應怎麼做比較好呢?



3. 這樣的問法有智慧嗎??如果有,其中智慧在何處?如果不是,又應怎麼說

比較好呢?



希望大大們可以就正反兩面都說出看法@@a

2006-08-31 20:33:23 補充

Q1.:可是人家國王要的是利義,如果仁義真正的能帶來國家利義,為什麼孟子不直接告訴國王:我有大利可以給國王,但國王必需聽我分析。.... 等之類的



Q2.

所以,其實孟子也是【知不可為而為之】嚕?@@

為什麼??明明知道是不可能達成了,孟子這樣做我相信是確有其遠景的,但那是什麼?

在下小弟個人的原初意見:如果大國國王肯聽,以仁治國將會很順利可以實行,王道和仁義的真理將被驗證出來。

2006-08-31 20:33:35 補充

Q3.孟子的口氣有一種給梁惠王【當頭棒喝】的感覺,不過我也不太了解,如果真的是,為什麼孟子這時會給梁惠王當頭棒喝呢?這樣的說話藝術在哪裡呢?



這樣直接說破的方法,很容易就讓人覺得不想理他接下來再說的了,這樣的起頭....??



你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為什麼孟子要知其不可而為之?



說穿了很簡單,因為他是儒家。什麼叫儒家?這也很簡單,第一點就是強調入世,就是用你的力量去幫助別人。

為什麼他們這樣有責任感...唉,因為他們認為人性是向善的啊。什麼是向善,就是人有「要求自己行善」的力量。

儒家學者窮極一生的行為都是在督促自己保持真誠的心,並且助人成為君子。而是否能成為君子...不在其社會成就啊。



所以了,如果孟子想的話,他當然有能力告訴這些蠢的可愛的國君們窮兵黷武的方法。但是他想嗎?

孟子與國君說話的內容,就像是一個長輩諄諄告誡後輩,只要他有這個心,他一定能夠做到一個王者(知道儒家的王者是什麼意思吧?以德服人,成為人心之所歸)。而這些國君們給他一說,都會興起一鼓振奮的心。然而...沒過多久,他們又受到身體的誘惑享樂去了。



至於孟子懂不懂的說話的藝術...我看過"王顧左右而言他"那一段,就不曾懷疑過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