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10/25

人是什麼?人應該怎樣治理?



人是能夠意識到無限、並嚮往無限的有限存有者。

人的生命結構,自下而上分為身心靈三層。身即有形可見的肉體;心是控制行為的力量,有理性、感情與意志三種能力。其他動物也有身與心這兩層結構,但是人的心除了關心生存(身)以外,還會有對於無限的嚮往(不確定動物有沒有,起碼人一定有)。

理性是認識能力,但除了認識萬物外,人還希望認識永恆的真理;感情是情緒波動,本可發洩過就消散,人卻還去追求永恆的愛情;意志是選擇能力,而選擇本只是為了解決問題,人卻還想知道有沒有什麼選擇是可以畢生託付追求的,因此有了信仰。

至於靈的這個部分,是人這個有限者與無限接觸的一個點。當人發現真理、遇見愛情、承認信仰的那一瞬間,他是永恆的,或說他與無限合而為一。這種狀態稱之為靈的作用。

但人還是有限存有者,所以不可能永遠保持在靈的狀態,一如我們不可能擁有智慧、不可能愛遍所有人、也不可能成為神一樣。(所以才說靈是一個「點」)所以可以簡單的說,人有身與心,而心是人活動的關鍵。是要讓心只為身服務,但是會感到空虛無聊;還是在追求靈的永恆時,又感到身體的沉重負擔呢?人的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取捨中展開的。



我會選擇這樣的架構來解釋人,一方面是用這個架構來看先秦儒道的架構時都沒有遺漏;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碰到認為只有一層或兩層結構的哲學家們,也只要更動一下其中的連結就好了。

最常見的是碰到無神論者,那只要把靈的層面全部拿掉,然後將心設為身的一種無形能力就好了。

人的心真的是很特別啊,明明只是身高度發展後的一種能力,但在發展到人的時候,竟然會讓心不再以身為第一順位,而去追求完全不同層次的東西?

當然,如果真的不存在無限或永恆,心真的就只是一種比較精密的能力而已;即使存在著永恆,靈也的確存在,而依附於身的有限心又如何連接到無限的靈呢?呵,這就像問孔子「仁」,與問莊子「精神」的問題了吧!

ps:我倒還沒有認為一個人有了「靈」的經驗後他就不會死(死後就消失),只是認為如果他在那個「覺」的瞬間感到永恆時,應該也就等於「此生足矣」了吧?(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那將來會不會消失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孔子可不會認為人在「覺」完就可以一帆風順(我也不認為),必竟仁是需要不斷去實踐的。覺只是那個瞬間的方向正確,而只要活著,就有可能轉錯彎。(所以孔子從不以「仁」來評價活著的人)



對於這樣的人應該如何治理,從文化的三個層面來說的話,首先要用器物讓人民有必要的生存條件;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讓人與人能夠合諧交流;最後還要為人民提供朝向永恆的理念。

一如心是成就人的關鍵,制度也是一個文化,或說是一個國家能否安定發展的關鍵。當然理念的位階比制度來得高,只是理念要深入人心到讓人忍受生活困窘與不合理的待遇,只有可能出現在有強大軍力的極權國家,或是有長期的一貫教育才辦得到吧!甚至國家根本不必為人民指引理念,只要為人民提供發展理念的生活條件就足夠了。

至於物質條件要多少才算合格、哪種制度最為合理,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