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1.虛幻意念 2.具象意念 3.抽象意念(3特:純粹意念)
意念依其行動力可分為三種:完全沒有行動力的稱之為虛幻意念。例如想突然飛起來、想一拳揍扁眼前的人……這種不斷出現但沒寄望它真的發生的念頭,也包括像現在這樣的理論思考。第二種稱之為具象意念:想到要做什麼事,就可以真的讓自己去行動的意念。另外還有一種意念,它只是一種抽象的目標,沒有與之直接對應的行為,像是「希望活得有意義」、「希望某人幸福」這樣的念頭,我叫它抽象意念。
關於抽象意念,雖然無法直接行動,但的確希望將之付諸行為(否則就是虛幻意念),因此,通常會藉由某些間接行為,讓這個意念不只是一個意念而已。說「通常」表示有「例外」存在。例外就是這個意念只與自己一人相關,且相信自己能夠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能銘記在心時。也許可以稱此例外為「純粹意念」吧。如何讓意念不只是意念?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儀式。
儀式是一種人的活動,可說是來自約定俗成吧,人們約定當一個人做出某個非生活必要之行為時,就是他有了某個(抽象)意念的意思。儀式這個行為從表面上看來沒有任何意義:借據只是一張上面寫了「會還錢」的紙,可拿到這張紙的人就會因此相信你會還錢;祭祖不過是一大堆人排排站在放有食物的桌前鞠躬,旁人卻可因此知道這些人在追思前人。只要參與儀式的人明白此無意義的舉動與哪個心意街上線,儀式就有表示(抽象)意念存在的意義。
<o:p> </o:p>
儀式異變:1.精緻 2.空洞 3.僵化
當儀式被高度發展時,會產生三種異變:第一是從一對一變成一對多、多對一或多對多──儀式被賦予一個以上的意義。最氾濫的例子就是文字,字典上很難找到只可做單一解釋的文字吧!就是詞,歧義也不是沒有。第二種異變,就是當儀式的本源──意念不再存在時,儀式還在依舊舉行著。例如年初就寫好全年的賀卡,由電腦定時寄出。祝福之意多半消失殆盡,還參雜著利益、客氣、同情等亂七八糟的心情。第三種異變是人們太過依賴儀式的後果。儀式是為了疏導意念而生的,可這種僵化的儀式卻限制人們非有這個意念不可。以為有了儀式就有意念,甚至進一步在儀式中加上懲罰與束縛,形成咒。
雖說是三種「異變」,其實批判的意味不大。當人類能夠進行大量非動物性行為時,抽象意念與儀式都是必經之路。所以這三種異變雖有違儀式誕生的原意,但就人類歷史發展的而言,也很難斷定這是「離經叛道」還是「青出於藍」,反正它就是發生了。
對儀式精緻現象的疏理,本來就是歷代哲學家們的本份,無需多心。行禮如儀會傷害人的自由意志,但是何以人們會不再祝福人了呢?無論什麼禮都可以隨時間被淘汰,只要有新的疏通管道就可以了。我認為人對人的善意或惡意都不會消失,只是對象多寡、意念強弱的差別而已。我們正處在新舊時代的交界點:舊的觀念與儀式走了,新的儀式卻還未達成統一調合。人們感情強烈卻苦無發洩管道,只好胡亂衝撞或壓抑感情,最後還得背負「現在的年輕人喔……」的譴責,真是可憐。但我想這個隨時代變遷而生的問題還是會隨時代進程起落,所以也還不算太嚴重。最麻煩而且會越來越嚴重的,還是第三異變。
第三異變不同於第二異變與時代共生(不會消失的問題反而沒有問題),它會逐漸累積,累積的過程扼殺了無法計數的躍動心靈,然後因為某一個小小的事件而突然炸裂。為什麼僵化會產生?因為它太好用了。要確知一個意念有多麼困難?要舉辦一場儀式又有多麼容易?因此與其詢問,不如要求。於是當人們急需進行某個行動而又不確定參與行動的人都有同樣的動機時,儀式就會被請出來。儀式進行時帶有兩面意義:一是向別人宣示次人有與此儀式相符的意念;二是警告行使這儀式的人:如果你(被別人發現)沒有那個意念(更別提做出與此意念相違的事)的話,有那麼多人可以對你進行制裁。
電影「投名狀」的大哥說,他不相信投名狀(儀式)。他的意思當然是指他不相信老天爺會給他什麼報應。但儀式束縛力的執行,有多少是完全依賴天理運行的?那個三弟也是被儀式束縛的人之一,確信自己有這個執行束縛力的責任。其實這樣的儀式為什麼要被行為呢?投名狀的由來應該是桃園結義吧:三個有相同理念的人聚在一起,向天宣告其情誼。這樣的儀式是掌握儀式的本質了──讓原有的意念更加鮮明。而投名狀呢?儀式前什麼都沒有,儀式後當然一樣各懷鬼胎,卻還中了咒的束縛。
我不否認儀式這種結構有安定人間的效果,也不否認儀式有讓無心的人們回心的可能性(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只是人所以為人的第一原理,還是一顆能有所覺的心靈啊!咒的束縛是讓人安定了,可無所覺造成的安定與死寂不是早在人類誕生前就已存在了成千上萬年了嗎?人並不完美,但是可以完美。那微小的「可以」,就是我們想要掌握的存在意義。為此,我們願意付出什麼代價?<o: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