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私刑-動機

在我國及大部份法律體制完整的國家中,都不允許私刑的存在,也沒有特別為之設置一個罪名。一般來說,對於私刑的處罰,均依其傷害程度而判以傷害罪、殺人罪等的罪刑。



我認為,私刑的動機有三種:一是報復;二是遷怒;三是正義感。報復是當一人受到傷害卻無法自法律得到幫助時,對加害這進行的復仇。出於復仇的制裁量,往往超過法律規定的報應量;這很自然,一則他的行為本不是出於法律;二則他也無力對加害者施以坐牢等輕刑。

遷怒是指受害者對已被抓住的犯人施以暴力,當受害者的危機解除後,對已無力傷人的犯罪者報復;有時不只是受害人的報復,還有受害人親友,甚至是「見義勇為」的路人也會出手,基本上與圍歐沒有什麼差別。

出於正義感的私刑者與事件中的加害、被害雙方都沒有關係,他也不會因為執行私刑而受益。這類人的個性適合當檢察官與律師,疾惡如仇;可是他們發現到有法律無法顧及的罪惡存在,因此憑自身的力量進行制裁。



有人將出於報復的私刑解釋為自我防衛或自我防衛過當,或者是在量刑時強調曾被傷害得多慘以獲取法官同情。這需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除使用私刑外,別無其他解決辦法。我認為如果是出於如此的私刑,是可以被同情的。

遷怒的私刑原則上沒有得到同情的可能,卻最常出現於報章雜誌中,有時也可以看到去向受害者道歉的犯人被受害者家屬攻擊,一旁的警員也不很熱心阻止。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法律制裁犯罪者固然有為受害者出氣的成份,但法律給予的制裁限度不應隨意添加,這是對犯罪者的保護,也是對法律的信任。

出於正義感的私刑也不會得到同情,這些人其實也不需要被同情,如果他真的是出於正義感的話。只是,一個人究竟需要多強烈的動機才足以讓他為別人伸張正義呢?對受害者同情是人人都會有的自然反應,但真正去幫助受害者的卻寥寥可數;尤其是用私刑如此激烈的手段,想必需要遠高於常人的正義感,以及對國家的法律系統感到絕望才有可能。因為國家雖然壟斷了執行正義(假設法律就是正義)的權力,卻不可能真的執行完所有正義;當其中的落差超過人們的忍耐限度時,出於正義感的私刑就會出現。國家處罰這些人時也許不需要減刑,但國家必須因此自覺到,自己令人民失望了。



最後我認為,無論出於什麼動機,執行私刑的人應該有被國家法律系統制裁的覺悟。不管私刑在道德上正義與否,它都觸犯到了人民集體意志的表現──法律。法律在現今的法治國家中都是由人民所制定的,其中也包括這位執行私刑的人;因此尊重法律也是尊重自己賦予國家的權力。

人類能想出來的制度總是帶有缺陷,它會犧牲部份人的權利;私刑也一樣,它的缺限就是執行者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受到如此的制裁並不就等於接受不義,只是接受現實而已。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通鑑6-2 皇后公主 干預政事 (2/2)

(續)


高雄中學請我給他們的老師來場示範教學。教科書我一看過去都是制度,如果我真的這樣講制度的話,講完學生就全睡著了。於是我選了材料,因為對象是高中生,材料是從《國史大綱》和《中國通史簡編》中選出來的。記得《中》怎麼講隋煬帝的嗎?「著名的浪子」、「可憎的暴君」與「最後農民起義終於消滅了這個可憎與可恥的浪子跟暴君」。50分鐘內,我從隋煬帝講到安祿山。一開頭我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誰的詩?」立刻回答是唐朝的杜甫(〈八陣圖〉)。於是我接著介紹了《杜甫的五城──一個火車迷的中國壯遊》這本書,作者賴瑞和。


他的手裡拿著兩樣東西,一個是全國地圖,一個是全國火車時刻表。然後找德化碑、含嘉倉、汝梁十寺(武梁祠?)……那些去九寨溝的人絕對不會去的地方,他特別到那些地方去玩,我覺得那本書寫得很好。後來有老師問我:「是不是開場白都要跟課程內容相關?」我說這次只是碰巧而已。


有趣的是,我問他們:「隋煬帝是浪子,浪子的第一個條件是什麼?」他們說:「會花錢!」我說不對,會花錢是第三個以後的事。第一個條件是要長得帥!第二個是要非常有才華。煬帝臨死的時後照著鏡子跟他妻子講:「這麼帥的一個腦袋不曉得被誰砍掉?」他跟大臣講:「不要以為你們當大臣我當皇帝就是不公平,就是用考試的,也是這個順序!」這是煬帝的自信。他處理公事的時候,下面的人都說他人又帥,事情又處理得漂亮,佩服地不得了,這是隋煬帝,這是浪子。沒這條件的人是當不了浪子的。


 


九、官斜封 賂風行 俗尚奢 民勞苦


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三人掌政,她們封好多好多的官,只要有錢或有門路就可以做官。但沒那麼多官好封,就叫他們「斜封官」,全是賄賂而來的,造成整個風氣大壞。另外還有安樂公主硬強奪民地造了定昆池的事。


官員辛替否上疏,後來他也有再為別的事上疏(睿宗景雲二年711-27。我們在通鑑中可以看到很多大臣的進言、對時政的意見,一般來講不太選錄;這兩篇所以選錄是因為可以看出辛替否這人慣用的討論問題方式,他有一個理想的國家與國君樣本,然後拿這個理想與當前情況做對照,比較之下就知道當前的情況十分糟糕。


 


十、不受夷狄之惠 憂其求請無厭 自陷危亡之地 徒令四鎮不安


突騎施的問題。郭元振與突騎施可汗烏質勒議軍事,「天大風雪,元振立於帳前,與烏質勒語。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烏質勒老,不勝寒。會罷而卒。」這段好精彩,郭元振在大風雪中聞風不動地站在那兒,一個名將精神就表現出來。(是嗎?對手是老人家,有什麼好得意的?)


烏質勒回去就死了,他的兒子娑葛當然要照郭元振算帳。別人叫郭元振快逃,郭元振卻覺得自己沒做錯事,行臥如常。隔天知道烏質勒死了,他特別跑到對方的營地去弔喪致哀。娑葛覺得他是真心感到難過的,所以就不再追究。


 


烏質勒舊將關啜忠節與繼任者不合,雙方打起來,關啜忠節敗。郭元振之此事後就把關啜忠節叫到朝廷去。在關啜忠節往朝廷的路上有人跟他講:「到了朝廷你不過是個胡人移民,生死不保。所以你應該去跟吐番結好,請他們跟你一起派兵攻娑葛,並立阿史那獻為可汗,回到十鎮之地,而且你可以調動一支唐朝郭虔瓘的軍隊;這樣就可以把你的對手擊垮。」關啜忠節覺得很好就照做了,當然少不了豐厚的賄賂。


郭元振聽說了就知道絕對不可以如此,他上疏提出理由:「1.當年吐番與我們交涉四姓十鎮之地時吃虧了,是因為他們自己內部有難;今天你給他機會出兵幫了我方,將來他向我們有所要求時怎麼辦?2. 阿史那獻沒有影響力。3. 郭虔瓘的戰力不足;所以這件事不該做。而且有一個大錯,就是不可以求別人幫自己的忙,因為別人一幫了忙就會需索無度。」可惜如此精密的分析已無人理解了,硬要打的結果當然是被打了個落花流水,最後還是得靠郭元振去跟娑葛談。


【對外政策,應該如何擬定?】


世上沒有什麼垂手可得的利益,所以不要只想著記算利益得失,而要把整個大情勢看清楚。而且不要想從那種文化水準較低但民風剽悍的部族中得到什麼好處,因為他們將來要的報酬是無法計算的。


另外,為什麼郭元振可以鎮守住西方?朝廷裡無人可替代且弄巧成拙?主因是郭元振與突騎施一方有比較良好的關係,這種人才也是讓外交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十一、官中守夜沉箱火 君臣嬉戲不知羞


這段是敘述宮中的最高層人物們在玩一些格調很低的遊戲,也是用來呈現當時風氣之敗壞的一個故事。


 


十二、嬉戲如玩火 終必自焚 派系已對立 鬥爭益烈


玩到最後,韋后與安樂公主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中宗毒死了。她們想要真正掌握朝政,可有明眼人看出此二人不會成功,但是可以讓她們成為自己掌權的橋樑,這個明眼人就是太平公主。另外還有明白韋后一方會失敗而及早抽身投向太平公主的人,她是能讓武則天欣賞的上官婉兒。


【權力的滋味,如何誘人?】


韋后藉著中宗拿到了權力,當她想要嚐更多的時候,發現中宗是她的阻礙:要殺魏元忠時,中宗不同意(中宗景龍元年707-13;一人說韋后的壞話,當廷把他的脊椎打斷,高興的小人卻看到皇帝滿臉哀容(睿宗景雲元年710-6。不過她忘了,朝廷裡還有真正有能力的角色;所以權力對韋后的誘惑,也導致她的死亡。


 


十三、隆基有大略 所以能平內難 相王早即位 乃可鎮守天下


李隆基就是後來的唐明皇,他的手下有很多早一步看出武三思以至韋后沒有前途而倒戈的人才,李隆基用這些人幫他掌握宮廷內的軍隊。他們一起事就把韋后殺了,上官婉兒立刻表示自己已投向太平公主,可是李隆基明白上官婉兒的利害,於是也把她殺了。


成事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成為唐睿宗,他自己則成為太子。


 


十四、立諡應參酌古事 合乎義理 褒貶乃依其實情 彰善揮惡


當初太子重俊起事失敗身亡,要給他一個諡號叫「節愍」,意思大約是認為重俊有節義,可憐之。大臣說:「怎麼可以給他一個這麼好的諡號呢?如果他當時起事只是要殺了武家人那就沒錯,可是他還帶著軍隊逼近他的父親,想取而代之。這樣的人怎麼可以讚賞?就算他只是想殺掉不好的後母韋后也不可以,因為韋后到底是他名義上的母親。歷史上,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受冤枉,被江沖所陷而導致亂局;後來即使幫他平反了,還是給了他『戾』這個不好的字來做諡號。太子重俊比戾太子還糟糕,怎麼能用這樣好的諡號呢?」


【身後之名,重要嗎?】


上次講過唐朝人是悲哀的,認為人生太短,又沒什麼非追求不可的理想;所以佛教進來才會有那麼多人去信。日本一位漢學家吉川幸四郎寫了一本《宋詩概說》,序章講到「唐詩所代表了唐朝人的態度就是悲觀的人生;宋詩代表宋朝人的態度叫做:悲觀的陽氣。人生雖然是數十寒暑,但是還是有一個長遠的追求。這個理想或目標這一生是達不到的,可是朝著這個目標做,使得人生在世的所有行為有了意義。


但是,在上位的人還是注意一些褒貶,雖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大家也只是做個好看的樣子而已;只是再怎麼說他們是皇家,比之一般人,還是在意得多的。


陶侃說:「大禹聖人,尚昔寸陰;吾等凡人,當昔分陰。生無益於世,死無名於後,是自棄也。」生前要做好事,死後要讓人們覺得提起你是讚揚、懷念的,如果做不到這個,這一輩子是白活了。


 


十七、太平公主依憑上皇擅權用事 皇帝陛下事態急迫斷然處置


李隆基成為唐玄宗,父親睿宗是太上皇,另外還有姑姑太平公主,三人同樣有權力,而權力當然不能這樣分享而相安無事,因為權力有排他性。太平公主想用各種方法削弱玄宗;玄宗也用各種方法鞏固自己的勢力。最後,七個宰相中有五個支持太平公主,可是玄宗不在乎這個,他相信的是軍權。最後的衝突,太平公主死了。


我們認為,當親情威脅到權力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斬斷親情;船山聽到我們這麼說非常生氣,說這樣簡直不配當人了。他說,睿宗當年說:「不可以把太平公主貶出去,因為我只有這一個妹妹,她一定要留在我身邊。」(中宗景雲二年711-5這才是人的表現。所以這事要怎麼看?是姚崇、宋璟兩個大臣的錯。他們老是跟玄宗講「要防著你姑姑」,這樣不對;應該去勸那些依附在太平公主之下的大臣,要他們來幫玄宗;這樣太平公主也沒有辦法了不是嗎?


我們有時想事情很直接,其實應該想多一點。不一定船山講的話一定對、一定要聽,但他總覺得有比權力更重要的事,就是政治中人也不可以忘掉親情,這還是講得很好的。


 


十八、史書上的名臣


最後錄了《新唐書》講到蕭至忠的一段:「至忠在朝,有風望,容止閑敏,見推為名臣。」說他長的漂亮,讓人看起來舒服;可是他做為大臣的表現是「觀時輕重而去就之」,誰的權力大就靠哪邊。另外他「不喜接賓客,以簡儉自高」,可是他又積很多錢不給別人。當他被抄家的時候,發現家裡的珍寶不可計數。不過玄宗還是很喜歡他,後來用了源乾曜;玄宗告訴高力士說,他用源乾曜是因為他與蕭至忠長得很像。高力士問:「蕭至忠不是曾經背離過陛下嗎?」玄宗說:「蕭至忠還是對國家很不錯的,只是後來選錯了而已。」


精彩的是後面的「贊曰」,說:「奇怪了,玄宗怎麼會推崇蕭至忠呢?蕭至忠本來就不是一個好人,最後下場很慘,大家也覺得他很不好。只是因為源乾曜長得像他就用源乾曜,這是既不懂蕭至忠,也對源乾曜不公平。而且高力士這人很差勁,皇帝講這話時應該搏過去的,要說:蕭至忠如果本來就好,你應該解釋他為什麼會變壞;而他變壞了,表示當初就不是那麼好。如果不這麼講,玄宗就不知道到底誰好誰壞;最後用些李林甫、安祿山,那就完了。」(危險唷!人的確不該變壞,可不代表人就真的不會變壞吧?)


大家都知道,《舊唐書》收了很多資料,《新唐書》有很多議論。所以大家都講《舊唐書》比較好,留了資料下來;《新唐書》都是主觀的意見。可是錢穆就講:「《新唐書》比《舊唐書》好,因為《舊唐書》什麼意見都沒講。」我問高雄中學的學生喜不喜歡范文瀾寫隋煬帝那一段,他們沒一個喜歡,理由:太主觀了。主觀就是不好嗎?什麼時後歷史得像科學一樣事事求精準、真確了?不需要知道當時發生什麼事,只要能想像當時情景,明瞭人事道理就夠了。

 

通鑑6-2 皇后公主 干預政事 (1/2)

515 資治通鑑-盛唐前後


貳、皇后公主 干預政事


l          推薦書:《邱吉爾的黑狗─憂鬱症與人類心靈的其他現象》 Anthony Storr 立緒出版


前幾天四川發生了大地震,回想九年前當臺灣發生921時,人們心裡有什麼想法?有沒有覺得大難臨頭、前途茫茫?似乎沒有,大家都相信一定能走過去。


一星期後到學校去,看到劉兆玄在打網球。第一個想法是:可見劉兆玄沒什麼事,事情都是李登輝一人指揮。第二個想法:他還有心打球嗎?他可是行政院副院長呢。


劉兆玄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看了李四端訪問他的節目就可以發現這人的反應有多快多準;如果不能從中發現他是一個這樣的人,就不能明白通鑑中所說的人物到底是何等聰明。


李四端問:「你對於新的內閣人事都很滿意嗎?」他當然不能直接問:你覺得賴幸媛怎麼樣。但是劉兆玄立刻明白了,說:「你是不是問賴幸媛?」李四端回答:「是,聽說你反對。」劉兆玄說:「反對這兩個字對我來說是重了些,我是有些顧慮。」他解釋了一下,答案看來是還好。李四端後來說:「那麼看起來就沒什麼衝擊了。」他回答:「沒有衝擊是謊話。」最後李四端說:「大家對你期望很高,你要不要跟大家講一聲:期望不要這麼高?」他說:「不,大家對我們有期望,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好。」這就是劉兆玄。


劉兆玄在清華大學擔任校長時,主持校務會議從不超過兩個小時;毛高文(音)當校長時,沒有少於四個鐘頭;沈君山當校長時,下面一片混亂。所以這是劉兆玄,他是一種天生有政治才幹的人。所以今天選行政院長,捨劉兆玄應該是無他人了。


我當初聽到馬英九說選人標準要「德勝於才」,還以為這是對劉兆玄下的禁令,結果還是選了劉兆玄;可我認為他的才比較高,這人真的是很有才幹,但是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很能夠讓人敬佩的。


二十幾年前我在東吳大學當系主任,找去「革命史間研究院」(音)受訓一個禮拜,聽到好多人報告,印象最深的是孫運璿。他站在那邊低著頭講,講了40分鐘,內容我一句都不記得,但是感覺得到,每一個字都是從他心裡面講出來,是那種真心誠意的話。我覺得這樣的人才是有德之士。


地震帶來一個很大的災難,我們可以看到,災難隨時會降在大家的身上。介紹的這本書是要我們對自己的內心有更多的了解。這本書在講憂鬱症,可是為什麼要看一本憂鬱症的書?其實重要的是人類心理。


我們講歷史時,常常講到「那時人的心裡是怎麼想的、怎麼感受的……」如果我們覺得這是了解歷史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對人們的內心世界與內心中很深刻的地方有所理解?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理解內心世界中一些模糊不清的角落。裡面談到一些歷史上的名人及作者的名朋友,也談到佛洛依德和榮格;很明顯地他不贊成佛洛依德。


裡面講到「精神分析為何不是一門學問」時說到:「在精神分析治療的過程中,觀察者的主觀經驗與偏見,不可避免地會干預觀察的進行。因此,不論觀察如何保持超然,其所做的觀察,都無法與化學或物理實驗相提並論。」我讀這段時就想到,歷史也是如此,歷史上不論是如何地要保持冷靜、公正客觀地態度,但是總不能像科學一樣地客觀吧,總是有一些感覺、主觀的因素參雜在裡面。


他講到:「佛洛依德一直希望自己被人以『科學家』看待,在生涯的早期甚至絕不承認自己會放棄這個角色。但依我的看法,他這種態度其實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如果不曾有人宣稱:精神分析是一門科學。關於其地位的爭論,也就不至於鬧得這樣走火入魔。在過去30年中,約翰‧包爾畢(音)可能是一位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分析學家,他曾經說過:『佛洛依德的態度阻礙精神治療的發展長達50年。』」佛洛依德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讓我們看到人類文化進步中,有一個非常幽暗的那一面。但是佛洛依德是不是就是讓心理分析、心理治療大步前進?其實並不盡然。


有一句很小但很喜歡的一句話:「我有一個朋有說:『彬彬有禮,本輕力重』。」一個人彬彬有禮要花多少功夫、資本?其實沒有,所以說「本輕」;但是收到的回報是非常地大的。我覺得這句話實在好。「我們所講的良知是對一己行為所做的內在調控,其養成有賴於旁人的愛與尊重,而不是基於恐懼與懲罰。」恐懼與懲罰沒有用的,真正使得這個社會變好的,真正使得人生中能夠有一些力量的展現的其實是愛與尊重,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非常地好。


我看了這本書覺得很棒,後來又看了一本很恐怖的書:《記憶 vs. 創意──壓制性記憶的迷思》Loftus & Ketcham著,洪蘭翻譯,遠流出版。這本書讓我了解到:記憶是可以被植入的。有很多根本沒有的事,但是他用各種方法(引導式詢問、集體回憶)插在你的腦袋裡,你就擺脫不了。


平常不太愛看心理學的書,這是一位同學推薦給我的,看了覺得很不錯,而且它也得到相當多有公信力(亞馬遜、時代)的推薦讚揚,這些印在書皮上的推薦,可能給我們一些很好的提示。所以如果對人類內心中最幽微深刻的角落有興趣的話,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它值得一看。


 


l          上課筆記


一、患難真情愛 權勢共享持


中宗與韋后在被監禁的時候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於是當中宗被扶上皇位後,就讓韋后分享他的一切。大臣勸阻,理由是「陰陽不合」。


【權勢與愛情可以結合嗎?】


當然不能,因為這是不同領域的事,可是為什麼大臣不以這點來勸阻?因為如果用這個理由,就不免把武則天的能力拿來跟韋后比較,後者當然是不如前者的,而這話不好聽。


 


二、政局錯綜多變 不可掉以輕心


武后被逼退後,黨羽親族仍在朝中。五王以為他們成不了大事,所以不處理。


【認識政敵,容易嗎?】


武三思一方所以能保有權勢一方面是因為三思子崇訓與中宗最喜歡的女兒結親,一方面是有上官婉兒;她善長吏務又聰明,連武則天也喜歡她。


當五王終於查覺到情況不對而上告時,已經來不及了。


 


三、鬥爭激烈 小人乘機而進 政情變動 百官各有盤算


鬥爭激烈,旁人觀察到真正的權力掌握在武三思手中,於是紛紛投靠之。他們讓皇帝升五王的名,實際上奪走他們的實權。


考異說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常被用來解釋五王為什麼失敗:武后善於化妝,技術好到看起來像青壯年。一次中宗來請安,太后故意讓他看到沒化妝的樣子,把中宗嚇了一大跳。太后解釋是被五王嚇成這樣的,令中宗決定開始對五王下手。故事一般可以解釋成武后即使到了最後依然有很大的能力,但宋朝人(應是范祖禹)不這麼解釋,他說:「中宗頑鄙不仁,太后雖毀容涕泣,未必能感動移其意。其所以疏忌五王,自用韋后、三思之言耳。」這句話的意思是,中宗沒有被武后嚇到,他真正對五王動手,還是因為三思等人的緣故。看得出來這位史家眼中的中宗是怎樣無能的一個人,無論我們對他怎麼想,都在看歷史的時候要記得,不要只看耀眼出色的人物。


【百官面對政情變動,如何思考?】


首先,看到政情有一個趨勢;第二,這個趨勢是好的嗎?第三,如果是壞的,要不要藉機取得好處?第四,能不能對抗或保持中立?最後,如果不能或不願的話,就急流勇退吧。


 


四、賣友求榮 小人行徑 詩名雖普 品格低下


講到宋之問其人,在《唐詩三百首》中占有一篇。但其人所做所為,令人多有批評。


 


五、政局敗壞 有法不依 人情澆薄 無理可言


武三思派人造謠,讓五王被流放後被偷偷殺死。武三思說:「對我好的就是好人,對我不好的就是壞人。」標準的小人之言:是非不分。


【小人能以能掌政?】


其實靠的不過是造謠和偽造命令罷了。這個時代的政治鬥爭與武后時代相比如何呢?一樣是很激烈,可是每一個人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事,並且相信武則天有能力分辨誰是誰非,令人願意在她的嚴威下作事;反之中宗時代完全沒有這種動力。


 


六、太子起事 兵臨玄武門 皇上露面 策動羽林軍


太子重俊受不了武三思等人,所以起事了。他殺了武三思,衝到玄武門下。皇帝帶著韋后、公主、上官婉兒避到門樓上。後來,皇帝對下面將士說了幾句話後,士卒們就倒戈了。看起來只是一場鬧劇,因為太子及其將領都面目模糊,看不出個性,也就沒有成事可能了。


 


七、與時俯仰 中外失望 憤鬱難抑 下場淒涼


魏元忠在武后末期跟酷吏鬥爭後被貶走,現在被迎回來,眾人對他繼以厚望,以為能開啟新的風氣,可是他什麼也沒做。袁處客寫了信給他,要他注意十件事。歸納有三個要點:1.官多品質差。2.宮中人干政。3.太多和尚進出宮廷。結果魏元忠還是沒照做。


到底魏元忠為什麼不做事?他自己說是因為年老力衰,實際上應該是他牽涉或參與了太子起事;皇帝雖然因為他與武后的關係好所以不處置,但也足以讓魏元忠不敢表現了。


【聲名不保,原因何在?】


是本人變了還是環境變了?就魏元忠來說,是因為後面的原因;在武后時期,大家都相信自己有所保障。並且若魏元忠真的無心政事,又何必參與太子起事呢?


王船山想到的不只如此,他說武后的時代是一個激昂的時代,人們無論是在看事的態度還是應事的手法都是很激昂的;但是中宗時代已無此氣份,人們只有跟著俯仰。但是船山還講到,人是不是應該受制於時代風氣?當然是不該,人該有一個修養,讓自己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都有堅守的原則,這才是君子。


 


PS:唐代的科舉或任官制度在通鑑中都有記載,可是在講義中都未選錄。因為歷史有兩種,一是「歷史家的歷史」:對過去的全面都進行了解;另外一種叫做「公民的歷史」:要做一個好公民而讀的歷史;本系列課程顯然在後者,所以重點會放在了解人事事務上,了解過去有哪些非常精采傑出或庸劣黑暗的地方。


我在歷史學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可是並不是要把這些東西全部教給所有的學生。在歷史系裡學到的是「歷史學」;在教給學生時叫做「歷史課」。這兩者的內容有很多是重複的,但也有些是不重複的。歷史學的目的在於對過去世界的認識;歷史課的目的、對象是對於今天學生的教養;這不一樣。可是今天沒有人談歷史課要怎麼教,也沒有去想做為一個公民應該知道怎樣的過去。


我們今天讀《資治通鑑》,它好像對於一個公民應該了解的過去提供很多滿有意思的素材。所以我們就以這些東西來談。


 


八、韓公本意築三城 擬絕天驕拔漢旌


標題這兩句話出於杜甫的〈諸將〉。張仁愿受封「韓國公」,他發現突厥每一次進攻都先在「拂雲祠」集結,經過祈禱、分派任務後就進兵,於是覺得這個地方很重要,位於大漠之南、黃河之北。他打算把這個地方拿下來,兩邊各築兩個城,形成對突厥的一個整體防禦。


當時,唐休璟反對這個主意。他說:我國自漢朝以來都沒有越過黃河,這樣做太危險。張仁愿不聽,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城修好。然後,他就以這三個城為基礎,建立了一個北方的國防重鎮。


 


﹝註﹞則天皇后長安二年(702年)-13癸未,宴論彌薩於麟德殿。〔麟德殿在大明宮右銀臺門內;殿西重廊之後,即翰林院。是殿有三面,亦曰三殿。〕時涼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亦預宴。彌薩屢窺之。太后問其故,對曰:「洪源之戰,此將軍猛厲無敵,故欲識之。」太后擢休璟為右武威、金吾二衛大將軍。〔龍朔改左、右威衛曰左、右武威衛。〕休璟練習邊事,自碣石以西踰四鎮,鼦亙萬里,山川要害,皆能記之。〔碣石在遼西,四鎮在西域。此言唐之西、北三邊,其山川要害,休璟皆能記之也。〕


 


張仁愿在建城的時候不重防禦力,他說:「軍隊就是要進攻,防守不重要。」後來的強領常元楷覺得防守很重要,造了防禦工事。於是大家就明白,這位強領是比不上張仁愿的。


【名將展現怎樣的氣概?】


1.                眼光深遠:奪重地,不怕去沒有人去過的地方。


2.                處置有方:能在最恰當的時機奪下領地,又在短時間內把城建好,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


3.                行事精神。


 

(續) 

2008年5月10日 星期六

通鑑6-1 則天女皇 恩威並施 (2/2)

(續)

六、  劉子玄評論時政 史學家關心當前


劉知幾上疏陳四事:1.反對大赦。因為有很多大赦(計長壽元年至萬歲元年的五年間,共有六次大赦),所以有人就趁機做壞事。大赦是「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2.升官太易。每有大赦,必賜階勳。3.任官太多。很多人都有官,官階又都很高,這似乎沒什麼意義。4.地方官流動太快,才剛熟悉地方事務就被調走。


看這些評論不是要記得評論的內容:很多大赦、很多官;而是要把握住他評論的重點在哪裡。像是劉知幾在意的就是整個時代的氣氛以及造成氣氛的因素,當然最重的還是時政的評比。


 


七、  考異記有文士寓言 不足憑信 仍有其義


此章重點為陳寅恪的〈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武后有一個男寵,因為來來去去不好看,就把頭髮剃光扮成憎人,名為懷益。恃寵而驕後武后就把他給殺了,這段的考異中引了李商隱一段話,最後又評說這是文士寓言,不取;但是如果不取又為什麼要抄下來呢?大概是因為好看吧!裡面說:武后是陰,站在陰位要發揚陰位的特質。如果硬要做陽位的事情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又為什麼要親近男寵呢?如果「屏去男妾,獨立天下,則陽之剛亢明烈可有矣。如是過萬萬世,男子益削,女子益專,妾之願在此。


陳寅恪在這裡引了一道高宗的詔書,裡面講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陳寅恪說:「高宗此詔以武曌比於西漢『配元生成』之王政君,姦佞詞臣之文筆固不可謂不妙,然欲蓋彌彰,事極可笑,此文所不欲詳及者也。」所謂「配元生成」指的是漢元帝沒有兒子,於是找一個人去看面相,看哪個女人可以生出男孩。結果在一個很基層的地方看中一個女子,將她迎為嬪妃,然後就生了後來的漢成帝;這位女子就是王政君,也是西漢後期讓王家專政的王太后。詔書前面說武氏背景高貴,又把她比做出身很低的王太后,這當然是「欲蓋彌彰,事極可笑」了。


陳寅恪引此文是要讓讀史者注意一點,就是武后不是原本在中原的貴族,而是出於山東寒族。當她一攫取政權後,就把全國的重心從洛陽移到山東,「重進士詞科之選舉,拔舉人才,遂破壞南北朝之貴族階級,運輸東南之財賦,以充實國防之力量諸端,皆吾國社會經濟史上重大措施,而開啟後數百年以至千年後之世局者也。」這是陳寅恪對武則天在歷史上的作為的解釋,認為武則天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陳寅恪這位史家重的也是社會風氣與人們心裡的想法,他說大多人都喜歡談武則天有男寵的事,可是就當時社會風氣來說,這件事其實是無所謂的。為什麼會無所謂?可能是因為李唐跟外族的關係來往很密切,所以男女之間是比較開放的。總之,時代風俗一直在變化,成見會讓人看不清重點為何。


 


八、  利害之機 不可輕舉措 定策之時 應細察情事


突厥要和親,條件是要唐把安西四鎮的戍兵撤走、分有十姓之地。郭元振上書說:「這件事要好好商量,因為影響會很大。如果不答應,突厥就要向離我們很近的甘、涼用兵,太危險;可如果答應了,我們就要失去我們一直擁有的甘、涼兩地,失信於民,這也不好。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回突厥:『四鎮、十姓的地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我們佔有它是為了防範外來勢力的擴張。如果你要的話,就把你們佔去的吐谷渾和青海還給我們。』如果吐番不肯,我們也不肯;如果他們答應了,那他們的損失也會比較大。」他這是把球再拋回去,武后答應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郭元振說的話絕不只這點,這些只是摘要而已。他真正的精密分析讓武后一聽就知道道理。


郭元振之後又說:「其實吐番的統治者跟人民的對外態度是不一樣的,人民希望安定,統治者則希望對外用兵獲得利益;這樣的矛盾讓我們可以利用。」郭元振做了很完整的分析,武后也可以完全理解其中的價值。


【折衝樽俎,如何占有優勢?】


這件事明明是吐番要得到利益,可是郭元振在深刻的思考後,武后支持他,反而使得唐這邊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郭元振的方法是1.先判定事情的嚴重性,然後2.從多方開始進行考量,最後3.設計出一個看來是公平,其實對己方有利的策略。如果對方不採納,吃虧的還是對方。這樣子的步驟本身就不是計算,而是講道理了。


 


九、  奸酷之臣除去 眠者之背帖席


這章的第一段在講來俊臣有多壞多壞,第二段說他有非份之想,但是武后不處理。武后為什麼不處理?當然是覺得來俊臣沒什麼大不了的能力(比起她自己)。後來又有人上報說來俊臣有天文數字般地財產,且被他冤死的人太多,於是武后就懂了。那麼,武后到底為什麼要殺來俊臣?


【奸邪小人,有何特點?】


當奸邪小人可不容易,首先要能力強、反應快,才能夠被主子所用;來俊臣能自比石勒,可見他的聰明才智是高的。另外,奸邪小人要心狠手辣,甘為爪牙。小人當然為君子所不齒,但是他們也很清楚自己的下場會很慘。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大概就是認為人生只有一次,要享受就趁現在吧!來俊臣這麼想,也是唐朝人普遍的人生觀,因此唐朝人是悲哀的。


武后清楚來俊臣是怎樣的人,她也需要這種人,用盡來俊臣到最大限度;一旦開始走下坡,來俊臣就被捨棄了。這是武則天用小人的方式,也給想當小人的人一個告誡。


 


十、  契丹小孽 數敗唐軍 假手突厥 平定亂事


我們會覺得奇怪,怎麼唐朝的軍隊打契丹會這麼吃力?契丹人用點小計謀就把唐朝軍隊打垮、抓走唐軍將領。最後還只是因為契丹人自己出了問題,才假手突厥人把契丹人打走。


【契丹小孽,何以成大敵?】


契丹的強領為什麼表現優越?歷史上通常都說:遊牧民族本來很弱,後來因為跟漢人接觸,漢人教他們,所以他們變得很聰明……。好像總是漢人最偉大,可是這裡怎麼符合這樣的解釋?因此,遊牧民族一定有他們自己的智慧。事實上即使是漢朝打匈奴也佔不了什麼便宜,外交、謀略大多吃虧;最後能勝只有一個原因:因為漢朝大。唐朝為什麼不敵?可能就是前面以黑齒常之為代表的傑出將領都被殺光的原故。


但是大敵沒有成為大患,應該也是即使在外吃了敗仗,朝廷裡面還是相當穩定的。


 


十一、  昔日何反者之多 姚崇解太后疑惑


這段很簡單。武后說:「我可是很守法的,上告來的狀書都說要殺,而且犯案的人都自己承認了,我能怎麼辦?」姚元崇回答:「因為不承認就要受酷刑,被冤枉的人寧可早點死掉算了,可是其實大多數人都不該殺。幸好酷吏已經都已伏誅,以後不會有這種事了。」武后很高興。


 


十二、  突厥默啜據地萬里 有輕中國之心 狄公仁傑分析情勢 遂安河北之人


突厥才是真正的大患。突厥可汗默啜讓降強閻知微招諭趙州(閻知微降突厥的事在聖曆元年9,閻知微在趙州城下跟突厥人拉著手唱歌,趙州將軍陳令英在城上問他不覺得慚愧嗎。閻知微微吟:「不得已。」既然說是「微吟」,當然不可能有人聽見,只是要表示閻知微如果不投降,自己只有死路一條。這是當時角落的一個小鏡頭。


狄仁傑擔任河北道安撫大使。那裡的人在被突厥統治的時候都聽突厥的話,突厥人走了,人民很害怕又被唐追究,所以都躲起來。於是狄仁傑上疏:「1.河北人在當初要打突厥人征兵時逃走,這對有讀過書的人是很丟人的事,可是他們只是百姓,所以不該責怪他們。2.突厥人走了,唐朝人一來如果又是耀武揚威,要清算殺人,這樣做是不對的。3.對百姓應該採安撫的政策,不然他們只會更害怕。」武后同意狄仁傑的建議,於是狄仁傑做了一些事情,讓河北安定下來。


【大臣論事,動人之處何在?】


狄仁傑真的有悲憫之心來體會民眾,並且能夠很清楚地將這樣的心情傳達出來,讓武后一看就明白。


 


十三、  氣概軒昂 緣於天生 識見深遠 早已料傳


說武則天其人的最有名故事是什麼?


吉頊是一個能力很強、學識豐富,容貌出眾的人,武后很喜歡他。吉頊看到武懿宗貌不驚人,各方面都比他差,於是對武懿宗很不客氣。武后警告他,可是之後吉頊還在炫耀,武后就生氣了。


武后說了一個故事:「太宗有一匹沒人能馴服的馬,我說:『給我三樣東西就能馴服:鐵鞭、鐵鐹、匕首。鐵鞭打了不服,用鐵鐹把牠套住,再不服用匕首把牠殺了。』太宗狀朕之志。」這就是武則天最有名的故事。


唐太宗自己也是個又聰明又有能力的人,他都覺得當時還是小女孩的武則天有氣勢,可見武則天是如何有精神的人了。


 


十四、  尊為國老 敬重不已 薦賢為國 非為私也


但,武則天也不是個目中無人,高傲地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她對狄仁傑非常客氣。狄仁傑要拜她,她說:「你不要拜,你那麼老了,看到你拜我覺得難過。」然後跟別人講:「除了軍國大事,不要麻煩狄公。」狄仁傑一死,她說:「朝堂空矣。」她對狄仁傑就是這樣的器重。


當狄仁傑任魏州刺史的時後對百姓很好,於是百姓為他立了生祠。後來他的兒子景輝當上魏州司功參軍,表現很差,百姓就把這個生祠給毀了。當然我們會問,怎麼這個父親這麼好,兒子卻那麼壞?制式的解答說:那是唐朝,不重教育;然後誇讚一番自己的時代多好多好。胡三省在這裡想到的是:「史言狄仁傑盡忠,所以勸天下為人臣;言其以景輝貪暴而毀祠,所以戒天下之為人子。


船山在這裡講:人才要有一個志向、一個氣量;而且志向要能堅持下去,氣量要能在實際的事情上表現出來。突厥人來了,城裡的人叫人趕快進城,不要管收成;敬暉為刺史,認為收獲是一年努力才能得到的成果,因此叫人民去收割,收完再回來;這就是有氣量。


 


十五、  近侍佞幸 竊勢弄權 朝廷忠良 聯手抗擊


張昌宗說:「魏元忠要謀反,張說有聽到。」張說正要進入時,宋璟、張廷珪、劉知幾都告誡他不要說謊,就算死也可以留名青史的。張說進去後武后問他話,還來不及回答,魏元忠就畏懼起身問他是不是也要陷害自己。張說喝斥他:「你是宰相,不要學鄉下人那樣吵鬧。」張昌宗等人催促張說趕快回話,張說說:「在陛下面前張昌宗都敢威逼其他臣子,何況是在其它地方呢?我說魏元忠沒有謀反。」


武后問張昌宗為什麼說魏元忠謀反,回答說:「張說說魏元忠要做伊尹周公之事;伊尹放大甲、周公攝王政,這就是謀反。」張說說:「我講的是伊尹周公之道有多好,沒有謀反。」武后把張說關了起來,魏元忠則被貶官。


大臣在朝中的表現,什麼是最困難的?就是力抗群奸,志不移。因為群奸是小人,他們可以使得所有跟他們作對的人都性命不保。可是在這一場抗爭中,對抗的群臣雖然知道他們有可能會失掉性命,但是他們也知道他們不必然會失敗,理由還是因為最上面的是武則天。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說:「唐太宗在貞觀之治立下了一個很好的規模,高宗時整個情勢下降,但是到了武則天,文臣武將的優越表現不少於唐太宗;讓太宗的規模能延續下去,這是武則天最主要的貢獻。」因此我們看歷史,了解歷史上最利害的女人;看到她有多麼的可怕,又有多大的能力。

通鑑6-1 則天女皇 恩威並施 (1/2)

為敏隆寫的第一篇筆記,專心整整兩天,怪得意一把的 XD

寫了九頁,應該是有點多,所以改了一份七頁的。當然這還是所有筆記中最厚的啦,可是實在覺得在每個大項後面寫兩句話實在沒什麼意義。老師不是說歷史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小故事嗎?怎麼同學做的筆記就跟老師最反對的那種選擇題一模一樣呢?




***


58 資治通鑑-盛唐前後


壹、則天女皇 恩威並施


l          本期課程導讀


相較於歷史書上記錄下來的事,事實上發生的事情要來得更多更多。能被記錄下來的事情非常有限,所以能被記下來的事情,一定有一個「意思」。這個意思是我們要去體會理解的,雖然它有時只是一件小事、被放在角落。


ex1:九,最後一段。p12。「上林令侯敏,……


人物:侯敏、侯敏妻董氏、來俊臣


侯敏諂事來俊臣,董氏認為來俊臣不會有好下場,要侯敏與來俊臣保持距離。後來侯敏出了事,來俊臣要把侯敏貶走,侯敏想想辦法留下來,董氏則告之:「趁機會快走。」最後來俊臣被殺,其手下皆受誅連,唯侯敏無事。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董氏。這位女子為什麼會有如此看法?為什麼她可以留名於歷史?我們可以想像,她很不簡單,她對於當時的整個情勢、人物都能做出一番分析、有所評斷。


ex2:十六,第三段。p21。「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


人物:桓彥範、桓母


桓彥範要復立中宗,使武后退位。這樣一件大事若出了差錯,不只自己一個人會受害,於是他向他的母親請教。桓母說:「忠孝不能兩全,先國後家可也。


這位母親為什麼會講這句話?桓彥範有可能只在這件事情上向母親求教嗎?應該不是的,他應該很多事情都問過母親的意見。為什麼他可以向他的母親求教?這個也可以想想。


 


多想的不是古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歷史」最基本的東西就是事實,那就完了。因為歷史沒有事實,我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事實。所以我們看史書,它告訴我們的不是事實,而是要告訴我們這些人物在這些事情中,他們的舉動、他們的一句話包含了怎樣的道理,這個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道理相對於技巧,技巧就是計算。歷史是告訴我們各種道理,還是教我們如何計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朱子說:「歷史裡只有道理,沒有計算。」一切的計算都是枉費心力。當我們看到過去,可以看到很多事情是這樣的道理、那樣的道理,告訴我們:人世間的道理不複雜,只要頭腦清楚,馬上可以理解,它就像常識一樣地簡單。


 


l          推薦書:《普通讀者》 維吉妮亞‧吳爾夫 遠流出版


看報紙有人推薦一本書:《書與畫像》,果然不錯,尤其是講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那一段特別好。這本書是吳爾夫自選集之後餘下來未選的合集,而那本被選上的自選集,就是《普通讀者》。


開頭引了約翰生博士的一句話:「能與普通讀者的意見不謀而合,在我是高興的事;因為,在評定詩歌榮譽的權利時,在高雅的敏感和學術之後,最終說來應該根據那未受文學偏見污損的普通讀者的常識。」也就是說,最後的評斷應該是普通讀者。吳爾夫說約翰生博士的這句話「定義了普通讀者的性質,賦予他們讀書的目的以一種神聖意味,並且使得這麼一種既需要消耗大量時光,又往往看不出實效的活動,由於這位大人物的讚許而受到認可。」讀書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也沒什麼實效。最後的一行他說:「我有時夢想著,在最後審判的那一天,那些偉大的征服者、律師和政治家前來接受他們的獎賞──王冠、桂冠,或英名鐫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萬能的上帝看到我們腋下夾著書走近時,祂轉過身來,不無欣羡地對彼德說:『瞧,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裡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他們,他們一生愛讀書。』」寫得真好!


 


我問看過這本書的同學,這本書講了什麼,他們往往答不出來,我也一樣。可是這本書實在寫得好,所以我看這本書的時後,每看完一篇,就在下面寫一些很簡單的心得札記:


〈《阿卡迪亞》〉:為什麼許多書讀了讓人昏昏欲睡、難以忍耐,卻不能拋棄,在書架的底層仍然有它的一席之地?這一篇文章就是要解答這個問題。


〈魯賓遜漂流記〉:從一本似乎是青少年的讀物中,讀到了文學的要素,特別是視角的重要,真的讓我們約略知道什麼是文學。


〈德‧昆西的自傳〉:文章應該怎麼寫,有哪些最該注意的地方,用於自傳上又該怎麼寫?這篇文章做了精彩的分析。


隨筆的寫作具細靡遺,既需要殫精竭慮的思考,也要開擴涵容的心胸。評論的寫作、閱讀的廣闊,實不如感情的濃郁。


看完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印象最深的地方在哪裡?我其實不相信看完每一本書都會覺得「這本書寫得真好,讓人有感動的地方」。但是吳爾夫到底是吳爾夫,真是了不起。


其他特色:1.介紹了很多不著名的書。2.很便宜600多頁300元)


 


l          上課筆記


一、  英公起事 賓王作檄 非以匡復 真為叛逆


武則天打壓李氏勢力,李唐的舊人當然有所不滿,看在百姓眼中,也覺得不太公平,因此徐敬業就起兵了。起兵時駱賓王為他做檄文,裡面有兩句話最著名:「一坏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以及「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另外有一人魏思溫向徐敬業建議如果志在勤王,就應該直攻洛陽,以號召山東義士一起來恢復李氏。徐敬業不聽,理由是在江南有大江可做為屏壁,這樣就可先安定立足。魏思溫認為如果一開始就有這種想法,將來實在沒有成功的可能。


戰事起初,徐敬業的戰功頗有可觀,但是他強領的表現和計謀的運用,都完全不如武后的手下。當然他很快就被打敗了。


起事成敗,關鍵何在?


王船山《讀通鑑論》:1.名義正不正?有沒有得到民心的支持?2.行動有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這樣子還是不保證成功,只是如果有做到卻失敗了,起碼還可以留名青史。但是如果名義正卻另有所圖,不僅不會成功,還會敗壞了這個名義。


老師補充,第3個關鍵是:對手。徐敬業的對手是武則天,她可是一個厲害角色。何以見得?在武則天看到駱賓王的檄文後,她的反應不是大怒,而是說:「文章寫的真好!選官的人犯了過錯,這樣的人才怎麼不是為我做事呢?」這就說明了武則天絕對不是一個平凡的對手。


我們在這次的事件中看到了有一些人,他們有了不滿,因此打了一個大的旗號,想要做一番大事;可是這沒有可能成功,所以徐敬業的失敗是必然之事。


 


二、  開告密之門 用殘酷之吏


徐敬業事件後,武后要發威風了。只要告密她就獎賞,告錯了也沒有關係,所以大家就拼命去告密。另外她用了很多的酷吏,這些人非常殘酷;他們還互相交換情報,討論如何達到目的,目的是羅織入罪。這當然逼的很多人明明沒有罪卻受到誅連通通承認犯了罪。酷吏們相互交換心得,互相比賽,編出了一本《羅織經》。


後來,陳子昂上疏,裡面大意是:大亂之後,有兩個方式來應付:1.撫慰人民,讓社會上的安定氣氛早點呈現。2.嚴苛的管制,調查誰不聽命令。他提出歷史的歷證:楊玄感在隋末起事失敗後,人民還是覺得社會不錯,希望安定;可是隋煬帝派人嚴格調查,殺人如麻,流血成澤;結果造成人民起義,隋族敗亡。另外一個例子:漢武帝後期立太子事件,很多人受到牽連,可是漢武帝下詔令說不再追究;於是動盪的漢朝逐漸轉危為安。武則天沒有採納。


【恐怖統治,有效嗎?】


恐怖統治就是為了政權用嚴刑,造成一個沒有人敢講話亂動的氣氛。它可以收一時之效。陳子昂上疏,希望不要用這種方式,可是武后認為恐怖統治有效,但她也知道陳子昂的話不無道理;怎麼知道?就是讓陳子昂一講再講都不禁止(第三章,陳子昂又上疏。第四章,李嗣真也上疏。同樣都是勸減刑而「太后不聽」的狀況)


筆者:這令我想到漢武帝用方士的事。方士們對武帝諸多不合理的要求都被接受,可是武帝心裡明白方士的限制,除了要他們做的事情之外,不讓方士涉足政治。可見荒謬的、不好的事在某些人的手中,未必會成為我們翻舊帳時的「禍亂根源」。


 


三、  獄官急刑 傷仁害政


這一章是在說武后怎麼用嚴刑峻法來進行統治。魏玄同對酷吏周興說:「(沒機會的,)你回去吧!」周興因此懷恨在心,控告魏玄同與裴炎(武后認定此人謀反,其內容在光宅元年26,本次講義未收錄)有關,使得魏玄同被賜死於家。別人勸他去跟武后做個報告,魏玄同回答:「人殺鬼殺都一樣,我不做告密人。」意思就是即使過了這關,在這樣的統治之下,將來也一樣會受害的。


第二段說到長史劉易從牽涉到徐敬業的弟弟徐敬真,通鑑簡介劉易從「仁孝忠謹」,大家都佩服。當他將刑於市時,大家過去把衣服投在地上說:「為長史求冥福。」執刑的人把這些衣服收一收拿去賣,得了十餘萬,可見人有多多了。


第三段講到黑齒常之,他本是高麗名將,曾讓唐太宗吃了大苦頭,後來投降。他也被下獄。


最後一段又是陳子昂講話,他說「好多人都因為謀反而被殺,我以為這些都是真的,結果居然發現有一人是弄錯了,讓我大為驚訝。」這話講得非常有技巧,但這也非常深刻地表達出「過去那些都是真的嗎?」他又說:「今天這些事情,那些判案的人就是要殺人,那不是跟陛下您要愛民的心衝突了嗎?所以殺人之前是不是要想一下比較好?」


【重刑律,可以安天下嗎?】


刑律跟法律有點不一樣,刑裡面沒有法。老師猜測:法是天地人世之間大家都應該遵守的準則;刑是制定出來便於統治的規定,所以它沒有像法有那樣高的「天地人世」地位。


筆者:如果純粹以字義來講,「法」的確是有「準」或「平」的意思。可是真的在使用時,說到「天地人世之間大家都應該遵守的準則」會用「理」來表示。「法」通常指的是一切明定的人間制度(與「禮」的宗教制度相對),如行政章程;「刑」則是其中關於賞罰,尤其是罰的這一部份。


刑既然是人定的,那它就要聽命於天子,所以君主可以自己決定刑律。那麼君主下面的這些官員呢?官員就是用這些刑律來執行君主的旨意。酷吏當然是指官員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讓人覺得他很殘酷,可是「酷吏」更深的一層意義應該是指那些揣摩君主的意思,利用刑律來達成自己目的的人。所以刑律可以用來安天下嗎?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在定下刑律之後就要遵守刑律的規定,用刑律來進行分析判定,這也不失為一個安天下的依據。如果做不到這點,天下是不能安定的。


船山在這個地方的評論其實沒有講到刑律或用法,他講到的是:為什麼即使是充滿肅殺氣氛的武后朝廷裡,依然有那麼多的人才?原因在於武后心裡非常清楚,誰是真正的人才。這樣使得朝廷裡面就有一種氣勢、精神,不同於某些時代朝廷無人,主因還是君上是個很弱的人,使得朝裡社會也一片愁雲慘霧。船山看歷史總是不同於一般人,我們看到的都是恐怖,而船山依然可以在這之中找到一些正面的需要。


 


四、  遇來、侯必死 遇徐、杜必生


武則天用酷吏是幫助她處理政治上的對手,幫助她安定社會,可是她不能用這些人來幫她治天下。酷吏來俊臣、侯思止在武則天來講是有用的,但是我們也另外看到徐有功、杜景儉。


徐有功是徐文遠的孫子,徐文遠是唐高祖時代的人,李密叫他他不去,王世充叫他他就跑去了。別人問他,他說:「李密是君子,可以容納故人;王世充是小人,可以殺故人。」(舊唐書‧列傳139儒學上)這一段話可以讓我們看到李密與王世充這二人的本質。


當時,徐有功跟其他酷吏在武后座前爭論,通鑑形容他「神色不撓,爭之彌切」,說他沒有很激動地大吵大鬧,只是冷靜把道理娓娓道來,並且他很堅持,不做絲毫退讓。


他們在討論出反囚的問題,謀反的人應該被殺,並且是全家被殺;但是徐有功把他「出」,就是判輕刑。漢朝的時候「入罪罪輕,出罪罪重」(「失入」是罪輕罰重,「失出」是罪重罰輕),這使得法官們都盡量把犯人判得嚴重,因為事後追究起來才比較不會有事。徐有功本來被酷吏告要判死刑,武后改為免官,不久又起用了他,這又可以看到武后的利害。


另外一次徐有功又被別人告失出,別人都覺得他一定很慘,結果發現他把扇子蓋在臉上睡著了。這當然可以說他置生死於度外、心安理得,但也可以解釋為他相信事情不會有那麼嚴重,因為上面的可是武則天,只要她在就沒問題。


後面有人問徐有功是個怎樣的人,當今有誰可以跟他比?大家說當今沒有,而如果找歷史上最有名的執法者張釋之如何?回答說也不可以,因為張釋之在漢文帝的時代,整個氣氛本來就非常和緩;今天武則天的氣氛肅殺,徐有功還能夠執法公正、據理力爭那才是了不起。


最後有人說,看徐有功執法,覺得他不只能執法,另外還可以有大用。意思是他不只可以當法務部長,還可以當行政院長。


【正義如何維護?】


徐有功的確有堅定信念、有豐富學識、有個人特質,但老師認為徐有功在表達方式、分析事情的方法上,一定比起別人更有令人信服的能力,才不會讓人聽起來感到厭煩。


 


五、  政由己出 明察善斷 英賢之士 競為之用


速寫武則天其人:「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這勾勒出武則天這人的特色,並且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一個人做到這點?劉邦、朱元璋得了天下,英賢們被他殺光;漢武帝、唐太宗年老時都講了一句話:「怎麼朝廷上的文臣武將都比不上以前了呢?」只有一個人在位時,朝中文武越來越精采,武則天做到了。


太后雖濫以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諸。」武后會殺人,一個故事說:當上官的好高興,旁邊的婢僕卻說:「又有一個鬼來報到。」(長壽元年7)當官是高興,但能不能做得下來呢?辦不到不是免官,連命都沒有,這就是武則天。當然相對的對有能力的人就會說:不遇盤根錯節,何以知利器?愈是險惡,愈是能表示自己能幹,愈是往裡面走,武則天就是能用這樣的人。所以我們看到這裡,也看得出王船山也不喜歡武則天的做法,可是也對她好佩服,確實我們應該這樣來理解古代。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