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敏隆寫的第一篇筆記,專心整整兩天,怪得意一把的 XD
寫了九頁,應該是有點多,所以改了一份七頁的。當然這還是所有筆記中最厚的啦,可是實在覺得在每個大項後面寫兩句話實在沒什麼意義。老師不是說歷史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小故事嗎?怎麼同學做的筆記就跟老師最反對的那種選擇題一模一樣呢?
***
5月8日 資治通鑑-盛唐前後
壹、則天女皇 恩威並施
l 本期課程導讀
相較於歷史書上記錄下來的事,事實上發生的事情要來得更多更多。能被記錄下來的事情非常有限,所以能被記下來的事情,一定有一個「意思」。這個意思是我們要去體會理解的,雖然它有時只是一件小事、被放在角落。
ex1:九,最後一段。p12。「上林令侯敏,……」
人物:侯敏、侯敏妻董氏、來俊臣
侯敏諂事來俊臣,董氏認為來俊臣不會有好下場,要侯敏與來俊臣保持距離。後來侯敏出了事,來俊臣要把侯敏貶走,侯敏想想辦法留下來,董氏則告之:「趁機會快走。」最後來俊臣被殺,其手下皆受誅連,唯侯敏無事。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董氏。這位女子為什麼會有如此看法?為什麼她可以留名於歷史?我們可以想像,她很不簡單,她對於當時的整個情勢、人物都能做出一番分析、有所評斷。
ex2:十六,第三段。p21。「俄而姚元之自靈武至,……」
人物:桓彥範、桓母
桓彥範要復立中宗,使武后退位。這樣一件大事若出了差錯,不只自己一個人會受害,於是他向他的母親請教。桓母說:「忠孝不能兩全,先國後家可也。」
這位母親為什麼會講這句話?桓彥範有可能只在這件事情上向母親求教嗎?應該不是的,他應該很多事情都問過母親的意見。為什麼他可以向他的母親求教?這個也可以想想。
多想的不是古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歷史」最基本的東西就是事實,那就完了。因為歷史沒有事實,我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事實。所以我們看史書,它告訴我們的不是事實,而是要告訴我們這些人物在這些事情中,他們的舉動、他們的一句話包含了怎樣的道理,這個道理才是最重要的。
道理相對於技巧,技巧就是計算。歷史是告訴我們各種道理,還是教我們如何計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朱子說:「歷史裡只有道理,沒有計算。」一切的計算都是枉費心力。當我們看到過去,可以看到很多事情是這樣的道理、那樣的道理,告訴我們:人世間的道理不複雜,只要頭腦清楚,馬上可以理解,它就像常識一樣地簡單。
l 推薦書:《普通讀者》 維吉妮亞‧吳爾夫 遠流出版
看報紙有人推薦一本書:《書與畫像》,果然不錯,尤其是講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那一段特別好。這本書是吳爾夫自選集之後餘下來未選的合集,而那本被選上的自選集,就是《普通讀者》。
開頭引了約翰生博士的一句話:「能與普通讀者的意見不謀而合,在我是高興的事;因為,在評定詩歌榮譽的權利時,在高雅的敏感和學術之後,最終說來應該根據那未受文學偏見污損的普通讀者的常識。」也就是說,最後的評斷應該是普通讀者。吳爾夫說約翰生博士的這句話「定義了普通讀者的性質,賦予他們讀書的目的以一種神聖意味,並且使得這麼一種既需要消耗大量時光,又往往看不出實效的活動,由於這位大人物的讚許而受到認可。」讀書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也沒什麼實效。最後的一行他說:「我有時夢想著,在最後審判的那一天,那些偉大的征服者、律師和政治家前來接受他們的獎賞──王冠、桂冠,或英名鐫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萬能的上帝看到我們腋下夾著書走近時,祂轉過身來,不無欣羡地對彼德說:『瞧,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裡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他們,他們一生愛讀書。』」寫得真好!
我問看過這本書的同學,這本書講了什麼,他們往往答不出來,我也一樣。可是這本書實在寫得好,所以我看這本書的時後,每看完一篇,就在下面寫一些很簡單的心得札記:
〈《阿卡迪亞》〉:為什麼許多書讀了讓人昏昏欲睡、難以忍耐,卻不能拋棄,在書架的底層仍然有它的一席之地?這一篇文章就是要解答這個問題。
〈魯賓遜漂流記〉:從一本似乎是青少年的讀物中,讀到了文學的要素,特別是視角的重要,真的讓我們約略知道什麼是文學。
〈德‧昆西的自傳〉:文章應該怎麼寫,有哪些最該注意的地方,用於自傳上又該怎麼寫?這篇文章做了精彩的分析。
隨筆的寫作具細靡遺,既需要殫精竭慮的思考,也要開擴涵容的心胸。評論的寫作、閱讀的廣闊,實不如感情的濃郁。
看完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印象最深的地方在哪裡?我其實不相信看完每一本書都會覺得「這本書寫得真好,讓人有感動的地方」。但是吳爾夫到底是吳爾夫,真是了不起。
其他特色:1.介紹了很多不著名的書。2.很便宜(600多頁300元)。
l 上課筆記
一、 英公起事 賓王作檄 非以匡復 真為叛逆
武則天打壓李氏勢力,李唐的舊人當然有所不滿,看在百姓眼中,也覺得不太公平,因此徐敬業就起兵了。起兵時駱賓王為他做檄文,裡面有兩句話最著名:「一坏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以及「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另外有一人魏思溫向徐敬業建議如果志在勤王,就應該直攻洛陽,以號召山東義士一起來恢復李氏。徐敬業不聽,理由是在江南有大江可做為屏壁,這樣就可先安定立足。魏思溫認為如果一開始就有這種想法,將來實在沒有成功的可能。
戰事起初,徐敬業的戰功頗有可觀,但是他強領的表現和計謀的運用,都完全不如武后的手下。當然他很快就被打敗了。
【起事成敗,關鍵何在?】
王船山《讀通鑑論》:1.名義正不正?有沒有得到民心的支持?2.行動有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這樣子還是不保證成功,只是如果有做到卻失敗了,起碼還可以留名青史。但是如果名義正卻另有所圖,不僅不會成功,還會敗壞了這個名義。
老師補充,第3個關鍵是:對手。徐敬業的對手是武則天,她可是一個厲害角色。何以見得?在武則天看到駱賓王的檄文後,她的反應不是大怒,而是說:「文章寫的真好!選官的人犯了過錯,這樣的人才怎麼不是為我做事呢?」這就說明了武則天絕對不是一個平凡的對手。
我們在這次的事件中看到了有一些人,他們有了不滿,因此打了一個大的旗號,想要做一番大事;可是這沒有可能成功,所以徐敬業的失敗是必然之事。
二、 開告密之門 用殘酷之吏
徐敬業事件後,武后要發威風了。只要告密她就獎賞,告錯了也沒有關係,所以大家就拼命去告密。另外她用了很多的酷吏,這些人非常殘酷;他們還互相交換情報,討論如何達到目的,目的是羅織入罪。這當然逼的很多人明明沒有罪卻受到誅連通通承認犯了罪。酷吏們相互交換心得,互相比賽,編出了一本《羅織經》。
後來,陳子昂上疏,裡面大意是:大亂之後,有兩個方式來應付:1.撫慰人民,讓社會上的安定氣氛早點呈現。2.嚴苛的管制,調查誰不聽命令。他提出歷史的歷證:楊玄感在隋末起事失敗後,人民還是覺得社會不錯,希望安定;可是隋煬帝派人嚴格調查,殺人如麻,流血成澤;結果造成人民起義,隋族敗亡。另外一個例子:漢武帝後期立太子事件,很多人受到牽連,可是漢武帝下詔令說不再追究;於是動盪的漢朝逐漸轉危為安。武則天沒有採納。
【恐怖統治,有效嗎?】
恐怖統治就是為了政權用嚴刑,造成一個沒有人敢講話亂動的氣氛。它可以收一時之效。陳子昂上疏,希望不要用這種方式,可是武后認為恐怖統治有效,但她也知道陳子昂的話不無道理;怎麼知道?就是讓陳子昂一講再講都不禁止(第三章,陳子昂又上疏。第四章,李嗣真也上疏。同樣都是勸減刑而「太后不聽」的狀況)。
筆者:這令我想到漢武帝用方士的事。方士們對武帝諸多不合理的要求都被接受,可是武帝心裡明白方士的限制,除了要他們做的事情之外,不讓方士涉足政治。可見荒謬的、不好的事在某些人的手中,未必會成為我們翻舊帳時的「禍亂根源」。
三、 獄官急刑 傷仁害政
這一章是在說武后怎麼用嚴刑峻法來進行統治。魏玄同對酷吏周興說:「(沒機會的,)你回去吧!」周興因此懷恨在心,控告魏玄同與裴炎(武后認定此人謀反,其內容在光宅元年26,本次講義未收錄)有關,使得魏玄同被賜死於家。別人勸他去跟武后做個報告,魏玄同回答:「人殺鬼殺都一樣,我不做告密人。」意思就是即使過了這關,在這樣的統治之下,將來也一樣會受害的。
第二段說到長史劉易從牽涉到徐敬業的弟弟徐敬真,通鑑簡介劉易從「仁孝忠謹」,大家都佩服。當他將刑於市時,大家過去把衣服投在地上說:「為長史求冥福。」執刑的人把這些衣服收一收拿去賣,得了十餘萬,可見人有多多了。
第三段講到黑齒常之,他本是高麗名將,曾讓唐太宗吃了大苦頭,後來投降。他也被下獄。
最後一段又是陳子昂講話,他說「好多人都因為謀反而被殺,我以為這些都是真的,結果居然發現有一人是弄錯了,讓我大為驚訝。」這話講得非常有技巧,但這也非常深刻地表達出「過去那些都是真的嗎?」他又說:「今天這些事情,那些判案的人就是要殺人,那不是跟陛下您要愛民的心衝突了嗎?所以殺人之前是不是要想一下比較好?」
【重刑律,可以安天下嗎?】
刑律跟法律有點不一樣,刑裡面沒有法。老師猜測:法是天地人世之間大家都應該遵守的準則;刑是制定出來便於統治的規定,所以它沒有像法有那樣高的「天地人世」地位。
筆者:如果純粹以字義來講,「法」的確是有「準」或「平」的意思。可是真的在使用時,說到「天地人世之間大家都應該遵守的準則」會用「理」來表示。「法」通常指的是一切明定的人間制度(與「禮」的宗教制度相對),如行政章程;「刑」則是其中關於賞罰,尤其是罰的這一部份。
刑既然是人定的,那它就要聽命於天子,所以君主可以自己決定刑律。那麼君主下面的這些官員呢?官員就是用這些刑律來執行君主的旨意。酷吏當然是指官員們表現出來的行為讓人覺得他很殘酷,可是「酷吏」更深的一層意義應該是指那些揣摩君主的意思,利用刑律來達成自己目的的人。所以刑律可以用來安天下嗎?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在定下刑律之後就要遵守刑律的規定,用刑律來進行分析判定,這也不失為一個安天下的依據。如果做不到這點,天下是不能安定的。
船山在這個地方的評論其實沒有講到刑律或用法,他講到的是:為什麼即使是充滿肅殺氣氛的武后朝廷裡,依然有那麼多的人才?原因在於武后心裡非常清楚,誰是真正的人才。這樣使得朝廷裡面就有一種氣勢、精神,不同於某些時代朝廷無人,主因還是君上是個很弱的人,使得朝裡社會也一片愁雲慘霧。船山看歷史總是不同於一般人,我們看到的都是恐怖,而船山依然可以在這之中找到一些正面的需要。
四、 遇來、侯必死 遇徐、杜必生
武則天用酷吏是幫助她處理政治上的對手,幫助她安定社會,可是她不能用這些人來幫她治天下。酷吏來俊臣、侯思止在武則天來講是有用的,但是我們也另外看到徐有功、杜景儉。
徐有功是徐文遠的孫子,徐文遠是唐高祖時代的人,李密叫他他不去,王世充叫他他就跑去了。別人問他,他說:「李密是君子,可以容納故人;王世充是小人,可以殺故人。」(舊唐書‧列傳139儒學上)這一段話可以讓我們看到李密與王世充這二人的本質。
當時,徐有功跟其他酷吏在武后座前爭論,通鑑形容他「神色不撓,爭之彌切」,說他沒有很激動地大吵大鬧,只是冷靜把道理娓娓道來,並且他很堅持,不做絲毫退讓。
他們在討論出反囚的問題,謀反的人應該被殺,並且是全家被殺;但是徐有功把他「出」,就是判輕刑。漢朝的時候「入罪罪輕,出罪罪重」(「失入」是罪輕罰重,「失出」是罪重罰輕),這使得法官們都盡量把犯人判得嚴重,因為事後追究起來才比較不會有事。徐有功本來被酷吏告要判死刑,武后改為免官,不久又起用了他,這又可以看到武后的利害。
另外一次徐有功又被別人告失出,別人都覺得他一定很慘,結果發現他把扇子蓋在臉上睡著了。這當然可以說他置生死於度外、心安理得,但也可以解釋為他相信事情不會有那麼嚴重,因為上面的可是武則天,只要她在就沒問題。
後面有人問徐有功是個怎樣的人,當今有誰可以跟他比?大家說當今沒有,而如果找歷史上最有名的執法者張釋之如何?回答說也不可以,因為張釋之在漢文帝的時代,整個氣氛本來就非常和緩;今天武則天的氣氛肅殺,徐有功還能夠執法公正、據理力爭那才是了不起。
最後有人說,看徐有功執法,覺得他不只能執法,另外還可以有大用。意思是他不只可以當法務部長,還可以當行政院長。
【正義如何維護?】
徐有功的確有堅定信念、有豐富學識、有個人特質,但老師認為徐有功在表達方式、分析事情的方法上,一定比起別人更有令人信服的能力,才不會讓人聽起來感到厭煩。
五、 政由己出 明察善斷 英賢之士 競為之用
速寫武則天其人:「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這勾勒出武則天這人的特色,並且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一個人做到這點?劉邦、朱元璋得了天下,英賢們被他殺光;漢武帝、唐太宗年老時都講了一句話:「怎麼朝廷上的文臣武將都比不上以前了呢?」只有一個人在位時,朝中文武越來越精采,武則天做到了。
「太后雖濫以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諸。」武后會殺人,一個故事說:當上官的好高興,旁邊的婢僕卻說:「又有一個鬼來報到。」(長壽元年7)當官是高興,但能不能做得下來呢?辦不到不是免官,連命都沒有,這就是武則天。當然相對的對有能力的人就會說:不遇盤根錯節,何以知利器?愈是險惡,愈是能表示自己能幹,愈是往裡面走,武則天就是能用這樣的人。所以我們看到這裡,也看得出王船山也不喜歡武則天的做法,可是也對她好佩服,確實我們應該這樣來理解古代。
(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