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通鑑6-2 皇后公主 干預政事 (2/2)

(續)


高雄中學請我給他們的老師來場示範教學。教科書我一看過去都是制度,如果我真的這樣講制度的話,講完學生就全睡著了。於是我選了材料,因為對象是高中生,材料是從《國史大綱》和《中國通史簡編》中選出來的。記得《中》怎麼講隋煬帝的嗎?「著名的浪子」、「可憎的暴君」與「最後農民起義終於消滅了這個可憎與可恥的浪子跟暴君」。50分鐘內,我從隋煬帝講到安祿山。一開頭我說:「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誰的詩?」立刻回答是唐朝的杜甫(〈八陣圖〉)。於是我接著介紹了《杜甫的五城──一個火車迷的中國壯遊》這本書,作者賴瑞和。


他的手裡拿著兩樣東西,一個是全國地圖,一個是全國火車時刻表。然後找德化碑、含嘉倉、汝梁十寺(武梁祠?)……那些去九寨溝的人絕對不會去的地方,他特別到那些地方去玩,我覺得那本書寫得很好。後來有老師問我:「是不是開場白都要跟課程內容相關?」我說這次只是碰巧而已。


有趣的是,我問他們:「隋煬帝是浪子,浪子的第一個條件是什麼?」他們說:「會花錢!」我說不對,會花錢是第三個以後的事。第一個條件是要長得帥!第二個是要非常有才華。煬帝臨死的時後照著鏡子跟他妻子講:「這麼帥的一個腦袋不曉得被誰砍掉?」他跟大臣講:「不要以為你們當大臣我當皇帝就是不公平,就是用考試的,也是這個順序!」這是煬帝的自信。他處理公事的時候,下面的人都說他人又帥,事情又處理得漂亮,佩服地不得了,這是隋煬帝,這是浪子。沒這條件的人是當不了浪子的。


 


九、官斜封 賂風行 俗尚奢 民勞苦


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三人掌政,她們封好多好多的官,只要有錢或有門路就可以做官。但沒那麼多官好封,就叫他們「斜封官」,全是賄賂而來的,造成整個風氣大壞。另外還有安樂公主硬強奪民地造了定昆池的事。


官員辛替否上疏,後來他也有再為別的事上疏(睿宗景雲二年711-27。我們在通鑑中可以看到很多大臣的進言、對時政的意見,一般來講不太選錄;這兩篇所以選錄是因為可以看出辛替否這人慣用的討論問題方式,他有一個理想的國家與國君樣本,然後拿這個理想與當前情況做對照,比較之下就知道當前的情況十分糟糕。


 


十、不受夷狄之惠 憂其求請無厭 自陷危亡之地 徒令四鎮不安


突騎施的問題。郭元振與突騎施可汗烏質勒議軍事,「天大風雪,元振立於帳前,與烏質勒語。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烏質勒老,不勝寒。會罷而卒。」這段好精彩,郭元振在大風雪中聞風不動地站在那兒,一個名將精神就表現出來。(是嗎?對手是老人家,有什麼好得意的?)


烏質勒回去就死了,他的兒子娑葛當然要照郭元振算帳。別人叫郭元振快逃,郭元振卻覺得自己沒做錯事,行臥如常。隔天知道烏質勒死了,他特別跑到對方的營地去弔喪致哀。娑葛覺得他是真心感到難過的,所以就不再追究。


 


烏質勒舊將關啜忠節與繼任者不合,雙方打起來,關啜忠節敗。郭元振之此事後就把關啜忠節叫到朝廷去。在關啜忠節往朝廷的路上有人跟他講:「到了朝廷你不過是個胡人移民,生死不保。所以你應該去跟吐番結好,請他們跟你一起派兵攻娑葛,並立阿史那獻為可汗,回到十鎮之地,而且你可以調動一支唐朝郭虔瓘的軍隊;這樣就可以把你的對手擊垮。」關啜忠節覺得很好就照做了,當然少不了豐厚的賄賂。


郭元振聽說了就知道絕對不可以如此,他上疏提出理由:「1.當年吐番與我們交涉四姓十鎮之地時吃虧了,是因為他們自己內部有難;今天你給他機會出兵幫了我方,將來他向我們有所要求時怎麼辦?2. 阿史那獻沒有影響力。3. 郭虔瓘的戰力不足;所以這件事不該做。而且有一個大錯,就是不可以求別人幫自己的忙,因為別人一幫了忙就會需索無度。」可惜如此精密的分析已無人理解了,硬要打的結果當然是被打了個落花流水,最後還是得靠郭元振去跟娑葛談。


【對外政策,應該如何擬定?】


世上沒有什麼垂手可得的利益,所以不要只想著記算利益得失,而要把整個大情勢看清楚。而且不要想從那種文化水準較低但民風剽悍的部族中得到什麼好處,因為他們將來要的報酬是無法計算的。


另外,為什麼郭元振可以鎮守住西方?朝廷裡無人可替代且弄巧成拙?主因是郭元振與突騎施一方有比較良好的關係,這種人才也是讓外交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十一、官中守夜沉箱火 君臣嬉戲不知羞


這段是敘述宮中的最高層人物們在玩一些格調很低的遊戲,也是用來呈現當時風氣之敗壞的一個故事。


 


十二、嬉戲如玩火 終必自焚 派系已對立 鬥爭益烈


玩到最後,韋后與安樂公主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中宗毒死了。她們想要真正掌握朝政,可有明眼人看出此二人不會成功,但是可以讓她們成為自己掌權的橋樑,這個明眼人就是太平公主。另外還有明白韋后一方會失敗而及早抽身投向太平公主的人,她是能讓武則天欣賞的上官婉兒。


【權力的滋味,如何誘人?】


韋后藉著中宗拿到了權力,當她想要嚐更多的時候,發現中宗是她的阻礙:要殺魏元忠時,中宗不同意(中宗景龍元年707-13;一人說韋后的壞話,當廷把他的脊椎打斷,高興的小人卻看到皇帝滿臉哀容(睿宗景雲元年710-6。不過她忘了,朝廷裡還有真正有能力的角色;所以權力對韋后的誘惑,也導致她的死亡。


 


十三、隆基有大略 所以能平內難 相王早即位 乃可鎮守天下


李隆基就是後來的唐明皇,他的手下有很多早一步看出武三思以至韋后沒有前途而倒戈的人才,李隆基用這些人幫他掌握宮廷內的軍隊。他們一起事就把韋后殺了,上官婉兒立刻表示自己已投向太平公主,可是李隆基明白上官婉兒的利害,於是也把她殺了。


成事後,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成為唐睿宗,他自己則成為太子。


 


十四、立諡應參酌古事 合乎義理 褒貶乃依其實情 彰善揮惡


當初太子重俊起事失敗身亡,要給他一個諡號叫「節愍」,意思大約是認為重俊有節義,可憐之。大臣說:「怎麼可以給他一個這麼好的諡號呢?如果他當時起事只是要殺了武家人那就沒錯,可是他還帶著軍隊逼近他的父親,想取而代之。這樣的人怎麼可以讚賞?就算他只是想殺掉不好的後母韋后也不可以,因為韋后到底是他名義上的母親。歷史上,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受冤枉,被江沖所陷而導致亂局;後來即使幫他平反了,還是給了他『戾』這個不好的字來做諡號。太子重俊比戾太子還糟糕,怎麼能用這樣好的諡號呢?」


【身後之名,重要嗎?】


上次講過唐朝人是悲哀的,認為人生太短,又沒什麼非追求不可的理想;所以佛教進來才會有那麼多人去信。日本一位漢學家吉川幸四郎寫了一本《宋詩概說》,序章講到「唐詩所代表了唐朝人的態度就是悲觀的人生;宋詩代表宋朝人的態度叫做:悲觀的陽氣。人生雖然是數十寒暑,但是還是有一個長遠的追求。這個理想或目標這一生是達不到的,可是朝著這個目標做,使得人生在世的所有行為有了意義。


但是,在上位的人還是注意一些褒貶,雖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大家也只是做個好看的樣子而已;只是再怎麼說他們是皇家,比之一般人,還是在意得多的。


陶侃說:「大禹聖人,尚昔寸陰;吾等凡人,當昔分陰。生無益於世,死無名於後,是自棄也。」生前要做好事,死後要讓人們覺得提起你是讚揚、懷念的,如果做不到這個,這一輩子是白活了。


 


十七、太平公主依憑上皇擅權用事 皇帝陛下事態急迫斷然處置


李隆基成為唐玄宗,父親睿宗是太上皇,另外還有姑姑太平公主,三人同樣有權力,而權力當然不能這樣分享而相安無事,因為權力有排他性。太平公主想用各種方法削弱玄宗;玄宗也用各種方法鞏固自己的勢力。最後,七個宰相中有五個支持太平公主,可是玄宗不在乎這個,他相信的是軍權。最後的衝突,太平公主死了。


我們認為,當親情威脅到權力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斬斷親情;船山聽到我們這麼說非常生氣,說這樣簡直不配當人了。他說,睿宗當年說:「不可以把太平公主貶出去,因為我只有這一個妹妹,她一定要留在我身邊。」(中宗景雲二年711-5這才是人的表現。所以這事要怎麼看?是姚崇、宋璟兩個大臣的錯。他們老是跟玄宗講「要防著你姑姑」,這樣不對;應該去勸那些依附在太平公主之下的大臣,要他們來幫玄宗;這樣太平公主也沒有辦法了不是嗎?


我們有時想事情很直接,其實應該想多一點。不一定船山講的話一定對、一定要聽,但他總覺得有比權力更重要的事,就是政治中人也不可以忘掉親情,這還是講得很好的。


 


十八、史書上的名臣


最後錄了《新唐書》講到蕭至忠的一段:「至忠在朝,有風望,容止閑敏,見推為名臣。」說他長的漂亮,讓人看起來舒服;可是他做為大臣的表現是「觀時輕重而去就之」,誰的權力大就靠哪邊。另外他「不喜接賓客,以簡儉自高」,可是他又積很多錢不給別人。當他被抄家的時候,發現家裡的珍寶不可計數。不過玄宗還是很喜歡他,後來用了源乾曜;玄宗告訴高力士說,他用源乾曜是因為他與蕭至忠長得很像。高力士問:「蕭至忠不是曾經背離過陛下嗎?」玄宗說:「蕭至忠還是對國家很不錯的,只是後來選錯了而已。」


精彩的是後面的「贊曰」,說:「奇怪了,玄宗怎麼會推崇蕭至忠呢?蕭至忠本來就不是一個好人,最後下場很慘,大家也覺得他很不好。只是因為源乾曜長得像他就用源乾曜,這是既不懂蕭至忠,也對源乾曜不公平。而且高力士這人很差勁,皇帝講這話時應該搏過去的,要說:蕭至忠如果本來就好,你應該解釋他為什麼會變壞;而他變壞了,表示當初就不是那麼好。如果不這麼講,玄宗就不知道到底誰好誰壞;最後用些李林甫、安祿山,那就完了。」(危險唷!人的確不該變壞,可不代表人就真的不會變壞吧?)


大家都知道,《舊唐書》收了很多資料,《新唐書》有很多議論。所以大家都講《舊唐書》比較好,留了資料下來;《新唐書》都是主觀的意見。可是錢穆就講:「《新唐書》比《舊唐書》好,因為《舊唐書》什麼意見都沒講。」我問高雄中學的學生喜不喜歡范文瀾寫隋煬帝那一段,他們沒一個喜歡,理由:太主觀了。主觀就是不好嗎?什麼時後歷史得像科學一樣事事求精準、真確了?不需要知道當時發生什麼事,只要能想像當時情景,明瞭人事道理就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