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西經2-9修昔底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I

西洋經典選讀2-9修昔底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I (B整理版)

‧第一部實踐「歷史」的著作
「歷史」一詞在古希臘文中是「經過整理、考核過的知識」,希羅多德揭露此事,但他的《歷史》卻沒有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寫,真正實踐的作品是修昔底斯(Thucydides)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開頭第一段,修昔底斯便解釋為何書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它在三個方面都超越過往所有的戰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以及影響到的人最多。此外,修昔底斯自己也曾參與其中,對他來說,戰是當代史。《戰史》至修昔底斯過世都未完成,修昔底斯也不曾看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
希臘是個民主社會,政治決策需在公開場合由眾公民決定,因此演說在希臘城邦是極其重要的事。《戰史》記下了許多當時重要的演說,受限於現實條件,這些記錄未必字字如實,但作者已盡職地讓演說者說出該說的話,我們讀來絕不會有「出戲」的感覺。欣賞其中人物如何組織演說、如何吸引觀眾注意、採用何種態度說話,是閱讀此書一個重要的享受。

‧第一個書寫點
史家寫斷代史或事件史時,第一個重要的考驗就是如何開頭,一個事件的起因需要追溯到多早之前才適當?《戰史》選擇以「伊庇丹努事件」為起點。伊庇丹努科西拉的殖民地,因此當伊庇丹努與蠻族鄰居有了紛爭無法抵抗時,很自然地向母國求援,誰知科西拉拒絕了。慌張的伊庇丹努想起科西拉亦是由屬於伯羅奔尼撒同盟的科林斯所建,故而科林斯也算是自己的母國,於是他們轉向科林斯求助,這回獲得了正面的回應,然而此舉卻讓科西拉覺得受到侵犯。
科林斯科西拉在戰場上的攻防最終是科西拉得勝,可是科林斯背後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勢力是科西拉不可能抵抗的,所以他們打算加入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這當然引起科林斯的不滿。前面說過,建造科西拉的是科林斯人,因此科林斯認為科西拉是自己的殖民地,哪怕科西拉在各城邦間一直以中立國自居,也不曾給科林斯任何母國的待遇。科西拉敢這麼做的理由是它有特殊的地理優勢,異邦的船經過此地必需停泊在科西拉的港口,而他們在外卻不受此限,科西拉以此條件建立了希臘世界第二大的海軍艦隊。
第二次波希戰爭結束後,希臘世界大大小小的紛爭仍然沒停過,海上霸主雅典領導的提洛同盟與以陸上強權斯巴達為核心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一直在相互較勁,雙方兩度簽下停戰條約。伊庇丹努事件發生於簽訂第二次停戰條約後的第十年,此事件之所以被修昔底斯選為戰的開端,是因為它將雅典斯巴達與中立國三方勢力都牽扯進來,改變了原來平衡的狀態,這是修昔底斯的精準史觀。

科西拉科林斯的辯論
科西拉科林斯的代表都到了雅典科西拉為了加入提洛同盟而來,科林斯則是來阻止此事,於是他們在雅典人前進行了各自的演說。
先發言的是科西拉代表,他的演說很有意思,開頭即表示雅典其實沒有非幫助科西拉的理由,將自己陷入一個不利的立場,但他隨即話風一轉,表示即使如此,幫助科西拉卻能為雅典帶來極大的利益。再怎麼說,科西拉擁有除雅典外最大的海軍,科林斯緊追其後。現在科林斯科西拉打起來了,前者已是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那麼雅典是要與科西拉結盟,還是任科西拉伯羅奔尼撒同盟吞併呢?現實利益之餘,科西拉強調自己是個中立國,不是科林斯的殖民地,就算曾經是現在也已經不是了,雙方處不來所以才會發生戰爭。從前自己之所以保持中立是因為不想被別人的戰爭捲入,不是對雅典有惡意;現在發現不加入連盟是錯的,我們道歉。也許你們雅典會擔心讓科西拉加入會引起斯巴達的緊張,可是這麼做正好,因為只有讓自己強大,才能使別人對你們有所忌憚,不敢輕易來犯,這樣便得到了和平。
科林斯代表接著發言,他說科西拉不是為了給雅典帶來和平而來,而是要將雅典捲入他們自己的邪惡行為中。伊庇丹努事件裡,是科西拉先不願幫助伊庇丹努伊庇丹努人才來找我們;當我們進入伊庇丹努後,他們也是先來圍城攻擊,攻不下來才提出談判要求,這怎麼會合理?真要談判,一開始就該談了,之後要補救,也不該一邊進行軍事行動一邊要求談判。直到現在,科西拉仍是佔據著伊庇丹努不肯徹軍。科林斯有很多殖民地,科西拉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地方跟我們的關係都很好,只有科西拉說我們的壞話。科西拉對我們這個母國兵戎相見,你們雅典也是一個同盟的領袖,如果你們的同盟成員如此挑釁而你們不加以處罰,試問這個領袖的位置還坐得下去嗎?科西拉自稱的「中立」是仗著他們的地形和海軍橫行霸道,只準自己管別人,不容他人干涉。如果科西拉真是一個中立國、真有心加入提洛同盟,為何選在他們正逢危機的時刻?現在他加入提洛同盟只會帶來戰爭,不會帶來利益與和平。雅典斯巴達之間有休戰和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會威脅到雅典伊庇丹努科西拉都是科林斯自己內部的事,科林斯有權自己解決。雅典應做的就是保持客觀,公平對待一個平等的城邦比急於捉住眼前看似有利實則危險的事更能帶來真正的安全。雅典如果不能做一個公正的盟主,將來必會面對同盟內部的瓦解,這樣的疑慮,你們何需承擔?科林斯人這樣說。
這是一次精采的辯論記錄,精采之處在於雙方都立場穩固地為自己爭取權益並對對方發出有力的攻擊,完全符合之前修昔底斯所說的「引文」標準。讀者閱畢不妨暫停一下,思考若是自己在場,會基於什麼理由支持哪方?雅典人又會怎麼選擇?
雅典之後進行了二次表決,最後決定與科西拉訂立「防禦性和約」,表示只有在其中一方受到他人攻擊的時候,另一方才需派軍支援。這雖是一個折中的辦法,但戰場上的攻防豈有這麼容易分得清?雅典派出幫忙防守的艦隊終是被捲入了那場轟轟烈烈的海戰裡,無論結果如何,事實就是雅典在此刻與一個伯羅奔尼撒同盟成員作戰了。如此,距戰爆發,又接近了一步。

科林斯雅典人的演說
伊庇丹努爭端發生於B.C.435修昔底斯認為這是戰爆發的第一個起因,之後又繼續發生了一些事,讓斯巴達雅典的緊張情勢一再升高,終使休戰和約無法維持。而斯巴達決議和約破壞已成事實,是在他們舉行二次同盟代表大會上。這次的主角仍是科林斯,他們因另外一件事又與雅典有了衝突且更加危險,急需斯巴達援助。然而,身負類似任務的科林斯代表已有好幾位,卻總是鎩羽而歸,若這是最後的機會,他必須用不一樣的策略。
科林斯代表不再多費唇舌於當前危難,他對斯巴達人說你們早已不知道雅典人是什麼樣子的了,讓我為你們開開眼界。於是,他揚揚灑灑地跟斯巴達人「介紹」雅典城邦的精神,說那是一個進取、積極、擴張、勇於冒險的現代城邦,反觀斯巴達則是一個保守、消極、退縮、得過且過的落後城邦!好一番激將後,科林斯代表終於緩下語氣,懇請斯巴達記起身為伯羅奔尼撒同盟領袖的使命,不負盟友及斯巴達先人。
這場演說的聆聽者除了斯巴達人,恰巧也有雅典人在座。他們非是雅典的使節,只是為了私人理由來此,然而聽到有人如此描述自己的城邦他們無法忍受,於是請求發言,斯巴達人同意了。這位雅典人畢竟不是正式外交人員,無法對城邦間的糾紛發表意見,他的演說重點只有一個:雅典以其在波希戰爭中的英勇表現,理應得到整個希臘世界的尊重。雅典希臘世界的解放者,是提洛同盟的領袖,為了自身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不會放棄這個位置。他們向來給盟友和對手以平等待遇,若這樣只換來得寸進尺的敵意,那雅典不畏懼與任何城邦在任何時間地點進行戰鬥。
這篇簡短的演講意氣風發、鏗鏘有力,難說不動人,卻似乎並未考慮到他的聽眾心理。科林斯人才對斯巴達人狠狠指責了一番雅典如何蠻橫侵略而斯巴達卻無所作為,緊接著就有一個雅典人來耀武揚威,說自己理所應當,這教斯巴達人如何嚥得下這口氣?就算此時斯巴達的國王不贊成出戰也阻止不了。於是修昔底斯判定,B.C.431雅典斯巴達的三十年休戰和約至此失效,戰開始。

希臘精神
本期及上期介紹了許多希臘的經典作品,但是對於創作了它們的作者,我們往往知道的不多。下一期將介紹《希臘羅馬英豪列傳》,這是一位羅馬人的作品,為何希臘誕生了這樣多名垂千古的作者,卻不曾留下足夠多的資料,好為他們的偉人立傳?因為普遍的來說,希臘人在他們的文化上,有意識地不突顯個人。雅典如此,仍可歸因於它的民主政體。雅典人從自己的歷史得知,民主政體的兩個威脅力量,一是來自外在的強權,落實來說就是君主制的波斯;另外一個動搖的力量,則是來自內部的「tyrant僭主」。僭主就結果來說仍是集權於一人的政體,與「君主」不同的是「僭主」是從民主產生的:在一個平權的社會裡,某個人藉由他的個人魅力──如演說術或軍功──使得他的影響力升高到足以控制社會、顛覆法律時,民主政體就消失了。為了阻止任何人因其英雄行為變成獨裁者,雅典甚至有定期流放「名人」的制度。都已經做到如此極端了,雅典仍出現數度僭主專政時期,可見民主維持之難。
雅典之外,希臘的另一大勢力斯巴達也是一個不強調個人的文化,但他們的理由跟雅典不同。現在流傳下來關於「斯巴達式教育」的印象大概不外「僵硬」、「體罰」這類詞語,然而斯巴達如此的教育目的為何?斯巴達人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個人融入到群體之中。斯巴達是一個嚴格的集體社會,大家的食衣住行都在一起,特立獨行、炫耀財富的人會受到排斥;日常生活就是軍事訓練,外出打仗反而是唯一的放縱與休息,斯巴達以此強大。所以,斯巴達人都是優秀的職業軍人,卻不會有所謂的「英雄」。
後世有「希臘羅馬時代」這一歷史名詞,彷彿這兩個文化一脈相承,然而希臘人為了保有一個平等社會而盡可能不突顯個人的這種文化未被崇拜英雄的羅馬人延續,羅馬會從共和走向帝制,如此看來也不令人意外了。不知現代有幸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的人民,是否存在這種警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