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遙望夏季

 《悲歡球場》、《聆聽父親》
[美劇]「犯罪心理」一~三季
[電影]自由之心、死囚漫步、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一兩個月「從頭到尾看完」的書只有楊的《悲歡球場》和張的《聆聽父親》,楊的書對我來說不成問題,看完張的書就有點訝異了,之前《城邦暴力團》我連第二章都撐不完,其他的「字書」或「文書」我會抽看,但沒能確定是否一章不漏。這本書不只講他的父親,而是講他的家族,沒有像講史那樣順著時間講,尤其沒有像講偉人或多好的人那樣講,他說若真要講出他們家有什麼家風,那就是他們從不認為自己、自己家就算有什麼表現就有多了不起似的,總認為自己的外面還有更多更大的世界。現在正上楊的經典上到晚清,他也說「晚清」時的特色就在人們總算正視了自己在一個不斷在變動的世界裡,並且這個變動是一變就再也不會回頭的,不會「等這一陣子過去就好了」。張的父親在這書中的篇幅應該不算多,但我很喜歡看他跟他父親對話的段落,特別想要記住他父親講關於「把自己看得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才能融入一個組織成為其中的碎片好為其犧牲」這個告誡。

因為都在看美劇「犯罪心理」,電影就少看了,目前已看完第三季。除了單元劇的結構讓我可以不用一直被吊著胃口外,主角群都很討我喜歡是我能看這麼久的真正理由,其實劇集一開始原始組合我也是喜歡的,但換了兩個人之後的團隊我似乎更加喜歡。三接四季裡團隊又陷大危機,車子兩次爆炸我都跟著緊張起來,看完下一集後多看了幾眼下幾季的封面,幸好人都沒減少。
因有一集他們在看卓別林,我也終於點開「摩登時代」,但......好難看啊......到底看的重點是什麼呢?工業化將人物化的慘狀?還就是看卓別林那快速又誇張但精準的肢體動作?前者一句話我就知道了,後者又有必要看上90分鐘嗎?笑是絕對笑不出來的,我從不覺得讓人出糗或執意要做一些讓別人困擾的事有什麼好笑,再說他那樣破壞了原本的節奏,除了讓更多的人投入、花更多的工時好把機器重新運轉起來以外,也一點沒有把世界或他自己變好。

「自由之心」,好幾年前在奧斯卡上出名的電影,大陸譯的是原名「為奴十二年」。我覺得看這劇最舒服的一點是不用為他們做好事而尷尬,就是沒那些幻想。一個女性奴隸想求他的新主人連他的孩子一起買下,新主人因價錢原因仍是只買她;後來她在家裡天天哭,而且還是有聲音的放肆的哭,主人忍了她幾天,然後就把她賣了。這就很讓我鬆了一口氣,這個主人就不是那種在奴隸電影中典型的好主人或壞主人,會把奴隸當回事去虐待他們,或會聖母心的讓奴隸對他們兩眼放光。當然這劇裡還是有這兩種主人,推進劇情所需吧,看看就好。
也在重看《老師的謊言》中逃奴法之爭、南北戰爭、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的歷史脈絡,然後也對讀《美國憲政歷程》,想起以前看過的電影「綠皮書」、「關鍵少數」......覺得似乎確實了解了更多。

「死囚漫步」,決定最後再給西恩潘的電影一次機會,沒抱太大的希望,起初覺得男主也算演的夠討厭了,但慢慢把心思轉到女主上就能體會更深。這片子應該也不是要人看到男主如何終於懺悔,他到最後也還是不討人喜歡,我想更多是看到因為這個女主的介入,而使得被害人家屬有那麼一點脫離出自己原本被害人情緒。意思是,看著犯人時總算不再永遠是「你去死你去死,你死了我才會好」環繞著他們的頭頂,因為往往......特別是這種不怎麼有悔意的犯人,就算他死了,你好像也放不下。犯人家屬那邊,則是讓他們知道,他們還是可以關心犯人及彼此相愛的,終於能對自己將要離開、有親人要離開而坦然悲傷,這也是對像犯人的家庭來說很不容易的。

「麥田裡的守望者」,這部還真的就是「麥田補手」,我還猜是不是後設或重新詮釋的作品。還是因凱文史派西看的,他在裡面演男主的倒楣啟蒙老師,後半輩子都要被人嘲笑沒有在困難的時候選擇傾家蕩產支持男主,以致跟二十世紀最賣作的小說擦身而過。
戰爭症候群真的愈來愈被提起了,好像凡是退伍君人不來這麼一下就愧對了軍旅生涯似的,之前的英劇「貼身保鑣」、美劇「國土安全」,「犯罪心理」似乎也有那麼幾個吧。
但是......那又對這位男主有什麼建樹?他原本的生活品質很差勁,對周遭的人都不好;成名後也差勁也不好,只是他現在有得病的理由,以及成功作後盾。

 後天約了人要來把頂樓的榕樹切除,一直覺得挺可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