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6年7月3日 星期一

評 原振俠22-變幻雙星

提到過很多次有關「記憶複製 (或知識複製) 」的問題了。

我不否認某些固定的知識有轉移的可能,在我的故事中也提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但是,怎樣的知識,才是可以原封不動的傳與另一人的呢?所謂的讓另一個人完全接收到本來不屬於的知識,是指他「知道」了還是指他「理解」了?

討論這個問題前先把知識分門別類一下:第一當然是數學,這種純粹理性的、萬年不變的、自成系統的學問。我不反對這類知識可以完全複製,但是,難道數學完全沒有漏洞嗎?接受了這樣的知識,是否還有反省的機會?我可不可以說我接收到的數學公式是錯誤的?當然可以。必竟數學能夠成立的一票子前提也會輸進腦子中。

那麼,技藝與設計呢?也許,如果有明確目標(執行手術等)的行為,是可以教授學習的。不過我想,這時的人就跟機器一樣,起碼在做這個行為的時候。醫生在救人時,所想的是要「完成手術」,還是「救回一個生命」;設計師在構思時,想的是「完成案子」還是「讓人類的生活更加舒適」?

也許結果是一樣的,但是,這中間的信念難道真的舉無輕重?人類為什麼有自由?因為理性可以為自己立法。我不騙人,是因為我認為不騙人是正確的,而不是因為不騙人對大家都好。一個人有這樣對自己的要求,才有尊嚴可言……我認為如此。

最後是人的道德修養、愛、信仰、信念等行為的基礎。傅說:「觀念影響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因此,如果讓人接觸到另一套觀念,是可能改變這人的一些行為,尤其是這人的靈性層面未經檢討和開發之時。但是,一但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我不相信這可以在瞬間完成的「知識轉移」中改變。

我的故事中,可以在極快的時間內,讓人記住一本書的所有內容,並且可以隨意搜尋。但是,這只是「記住」而已,不會讓人直接相信和了解,必須要經過消化、再一次閱讀後才算真的「讀過」,至於消化的速度隨主體的知識程度(理解能力)而定。所以說,我們不會在小孩尚未能獨立思考前就將知識送進他的腦中,因為傳送知識的過程必須是要主體自己願意開放出自己腦部的一些空間,並且有辦法分辨哪個是外部資料、哪個是自己的意識,也可以讓這整本書的字句集中,不會只是雜亂的字詞。必竟突然可以將一整本書倒背如流的感覺,很容易讓小孩子以為這是屬於自己的知識。(幼年時期的孩童無法分別夢境與現實,其實長成的人有時也會因為強烈的暗示而相信自己曾經做過某件他沒有做過的事)。知識的傳遞是需要循序漸進的。

總而言之,具體的、可以化為文字與圖像的知識能夠複製至他人的腦中,只是不表示可以理解。所謂的理解,包括知其限制與缺失和融會貫通。

反省是人類與動物間的一大門檻。讓人在瞬間無條件的信服,也許能讓文明的發展更加快速,卻讓人不知其所以然,但請別忘記,每一次的科學飛躍都是由推翻前人開始的。

直觀的感受不能以電子方式儲存,但是可以用念保存,因為念就是意志的直接表現。念的特色在於不能複製,並且會隨時間消磨。儲存念的可以是實存的「物體」,也可以是用念具現出的東西,總之念必須依附於某件物體上以呈現。

接受念的訊息時,是以自己的念去接觸含有念的物體。不過情感與感覺是很個人的事,如果我把我處在30度的「熱感」保存下來,然後拿給非洲人看,他是會覺得「熱」,可是並不是覺得這是30度。也就是說,如果我想告訴別人的是「我的感覺」,那我輸入的資料就是「我熱」,別人接收時也會「覺得他熱」;如果我要表達的是「30度」,那麼別人也會知道是30度,但我們的感覺卻截然不同。還有一點,在以上的例子中,我與非洲人都有對於「熱」的概念,因此我可以讓他知道我的感覺。如果我今天要告訴別人的是「我的母親死了,我很難過」,可是接收的人只有死過寵物的經驗,那麼我能讓他理解的程度也就只限於「類似寵物死的感覺」。也就是說,感覺的傳遞不是讓對方感同身受,而是喚醒對方最類似的經驗。



倪匡的小說有幾大疑點:

1.將一個整體的「人」分成身體和靈魂兩半。身體是隨便可以換的,靈魂不變。也就是說,人就是靈魂。

2.靈魂與腦的關係模糊。腦應該只有「知」(也就是我所謂的心)的功能,可是卻把靈魂當成「腦電波」。既然只是電波,就有複製、切割、擊碎的可能。

3.人性只有惡(人覺得的惡)是自然的,善是外來的,不屬於人應有的部分。

4.人只有自殺(或排除身體)才是走向光明。



人如果只有惡,那麼善從何來?人如果應該惡,何以看到不公平的事會難過?人如果惡,又為何要批評貪婪與邪惡?

人一定會受到名利的腐化嗎?也許大部份的人都會,但是我們希望有權有錢的人腐化嗎?

人的生命由何而來?如果生命的誕生是為了消滅自己,那麼又為什麼要出生?欲望有很多種,怎麼可以只看身體與心的「過度欲望」,而不看靈性的追求?

我不自殺不是因為我貪戀肉體,而是因為我有追求善的意念。我認為我的生命可以更加有價值,而身體是我追求的基本條件。「身體─必要;心智─需要;靈性─重要」。必要就是,一定要有,但有了還不夠;需要就是一定會想要去追求,對自己生命的維持有一定的保障;重要就是可以沒有,但是在特定時刻有決定性的作用。



人的應然就是他的實然。

人應該向善,所以人是向善的。



此外,覺得倪匡這人很矛盾。

1.一方面不斷批評地球的科技落後,但在主角發現了一些可以讓地球進步的文明卻總選擇隱瞞。

2.為什麼地球人一但有出色的人出現,必是外星人的影響?為何如此瞧不起地球人?就因為看到了地球人的尚未進化的一面?『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3.外星人為何多瞧不起地球人、主角們為何如此自悲?地球有文明不過一萬年(?)其他星球呢?相反的,我們不過一萬年的文明就可與好幾百萬年的文明溝通(也許不是很順利),難道不該自豪嗎?

若外星生命生來就高貴,那也無需自傲,天生的有什麼好得意。

4.倪匡似乎覺得地球人最了不起的一點在於地球有愛情,可主角們...唔,但是,他們都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這點到是值得嘉許。

5.快樂僅能建立在肉體的歡愉上?難怪他只能看到肉體的欲望及人的私欲。



外星人不是信仰的對象,因為信仰是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人與造人者、能力比自己強大者、心靈比自己純潔者...等之間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