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問 者: Shin ( 初學者 5 級 )
發問時間: 2006-09-16 23:59:47
哲學問題,人為什麼要存在世界上?
存在主義探討的是人投入世界上,一切使人生成為可能的一種學說,
一切都是出生後探討存在的價值,
那有人探討,人爲何會生到這世界呢?父母爲何能替自己的孩子決定是否讓他生在世界上呢?父母憑什麼讓孩子一出生,就得面對死亡,雖然死亡是存在的過程,但他們真的想出生嗎?
回 答 者: 柳隱
基督教神學可以告訴你答案。
歡迎你進入神的領域 :P
回 答 者: jeff
存在哲學並非如某些人所認為的~完全悲觀的哲學。而是面對荒謬、自性。
起先覺得無助及焦慮,但一旦勇敢面對此處境與責任,便能超越它們而創造價值。
當自性透過真實存在而去選擇存在哲學,從而獲勝便能賦予宇宙價值。
因此在這裡,它乃是一種樂觀而實踐的信條 引領人回到生命 而不排斥生命 它是西方人在面對逆境時 發揮不屈不撓能力的表現。
在西方容易指控它是知識上混亂與騙局 卻不能指控其消極性
錯誤的不是形而上, 而是現代科學與理性主義。
而代表此一存在哲學的有齊克果、尼采、沙特。
而相對於西方存在哲學,在東方則是中國禪宗,六祖惠能把佛陀、黃老、莊子、孟子的思想融合於一體,開創了中國禪,禪代表中國存在哲學最成熟的智慧。
這就是禪與西方世界在十九世紀末,就與西方世界有互動或影響的原因所在。
中國禪與西方精神分析,血脈接通,禪宗智慧注入世紀人類心靈,促成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兩大思潮合流,這一具有世界性規模的人學,在西方即將進入開花結果的階段。
當西方國家,在現實生活的多重矛盾衝突中,試圖理解『本來面目』時,在更早的中國,莊子、孟子已經在不同點,找到共同的答案。孟子從陽光明亮的山頂之高處理解人,莊子從黑暗的無希望的谷底來凝視人,
所以,如果說基督的王國在天上,那麼儒家的世界則在人間,而道家則在心中開出一片天。
莊子代表生命哲學的另一個源頭,他對生命的體認,是一深度的發展,與儒家廣度的發展不同,而接枝於莊子生命哲學的禪,更為人類生命開發了一片新天地。
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傳統的哲學家中,沒有一個能像張橫渠那樣,將生命目的,做如此清楚而完整的表達。
在中國道是真理,是智慧,也是永生。是和平,是良善,也是仁愛。聖賢哲人,情願捨棄一切,犧牲一切,自達這一崇高境界。
永遠的捨棄和永遠的追求,是悲劇的基調。面對這破碎的世界,不必期待自己的偉大,只求其生命中有平凡,有永恆的安頓。
人生不是戲劇,也不是夢幻,而是在生死之間,面對這嚴重的事實,默默的承當。在「古人今人若流水」裡,人不必感嘆『人生幾何』,只要能夠確切把握生命存在的這一事實,直下承當,憬然自覺,這種莊嚴存在的事實,就是生命的價值。
人不必偉大,人是可以一無所有的,但必須面對現實,對人生作深度的體認,從心靈深處呈現出人性光輝,以此璀璨的光輝,照亮去向最高境界的道路,求良心的寧靜,求生命的安頓,重奏莊嚴和諧的生命。
回 答 者: 十一草
人只要活者才能找到活者的意義
但死了就甚麼也不剩,你也就沒辦法看到想念的人
想吃的東西或是想做的事
!~"人因夢想而偉大"~!
沒有人的生命能由別人為自己決定
不過前提是你必須有能力判斷對與錯並能照顧自己
參考資料:一直只做自己相信是對的事的人~
回 答 者: 利歌
jeff大說得好,好到像在演講。哈哈哈。
十一草大說的看似簡潔,卻指出很重要的一點:人只有活著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柳隱大的宗教也許能給發問者最強制的力量,因為宗教家說話可以使用經驗界之外的題材,哲學家則不可。
發問者,你既然說自己的問題是哲學問題,那麼我就以哲學方式給你一點建議:
以人生問題來看,回答人「為什麼」生存於世和人生在世是「為了什麼」是一樣困難的。
說困難並非沒有答案,只是這答案都不能得到科學性的檢驗。每個人只能用他自己的生命去進行無數次的唯一試探。
「為了什麼」是一個人生方向的確立。我個人認為,所有人的「為什麼」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因為「為了什麼」的不一樣而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沒有人生方向,人生的存在等於沒有意義,沒有希望。
而人的存在到底有沒有意義?我們只能說,若我們為自己找到方向,就能自己給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原有個創造者(遠至上帝或近至父母)到底為什麼創造我們,反而已非那樣重要了。
ps:發問者如要以投票判定誰為最佳解答時,請不要把我列入。我認為用多數決來決定人生問題的對錯是很可笑的。
回 答 者: 秋風吹曠野
『jeff大說得好,好到像在演講。哈哈哈。
十一草大說的看似簡潔,卻指出很重要的一點:人只有活著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柳隱大的宗教也許能給發問者最強 制的力量,因為宗教家說話可以使用經驗界之外的題材,哲學家則不可。』
這段充滿智慧的的語句,它所要傳達的真意是甚麼?由於對修辭學不熟,所以恐將誤解,而造成良知的不安,更甚者莫過於辜負了說者的苦心。
但這樣的情況不禁令人想到一個有趣的歷史問題,所以想說在此與版主,作一下真心的互動。
版主你在蘇洵的管仲論裡,你是否非常不解蘇洵為什麼把齊國的衰亡怪罪到管仲身上,當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去問他誰可以為相,管仲說:「堅刁、易牙與開方這三個人不可用,」他只舉了三個不可用之人,卻沒有推薦可用之人。齊桓公問鮑叔怎麼樣,他說鮑叔人很好,但是好人不能使國家強盛起來,賓胥無樂善好施,但善人不能使國家富足。
管仲還只是只把鮑叔和賓胥無的短處說出來,沒有舉出具體可用的長處,所以蘇洵把齊國之亡怪到管仲身上。
在這裡我們是否發現管仲都是從負面來告誡齊桓公,卻沒有提出建設性的謀言。告訴齊桓公不可以用,不代表可以用誰。
中國人習慣了從負面來看事情,凡事先挑毛病,幾千年一直如此,而今天這段「發問者如要以投票判定誰為最佳解答時,請不要把我列入。我認為用多數決來決定人生問題的對錯是很可笑的。」說者似乎從另一個角度給予版主意見甚至是答案了,這可能能使版主不再重蹈覆轍先人的遺憾。
至於說「可能」,實因為我不能只因我個人肯定甚至崇拜說者的精闢言論及過人智慧,而當著其他回答者的面前,說出我的敬佩之意,那是不道德的。
所以版主你試想,別說今天你所關心的一個議題是人的存在價值,單就一個單一的哲學,它若脫離道德而獨立時,實在說,已經不在具任何意義了。
「因為「為了什麼」的不一樣而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是的,這樣的一句話我不敢公開力挺說它放諸四海皆準,但在這裡是在適用不過了,今天若我是你,糊塗的 我,或許會選擇交付投票,但我仍會堅持投給我所崇拜的那一位,否則莫說將來的評價又是一個人性議題,光是良知的反省就很折磨人。
意見
[其他] 利歌
中國人習慣用負面看事情?這句話我在上述故事看不太出來呢。
我只覺得,告訴別人「什麼事不該做」,與要他「去做什麼事」之間比較之下,前者是較務實的。
就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己所欲,施於人」來的平靜的多。
後者當然是可以效法的,但對象(行動者)應當要是已能確實做到前項,並遊刃有餘的人。
謝謝秋風吹曠野大的分析
***
社會人文類中,問這類問題的真的不少。有時我真感到疲倦,必竟我自己也沒答到我回答的那個境界。
但是看發問者們的問題時,總還是一再再的重復著,人可以如何生活、應該如何生活...
我提過,這是個虛無主義靡漫的世代。
人們衣食無逾,有家人有朋友,有看似光輝燦爛的人生。
但是,這些都不是自己去爭取來的。
我們什麼都有,就是少了為生存的奮鬥。
「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這話雖不致於使用「恆」一字,但沒有抵抗的對象,而內部又空虛無底時,的確容易招制毀滅。
我當然不希望我們有什麼敵國外患,也不樂意出現什麼死對頭。
只是,被虛無主義占領的人,只有兩條路走:一是不斷向外找尋刺激,二是無所謂的過一天算一天。
莊子雖看透人間世的相對價值,但他也沒有陷入虛無主義,因為他提升他自己,「上與造物者遊,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友。」
這是一種與「絕對真實」的道相應的一種逍遙。他很快樂。
知其不可而為知的孔子也一樣,論語首章就講的很明白了。
他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當然自在。
希望能為迷失的人們找到一個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