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史記筆記五

「項羽出身楚國將門世家……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貴族,他的表現有時十分殘暴,如屢次殺降兵、屠城等,有時則過分『寬厚仁慈』,如鴻門宴上輕易相信劉邦的詭辯說詞等。這些行為可以視為貴族本身高傲,卻又會表現出親民的樣子所造成。」

項羽的祖父確實是楚將,項氏也是確實楚國將門,但是項羽絕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貴族」。項羽生於西元前232年,楚國滅亡時不過九歲,能享受多少貴族特權?他習書習劍因為沒興趣就半途而廢,貴族習藝可能如此自由嗎?季父項梁為避仇而帶項羽到吳中,就算有家僕隨從也不可能跟隨,一戶人家不過叔姪兩人。項羽從不曾因為他的貴族血統而高高在上過,他的成長及教育環境頂多比平民好一點罷了。雖說最初在楚地起兵的各路民兵會投靠項梁是因為他們的家世,但楚軍真正在全國站穩腳根是因為擁立了懷王,懷王雖然已淪落到放羊,但顯然比項梁等人更懂得當個虛懸在空中的貴族型領導者。項梁自封為「武信君」,憑藉的到底是扎實的武力,還是心理上的血緣?如果是後者,則原楚國其他的將門之後在哪裡?又為何項梁叔姪的受封軍階起初總不甚突出?
貴族之為貴,是因一種社會心理促成的,上無君爵、中無師長、下無臣民,區區血緣,不可能建立起一個人居於人上人的自信。貴族是從出生就居於領導者地位的人,有德有才固然很好,但能穩坐這個位置,從根本上依憑的是長期處於尊位而養成的自信,這要靠一整套貴族養成制度才能造就,而項羽完全沒有這樣的環境。
比起貴族,項羽更應該是個能力型的領導者。吳中子弟因項羽力能扛鼎而忌憚,殺卿子冠軍宋義令諸將慴服,破斧沉舟的戰功使諸侯莫敢仰視;項羽從來就是以他自己的武勇來讓人畏懼,所以當他的地位有所動搖時,才總是用武勇來確立自己。與劉邦隔岸對峙時是如此,最後在八百親信面前逞能不也是如此嗎?縱觀春秋戰國,可有如此急於用實際體能來鞏固地位、維護尊嚴的王侯公子?

屠城,以一個習慣以武力服人的人來說,就算不是本性殘暴也可理解,而且屠城本來就是秦國對待戰敗者的方式,如項羽這般錙銖必較,殺「秦朝臣民」何必需要基於他是個瞧不起平民生命的貴族這樣的理由?再者屠城洗劫本是件令勝方士兵一掃怨氣的最快方法,而且之後還不需費心安置投降民兵,更不需擔心叛變;所以自秦以降,包括漢朝一方,屠城事例都不難列舉。
項羽在與劉邦的心理戰上從來沒有贏過,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武勇而使他忽略自己這項重大缺點了吧。項羽從來就是沒有耐心、三分鐘熱度的人,除非對方正面宣戰,否則項羽在口舌上的交鋒往往魯直到令人嘆息。鴻門宴時,劉邦從一見面就拼命諂媚,所以項羽才不理范增催促;樊噲闖入,項羽第一個動作就是按劍,然後在樊噲一篇義正嚴辭的指責中完全拜下陣來。劉邦正示宣戰對項羽是有利的,可偏偏戰情又一直膠著,決鬥固然是項羽所擅長,可這一發言就透露了心慌,相對的劉邦自然可以安心笑著「鬥智」;劉邦在這岸細數項羽十大罪狀時,項羽為何不知辯駁而彎弓射之?最後四面楚歌時,為何不在上萬大軍前展現他的武勇,而只表演給八百親兵看?項羽在心理戰一直是魯莽笨拙的,這種毫無修飾的個性,配不起「寬厚仁慈」,也不必以「故作親民」來挖掘他的心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