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看完了《秋雨微涼》,是《不夜城》的後作。當初《不》就沒看完,現在正在看,但還沒到三分之一又開始跳著看了。
看《秋》到前四分之一的時候已經開始找有沒有實體書可以買了。以現代文來說,文筆是好的了,對旅行景色的描寫有到,但不禁嚼。讀到中段的時候確定,這算是用很旁觀的態度「講」某一種類型的愛情,或說愛某一種類型的人的方式。
這個時候已經完全不想買了。
讀到大概三分之二的時候覺得,作者應該是對這類型的人,或說對愛情這東西是有點厚度的,紙上談兵式的厚度,只能用鎖事指名的方式點出「培養」愛情的方式,實際的磨擦與溝通嘛,我不覺得那叫溝通,因為一說出來就是定論,能接受則可,不接受則罷。
而且,有太后這樣一個有求必應、萬試萬靈的半神仙在旁,實在是......先說,確實是笑料不段,也一針見血,很有在讀《澀女郎》的感覺。但是又想想,因為什麼事真的只要問太后就好,結果請問主角到底跟他的目標溝通了什麼呢?
「你可以知道我的想法、我的反應,不代表你就不用問我。」這是電影「國家寶藏2」裡面女主角一開始跟男主角吵架的原因。套到這故事,就算太后說的每句話都是對的,也不代表主角就可以只要「確認」而無需「詢問」。
想起陳曾解釋過《椿哥》的「反白式書寫」,雖然我一個字也沒讀過《椿哥》,但主角一再找哥們和太后為他解釋阿發的想法的時候,我強烈感受到阿發就是這樣被「反白」出來的人物。
這不是一部演出來的愛情故事。
***
在預定的丑角日把《養伎》三論完成了,終於能擺脫這兩個月的環繞音響,只是突然有點茫然。寫作果然是遺忘最好的辦法。
我能把《活受罪》與《長相守》的感想寫出來嗎?論是不可能的,感......目前仍只有一句「大人物的悲哀,小人物的悲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