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東亞史19-[日]鹿鳴館外交的起落

楊照2019-東亞史的關鍵時刻 筆記

No.19-0728[]鹿鳴館外交的起落──日本在條約改正中的法政變化

日本一直希望外國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但治外法權的存在就是外國優於日本以及不信任日本的標誌,負責外交的外務大臣皆以「條約改正」做為工作上最重要的目標,縱然第一任外務大臣井上馨是因他在外交上連翻措施遭杯葛而下台,接任的大隈重信仍是為條約改正繼續努力。
1882~1889年間日本開過三十次「修改條約預備會議」。一開始日本人以為外國人是因為覺得日本原有的法律落後又難以捉摸才需要治外法權,如果把日本法律改得像外國就可以了;井上卻表示:如果外國沒有得到好處,不會放棄能讓他們得利的條約,為了修改條約,日本必須有所讓步。

‧日本提案準備
1882年第七次預備會議上,井上先寫了一個備忘錄,其中前言條列出日本維新十五年以來的改變:1.取消封建制;2.國民已有平等意識,社會上有民權運動;3.政體改革已照西方國家的分權方式區分了行政與司法;4.取消了對天主教的禁令;5.推廣教育;6.資訊流通:已加入萬國郵政聯盟、架設電報系統、鋪設鐵路;7.海岸線設置燈塔,便利海上船隻航行。
而日本未做到的是外國人尚不能在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旅行、居住、通商、經營產業,也不能在日本購買動產或不動產,這就成為日本可在談判中交易的籌碼。
內閣聘用的外籍顧問,德國法學專家羅斯勒(Hermann Roesler)為日本提出兩種條件:1.允許外國人在日本擁有不動產,以換得日本重新擁有民事與刑事的裁判權。2.允許外國人在全日本境內通商,以換得日本重新擁有民事裁判權。天皇指示以對日本利益較高的第一條提案為優先。

‧各國反應
第八次會議上,井上提出修改條約的正式議案,表示如果新約成立,那麼在簽署五年以後,日本全國對外開放,在日本的外國人可以和本國人有同等待遇。井上特別提醒在座各國公使,新法都是以外國盛行的法律為依據訂定的;而且日本會將整部法律完整譯成至少一種外語,交到每一個在日本的外國人手上;如果仍對新法有疑慮,外籍法官可與日本法官一同審理案件,在需有陪審的案件中,也會在陪審員中安排外國人,這算是對治外法權的緩和變形。
德國公使率先對此提案大加贊賞,表示會將提案回報給政府,並建議就依此與日本重新簽約。德國如此表態,其他各國(比、葡、奧匈、荷、西、義、俄、美)也紛紛跟進,唯有最後發言的英國公使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冷淡地表示此案需要謹慎考慮,會議的氣氛當場凝重了起來。巴夏禮之後交給日本一份完整的反對理由,主要仍是覺得日本法不夠好、對人民的保障不完善,這樣如何能讓自己國民與日本人受同等待遇?而且日本尚無民事和商事法典,刑法也只推出一年而已(80公佈,82施行),這麼短的時間,新法對實際審判系統及人民習慣的影響也是很可疑的。英國明白的反對,果然使此次的努力觸礁。

‧鹿鳴館外交
83/11井上馨偕妻武子主持「鹿鳴館」落成典禮,這是專門用來招待外國政要的日本第一棟全西式建築,特別請了英國的建築師設計,耗資18萬日幣所建。若是像井上自己使用的外務省辦公大樓,只需4萬日幣即可建成。對井上來說,鹿鳴館是一個向西方展示日本已足夠西化的舞台,裡面的菜式、宴會、舞蹈,甚至是慣用的語言都是歐洲的。在沒有宴會的白天,教授本國的上層人士各種西式舞蹈和禮儀。然而這樣的努力在外國人眼裡卻覺得不自然,而且上層人士夜夜笙歌的情景也很令日本人自己看不過去,鹿鳴館的原址是以簡樸聞名的薩摩藩用地,此時更顯突兀。「鹿鳴館外交」讓日本人陷入疑惑:日本到底要對外國讓步到什麼程度才夠?明明是為了追求「平等」,卻彷彿已經失去自我了!
87/5勝海舟參議發表〈二十一條時弊〉,譴責政府為了吸收西洋文化而破壞日本原有美德的瘋狂行為,上層階級奢侈浪費給下層風俗造成壞榜樣。(ps:勝海舟為日本第一個建議要學習西洋知識並重視海軍的高官,也是日本海軍的創建者。)同年七月,農商務大臣谷干城提出正式辭呈,他同勝海舟一樣嚴厲抨擊政府道德墮落,並與井上進行激烈辯論,表示政府應停止為了修改條約而做出的各種努力;修改條約不過是爭一時之名,把人民血汗錢拿去鋪張浪費使道德敗壞卻是為禍百年。谷干城質問:讓外國人干涉本國內政會比讓外國人擁有治外法權更糟嗎?
雖然伊藤博文堅持日本的法律勢必要改得容易與西方國家接軌,政府仍是宣佈改約交涉無限延期;九月,井上馨下台。

‧大隈的迂迴路線
88/11外務大臣大隈以當初井上的提案為基礎與墨西哥簽定〈日墨修好通商條約〉,墨西哥人可在日本全境購屋生活,並受日本法律管轄。這是日本與外國簽訂的第一份平等條約,但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因為此時全日本登記在案的墨西哥人也只有一個而已。不久,日本也與德國簽訂了新約、向美國再次提交新約草案……其實作用都不大,因為英國仍舊不鬆口。大隈在年底再次向英國公使交涉,希望英國不要阻撓:英國佔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1/3,佔外籍人口1/2,所以英國在日本的利權最高,英國的意見才是日本外交界的指標;日本是個有四千萬人口、十八萬軍隊、十數艘戰艦的國家,英國若與日本結盟,在東亞就能得到一個有力的保障;日本人民一向很感激英國,希望不要讓這份善意變質。然而英國仍是指出條約的不足,要求日本應先開放內陸通商,待新法施行五年後,以人民對法律的接受及司法真正的公正來說服英國。
這樣的挫敗讓日本人非常失望,於是反對修約的呼聲漸漸高了起來。89/8組成了「反對修約聯盟會議」,連續三天舉辦大型演講,接著組成「日本俱樂部」,顯然是要跟井上的「東京俱樂部」抗衡,主要訴求是寧可不要修約也不願意傷害日本的文化。
政府必須處理上下層人士對西化與修約的反彈,這是明治中期重要的轉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