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東亞史5-[清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

2019楊照-東亞史的關鍵時刻 筆記

No.5-0421[清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戰爭數據

1876年,53歲的李鴻章與日本大使森有禮會面,森這年30歲,顯然是明治年間掘起的一代。李鴻章讚美日本這幾年的進步,但他對日本大使身上的西裝很有意見,說這是背離祖先和傳統的行為。森回應日人著西服純粹是功能上的考量,寬大爽快的傳統日式服裝不利行動、容易懶散、有礙勤勞,所以日人自上而下的樂意改著西服;日本向來以「擅於模仿」做為光大民族的方式,他相信如果祖先生存於現在,也會同意這樣的改變。
李鴻章說,西服沒辦法用日本原有的絲棉布料來紡織製作,又作工費時。機械是西洋人最好的文明,所以清朝才學習,像日本這樣連日常生活都學起洋人,不覺得可恥嗎?
森反擊:李鴻章不曾穿過西服,不知西服帶來的好處是值得多花一些功夫去製作的。所有日本人自發地選擇對他們有利的事物並讓國家進步,有什麼好可恥的?滿人當年改變漢人髮型服飾的辦法,才比較可恥吧?
李鴻章回答:滿漢之間的改變只是中國內部的改變。
1895年,72歲的李鴻章到日本下關春帆樓與日本首相伊藤會面,雙方的服飾仍是一中一西,但此時的李鴻章絕不敢再對西服有什麼意見了,因為他是大老遠到此地為甲午戰爭求和的。

1894年9/14,甲午戰爭最重要的黃海海戰開打了,具體位置是一個名叫「大東溝」的地方。英軍評論這是自1805年以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戰。
對戰雙方此時都有仿西式的海軍建制,清朝全國有三隻艦隊,只有規模最大的北洋艦隊投入這場戰役;日本有兩隻艦隊,全部投入戰鬥,合稱為聯合艦隊。
北洋艦隊在船隻總噸位、數量、種類都佔優勢,還擁有兩艘目前世界上最大級別噸位的戰艦:定遠、鎮遠艦;日本沒有。如此看來,似乎清朝的勝算較高?但若換一個衡量標準,風景就不太一樣了:
1.搭載500匹馬力以上的引擎的船隻數:(清:日)6:9
2.船隻的極行速度在16節以上:2:10
3.有配備速射砲(1分鐘6發以上)的船隻:0:11
其實,清朝在甲午戰爭前十年開始,就已不再對海軍投入經費了。本來向英國訂購的一艘可達22.5節的新型軍艦也因軍費被慈禧太后挪用建頤和園而付不出來,於是日本以低價購得此船,命名為「吉野艦」,並在此戰留下豐碩功積。
此戰於大東溝開打非清軍所樂見,適合北洋艦隊發輝戰力的應該是較狹小的、大型戰艦不太需要改變位置的海域,與大東溝完全不符。艦隊之所以會開到此處是為了護送往朝鮮的運兵船,但到了航程終點才發現船上沒有足夠的小船送士兵登岸,這才耽擱於此。而且艦隊使用的是燃燒時會釋放出大量黑煙的劣質煤,在沒有雷達的年代,北洋艦隊就這麼被到處搜尋敵人的聯合艦隊找到了。


‧三個小時的海戰,日本情報網留下了三套清楚的戰報。大體來說,雙方船隻運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1.北洋艦隊呈橫列,聯合艦隊呈縱列,並朝兩個相反方向前進。
2.聯合艦隊仗其船速,繞過北洋艦隊,互相交錯後包圍了北洋艦隊,逼使北洋艦隊改變陣列。
3.北洋艦隊一一被擊中沉沒,隊型潰散,餘船向北逃逸,但也跑不了多遠。

‧雙方戰果如下:
清原有14戰艦,4艘被擊沉,1艘被包圍後自沉,餘船在運動機能上皆有損傷。
日原有12戰艦(維基資料,楊可能口誤為14),0沉沒,4艘受損。

‧由於這是一場海上炮戰,也該看看如下資訊:
清擊出670發炮彈,打中134發,命中率20%
日擊出約6000發炮彈,打中754發,命中率12%
日軍能發出這麼多發炮彈是前面提及日軍獨有的速射砲的功勞。光是吉野艦就發出了1200枚炮彈。

‧日軍以高速射擊、船速和戰術彌補了命中率。在日軍裡的美國隨軍記者對此戰的評價是:「日軍在甲午戰爭獲勝的事實,證明連美軍自英、德習得的航海戰法都必須要改良。」(清艦上有英德軍事顧問。)


黃海戰役以後,清朝徹底失去黃海制海權。10/24日軍登陸遼東半島,11月開始猛攻旅順,北洋艦隊的殘餘船隻無力救援;11/24旅順,清朝花費最多經費打造的軍事港口淪陷。
‧異國隨軍記者記下他們看到的日本陸軍:
「這是一支沉默的軍隊,從大將到士卒,個個行動肅靜。」
「日軍有完整的野戰醫院配置,其衛生與救治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軍夫奮勇驚人,在槍林彈雨中傳送彈藥、救護搬運傷者、吃苦耐勞,盡責地履行他們的義務。」
「日軍有縝密的作戰規畫,勇猛又不輕敵,謹慎處理每個細節。」
「日軍是世界上最值得誇耀的強大軍隊,登陸後即以告示安輔民眾,穩定秩序。」(有問題,見維基:「旅順大屠殺(1894/11/21)」,英美報紙報導此事並指責。見No.22)
相對另一邊,清兵的行囊裡總是備著一件便服,方便逃逸。甲午戰爭中的陸戰多半是未完成的戰役,因為常打著打著,其中一方的軍隊就消失了。
‧在關鍵的時刻,清朝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各種弊病集合於此,決定了甲午戰爭的勝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