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東亞史6-[清日]馬關條約

2019楊照-東亞史的關鍵時刻 筆記

No.6-0428[清日]馬關條約──馬關條約是如何簽訂的

日本成為一個現代國家所進行的改革,其國家定位從「脫亞入歐」轉變到「成為亞洲的領袖」的契機,因其於甲午戰爭親眼見到的清朝實況是一個關鍵。開戰前,日本對中國多少有點敬畏,戰後深覺中國已是亞洲最大的拖累。如果中國不能好起來,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統治亞洲的基地,對日本來說絕非好事。所以往後中國的革命者因各自的理由到了日本,都能得到日本政府的幫助。

當日軍進入遼東半島時,清廷分裂為主戰、主和兩派;前者以光緒帝為核心,後者唯慈禧太后馬首是瞻。隨著戰況吃緊,主和派漸漸佔了上風,於是他們詢問英法德俄為清調停的意願,李鴻章也派人送信給伊藤表達緩和戰爭的意思,但是四國均拒絕介入,伊藤甚至連信都不願意收。
1894年12月,日軍登陸山東,勢如破竹般地前進,喊出「決戰直隸」的口號,以當時的情況,絕非危言聳聽。然而此時對日軍起到最大牽制作用的人,正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反對現在就將清國推翻,他的理由有二:
  1.戰場上的勝利和國家的勝利是兩回事。如果日軍真的徹底打垮了清國、不再有清政府,那麼會由誰來收拾局面?更重要的是,誰來負責給日本戰爭賠償金?
  2.當清廷無法收拾局面,在中國佔有利權的西方列強一定會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紛紛介入清日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能從中得到多少好處?
‧所以,保留清廷做為談判對象並擋住西方列強的壓力,才是對現在的日本最有利的。至於拒收李鴻章的信,是為了讓日軍威脅的力度達到最大,迫使清廷只能在最不利的時刻上談判桌。

12/18,清向日要求停戰,表示願意同意朝鮮獨立、賠款和和談。26日,日本提出以「割讓遼東半島」為接受和談的條件,意即要清方先同意割地日方才同意談判,這當然是非常高姿態的。隔年1/31,清朝派出張蔭桓、邵友濂至日本廣島與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進行談判。雙方光是官職就很不對等了,張蔭桓只是總理事務衙門的侍郎,邵友濂則是一品的湖南總督,兩人都沒有外交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持有國家首領給予的「全權委任狀」,日本以不符國際外交慣例為由質疑談判的有效性,將二人驅離。
2/19清通知日本將派遣李鴻章攜全權委任狀赴日和談,縱使李鴻章尚未接受這份任務也顧不得了。他不願接受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一定會要求割地,而他就算得到皇帝授意去簽字,整個清廷和全國的知識份子也饒不了他(難道要罵光緒和慈禧?)。李鴻章一面拖延出航的時間,一面再次詢問可否得到列國的支援,答案仍然不佳,清朝如果還想要用戰爭翻盤,要嘛遷都,要嘛割地暫安。
面對拖延戰術,日本下達了「動員令」,表示要將國內三分之一的後備軍送至中國,船隊會在4/13出發,4/18即登陸,並在中國成立「大總督府」。這是給清的最後通牒。
李鴻章終於在3/19抵達日本,3/20開始和談。對於我們都聽過的馬關條約,其簽訂過程到底如何進行,可由留下的完整記錄好好一觀,以了解此時的清日關係。

3/20這一天以寒暄為主,伊藤問旅程是否平順,李鴻章回答一切都好,就是風浪有點大,耽誤了一點時間;這是在借機解釋自己遲來的原因。接著伊藤解釋自己上次不接受和談是因為貴方代表兩手空空,不符合國際慣例,想必李鴻章有備而來?說著拿出自己的全權委任狀給李鴻章檢查;於是李鴻章拿出自己的證明,上書:「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訂定合約條約,予以署名畫押之全權。」但當他客套讚美日方的證明書格示清楚完整的時候,伊藤卻突然發難,問李鴻章的委任狀上為何沒有皇帝的親筆簽名,只有蓋章?李鴻章回答這是本國習慣,蓋國璽的效力與簽名是相同的。這就讓伊藤找到了羞辱對方的機會,說清國怎麼老是這樣不懂國際慣例?李鴻章知道伊藤的用意,但也只能無奈道歉,說出他應該是準備了很久的一段話,重點大概是:
  1.清日是同文同種的兄弟之邦,不應做敵人而應做朋友,給西洋人看笑話。
  2.日有知識,清有資源,兩國合作有利。
  3.我們兩國的戰爭結束了,所以妨礙我們結盟的因素也不存在了。
  4.貴國的改革很好,我很羨慕你有這樣的機會改變自己的國家,但是中國地太大人太多,沒辦法這麼快改變。這次謝謝你們把我們喚醒,我們一定會努力跟上腳步。
伊藤堅持回到他的主題:國際慣例。
  1.「大清國」就是一般這麼自尊自大、不遵循跟其他國家之間的規則,所以才給自己招惹這麼多麻煩。
  2.難道我們國家的進步是因為國土小?我就算是首相也不能為所欲為,因為我要向國會交待,不過你知道現代國家的「國會」是怎麼一回事嗎?
李鴻章說:清國沒有國會,但是有御史在盯著所有官員。我回去後若被他們參上一本,掉腦袋都有可能。(被御史盯上確實是李鴻章的親身經驗。)
伊藤說:「御史」這種對國家有害無利的職位居然能從漢朝延用至今,更證明了你們的落後。貴國需要的是通曉西方事情的人,在座的陸奧宗光即是本國最好的外交人才。
這裡伊藤把陸奧帶出場,讓他發揮。
‧第一回合中,雙方表達了基本態度,李鴻章希望雙方繼續做朋友,不要提太多要求;伊藤以懂得國際慣例便足以睥睨對方。伊藤佔了完全的上風,但恰巧因為此時他強調的國際慣例,讓日本在後來遇上了大麻煩。

3/21開始正式和談。由於雙方目前仍在戰爭狀態中,所以先談「停戰」的條件。伊藤開場就給了李鴻章一張「備忘錄」,說只要答應上面的四項條件日軍就退兵:
  1.日本要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
  2.在佔領的區域當中不能有清朝的武裝軍隊。
  3.日本要控制從天津到山海關當中的這段鐵路。
  4.休戰期間,日軍軍費由清朝完全負責。
這麼嚴苛的要求李鴻章當然不同意,他說這根本是無理取鬧,自己不可能在這種條件下談任何事情,於是他要求暫停三天再談。李鴻章需要在這段時間內再次確認朝廷中央的底限,因為日本的態度出乎意料的強硬。
3/24,李鴻章跟伊藤說不要再談「停戰」─暫時不打,清軍投降了;乾脆直接談「永遠不打」的講和、媾和條約。日有些驚訝,討論後同意。

3/25這天的討價還價結束後,李鴻章離開春帆樓時遇刺、臉部受傷。行刺者是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日本自由黨員,他試圖以暗殺李鴻章破壞和談,進而使日軍直接將清國滅亡。
這是一件無比嚴重的大事。因為一國的全權代表身處異國時,無論走到哪裡都代表自己的國家和最高首領,異國應對其安全負完全的責任。現在李鴻章居然在日本國土受傷,大大違反了日本自己強調遵守的國際慣例,日本政府難辭其咎,全國上下也陷入恐慌,列國都在看日本要如何為此事做出補償。
3/27日本天皇下達「無條件休戰敕令」。
李鴻章可說是因獲得福,不僅直接休戰了,還可以借養傷避開伊藤控場的談判桌,並透過各國事務衙門與清廷交換意見和態度。

4/10~14算來是第五回合了。李鴻章養傷回來重開談判,現在日方主要代表只留伊藤一人,陸奧未出席。日再提要求,主要有三:
  1.割讓臺灣;
  2.割讓遼東半島;
  3.賠償兩萬萬五千兩戰費(最後條文:兩億兩白銀)
李鴻章一直努力爭取,但伊藤的態度仍然不變。到了14日,李鴻章表示這樣的條件太嚴重,自己必須詢問皇帝的意思。

4/15最後一回合,伊藤表示今日必定要談出個結果。李鴻章懇求主要的條件都接受了,能不能隨便讓一些零頭,讓他回去能體面一點,就算當作是給他回國的旅費行嗎?
伊藤的態度強硬到驚人,分毫不讓。僵持了五個小時後,雙方簽下馬關條約。
記錄上,李鴻章對伊藤最後說的一句話是:「我沒有想到閣下是如此嚴苛執拗之人。」
‧到底為什麼伊藤會用這樣的態度來談判?李鴻章一直都不明白。而我們現在知道日軍其實早已破解了李鴻章與總理事務衙門的每一封密電,伊藤知道14日那天光緒帝已經同意了日本所有的要求,要李鴻章簽字;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對李鴻章讓步?這又是日軍一次資訊戰的勝利。

一如日本在他們自恃的「國際慣例」上栽了一跤,遇刺使日軍停戰對李鴻章也稱得上「因禍得福」,但有空與清廷交換訊息卻被破解密碼,被伊藤看清底牌以致在談判中無立錐之地,又何嘗不是李鴻章的「因福得禍」?
這就是簽訂馬關條約的現場記錄能告訴我們的事。



1894年
9/14黃海海戰,清軍敗
10/24日軍登陸遼東半島。11/24旅順淪陷。12月日軍登陸山東
12/18清要求停戰。12/26日提出和談前條件
1895年
1/31清‧張、邵至廣島和談,失敗。
2/19清告知將派李赴日。日下達「動員令」。3/19李至赤馬關(後改名下關)
3/20開始和談
3/25李遇刺。3/27日天皇下達「無條件停戰敕令」
4/10重啟和談
4/15簽訂馬關條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