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大逃殺2

對於這片子我還真是無話可說,雖然知道續集都是在比難看的,但還真沒想到能難看到這個地步,比起第一集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如果不留下些什麼廢話的話,又覺得真是白租了這片子。

嗯,為什麼我要借這部呢?大概是因為昨天一口氣看了DN兩集,而想知道這男孩的演技到底是受制於個人,還是劇本。看完了,答案還是偏向後者,誰叫他演的人的個性都那麼平板呢?



缺點啊,其實很簡單,就是第一集的缺點被突出了。明明是很廢言的場景,卻特別廢心去拍。像是噴血、集體恐慌、殺戮、遺言......,快不知道他們還需不需要NG了,每個人都講同樣的台詞,演同樣的劇本,一樣的動作、表情、笑容......哇勒圈叉......你不煩我都閒煩吶!

創新的缺點嘛,還是在整個劇情的刻畫太淺。老師最後的倒戈就是因為他也被威脅?刻意選擇放牛班的學生,與一般學生有什麼差別?七原在國外的生活如何?什麼人用什麼方式教導他?有什麼心智上的成長?前遊戲的生存者又是怎麼看他們自己的?我看簡介說的都比電影說的更多囉。



至於優點......也不知道是不是優點......不了了之......就是在他們參加遊戲前的那個選擇。給他們選擇是要現在就死,還是參加遊戲。遊戲的內容也從一般的互相殘殺變成一場軍事行動。從死亡比例看來,這國家似乎變得比較人性化了一點嘛!只是我不明白這真的是「遊戲」嗎?還是政府故意派學生去攻堅,好讓軍隊登島時能減少損失?就劇情來看應該是前者,那這國家也太無聊了一點吧?人家有本事在你的國家炸掉一棟大樓,而你竟然只派一群小鬼上島去殺他們的頭頭?而且項圈還是採連座方式的爆炸,給他們的彈藥又是那種搞笑貨,這政策究竟在搞啥飛機呀?

七原這邊就更奇怪了,他們是被困在這島上,還是那裡本來就是他們的基地之一呢?也許是策畫了那次爆炸後就一直被困在那兒吧,不過他們的根據地終究是在那個戰爭中的國家才是,那那些小孩和嬰兒又怎麼說?不會是一邊策畫恐怖行動一邊運送人口吧?最後決戰前下了那麼多天的雨,雙方竟然都沒有行動,若有意要撤退,在這幾天就開始的話,需要與軍隊正面火拼嗎?

七原這小子也真是,三年了,看到同伴受傷還會有那麼菜鳥的反應(他所有的同伴也半斤八兩,除了戰技高外與菜鳥沒兩樣)。有能力策畫恐怖行動,卻無法說明自己的目標合理性;在戰地三年,卻連一個憑蠻力的普通人都打不過;他到底在反抗什麼?反抗政府?BR法?還是大人?實際上做到的,不過就是殺死無辜民眾、殺死政府派出的軍隊,以及發表那篇與全世界「大人」為敵的宣言而已。

說到那篇宣言......我都快要不明白這是不是「大逃殺」的專有名詞了,「大人」到底是什麼東西呀?在挑釁別人的時後,最重要的就是指名對象,把敵人孤立。如果敵人是惡法,表示給政府機會修法;如果是惡政府,表示與人民是同伴;如果對象是惡大人,好大人也還算同伴;敵人是大人,是在召集童子軍不成?

其他呀,嗯,那個圓臉的女孩我很喜歡,個性、能力與負責,呵。不過,也僅只於此,整體的格局都太小,發揮不出什麼來。



幾乎每個道別的話都是要別人不要忘記自己,這又是在表達什麼呢?新狗血?上次是「要保護她呦!」,這次是「要記得我喲!」。

有能力保護嗎?保護到什麼程度?活著?

要記住什麼?記得又如何?忘得了嗎?

死去的人死去了,活下來的人要如何生活?一個解答是「你自己選擇」,是好解答呀,那又何必以「報仇」做為動力呢?



政治所造成的問題,終究只能靠政治來解決。我真慶幸當年逃離這塊土地的人,不是拿著槍,而是拿著筆回來的。

2008年1月21日 星期一

「簡」討

97/01/16

這本書(法哲課本)終於被我抽出來了,竟然只是拿來當桌子,哈!

這學期已經結束了,雖說沒考試完之前都算是備戰期,但為了考試而讀的書一定會隨著考卷被送出去。那些書與答案或成績只對老師有意義,我沒什麼感覺。



很疲憊的一個學期呀!我從一開始沒多久就發現了。能撐到期末都沒刻意缺課,自己也很驚訝。

(結果還是翹了堂課,印佛的考試,哈......看來我真的對佛學沒什麼悟性啊,都已經提早起來唸書了,結果只看了分裂史,真正重點的思想部分根本看不下去。真是無聊的論述啊,明明知道文字概念的虛幻還創造那麼多名象做什麼呢?創造出了概念又不把概念的內容與提出必要說清楚,彷彿只要說出一個沒人懂的詞就解決問題似的......)



我常在想,沒上學的時候都在做什麼?上下學途中在聽課,晚上大部分的時間在敏隆,其他時間又剩多少?只有休息吧。

可我沒看書嗎?發現似乎也不是這樣。我只是因為沒有把一本書「從頭到尾」地讀過而已。通常讀序讀目錄,讀其中一章,然後就放在桌旁,有時會再拿起來讀,只要它沒被另一本同樣遭遇的書壓住的話。

這樣的方法至少可以說「摸過」很多書了。至於內容,你沒說我是想不起來的。一些曾經停頓下來的心情,也要等將來遇上相關的事情時,才會突然脫口而出。

(終於把《第13個故事》看完了。說「終於」不是說是很勉強的看完,只是分了很多次看完而已。不難看,故事也很精采,否則我早在第一次放下的時後就永遠放下了。只是,真的有那麼精采嗎?我不知道,至少沒讓我有拍案叫絕的精采度,雖然我也不記得有那本書讓我有「拍案叫絕」的感覺……。也許是那個同學的推薦,還有書皮上的推薦讓我期望過高了吧?這是一個故事中的故事,簡介說作者(書裡的作者)在寫完故事後也改變了她自己……這句話讓我以為這是本像《紙牌的秘密》那樣的書哩……結果改變的不過是心境而已嘛,而且每個人經歷過一些事本來就會有所改變,有什麼好大書特書的?不明白……。不管怎樣,書中的故事設計與故事本身的確是相當優秀,讀起來不費力,也覺得巧思連結很精緻,就是這樣囉!)



括弧中的字是1/22打成電腦稿後加的。考試倒數第二天。

2008年1月19日 星期六

平衡

有些煩躁的夜。

考試去了一半,其實與剛開始也沒什麼差。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對DN那樣在意。忘記當初對神劍的心是如何熾烈的了,也許比之也不差吧?那我到底喜歡它什麼呢?......



那天下午在漫畫店裡閒逛,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我會被吸引的真的就是那幾類......社會問題的、虐待孩子的,或孩子之間的欺負......看到我不禁懷疑我是否是在這個世界長大的。如果是我一直被保護著的話......我不知道如果我不是這樣長大的話,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喜歡我自己,喜歡我與周遭人事時地物的關係,雖然他們未必也如此看我。但,我真的有一種「萬物皆備於我矣」的感覺,我真的覺得很幸福。幸福到想就此中斷也無妨。

呵,你當然可以說我是害怕面對被人發現的那天。是,我是害怕,因為我真的不確定有非我不可的那一個位置。誠然真有那個位置未必是好事,但那起碼代表一個目標。

多少人羨慕「安於當下」,卻沒人教人如何衝破這平衡。而且我太喜歡,習慣這平衡了。我真心愛這一切,只要我不參與其中......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安樂死

安樂死是一種死亡的過程名稱,凡死亡過程中無痛苦者皆可稱之。可以把安樂死分為四類,A自願積極B自願消極C非自願積極D非自願消極。自願與非自願指的是被安樂死之人有無意願之表示;消極與積極指的是被安樂死之人有無需要倚靠外力而生存,消極安樂死是把這外力拿走,積極安樂死是對可獨立生存之人注射毒藥。



原則上,AB兩類自願的安樂死我都贊成,原因是基於我對人類自主的保障。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當我是統治者的時候。因為我是統治者,所以我對我的人民有保障其生命、權力的責任,所以我不能任由我的人民自殺。當然我不會立法說自殺是有罪的,因為我也同樣保障他們的自由,可是我至少會要求他們一定時間的考慮期,只要他們能確定不反悔,我會給他們這項自由。



那麼,非自願的CD兩類人呢?這裡我的思考重點是擺在這個下決定的人身上的。D是一定要人照顧的,但是C可能不必。這裡所講的不需要人照顧不一定只講健康的人,也包括可以自己出錢養活自己的人。我們先假設他不是這樣的人,假設C是植物人(C1),是只要有人餵食就可以活著的人。對於這樣的CD,可以把他安樂死嗎?我的答案是可以的,只要這個下決定的人不願意照顧他。為什麼呢?因為當一個人所需的一切生活條件都必須完全依附另一個人的時後,本來就表示他的生命是屬於對方的了。當這個「對方」不願意再背這個包袱,他當然可以任其處置。

在這種情況下,身為統治者的我就算要求他要有思考期,也不會要求得像自殺那麼嚴格,畢竟我對他們之間的依附關係沒有什麼貢獻,當然也很難要求他們要受我的限制了。

現在假設C是不需要人照顧的人吧(C2)。一個不需要你費心照顧的人,憑什麼由你決定他的生死呢?其實這一塊主要討論的人,是指有先天缺陷的小孩。嗯,如果是無腦人的話就不用討論了,那與D是一樣的,老師舉的例子是像是有唐氏症的小孩(唐氏症是啥啊?),反正,大概是生長過程會很辛苦,或是會早夭的小孩吧。嗯,基本上,我是統治者的話,會讓這些孩子活下去,也可以提供社會補助之類的東西,但是我也許不會立法禁止父母在生下這孩子後不可以殺死他們,嗯,當然,時間一定有限,最多在一歲以前就要下好決定,之後就真的算謀殺了。

我得先說,我是有點反對父母有這個權力的,因為我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不在早夭或長壽、缺陷或正常。同樣的,我也認為一個人沒道理因為自己生來的缺陷而要求別人對他另眼相看。當然我不是說要把身障者與健將放在一起賽跑,而是說他們與常人無異之處沒必要給兩種標準。那你問,我為什麼要給他們社會補助呢?一方面是他們本來就比其他正常人來得花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們在這個社會實際上還是屬於被壓迫的一群,即使他們並沒有輸給別人。所以既然是我的社會存在著這種問題,那我有就責任在這個問題消失之前,給這些被壓迫的人多一些機會。

那,為什麼還給父母那段時間的權力呢?因為是他們首當其衝來承受這份壓力的呀!如果他們是心不甘情不願地照顧這孩子,到底我們下這個決定能夠幫助到誰呢?



我很在意對這個照顧者而言,他的行為究竟是「付出」還是「犧牲」。付出,是付出自己的餘力;犧牲,則是傷害了自我。犧牲讓人覺得委曲,付出則可以肯定自己的能力。因此如果對你而言,下這個決定是讓你覺得很辛苦、麻煩、不情願的話,還是省省吧,不自由的行為是沒有道德可言的。



這樣看起來,我好像是相當同意安樂死這個行為的喔!其實我是找不到很好的反對理由啊。ㄟ,當然啦,我不可能同意一個人沒事把另外人一個不相干的人安樂死,我同意的是在你可以掌握的範圍內,你掌握你的、依附你生存的人的生命,我做為一個個人,沒有立場干擾。

唯一要稍等的是C的情況。只有當C是沒有辦法表達自己意願的人,且做決定的那個人是照顧他的人的時後,我可以同意這個照顧者下這個決定。其它人就沒資格提意見了。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軍式教育1 亞洲真風貌4-中國小鬼營

96/12/29

這是那天在dis看了這之後的心得。

只是心得,後面還有對於軍式教育本身的討論,也許能盡快完成吧。



剛才在國家地理頻道中播出了一個節目,內容是介紹一所大陸的學校。這所學校的教學方式與內容與制式學校不同,採用軍式教育,學生表現不好會被體罰。教學內容偏向體能教育,但此體能教育的目標在於讓學生走完一段千里長征,沒有走完長征的學生不能畢業。

學校的學費是一般學校的十倍以上,所收的學生從八歲到十八歲都有。學生的父母都是在沒通知孩子之下把孩子送來就讀的,在父母的眼裡,對這些孩子的形容詞多半是不聽管教、懶散、揮霍無度等等。因此他們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來,學校則認為他們的教育方式足以讓他們的學生擁有尊重他人、吃苦、忍耐的品德。



幾乎所有學生剛入學都有適應不良的狀況,但只有少部分的家長會把小孩帶回去。節目中特別突顯了三個孩子,年齡照外表來看應該都在15到18歲之間。他們一開始全都無法適應,但一位期滿畢業;一位雖走完全程,但比起他人少待了一半的時間,是個女孩子,給她壓力的主要是同學,而非課業;最後一位逃跑了。

三人的事後觀察(應該觀察不到半年)是第一個男孩表現變得比已前好,生活習慣大大改觀;女孩的優良行為撐不到一星期;最後的男孩消失了三個月後在另一個省份出現並開始工作,他的父親與他斷絕關係。



先說最後面那個孩子吧,他是最讓我難過的。影片為他取名「叛逆小子」。在訪問的過程中,他一再說自己要逃跑。他為什麼要逃跑呢?他並沒有跟不上進度,也沒見他哭過。我認為他是三個人之中最不適合這種教育的,因為他的問題不在他自己的身上,而在他的家庭。瞧他的父母知道他逃跑後到學校的反應就可看見端倪,他們說,孩子以前就離家兩個月,這次只走了一個月,沒什麼好擔心的。唉,你的孩子在學校失蹤了,你竟然過了一個月後才在規定探親時間來學校問情況?到學校興師問罪,被播出來的鏡頭竟是你在跟學校要回學費?找到孩子的行蹤後,做的第一件是就是與他斷絕關係?這孩子能找到工作,想來在與社會接軌上是沒什麼問題的,問題在於他的家庭啊!而這對父母竟然還把孩子推出家門送去接受強式教育,除了毀了一個好好的孩子外,這對父母究竟做了什麼?這孩子唯一一次笑的鏡頭,是收到父親的簡訊時(別人都是手寫信呢)。在那個時候,我還認為有辦法挽回他們之間的關係,起碼在孩子這邊還有希望,但接著發生的事,真是可悲。

另外一個男孩,他們叫他「懶蟲」。在受訓的狀況中,看的出來他的基本體力的確不如人。他也說他想逃走,不過終究只是說說而已。逃跑的理由不同於前一個男孩是心理因素,他完全只是因為生理問題。這樣看來,在這三人之中,受惠最大的就是他了。嚴苛的環境只鍛鍊了他的身體,而沒有傷到他的自尊。

至於那女孩,我看這次的經驗對她來說毫無意義,她在過程中只是一直不斷地跟同學吵架抱怨。的確同學對她的表現拖累而感到不耐,但卻看不見她有不好意思的反應,只見不斷傻笑與找藉口。這女孩與剛才那男孩是一對很好的例子,兩人的體力都沒有到達平均標準,心理也一樣偏於懦弱。但男孩只有在身體上受到排斥,因此他可以鍛鍊他心理的堅強度;女孩則不然,身心都受到排斥,無所逃避,但身體無法變強,只有訓練了她與人鬥嘴的能力。我想這女孩須要的是純粹團體生活經驗,她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尤其她在這個受訓環境中又是明顯處於弱勢(體力不佳),更讓她產生一種委屈感,覺得大家是故意針對她。應該把她放在大家是齊腳平等的地方,才能讓她把重心放在提升自己,而不是處處找藉口。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Babel火線交錯

97/01/10



關於火線交錯,簡介的一開頭都說其電影原名的由來:《聖經》故事中,人類發展得愈來愈興旺,最後竟想建造一座通天的塔來彰顯自己的能力。上帝很生氣,把這座塔毀掉,然後把世上人的口音都弄混,讓他們沒有辦法再結黨。這部電影的原名就是那座塔的名字:巴別塔。

故事分為四組,他們原本都是不相干的人,但因為發生了一連串事情,使得彼此影響了對方。但事過境遷,他們也不知道到底會什麼會遇上這些事。



故事的起頭從日本開始,一個男人去摩洛哥(不知道在哪,長得像是中東一代的人)旅行,與當地導遊成為好友,於是將自己的獵槍送給了他。導遊家境並不不好,所以把這把槍連同三百發子彈賣給一戶牧羊人家。牧羊人有兩個兒子,他把槍交給要去放羊的他們,交待說若看到有狼接近,就放槍嚇走牠。弟弟的槍法異常精準,不服氣的哥哥問他能否打中山腳下的遊覽車,弟弟一槍放去,竟然打中了。

遊覽車中載的是美國旅行團,被這天外飛來的子彈打中的是一對婚姻面臨危機的年輕夫婦。妻子血流不止,但在這褐色石山中,也不可能有醫院。當地領隊將旅團帶至最近的村落。丈夫一方面與美國大使館交涉,一方面說服害怕留在當地的團員,一方面安撫有些歇斯底里的妻子。沒有人知道為何會被槍擊,但美國境內已將此事宣染為「疑似」恐怖份子所策劃的行動,因此必須使用政治力量與這中東某國交涉。這麼一來,事情愈鬧愈大,使得這對夫婦連救護車也等不到。為了不讓血流乾,丈夫同意讓村中唯一懂得醫療的獸醫為妻子進行縫合手術。另外一邊的團員們基於恐懼和受不了嚴熱的氣候,將遊覽車開走了,讓丈夫更感憤怒與無力。終於,美國派出紅十字會的直升機將夫婦兩人直接帶回美國。

妻子住院需要照顧,因此丈夫打電話勉強本應放假的外籍保母多照顧他的兒女幾天。保母的兒子結婚,卻找不到可代班的友人,只好帶著這對姊弟到她的墨西哥老家去。保母的外甥開車送他們踏上歸途時天已黑了。他喝了些酒,脾氣又暴躁,受不了邊境警察的懷疑眼光,因此衝破防線,並在郊外叫保母和兩個孩子下車,自己去引開警車。天亮了,三人發現自己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中,又渴又累。保母囑咐孩子待在樹下,自己去求援。她被警察以偷渡的名義找到後,急著回頭去找孩子,可孩子卻不在原地。最後,孩子奇蹟似地找回了,從孩子出生就開始照顧他們的保母在無法再見一面的情況下被遣送回國。



能寫出這麼連貫的時間系譜,就知道我對這部電影不會有太負面的評價了吧?只是,我不明白為何故事中有那麼多讓人以為是重點的鏡頭。第四個故事中,兩個文明世界的孩子被帶到較為落後的墨西哥去。本以為有適應不良的情況出現,孩子卻立刻融入,跟當地孩子在塵土中抓雞。真正讓孩子嚇一跳的是大人接過他手中的雞時,當孩子的面把雞頭扯掉的畫面。可即使如此,孩子在之後的慶祝會場也沒有任何異常(或說受驚後的正常)表現。

第三個故事是四個故事中的核心吧。夫妻本是來旅行的,妻子卻放鬆不下來。一下抱怨食物太油,一下又覺得餐具不乾淨。所以如此緊張,主要是本身個性問題,另一方面似乎是丈夫曾經出軌。但因為受了傷,丈夫無微不至的照顧,使得他們的婚姻又加進了信任。

第二個故事,牧羊人的家中除了兩個兒子外還有一個大女兒。小兒子常偷看她換衣服,女兒知道,大兒子也知道。一個小兒子背著哥哥自慰的鏡頭。偷窺的事情是在一個荒謬的情況下被掀出來的:兒子們告訴父親是自己殺死(他們以為殺死)美國人的時後,父親生氣地對他們動拳腳,兩人互相推卸責任,哥哥就在此時把這事掀出來。我是知道一個人想推托時什麼對對方不利的話都會說,但父親知道後也只是多加幾巴掌而已啊!至於自慰更是與其他劇情完全接不上關係,有必要獨立出那一幕嗎?

第一個故事最另我不解。引出一切的父親只有在頭尾出場,主要是這個女兒自己在一天之內的故事。她是個聾啞人,在某方面來說對此有些自卑。不斷引誘在她身旁出現的男人,這些男人都被她的大膽嚇到而慌忙離開,她因此更變本加厲。看著她的身體,我第一次發現赤裸真的可以讓人倒盡胃口。先是在餐廳對嘲笑她們的男孩子們露出脫掉內褲的下體;又是在出去玩時故意不穿內褲;三是對到她家找其父親的年輕警察裸裎相見,三次都引不起我再多看一眼的興趣,真搞不懂導演讓這演員做如此表演的用心何在。反之第三個故事中,丈夫幫受傷妻子上廁所的那一幕,雖然只拍出一點聲音,卻能讓我有種因身而心的舒適。

這一連串的身體鏡頭到底想說什麼呢?難道是在用《聖經》的思路,認為人的墮落總是與身體脫不了關係的嗎?



結局。第一個故事是這女孩跟警察長談一番,警察離去。回家的父親看到裸身看夜景的女兒。說到這兒就不得不佩服這父親的教子態度了,不直接對現況做反應,把重心放在女兒行為背後的心情上。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女兒因為打輸球而心情頗差,故意頂撞父親。父親反問:你為什麼故意找我吵架?知道她沒聽到他叮嚀她的事,所以發訊息通知。晚上回到家看到平靜而赤裸的女兒,不是激動地質問她發生什麼事或遮掩她的身軀,而是與她一起看夜景。直到女兒轉過來看他時,適時地給上一個擁抱。真是了不起的教育。

牧羊人帶著他兩個兒子離開家,我還以為要帶他們去自首,結果途中被警察發現。父親二話不說叫兒子快跑,警察二話不說對三人開槍。大兒子被射中腳,小兒子一氣之下拿父親的槍朝警察開火。一槍命中,警方更是如臨大敵。大兒子又挨了一發致命的子彈,小兒子才哭著放下槍投降。這個結局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對這個故事感受最深的只有當地警察的之於民眾的野蠻、父親之於兒子的野蠻……

第三個故事,夫妻倆疲憊地出院,不相干的政府、媒體、民眾鬧得沸沸揚揚,什麼「疑似」恐怖份子、無辜落難的美國人民、政府態度,巴啦巴啦吵鬧不休。沒人知道事情會搞得那麼複雜就是因為這些人的關係。

第四個故事,小孩為什麼會不見?怎麼找到的?外甥如何?全都出於警察口中,真的拍出來的只有保母回到墨西哥,與兒子相擁的畫面。



如此回想起來,真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但故事所以而起,不也是一連串不相干的事情連續發生嗎?也許所有世間上的事情本來就是不知如何準確斷代的吧!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仁義與治道

97/01/03 法哲思考題



Q:你同意商子所謂「仁者,能仁於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義於人,而不能使人義,故仁義不足以治天下。」嗎?為什麼?



A:商子是春秋時代的人,因此他的思想,他所謂的仁義,都與孔孟的仁義沒有太大關係,而應該只是時下流行的仁義觀:仁的表現就是愛護別人;義的表現就是公平。以此觀點來看,一眛的愛護別人當然不一定能使別人也如此待己,公平亦然。

然而,如此的觀點不足以應用於統治手段嗎?那就未必了。因為可以把「仁義」解釋為「胡蘿蔔與棒子」這種兩手策略:當國民守法時,國家提供最好的福利;當國民犯法時,國家根據公平原則來處罰。這不正是法家所謂的「信賞必罰」嗎?



題外話,若由孔孟的仁義來解這句話呢?

在「顏淵問仁」時,孔子的總結答案是「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表示孔子認為仁的實踐必須由己而出,而不該由外在來約束。當然用外在的禮約束人也可以達到「安和樂利」的效果,只是對孔子而言,這種表象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就是了。「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

至於孔子的政治手段,也不是只有「愛護別人」而已。第一:子貢問政的時後,他回答有「信、食、兵」三個要點(〈顏淵〉);第二:《周禮》:「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記得是在《論》看到的,但只找到周禮和左傳這兩個出處);第三:孔子任魯國司寇期間,曾命三家大夫拆掉他們不合規定的城牆。其中一家不從,孔子就派兵攻打。這一切就可以明確看出,孔子的為政之道,絕不是什麼「愛護百姓」這麼簡單。軍事對國家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眼中,就算不是最重要的(兵最先「去」),也絕非不重要的。



至於孟子,就比較難講了。因為《孟子》一書所記下的大多是孟子的主張,而少孟子的生活。而且孟子唯一出仕的又是那樣的小國,所以實在很難明確說孟子對於政治的整體架構,只有像「比起……,……更重要」如此的句法。再說,我還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把《孟子》讀完一遍哩。

那孟子的「曰仁義而已矣」呢?(〈梁惠王-1〉)我認為這句話最好搭配者前面國君說的「將有利於國乎?」來看比較好。這意思就變成,如果所有人看事情都只看利益,那就永無寧日了。如果真正想要的是安定,應該把重心放在國內,而不是國外。那麼國內又要如何整頓?原則上應該就是不奪民時這點吧(〈梁惠王-5〉),國家的制度應該朝著這點去設計,把這點做好之後,才可以訓練他們打仗。可見仁治只是一個讓國家安定富強的基礎,而不是除了不奪民時之外什麼都不做啊!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民主政治

12/27

這又是法哲作業之一,不過內容是以前在上王邦雄的韓非子時,他談到有關民主政治時的說法。我覺得說得很好,而且又不同於一般所說的缺點。例如認為政治是專業,人民沒有此專業所以不該交予權利。這點其實很容易解決的,就是把政務官和事務官分開,政務官只管大方向,例如人民需要安定、需要公平的制度...這些。而事務官是通過考試選拔一步步累績經驗上去的,他們負責把政策實行。如此一來,人民選出來的人可以一方面控制方向和監督方向,一方面人民也可參加考試以幫助體制運行。如此不就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了嗎?

所謂民主終究該歸於民本,只要目標正確,手法正當,何必執著於「讓外行領導內行」呢?



Q:你認為民主政治的主要缺點有哪些?你怎麼解決?

A:我認為有兩個比較現實的問題,一是賄選,二是民粹。

所謂賄選,不只是買票,還包括選舉語言、提出不打算執行的政策或抹黑對手這些影響選民選擇的行為。至於民粹,我不確定這個詞用得對不對,意思是,透過人民選出來的領導者會狹持他的選民,恣意妄為。人民是因為贊同後選者的某一特質而把票投給他,但當選者未必會發揮他被欣賞的那個特質。必竟當選者的意志並不等於「人民(選民)的意志」,而只等於「他自己」的意志。



第一個問題比較容易在理論上解決,可以靠啟發人民自覺或制定選舉規則來減低賄選程度。但到底要怎麼解決當選者「變」壞的問題呢?(其實他沒有變壞,只是你本來就不認識他。)

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這個統治者自覺自身的限制,知道自己只是被選民認同的人,而不是真的比所有人都會治國的人。人是不會因為被尊敬、崇拜、辱罵、賤踏而變得更優秀或低劣的。次一方式是再從人民中產生另一個監督或制衡力量,例如國會,或是用舊有的君主或法律。最下的方式就是等時間到了,統治者期滿下台,或用革命、政變來讓統治者立刻離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