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通鑑7-3 牛李黨爭 甘露之變 (2/2)

(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四、敬宗嬉戲 小人橫加毒手 文宗求治 天下想望清明


敬宗玩到最後被宦官給殺了,也可能是覺得皇帝太不像話而策動的一個行動,不過到底要讓誰接著當皇帝,宦官也有自己的派系鬥爭。因事起倉促,樞密使王守澄請翰林學士韋處厚想辦法安定局面,韋處厚說:「第一要找出弒上的兇手並昭告天下,第二群臣應推舉出新帝,第三以太皇太后令冊命即皇帝位。」於是秩序恢復,文宗即位。


文宗是個很不錯的年輕人,他知道朝中有些不好的慣例,也了解天下望清明,因此想有一番改革。可是為什麼到後來幾乎看不出成效呢?也許只能說,大環境已經沒有簡單到只要有一個心地好的皇帝上位就可挽回了吧!


 


五、宦官驕橫 威權出人主之名 劉蕡極言 禍害在社稷之危


史上對宦官專權批評的人,應該都不會忘記本章這篇劉蕡之言。可以成為名文的原因有三:此文深刻而沉痛,又從制度與歷史面上講宦官掌權之弊,且文章即使被切成一段段,動人的力量依然無損。


 


六、柳公作為 邊帥典範 沙陀驍勇 酋長有威


從前回人來進貢互市時都有嚴兵在旁監督,當柳公綽成為河東節度使時只派一人去迎接慰勞,並且打開大門接受謁見。沙陀向來以驃悍知名,柳公綽因此任命他們的酋長朱邪執宜為陰山都督,讓他們防衛北邊。柳公綽設宴款待之,「執宜神彩嚴整,進退有禮。」可見這位酋長不只是粗獷善戰的遊牧領袖而已,所以柳公綽跟繚佐說:「執宜外嚴而內寬,言徐而理當。福祿人也。」這是很高的評價,並且比起外表的威儀,更多了進一步的了解。朱邪執宜母親妻子進見時,柳公綽也讓自己的夫人出來與她們一起飲酒,可見他們已建立起私人的交情。這段讓人想起倒給親人喝的「第三杯茶」;第一杯給陌生人,第二杯給客人,倒到第三杯,表示把來者當親人看待。看這段除了看到有內含的朱邪執宜外,也別忘了看出這些的柳公綽本人。


後面一段是為李絳報仇的事,與本章無關,基於對李絳的欣賞,錄以念之。


 


七、李德裕駐節西川 訪老將防禦南詔


李德裕是這個時代少見的傑出人物,看看他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後是怎麼做事的:西川的南邊是南詔,東為吐蕃,是一個壓力很重的地方。他到了之後對當地進行調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又訪大小山川、城邑、道路;未滿一月,已對當地瞭如指掌。接著他上書解釋朝廷以為此地不需要重兵防守是多大的誤解,因為西川雖無幾條大路,小路卻無數,所以軍隊不可能擇點而防之。原有的鎮兵庶兵皆有問題,該如何提升軍人素質,他都做了詳細規劃。最後他說,如果朝臣提出不同的建議而被採用,請留下建言記錄以備事後負責。


讀者若希望將歷史視為一門有用的學問,在此處就該從李德裕身上學習。他要了解當地,若非自己在上面盯著,手下會盡力去找人嗎?當他了解當地情況的時候,手下一定也有了本事。對於反對意見該如何反搏,意見不被採納時又該怎麼辦,還有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意見講得清楚明白,讓長官信服。


 


八、僧孺姑息 溫公批評


牛僧孺不收紅包,所以穆宗對他很欣賞。盧龍節度使被人趕走,趕他的人要朝廷任命自己接任,牛僧孺說:「那個地方自安史之亂後就一直無法控制,如果他想要就給他吧,只要能替中央擋住外族就好了。」文宗從之。(敬、文、武三宗均為穆宗之子。穆宗在位四年,敬宗僅有二年。)


司馬光說,整個社會有一個結構,有人破壞一定要嚴加處理,否則將來會產生更大的問題。這是司馬光來自象術系統的世界觀。


 


九、維州事件 驚心動魄 牛李立場 判然有別


李德裕到西川後,發現維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據點,因此想辦法讓佔有維州的吐蕃守將叛變,然後讓這位叛將上京領賞。然而在朝中的牛僧孺以不願破壞與吐蕃之間的信任為由,要李德裕把維州還給吐蕃,叛兵也一併送回。吐蕃軍就在邊界上用極殘酷的手段把這些叛軍殺死,一旁的唐軍淚流滿面。


十二年後,李德裕追論維州事件,說吐蕃當初能拿下維州,是派了一名女子嫁給守城的人,待二十年後兒子長大,令他們將城門打開,吐蕃軍才因此進城的。李德裕有多麼想要拿下維州?他給維州守將多大的承諾才令他們投降?當他執行歸還的任務時有多麼羞愧與憤怒?又他眼睜睜地看著相信他的吐蕃軍被虐殺時的心情如何?吐蕃與李德裕對維州的用心,唯有「驚心動魄」足以形容之。


 


老師在學校上課時有位同學在考卷上對維州事件中的開門兒子發表了議論,論其何以開門,又開門前後的處境如何,最後他以「利用完就丟棄,這是工具的宿命,卻也是工具的悲哀吧!」我想到的是李德裕的心情,一開始我以為他只在乎軍事重地維州,讀追論時才發現他對吐蕃降將的愧疚。雖然不知道李德裕有沒有待吐蕃以真心,但吐蕃一定是相信李德裕才會投降的,李德裕卻必須執行朝廷命令,親口打破這信任。我常常想,為什麼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人追求各種權力?為什麼會有牛李黨爭?或為什麼史上有那麼多黨爭?不應該簡單視之為貪慾作祟,對自己不能做決定的無力感不也是一因嗎?我們從後世總是很簡單地分類各派之偏頗是非,殊不知只有有理想的人才有支撐得起強大的意志力,而理想又背負著多大的沉痛。


 


司馬光贊同牛僧孺的「誠信說」,批評道:「德裕所言者利也,僧孺所言者義也」。然而船山可把司馬光罵慘了,說如果牛僧孺講的真是義的話,周公就不必攘夷迪、孔子也不必做春秋了。


船山說,誠信對於做人或治國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吐蕃自己對中國有誠信可言嗎?牛僧孺說的「如果我們拿下維州,吐蕃就會來攻打京城」根本就是在嚇唬國君,怎麼稱的上戰略分析?維州絕不是一個捨之無損的簡單地方,它對唐朝的西方國防非常重要,所以吐蕃和歷來唐將才為它投注這麼多心血。牛僧孺想打擊李德裕,司馬光想打擊王安石對西河的用兵,所以才會這麼說;他們不過是假「義」、「信」之名隱其私心罷了。


 


十、阻之何如助之 允之必須行之


西川號為「宰相迴旋之地」,所以牛僧孺當初把李德裕派往西川應該不是對他有惡意的,現在李德裕果然被調回中央。然而牛黨的李宗閔始終害怕有能力的李德裕會取代自己,他的屬下杜悰想緩和這層隔閡,於是建議推薦李德裕為御史大夫。杜悰向李宗閔再三確認後便向李德裕說這個好消息,李德裕當然非常高興。可是此事還是在李宗閔與楊虞卿的謀劃中撤消了。胡三省把牛李兩人各打一板:「牛僧孺患失之心重,李德裕進取之心銳」。


當時朋黨在朝廷大為流行,楊虞卿等人可以「上干執政,下撓有司,為士人求官及科第,無不如志」。注意其中有「科第」這一項,可知唐代科舉絕不像制度上所寫的那樣光明正大,白居易的詩所以能在被著作郎顧況賞識後就榮登金榜,以及白居易需要把自己的文章往各大官員處呈送,不都證明了這點嗎?


﹝註﹞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當文宗與李德裕論及朋黨之事時,李德裕把他不喜歡的人都排擠掉,又建立起自己的朋黨。胡三省說:「昔人有評牛、李事者,謂德裕以燕伐燕,有味乎其言也。」這個「味」字用得真好。


 


十一、鄭注因宦官晉身 文宗飲其藥有騐


十二、李仲言 文宗何以為奇士 李德裕 力陳不可重用


鄭注沒有外表,可他「巧譎傾諂,善揣人意」,而且還懂醫術,把李愬的病給治好了。監軍王守澄看不慣鄭注借李愬之寵作威作福,向李愬提醒,可李愬說鄭注是奇才。王守澄自己與鄭注一說話,也忍不住有相見恨晚之嘆,而且王守澄不過是其中一例。鄭注的品德極差,但能在最短的時間中判斷來者最想聽的是什麼話,所以沒人奈何得了。


鄭注一看到李訓就很高興,因為李訓有他缺少的外表,又擅於文辭。兩人連為一氣後,連牛李兩黨的人都被趕走;不過正因為如此,一旦他們失勢要誅連時,牛李才都沒事。


 


十三、去河北賊易 去朝廷朋黨難


司馬光說,人有兩種,一種叫君子一種叫小人,皇帝要用君子不要用小人……還真是容易!船山說,在那個複雜的政局中,誰是哪一黨、誰跟誰有關係都分不清楚,何況是君子小人之別?何況把事情搞砸的往往是所謂的君子,因為君子自命清高就亂批評別人,把小人急得非要把天下搗毀不可。


 


十四、        請誅宦官 事敗反為所制 托言甘露 變起遂改大禍


甘露之變後,兩位宰相李石、鄭覃為宦官做事,因此大家都說他們也都不好,船山問:難道因為局面艱難混亂,政事就可以不再處理了嗎?在宦官手下做事是多麼危險的事,隨時都有身家性命之慮,此二人把局面穩定、讓朝政繼續運轉,應該給予稱讚的。


 


十五、        可比前代 亡國之君 受制家奴 泣下沾襟


十六、        宦官固權寵之術


十七、        惟把書卷 知用兵乎

通鑑7-3 牛李黨爭 甘露之變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120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參、牛李黨爭 甘露之變


l          推薦書:《布拉格畫像》 約翰‧班維爾著 耿一偉譯 馬克孛羅


曾經有一段時間,布拉格是全世界旅遊者最希望去的地方。它是捷克的首都,捷克則在東西歐交會之處,因此這個國家有它的特殊性和深沉的文化底蘊,作者再用此種文化產生出的文學來描述他的感受。


書中〈讀者注意事項〉說:「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也不想當旅遊指南。很難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一連串的追想,對某個主題的變化。試圖藉由混合回憶與想像,將某個地方召喚出來。……


這本書雖不是以作者最擅長的小說形式寫成,但行文中依然充滿著小說家的特色,如想像力、創造力,以及華麗生動的文采。譯者說:「目前讀者手邊這本《布拉格畫像》,比起他的小說作品,我們可以更明顯感受到班維爾的個人風格與幽默感。同樣的,想像與差異的再現,依舊構成這本旅遊文學的主題。班維爾在完成這本書之際,共造訪過布拉格四次。《布拉格畫像》就是對這四次短暫造訪的追憶。回憶是構成旅遊文學的催化劑,在追憶的眼光背後,想像力偷偷地對旅遊經驗加工,最後往往作者也搞不清楚,他筆下的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虛構。」如果太過客觀真實的話,也就與平常看到的旅遊指南那樣,不會引起人的感動了。


作者前後共去過布拉格四次,第一次還是鐵幕深垂的時後,當然那時到了布拉格之後就會感覺到在共產黨統治下的特殊氣份,那與《一滴淚》中文革的時代氣份完全不一樣。共產世界中要控制的是人的靈魂,文革時只是控制你的嘴巴,思想與靈魂它不想也不會控制,但是共產世界不一樣。這樣控制靈魂的想法會不會跟基督宗教有關係?


譯者又說:「雖然班維爾強調自己最喜歡的作家是貝克特(愛爾蘭人,詼諧、荒謬劇作家),不過喬伊斯的意識流手法與俄裔文學家納博科夫的華麗文采,更是他行文特色。」知名班維爾研究專家約瑟夫‧麥克米恩形容:「或許班維爾作品最值得稱許之處,是建立在它對整體佈局的體悟,這也暗示著,最終來說,唯有敘事作品才能帶來真正的安慰,也是唯一經得起考驗的知識形式。他的作品讀來像是一本意義深遠的悲觀小說,戲劇化的描繪了遭受其心靈背叛的一連串角色,而對這些背叛的說明,卻又展現了細緻的想像力與創造性。」深刻、意義、想像力與創造力,在讀這本書的時後都能深切的感受到,雖然這篇文字主要是針對作者的小說與戲劇作品。


書中最長的一篇是〈大丹狗與小狗〉,大丹狗指的的有名的天文學家帝谷(Tycho Brahe),小狗則是指克普勒(Johannes Kepler),他跟隨著帝谷,對他又生氣又依賴。兩人在布拉格完成了重要的天文學理論,這章就是講他們的歷史。雖說今人寫的歷史都不太好看,但用小說家的眼光與筆法看事情總是與眾不同。


〈縱情布拉格〉一篇中有這樣一段令人感動的文字121頁):「最近我讀到一篇紀念布洛德茨基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國流亡詩人)的文章,他年僅五十六歲,就在1996年死於心臟病發作,作者是一位俄國專欄作家與小說家,名字叫達吉亞娜‧托爾斯泰(即是那位托爾斯泰的曾孫女)。她提到曾在1989年之後催促他回俄國──這是一件他很迷信地不想做的事:她引用了一首他在年輕時代寫的詩,在詩中預告道:鄉村與教會墓地皆非我所選/我將死於瓦西萊夫斯基島上──如同在國內那些視他為領袖的人,都希望能見到流亡中的他回到聖彼德堡,即使這代表著他必須冒著探訪瓦西萊夫斯基島的危險。『想想那些瘦小、喜好閱讀的老太太們,』托爾斯泰提醒他,『你的讀者們,全都是圖書館員、博物館員、囚犯,以及住在公社裡卻不敢拿著他們缺口的茶壺到公社廚房的人,還有那些在音樂中站在最後一排柱子旁邊,只因為那裡票價比較便宜的人。』達吉亞娜‧托爾斯泰是對的。我們都知道那些偉大的人物,索忍尼辛、布洛德茨基、沙卡洛夫,即使在鐵幕尚未落下的那段黑暗時光也是一樣,但我們可曾想過那些『那些瘦小、喜好閱讀的老太太們』,那些維繫著微弱火花,那些較不突出卻是光明的守護者?


 


l          上課筆記


一、魏博驕兵 力主舊事 起而作亂 河朔再失 迄于唐亡 不能復取


魏博是在河北藩鎮中對後來影響最大的地方,毛漢光以〈魏博二百年史論〉說明魏博的重要性。這個地區到了五代的時候,幾乎就是誰佔據了它,誰就佔盡了優勢。此地後來也是人才輩出,如後周世宗柴榮、殿前督點檢趙匡胤、謀士趙普等等這些最主要的人物都是魏博出身的。


本章與上次的最後一章都在講當時非常嚴重的問題,即兩京與河北的巨大文化差異。朝廷派出的節度使與官員在當地人看來既文弱又怪異,武官不會騎馬、夜夜笙歌、出入陣仗等都與河北習俗相左;反之兩京人瞧不起河北之野蠻、不服官威。更深一層講,河北藩鎮們其實不願接受中原的各別指揮,他們私底下都連成一氣對付朝廷,此時朝廷一個不合時宜的強硬命令一下來,就把這個衝突表面化了。


 


毛漢光是臺灣做魏晉南北朝史最有名的一位學者,可惜他趕上了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歷史的那一股風潮。計量研究需有龐大的資料做為前提,比方說「曲阜孔府在社會上扮演怎樣的角色」,或是「清朝一代的糧價變化跟當時的政治、經濟或氣候的關係」這些題目都沒問題,但用在中國的中古時代問題可就大了,因為資料沒有多到可以被統計的地步。


不過,〈魏博二百年史論〉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雖然毛漢光未能進入中研究是栽在這篇文章上。因為它被人投黑函說是參考了廈門大學韓國磐教授的想法而未在註文中說明。


 


魏博鎮長時間是田家的,然後朝廷又將田弘正任命為成德節度使,這兩地有父兄之仇,所以雙方早有嫌隙。田弘正常將公家的錢送往兩京給自家子弟,再加上有心人士王庭湊暗中推波助瀾,兵士們終於將田弘正殺了。


朝廷命田弘正之子田布替代生病的李愬為新任魏博節度使,出兵成德。然而,田布知道他沒辦法統御魏博兵,因為魏博裡的幽、鎮兩州已經決定反叛朝廷,與他們互為表裡的魏州當然也人心動搖。田布雖然自接任後就非常低調且善待部署,最終還是自殺身亡。


至於整體戰局,官軍本是烏合湊數,宦官監軍們邀功推責又不敢讓菁英部隊離開自己,朝廷又老是向軍隊傳達各種荒誕的命令,因此雖然此戰派出了當時的幾位名將,仍無法奪回失地。朝廷從從一開始就不把田弘正之死當成重要的事來處理,任命田布卻不大力支持,派出軍隊卻不授以全責,最後任命殺了田弘正的王庭湊為新任節度使,正是對原政策徹底失敗的宣告。


 


二、卜者之言 果然如此 宮中驚魂 鬧劇而已


某天,卜者蘇玄明與他交好的染房供人張韶說:「我算到將來有一天,我們可以一起在金殿上共食。」張韶覺得這件事很有可能,於是與蘇玄明躲在運布的車中溜進宮中。守衛覺得車子太過沉重,想打開來檢查,張韶一急,將守衛殺死。結果兩人真的就在大殿上吃了頓飯,但吃完之後呢?


之後當然完了,但我們可以從這場鬧劇中提出兩個問題:1.真的有卜算這回事嗎,還是說那是對當時情況有通盤了解而做的猜測?2.這兩個人在想什麼?


日學者吉川幸次郎有一本很好的書──《宋詩概說》,它的序章用唐詩和宋詩比較唐宋文化的不同,認為唐文化有種「悲觀的陽氣」,唐人的人生觀是悲觀的,所以他們對短暫的光華特別著迷,如同上述故事的兩人可以這樣不顧一切地去做我們看來荒謬的事;宋文化則是樂觀的,他們有高遠的理想,並且相信就算自己做不到,後人也可以漸漸接近。唐詩感情濃烈,宋詩尤喜講理;錢鍾書說那是感情型態的詩與說理型態的詩。


吉川有一篇文章談到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鑑》,他說因為宋人的歷史知識只有兩個點:《史記》、《漢書》和兩唐書,其他的史書全都在政府圖書館,書籍的流傳非常少。他舉蘇軾的例子,說蘇軾有一天拿到陶淵明的詩集,覺得非常好,卻收藏起來準備到病時再看,說只要一看陶淵明的書,病情就會立刻減輕。所以,通鑑有寫出來的必要,用來充實時人缺乏的歷史知識。


 


三、裴度入朝拜相 識遠量宏 敬宗有意巡幸 緩言處之


敬宗想到東都去玩,朝臣都因耗費甚大而阻止,愈說敬宗就愈生氣。裴度說:「國家所以有兩京就是供陛下遊幸的,只不過洛陽現在很殘破,等修好了再請陛下光臨。」敬宗一聽高興,就不再提起了。


地方節度使上奏:「上次給的軍服太差,請再給一批,並請讓我派五千個兵來修宮闕。」大家當然覺得這種口氣很不好,而且派兵到京城等於在向朝廷示威,可是敬宗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才恰當。裴度說:「衣服的事跟他回答:『料子出了問題可能是官員從中舞弊,要好好查清楚,不過衣服你們本來就該自己負責。』至於派兵的事,其實只是隨便說說,如果我們叫他快來,反而令他不知所措;如果想對他客氣一點,直接拒絕便成了。」


一天突然發現宰相印不見了,手下都急著要去找,裴度神色自若地阻止眾人,結果沒多久,又在原來的地方找到了相印。別人問裴度是怎麼回事,他說:「如果急著追究,偷印的人一定會趕緊將印章毀掉,如果不管它,等風頭過了自然會送回。」那麼,如果有人問:「為什麼不去問那個找到的人是怎麼找到的等等詳情呢?」胡三省說:「晉公(裴度)處此必有說,請自詳度。」這個「請自詳度」很有意思,意思是裴度在處理事情時一定有個自己的態度與想法,無論是對這樣的盜印小事還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繁雜政事都一樣,但這個想法請讀者自己深思。這又回到讀史的老問題了,就是要在每個場景中放進讀者自己的猜測以豐富歷史的厚度;裴度如何為相,為什麼他可以把每件事處理得宜?至少,他心中所想、口中所言、實際所行完全一致。


 


(續)

乾淨

昨天參加他們的婚禮,突然發現當有求於人的時候,就會感到寂寞。



算一算,五年沒見了,又算一算,認識將近十年了。我沒變,他沒有,我們、他們也沒有。我始終帶著羨慕,帶著憂傷,帶著笑容。

也許我沒有笑吧?因為不想對他們裝什麼,只是正因為我希望待之以真心,所以才容易因為已經不在意的事又開始在意。



那五年一直是這五年的養份,我說我玩夠了,我想並沒有說錯,只是,那五年......當然我是快樂的,當然有玩到,只是......對他們而言,我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我沒有在裡面,因為我總是一個人回家;我連裝都不能裝,因為我常常注意到,他們彼此逃避眼神的交會,尤其當少了某個出頭的人的時候......但到底誰是出頭人呢?



偶爾我會想起自己,但其實不願想起,也不願對此說明陳述,因為......因為他其實一無所有,而且,而且他在意這種虛無,不是討厭或珍惜,是確確切切的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唉......思敬......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通鑑7-2 元和論政 平定淮西 (2/2)

(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八、家奴上告 此風不可長 小將無理 依法應嚴懲


有兩件小事,一是家奴上告,二是神策軍小將對京兆尹(首都市長)無禮。從這兩件事中可見,在當時似乎沒有一個人人都明白的清楚規定,整個都城的紀律鬆弛。京兆尹所以嚴辦無禮小將,就是對整個混亂鬆散的氣氛予以糾正。


 


九、李愬謀襲蔡州 裴度大力支持 事前準備工作 將佐全力以赴


淮西的地理位置與東都和運河臨近,若淮西勢力擴大,唐帝國的經濟活動一對會大受影響,因此憲宗一定要拿下淮西。以客觀情勢來講,淮西與另外兩大藩鎮的距離較遠,支援不易,可是光憑淮西自己的力量也不容輕忽。


李愬風雪入蔡州,是憲宗時代最有名的戰役,先看李愬在戰前的準備:他撫慰打了敗仗的軍士,並一步步網羅敵軍的人才。由小到大一個個抓到,待之以客禮,得到對方出於內心的降伏,也得到蔡州的大小情報。其中一名降將告訴他:要得到蔡州,最關鍵的人物是李祐。於是李愬生擒了李祐,同樣以誠心相待;但李愬敵不了手下們對以剽悍聞名的李祐的猜忌,只好把李祐送往朝中,同時寫了一封信給憲宗,告知李祐對取蔡州的重要性。李祐被送回後,再沒有人敢說話。


朝中一直有反對討蔡、淮的聲浪,因為投注太多心力了。裴度向憲宗說:「淮西一定可以被攻克,現在的問題是征討的諸將不合,請派我去督戰。」於是裴度動身,並把一切阻撓攻擊的制度、人事排除。這是進攻蔡州前的安排與支援行動。


 


十、風雪夜 李愬入蔡州 平淮西 通鑑記其事


這正是一篇結構很強的通鑑記事,入蔡州與平淮西的整個事件可將其編排為前言、主文、開展、結束、歷史反省五個部份來閱讀:


﹝前言﹞(包括第九章)


李祐告訴李愬:「蔡州精兵都在洄曲和四境,城內少兵,可以直接進城取吳元濟。」李愬同意了,在動身前幾天將策略告訴裴度,裴度也贊同這個奇計。」


﹝主文﹞﹝開展﹞


於是李愬帶了九千人,在一個刮著大雪的黑夜出發,出發後才告知兵卒諸將是要入蔡州取吳元濟。「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鵝鴨池,愬令驚之以混軍聲。」蔡州城已有三十年有官軍到來,李愬軍趁夜翻過城牆,殺其士卒;至雞鳴,進元濟外宅,而元濟此時還不相信官軍已到;日落,擒得吳元濟。李愬將吳元濟押送到京城去,並且向裴度報告。當天,淮西餘將相繼向官軍投降。


﹝結束﹞


裴度先派手下到蔡州慰撫百姓和降將,隔天再打著淮西彰義節度使的旗號進蔡州城;李愬為了讓已忘記有朝廷存在的蔡人知下人上知上下之分,全副武裝出來迎接,裴度聽了李愬的理由後才接受李愬之禮。


李愬告訴部下他的整個軍事計劃:為何在朗山敗而不憂、在吳房勝而不取,又為何帶少兵於大風雪夜動身等等,眾皆服。胡三省說這段分析文本於〈淮陰候列傳〉,「然愬平蔡之事,猶可以發揚;若唐末王式平裘甫事……文之過實者多,學者其於事察之。」他這是在提醒讀者,史書上的比附應逐項辨析,不要一概輕信。


自元濟被擒後,李愬沒再殺一個人,對其手下也不猜疑,皆復其職。裴度也不防蔡人,並且把過去的嚴法廢除,只禁盜賊,蔡人始知有「生民之樂」。胡三省對生民之樂做一個生動的比喻:「解人之束縛,使得舒展四體,長欠大伸,豈不快哉!


﹝歷史反省﹞


朝廷軍隊要攻打淮西的時後,與其暗中勾結的李師道派劉晏平偷偷到淮西察看情勢。劉晏平回報:「淮西一地的情勢緊張,但吳元濟只顧自己享樂,肯定會滅亡。」李師道聞之驚怒,將劉晏平殺死。胡三省看李師道不願面對問題又殺掉有慧眼的部署,離毀滅的日子也不遠了。


淮西一地受嚴厲又不服朝廷管束的節度使統治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制度皆與朝廷不同,新一代的百姓長成後,根本不知道有朝廷的存在,節度使又用計讓百姓厭惡朝廷管轄,因此淮西「雖居中土,其風俗獷戾,過於夷貊。」胡三省看到此處非常感慨,因為據《漢志》所載,汝南戶口為百郡之最,曹操還能跟荀彧說:「汝、潁多奇士。」胡三省嘆道:「嗚呼!吾恐後之視今,尤今之視昔。


【淮西為什麼需要花四年才能平定?】


通鑑作者的理由即是上段,然船山不這麼想。因為淮西無其他勢力大的藩鎮緊密支援,吳元濟無才,李愬入蔡州也無碰上大型軍戰,所以平淮西的困難之處不在戰場,而在朝廷。船山認為朝中一定有很多人都收了吳元濟的好處,才讓淮西一天天壯大的。船山說:「非有清貞之大臣,前不屑千金,後不恤猛虎,則天子終無可寄之心者膂。諸葛公曰:『唯澹泊可以明志。』人君尚知所託國哉!」不過我們也可以再挑戰船山,認為打淮西也不那麼順利,因為李光顏不是逢戰必勝,李愬也是收了不少吳元濟的優秀將領後才能直搗黃龍的。


 


十一、淮西既平 憲宗驕侈 任用小人 聽信方士


接著憲宗就開始走下坡了,他任命皇甫鎛和程异為宰相,其中皇甫鎛是個連市井負販者亦瞧不起的人,是故「制下,朝野駭愕。


船山認為憲宗雖用裴度之處多,卻給予很少的信任。小人就是有一種鬥爭的性格,有君子在時他們鬥君子,君子走了就自己互相鬥起來;從前李泌歸隱後,張良娣和李輔國同歸於盡即是一例。裴度之所以不能做像李泌一樣的事,是因為他在朝中已聚集起一批依附他的朋黨。「惟獨立不受人之推載,乃可為眾正之依歸。惜乎公之未曙於此也,而後之鄴侯之不可及矣。


 


十二、迎佛骨 韓愈上表切諫 上大怒 裴度為之緩頰


關於憲宗迎佛骨的事,韓愈寫了大大有名的諫佛骨文,內容大約有四個重點:1.佛教來之前的中國很好,來之後反而變壞。2.帝王是全國表率,就是真的佛來了,也只要接見一番就夠了,何況這次只是佛骨?3.佛骨來朝竟無朝臣排斥,實在令人羞愧,應當將佛骨燒毀,永絕後世之紛擾。4.如有報應,願一人承擔。


船山說,所謂講道理,講的應該是是非,而不是禍福。韓愈舉佛教來之前後的中國國勢以證佛教之無用,就是從功利上來考量,可見韓愈論事的標準還是在禍福。再說朝代之興衰真的與佛教有關嗎?船山論事所以深刻,就是他一定講到道理與道德的層次。


韓愈的長處在於文章動人,但文章內容始終無法深刻,所以他雖然希望回到儒家理想,自己終究無法理解儒家。宋儒們之後不太提韓愈而直接看孔孟原文,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十三、憲宗暴崩 穆宗即位


大家都說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殺了,可是卻沒一個人敢說,也沒一個人去把弒君的陳弘志殺死,這是怎麼回事?船山說,主謀是郭太后和後來的穆宗,所以大臣才不敢說,只好說皇帝平常吃多了金丹中毒云云。雖出於無奈,但唐朝此時還有人嗎?


 


十四、二李各分朋黨 傾軋垂四十年


十五、河北兩京 心態各異 激怒士卒 釀成變亂

通鑑7-2 元和論政 平定淮西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113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貳、元和論政 平定淮西


l          前言


民主政體若是以選舉方式來進行,就會從道理上無法讓最優秀的人成為領導者。因為能贏得選舉的人有兩個基本條件(沈剛伯之言):第一是會自我吹噓,第二是能不斷請託他人。最優秀的人絕對不會願意做這種事,所以選上的人一定不會是最優秀的人。即使如此,用選舉來達到民主,還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政體。


一個採用民主政體的社會其實並不要求有一個最優秀的領導者,它要求的是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思考能力並不是要知道什麼高深的學問或道理,因為人世間的道理其實很容易,只要知道這些簡單的道理並願意不斷充實自己,民主政體就能讓這個社會漸漸提升。


 


l          推薦書:《孤獨的聆賞者》 Storr 鄭博成譯 立緒出版


這位作者是英國著名的精神心理學家,他的另一本著作《邱吉爾的黑狗》在上一期也推薦過。這本書的原名是「音樂與心靈」,主要談兩個問題:1.音樂是什麼?2.音樂在文化中應該佔有什麼位置?


書中最後一段:「音樂雖然不是一種信仰體系,但我卻認為它之所以有其重要性與吸引力,是音樂也為人類的生存賦予了次序。好的音樂既可以激化我們的情感,也為我們提供一個架構,在其中如尼采所說,我們的情感得以自得其樂。音樂提升人生、強化人生,並使人生有意義。作曲者生命有限,好的音樂卻長存。音樂既是人的產物,卻又超越了人。對熱愛音樂的人來說,在一個捉摸不定的世界中,音樂始終是一個不變的座標,音樂是一口活泉,其中有安撫、有喜樂,有不竭的希望。


翻譯是一種再創造,所以讀翻譯書需要冒很大的險。幸好臺灣的翻譯水準已經脫離了蠻荒時代,這本書的譯筆就是一個極佳證明。


 


l          上課筆記


一、執宰理念 絳吉不同 君主賢明 判其高下


憲宗有兩個宰相,李絳與李吉甫。他們兩人在施政型態上有很大的對比:李吉甫說,現在天下已經很安定了,所以陛下可以放輕鬆點想些娛樂了;李絳則說,藩鎮、外族與水旱災不斷,怎麼算得上安定呢?吉甫說,對陛下說話要尊重,不要強硬主張自己的想法;李絳說,如過陛下有過失,宰相應該想辦法勸戒。吉甫說,陛下對賞罰二柄要抓緊抓牢,臣民才不敢作亂;李絳說,刑罰絕不是最好的統治方式。


簡單來說,吉甫認為在朝廷上應該維持一種祥和的氣氛,報喜不報憂、不要爭論、矛頭一致對外;李絳則時時謹慎朝廷有什麼還沒做好的事,也可說他是報憂不報喜。兩種型態的仲裁者終究是國君。憲宗是個積極、清明的皇帝,他選擇了說真話的李絳,往來之君有多少能終身堅持?又有多少人有這等幸運可做選擇呢?


 


二、貨賂網路 連及方外


發生了一件兇殺案,原來是朝中一個不算小的官員想調到外地享福而送了紅包,結果發現自己被騙,於是下手殺人。


【從一個案件可以看見什麼?】


上段才講因為憲宗和李絳的關係,朝廷似乎正往好的方向發展著。可是從這個案件中可發現,在皇帝與宰相無暇顧及的細節裡,例如人事安排,另有一個賄賂網路在進行。這次是因為走錯路還鬧出人命才會浮上檯面,那些走了成功之路的人早已潛藏在朝中各個角落了。他們為了這個位置投注不少錢財,不可能不找機會回收。於是,在光明的朝廷上空,已漸漸聚起一片烏雲……


 


三、柳劉遷官益遠 眾人憐憫 撰文論述治道 史家錄之


柳宗元和劉禹錫因為參與了永貞改革而遭貶,其中劉禹錫竟然要被貶到幾乎算是蠻荒地的播州,於是有人為他求情。憲宗本來態度強硬,後來還是看在他上有老母而讓步了。接著通鑑錄了柳宗元的〈梓人傳〉和〈種樹郭橐駞傳〉,考異中也錄了劉禹錫的〈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為什麼通鑑要錄柳劉的文章?】


胡三省的答案是:「〈梓人傳〉以喻相,〈種樹傳〉以喻守令,故溫公取之,以其有資於治道也。」可是,歷代論述政治的文章多不勝數,通鑑卻不常如此錄文。那麼,是因為兩人為文章名家的緣故?為什麼他們是文章名家?這兩篇文章的特點為何?不只是文章內容為政治而已,另外還有結構嚴整、詞句動人這些一篇優秀文章不可缺少的要件。史家將其錄於史書,也是留給後人一個寫作範本。


閱讀傳統史書有兩種態度,一是將其視為單純的史料,所以可以依自己的需要而任意切割片段;二是認為史書經過完整的精心編排,因此閱讀者還可以從整個記錄佈局上看到更多的時代特有精神,這可能是從唐朝古文運動以後所留下的寫作方式。


 


四、恐怖行動 擾亂京師 淮西小州 必可平也


憲宗時代,最嚴重的問題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地方主要有三個勢力:北邊的成德D,3─王承宗,東邊的淄青D,4-5─李師道,離東都洛陽最近的淮西F,3─吳元濟。


彼時朝廷正出兵攻打淮西,李師道雖然心裡想幫吳元濟,卻不好明著反叛朝廷。他養的一批有能力的奸人向他出主意:只要在都城中鬧事,朝廷就無暇遠征了。奸人們縱火燒了財物的轉運倉庫河陰院,朝臣們知道是李師道的示警,於是勸憲宗不要給淮西太大壓力。憲宗派裴度到軍營宣慰,回來的報告說淮西一定可以拿下,並告知可重用將軍李光顏。李光顏作戰時非常勇猛,敵方一看到他出陣都拼命向他射箭,「矢集其身如蝟毛」,於是淮西兵大潰。後面接著一篇韓愈對當時情勢的分析,他認為派去打淮西的軍隊都是從各地調來的客兵,所以不能發揮太大的作用,只有當地人才會有保護家園的決心。


這就是當時朝廷與三個最頑強的藩鎮之間的對立狀況,但這種對立不是雙方派出軍隊兵戎相見,而是一明一暗:朝廷在明處宣佈要拿下淮西,藩鎮則在暗處動手腳,李師道表面上奉命派出兩千人向淮西出發,事實上誰知道他是去攻打還是去支援?此時決定勝負的關鍵不再是名義的正當與否,而在雙方所擁有的人才優劣。朝中雖一直有反對進攻的聲浪,但因為憲宗支持不妥協的裴度,所以刺客們的恐怖行動也逐步加劇了。


 


五、刺殺宰相 擊傷大官 下諂嚴搜 真兇逃逸


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被刺殺了,裴度若非戴了特別厚的帽子,腦袋也不保。事情一出,朝中還有人在反省是不是給藩鎮們太大壓力;兵部侍郎許孟容上言:「這是自古未有的大事,一定要徹查!」於是憲宗下令嚴辦。當時王承宗的府邸有張晏等人,平日行止無狀,大家都覺得是他們殺了武元衡,錄口供時他們招認,於是就被斬首結案了。宰相張弘靖很懷疑這個結論,履次上言,但憲宗都不聽。


 


六、僧圓淨 昔日為思明舊部 誤我事 不得使洛城流血


洛陽西南方有高山,山中民以射獵為生,人皆趫勇,謂之山棚。李師道滲透進去,將其納為部眾,並用這些人入侵守軍都已調去打淮西的洛陽。幸好洛陽留守呂元膺得到情報,趕緊把守兵調回來,保住了洛陽的安全。


在這些入侵的山棚中有一僧人名圓淨,曾為史思明強,勇悍過人,時年八十。當他被捕到的時後,被人拿鎚子砸他的腿骨,竟然沒能砸斷。圓淨罵他們沒用,自己把腿骨砸斷給他們看。從前曾說過史思明是位非常傑出的將領,郭子儀碰到他就打敗仗,唯李光弼能敵。史思明厲害不會是自己一個人厲害,手下一定人才濟濟,這位圓淨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呂元膺檢查這些入侵者,才發現當初殺武元衡的人是李師道的手下。本來應該正式公佈,可是憲宗認為現在正在打淮西,跟東邊的淄青還是不要說破臉的好;於是李師道的事就沒有再處理了,胡三省說:「史說得憲宗心事出。」可知憲宗明白這是應該公開處理的事,只是受制於情勢,只有把這件事放下。


 


七、韓弘行美人計 控御下屬 良將持義理說 婉拒上級


韓弘得到絕世美女,要把她送給手下諸將中最勇猛的李光顏。


【李光顏為何拒絕美人?】


他自己當然說了一番漂亮的場面話,因為真正的理由不便明言,但我們在應該試著去推想他的真正理由。讀歷史是用想像的,所以不需要害怕主觀。李光顏所以能拒絕,一定是他心中有更高的理想,這個理想勢必與跟他的上司韓弘靠近相衝突,所以他拒絕。這個理由不一定是對的,只是我們可以在各種可能的理由中猜測,哪一種最符合當時情況。


《舊唐書》所記載的韓弘很不堪,說他雖然當了主帥卻不願立功,聽到己方打了勝仗就很不高興,而且還在後面弄鬼。看到這種記錄,是不是因為如此李光顏才不希望與他接近呢?倒也不一定是如此,因為考異作者不認為韓弘有可能是這樣的人,韓弘真有如此不堪的依據何在?看史書中的記載不需要完全相信,應該看多一點對於相同事情的記錄,然後讀者再在其中做選擇。


有一個現代人叫做黃侃,又名黃季剛,研究文字、聲韻學,是章太炎的學生。他說史書有三部:《史記》、《漢書》、《新唐書》,這三部書都要仔細看,要看出其結構中的道理。其中《新唐書》一部,推薦的人非常少。黃季剛的頭腦很好,寫的文章也出色。有人要他多寫點書,但他說自己應該先多讀書,等到50歲以後再寫,結果他死時正好是49歲。他與章太炎、劉師培談話,只要一談到經學,劉師培就不再發言。後來他想通了,正式拜劉師培為師,學習經學。劉師培過世時,年僅35歲。這些人讀起書來都非常深刻,見識高明,只有像他們這樣真正會讀書的人,才會知道史料不如《舊唐書》的《新唐書》所以高明之處。


 


(續)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幻夢遊戲‧玄武開傳

2008.10.31~11.16



本以為是為了與「夢幻遊戲」區分才叫做「幻夢遊戲」的,卻沒想到是原來那間出版社倒了,而所有渡瀨的「夢幻」都更名為「幻夢」。連書中人名都做了改變,所以幻夢六附的夢天外傳,色列斯與御鍵的名字才會變成「賽烈斯」和「玉錦」。不過,我是討厭改名的人(「玉錦」尤其討厭,太華麗了),所以下述仍用原名。



會想寫這篇,是因為看到維基中介紹幻夢的文章,在「與夢幻之異」的比較中,真是糟糕得令人火大。四段的文章,最後竟然都是以「比夢幻中的美朱來得成熟」作結。偏偏網上又沒看到好的介紹文章,所以不得不自己寫篇文章出氣。雖說現在書只出到第九卷第31章,但書的結構也摸得出來了。



首先,這是一個基調完全不同的世界。美朱與小唯所到的紅南與俱東兩國雖然國情有異,但他們都歡迎巫女與七星士的降臨。可北甲國卻因為國王有意的操作下,幾乎全國都視巫女等人為毀滅的象徵。玄武七星自己也與國人一樣,厭惡自己的身份,使得巫女多喜子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找到七星士,而是說服七星士成為七星士。



仔細想想,發現巫女找七星士的方式與巫女本身的個性很類似。美朱是個人見人愛,讓人有種「不保護她不行」的天真開朗女孩。鬼星是明著保護,柳翼則是暗的保護,井軫張也各有其對美朱的支持。朱雀七星一見到她幾乎就被她吸引,有問題的人是七星士自己周圍的親友。

小唯在現實中就是個獨立的女孩,她所以看起來有朋友是因為她在美朱的旁邊,所以她根本沒去找青龍七星,他們就自動被吸引過來。吸引過來後也不是以小唯為中心,而是以心宿為中心。

多喜子的個性很有意思,是個很「真」的個性,剛剛認識她一定不能用簡單的「開朗」或「冷漠」來形容;她沒有朋友,既不吸引人也不討人厭,但如果被欺負,又會狠狠頂回去,真是個非常「自足」的人哩!但正因為給人如此的感覺,多喜子才會那麼希望自己被需要吧。多喜子用什麼理由來說服七星士?不是用她自己本身條件,而是用外在的目標:改變這個國家。而人生在世,靠外在的理想本來就危險,所以只要七星士們一說「用自己的力量就夠了」的時候,多喜子才會因為虛無感而剎時回到現實世界中。不過,多喜子也是小瞧自己了,因為人與人本來就不該互相依賴,當多喜子純粹只因為思念七星士們(而不是為了「責任」或是想向玄武許願)而回到四神世界時,她就已經完全成熟了。七星士們又何嘗只是把多喜子當成「能為他們改變國家的人」而已?因此我想,當多喜子回到現實中會有被玄武吃掉的生理反應,不是因為她沒有像美朱那樣有戰勝神獸的「堅強的心」,而是因為她本來就知道自己會死,而且她又不像美朱那樣有先例可以參考,所以才根本沒有反抗被吃掉吧。



另外玄武篇還有些其他不同的設定,像是太一君太介入玄武的故事了。一開始來接多喜子還算正常,但為什麼還告訴多喜子危險將至呢?因為虛宿不足以保護多喜子嗎?還有給的那條龍,未免太方便了吧!直接把眾人從危險中帶走,還負責帶所有人直接到七星的所在地......因為北甲國太大嗎?還是因為他們的對手太利害了?

真的是太利害了,朱雀七星一出動,唯青龍七星(或說心宿)能與之抗衡;那為什麼俱東國才派出兩個武官和軍隊,就可以把玄武七星弄得那麼狼狽呢?紫義和緋鉛也太強了點,但終究還是玄武篇的基本設定就是玄武七星的內鬥吧!俱東的「永遠的壞人」角色也真是可憐,在這種國家中心成長的心宿,難怪有壓倒朱雀七星的力量。



因為是接著夢天看玄武部的,所以對玄武的畫風很敏感。渡瀨基本上不會畫那種只是換了個髮型的人,她的每個人的臉型、鼻子與眼睛都是不一樣的。嗯......不過身材、眉毛和腳踝有待加強。關於多喜子,一些閉上眼睛的臉,還有往上看的側臉都一再讓我想到色列斯。還有啊,多喜子也未免太矮了一點吧!女宿把她整個人抱起來的鏡頭,簡直就像在抱小孩子嘛!

其實渡瀨的畫,覺得最精采的還是服裝。有時幾乎因為看到那服飾與動態就興起買它的念頭!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通鑑7-1 永貞革新 憲宗即位 (2/2)

(續)




 


五、公侯子孫 自有職責 書畫音樂 難堪大任


李師古是淄青(平盧)節度使,位置在地圖(D,4-5)。他在病重要選人接替,看來看去只有他的異母弟李師道最適合。可是他不喜歡李師道親近畫畫和音樂的行為,說:「師道為公侯子孫,不務訓兵理人,事習小人賤事以為己能,果堪為帥乎?幸諸圖審之。


【藝術是小人賤事嗎?】


當然不是。藝術家一定要有冷靜的頭腦和善感的心,所創造出來的藝術才有意境、才會動人。親近藝術能夠修養心靈並陶冶品格,是一般知識教育無法做到的。李師古正因為太過用心於現實庶務上,才會不知道藝術能對人有如此的提升作用。


 


六、李錡不奉朝命 識者知其必敗 株連及於家廟 大臣力言不可


夏蜀被平定後,各藩鎮多危懼而請求入朝,鎮海節度使F,5李錡也是其中之一。可是當朝廷許行後,李錡又不願動身,朝廷下詔徵之,他就真的謀反了。李錡的行為連最親近的人都不看好,最後當然失敗。


【李錡為什麼不入朝?】


當時一定有個人心惶惶而大家都想入朝表態的風氣,李錡只是跟著照做而已,他其實沒有上朝的本錢,因為他在當地過著奢華的生活,表現不好;朝中對他點名也是看準了這點。李錡就算謀反也成不了大事,一下就被平定。有人向憲宗致賀,憲宗覺得不值一提;當時人也知道這是小事,所以才不願牽連到李錡的家族和祖上。


 


七、為治之要何先 先正其心 所行之事何重 輕賦聽諫


憲宗問裴垍:「為理之要何先?(唐人為了避高宗李治的諱,改「治」為「理」。)對曰:「先正其心。」這話說得實在漂亮,實在空洞。心是什麼意思?至少裴垍想說的是什麼意思?他自己沒講,但可以從接下來的記載來推想。


下面接的是收稅問題,人民被抽很重的稅,生活非常辛苦。因此裴垍想說的應該是「要想到百姓的實際感覺」。統治者當然應該照顧百姓,可是百姓要的究竟是什麼?統治者該試著去想像。晉惠帝說「何不食肉靡?」難道是因為他無意照顧百姓嗎?他只是實在離百姓的生活太遠了。


 


八、諸道進奉 欲止還迎


憲宗下了一道禁進奉的命令,可是人家真的送來了,他又照常收下。范祖禹寫了考異,考憲宗到底有沒有收禮,結論是的確收了。這個故事反應了一種人情,覺得雖然別人做了不好的事,但若為自己而做的,或是自己在其中受了什麼益處,就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太宗、玄宗、憲宗是唐朝的三個在位前期為明君的皇帝,但到了後期,私心與貪欲還是全都跑出來。


 


九、敵情複雜 需仔細分疏 興師勞費 殊未可輕議


成德節度使C,3王士貞死後,王承宗想要接任。可是憲宗不想讓藩鎮們自己世襲,想從中央派人去當,若成德軍不服,就出兵攻打。裴垍說:「以前答應讓李師道接李師古的位置,現在要用什麼理由拒絕王承宗呢?」李絳說:「照道理來說,河北該由中央直接控制,所以節度使該由中央指派。可是實際上成德節度使的世襲習慣已將近40年,要改變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而且周圍的節度使們也都有這個習慣,他們都會支援成德。也許成德不會明著拒絕中央派去的人,但是他們會在暗中弄鬼讓人待不下去;如果再派新人,他們又會向新人邀功,結果這新人還是起不了作用。再說,如果他們真的拒絕了,朝廷丟得了這個臉嗎?丟不了就得出兵,出兵的代價更大。」


注意李絳的論述方式,他假設多層的狀況,然後逐條分析。另外記得我們看到的只是歷史記錄,李絳真正想到的情況一定不只如此。


宦官吐突承璀是左軍中真正掌權的人,也是皇帝旁的親信。李拭上奏請求讓吐突承璀出兵,憲宗將他的奏書拿給眾人看,說李拭想迎逢,以後不要用他。胡三省在後面潑憲宗的冷水:「然帝知李拭之迎逢,而卒將承璀,何邪!


【憲宗是個怎樣的皇帝?】


胡三省認為,憲宗表面上看起來很英明,實際上又不怎麼英明。看到有人要逢迎阿諛立刻拒絕,但在大事上到底該派哪個將領,他還是不知道。


 


十、諂諛奉承 拒之不易 忠言在耳 決斷於心


吐突承璀為了奉承皇帝而修了一個功德碑,還在周圍建了漂亮的廟。選誰在上面寫文章呢?憲宗找了大家最佩服的李絳。李絳說,只有秦始皇曾經立碑講自己有多了不起。憲宗一聽懂了,要吐突承璀把碑給拉倒。


憲宗真的不是個昏庸的帝王,在清楚明白的選擇中,還是能選對的。


 


十一、不負故人 肯負國乎


京兆尹楊憑(字臨賀)因貪污潛侈遭遠貶,唯從前他提拔的徐晦去送行。徐晦的朋友權德輿欣賞徐晦的行為,常在別人面前稱讚他,沒多久徐晦就被升為監察御史。徐晦向推薦者李夷簡道謝,不明白兩人素昧平生,李夷簡怎麼會推薦他。李夷簡說:「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乎?


這是在歷史裡的小人物,他們不是市井小民的那種小人物,而是被記載下來,但是與重大歷史事件無關的人物。這樣一個小故事中,包含著人世間的大道理。這個大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當別人於我有恩時,應該在適當的時後表達應有的回報。(利歌:老師說的是:「如果別人對我有恩,應該在適當的時後,做應該做的事。」這樣說就不對了,因為如果是應該做的事,不管別人於我有無恩情,都應去做。)


 


十二、處事定計 理需順 體無損 發兵討逆 謀需深 今未可


憲宗問他的翰林學士們:「讓王承宗為成德留侯,條件是要他把德、隸兩州割出來,另外還要讓他跟李師道一樣繳二稅,這樣如何?」李絳說:「兩州屬於成德已經很久了,突然要他分出來不太容易,而且旁邊的藩鎮也會擔心自己將來也被割地而相互勾結,所以還是再考慮一下比較好。繳兩稅不可以明著要求,應該讓派去弔喪的使者跟王承宗暗示,不跟他講是出於陛下的意思,這樣失敗了也不傷面子。」主政者有個想法,下面的謀士必需為他分析,何者能做、何者不能,能做的事情該用什麼步驟和方法進行。


憲宗又問幽州C,4和魏博D,3節度使的接任問題,李絳說:「群臣看到陛下平定劉闢和李錡的過程非常輕鬆就一直鼓譟著陛下動兵,劉李兩人的地理位置與其他節度使都沒有來往,本身力量又弱,所以才會被輕易平定。河北藩鎮長久以來一直維持成一個緊密連繫的力量,所以動他們其中任何一個,其他人都不會冷眼旁觀。控制河北是長遠之計,應該謹慎處理。」


陸象山的二弟子袁燮在家中教尚書,長子做的筆記成為《絜齋家塾書抄》。他教學時喜歡把三代拿來跟後世做對比。在講後代的勸戒時,被他拿來舉最多例子的人就是李絳,可見李絳每次說事情該怎麼思考、安排、處理……等等都給袁燮很深刻的印象。


 


十三、河北藩鎮 結成一體 朝廷處置 插手不易



 


十四、宦官統軍 騰笑四方 白李上奏 極言害政


宦官當監軍沒什麼大不了,宦官要統軍大家就受不了了(即第九章的吐突承璀)。白居易的上奏說:「這是從來都沒有的事,如果今天開了先例,就要負歷史責任,將來人會對此細細審查。」但對於用宦官到底對不對,或是這個被派去的宦官能力等等實際問題,白居易一句都沒說,他用的是一種間接又嚴厲的方式。李絳舉宦官驕橫的事例,憲宗不聽,於是李絳又說:「此屬大抵不知仁義,不分枉直,惟利是嗜。……能用傾巧之智,構成疑似之端……」意思就是,宦官的確是有能力,但是他們缺少了士人絕對不能缺少的原則。這是當時人對宦官的基本看法,也是對士人的基本要求。


 


十五、        譚忠遊走 河北藩鎮 說士之風 乃心唐室


十六、        從史性貪 必可取之 李絳論事 首重大體



 


十七、        零金碎玉


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李絳說了一句很好的話:「憂先於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於事。


李吉甫與李絳不合,李吉甫善逢迎上意,李絳耿直,所以兩人常常在朝廷上爭吵。憲宗比較欣賞李絳,所以李吉甫也沒占到什麼便宜,不過這兩人就是不合了。


船山問,兩個大臣有不同的意見,老是在朝廷上爭吵好嗎?他覺得不好,如果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離開就是了。事情能被爭論不休,一定是解決的條件還沒滿足,各執一端而相互攻擊,就是朋黨之禍的來源。


最後他說,李吉甫雖然不怎麼好,不過他的兒子李德裕表現得還不錯。

通鑑7-1 永貞革新 憲宗即位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16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壹、永貞革新 憲宗即位


l          推薦書1:《下一個榮景》 保羅‧克魯曼 時報出版


這兩天最大的事情是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歐巴馬會當選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過去八年間共和黨的執政失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華爾街的金融海嘯。金融海嘯的發生原因讓很多人關心,事實上也應該關心,因為它是一件大事。了解現在這個世界,最應該了解的國家是美國,但了解美國不能只看現在的美國,而要看現在的美國是怎樣形成的。


本書從19世紀末的美國開始講起,作者認為那個時後美國有兩股政治力量、態度與做法在相互競爭,直到本書寫成時依然如此,就是自由與保守。本書的英文原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心」,也是書中末章的章名。自由主義是民主黨,特別以1933年小羅斯福的新政為指標,建立了美國的中產階級社會。共和黨反對福利國家,只照顧菁英份子。艾森豪雖然是共和黨,但繼承小羅斯福的新政;尼克森也是如此。真正出現問題是在90年代後期,那時保守主義發展得很快,他們藉著操弄種族主義得到南方白人的支持;另外用愛國主義、反共的手段贏得了幾次大選:20002004的總統大選,和2002的參議員大選。從此財富開始落入極少數人的手中,一般人民的生活明顯下降,中產階級大受危險;所以2006年的參議員選舉民主黨才會大勝,今年民主黨的勝利也不是突然的事情。(利歌:這樣聽起來好簡單,好像民主黨就是好人,共和黨就是壞蛋。)


今日的美國仍然是一個不平等的國家。在這個社會,貪婪不受到譴責,也沒有一個道德理念,所以作者力求社會平等。要保證民主正常發展,他建議從健保做起。他說健保要花很多錢,錢從哪來?從把布希政府要減的稅再拉起來,歐巴馬的政見中也有加稅這一項:年薪25萬美金以上的人要加稅。當然這種意見與很多人對於「公平」的概念有所抵觸,但對於一個要照顧弱勢的福利國家來說,也是一種追求平等的作法。


作者的寫作方式講究證據與比較,強調資料來源,與歷史的寫法相似。看這本書跟看史書很像,看從1920年代至今的發展過程。雖然是以經濟為主題,但是社會與政治的影響更大。


推薦者極為稱讚克魯曼的文筆,也許這正是他能在紐約時報寫專欄的一個重要原因。克魯曼得到諾貝爾獎的文章是他在30幾年前發表的有關國際貿易的論文。在目前這個時代,一個相信「經濟自有規律,國家不應該介入」的理論的人已經不可能得到諾貝爾獎了;現在的論點是「國家要在適當的時後要扮演重要角色」較佔上風。政府對大多數的人有照顧的責任,對於社會上不平等的事情,政府應該有對應手段。像「黃金降落傘」這種看法,在今日來說只有荒唐一詞足以形容之。所謂黃金降落傘,是指美國一些房地產大公司破產後,他們的CEO竟然可以按當初的契約拿到千萬美金的退休金。


為什麼這樣不合理的事情會發生?克魯曼有一句好玩的話,他說:「當今世上有兩項毒品氾濫成災,一是中國製造的奶製品,一是華爾街製造的金融商品。」有一些經濟學家在很久以前就對目前主流經濟觀造成的金融海嘯提出建言與批評,比方說本書作者和推薦書2的作者。


 


l          推薦書2:《揭開皇后的面紗》 高伯瑞 天下文化


克魯曼的書中提到很多次這位作者的名字,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這本書,它是作者一生43本著作中的最後一本,書中每一句話都是他一生思想的結晶。作者在二戰後開始在美國政府中擔任重要工作,隨著年歲增加而陸續得到榮譽與獎章。施建生為本書寫的推薦序中說:「高伯瑞基本上仍應視為以教學為專業的經濟學家。」作者在2000年得到自由勳章時,南方朔寫:「當年的《富比士》雜誌甚至惡意攻擊這是『終身推銷無知獎』。」為什麼他們看不太起這個人呢?也許是因為他不太懂數學,也不用圖表,尤其是對當前經濟學中最流行的東西都不太重視,他強調政治、社會以及人性。


本書寫成時間在2003年,作者則於三年後以96歲高齡過世,他看到了很多問題(統稱「無罪的詐欺」)。例一:管理者怎麼可以變成所有者?同時擁有這兩個身份的人,就會訂出不合理的薪制。例二:人們在賣「未來」,人不可能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是卻可以用未來的利息請到人才。(找不到在書中何處。)例三:從前是公部門介入私部門,像是在經濟大蕭條時政府採取一些措施,今天卻是私部門介入公部門,如財閥,或是更可怕的軍火商。


本書雖然小,但提供我們另一個看世界的觀點,它的作者擔任過杜魯門和柯林頓的經濟顧問,也做過美國駐印度大使。在林博文筆下,跟克魯曼一樣都是「愛管閒事的人」。想要了解現在這個世界所發生的重要事情,應該看一些能讓我們有深度認知的書,這本書就是其中之一。


前幾天電視上說,對於美國的金融危機,三個諾貝爾獎得主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其中兩位認為現在已經跌到谷底,之後只有向上爬升一途;另外一位則不認為如此,因為房市與消費力都沒有提升,這位學者就是上期課程最後一本推薦書的作者。


 


l          上課筆記


一、順宗失音 頗依二王 二王闒耳 頗除弊事


二、王叔文結黨營私 群情疑懼 太子純當國即位 重歸舊轍


在順宗因病不能理事的時後,二王(王伾、王叔文)和八司馬發動了永貞改革。永貞改革可能是好的理由有三:1.八司馬中有兩位在後世頗有盛名的人物:柳宗元、劉禹錫。2.改革的過程中,的確有一些從德宗末年以來的積弊被清楚了。3.永貞改革的目標是要從宦官手中奪回軍權。


然而永貞改革失敗,以太子登基為後來的憲宗、二王八司馬被貶逐作結。王船山對永貞改革及二王的總評如下:


二王在後世的名聲很差。他們在世時,順宗憲宗、宰相賈耽、鄭珣瑜和大多數官員都瞧不起他們。二王所以有如此惡名,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態度過於狂妄。而且二王所以得勢,是因為走宦官和後宮的內線。船山把史上走內線得權的人一一點名批評(其中包括司馬光),認為這種方法很不可取。不過二王平定德宗末年的局面也算有小功,而且並沒有像歷來權臣一樣有架空皇帝的野心,所以他們不是壞,只是太瞧得起自己了。


通鑑記載二王的行為時說他們「謀議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獎……僴然自得,謂天下無人;榮辱進退,生於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叔文雖判兩吏,不以簿書為意,日也與其黨屏人竊語,人莫測其所為。」船山說,要有所作為的人,心中要有一個定見,對所行之事應有充分了解。為人做事當坦坦蕩蕩,不要疑神疑鬼的讓別人不安。


 


三、帝王之道 勤勞乎 無為乎 君臣之責 推誠也 竭忠也


憲宗問宰相垂拱而治和勤勞庶務這兩種態度該如何取捨,杜黃裳答為君之道有三:任賢、公正與信任。在任賢這部份,杜說:「明主勞於求人而逸於任人。」帝王若對小事還事必躬親,只會事倍功半。


【賢人在哪?】


杜黃裳的話是一個通則,在每個時代都適用,統治者多半也知道這點,真正令人煩惱的其實是人才的選拔與培育。賢人是明白道理且有辦事能力的人,要明白道理,應該閱讀所有被稱之為經典的書籍,這些經典經過時間的考驗,一定是其中有值得令人一讀再讀的道理之處。


讀純粹的思想經典是了解為人處事的原則,而真正要學處理事情的步驟,還是看歷史最為直接,因為史書就是古人面對問題時的記錄。可是,為什麼今天發生了這麼大的金融問題時,沒有一個史家出來說話呢?答A:其實讀歷史沒用。答B:因為今天的歷史教育不以教人處理問題為目的。正解當然是B,其實當今所有的學科都有技術化、專業化的傾向,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了。


 


四、振舉綱紀 制裁藩鎮 請自蜀始 勇略過人 負有全責 崇文有功


韋皋擔任西川節度使21年來,將搜刮人民得來的錢財一部分送往朝中打好人際關係,另一部份分送給手下將軍士卒,因此他在朝廷中有好的名聲,在地方又有強大勢力,唯一只苦了百姓。朝中若派刺使巡查,他就把刺史留住,不讓實際情況傳出。


劉闢在韋皋死後被任命為新的節度使,後來又請求朝廷讓他管轄更多領地,當要求被搏回後,劉闢自己出兵攻打想要的地區。憲宗想出兵討伐劉闢,但不敢輕易用兵,議者也認為蜀地難攻而阻止。唯杜黃裳認為出兵可得勝,因為劉闢只是個狂人;征討人選應派出神策軍使高崇文,並將所有軍權交付之;憲宗同意了。


杜黃裳推薦高崇文給憲宗、憲宗當眾拜高崇文為將的整個記載氣氛,跟史記中蕭何、韓信與劉邦的故事很相似,不過胡三省提醒說:「高崇文雖不足以望韓信,而亦能動時人之驚者,所居之地然也。」韓信可不只是個善用兵的人,從他能為劉邦分析天下局勢這點可明白,韓信的眼光也是世間少有,高崇文輸他是輸在這點。而高崇文在將兵能力上,記載說他「屯長武城,練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時受詔,辰時即行,器械糗糧,一無所闕。」「入成都,屯於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驚,珍貨山積,秋毫不犯。」一個優秀軍隊應有的準備、訓練與紀律,高崇文全都做到了。


這段的讀通鑑論說時代已經變得不一樣了,過去安史培養出的河北藩鎮們都非常勇猛剽悍,唐朝幾乎拼盡全力才擋住他們,可是他們的下一代沒有經過戰火洗練,過得是嬌生慣養的生活,所以戰力不如從前。西川的劉闢和浙西的李錡本來就不是有能力的人,因此打敗他們並不代表自己很強,李絳所以阻止李吉甫趁勢進攻河北,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於第十二章詳述)


天下大勢在變,敵方在變,我方亦是,在其中選擇最有利的時機做最有效的事,應該仔細判斷。雖然船山沒有在此處說明如何判斷,但認清自己身處的環境、位置和各方高下,還是至今不衰的生存法則。


 


(續)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日記

唉,要動手寫文章真是......難?累?煩?靜不下心,也靜不下身。在敏隆的休息室寫字倒是令人心曠神宜,但若把那搬至家來,也未必會寫。寫字和打字哪個能更快得傳達出我的心情?現在似乎是後者佔了上風,因為疲憊度會降低。

我一天有大半的時間都坐在這兒,卻很少打字。因為誘惑太多?我其實沒打算坐這麼久,也不知道坐了這麼久,更不知道在這麼久的時間中做了什麼,只知道,只要一坐在這兒,時間就會打發得特別快,也許我是因為這點才刻意開電腦的吧!想假裝自己很忙,所以才有藉口說沒時間做那些應該做的事。



剛上南方朔的課,這節講的是《荻島靜夫日記》。曾經借回來過,但內容幾乎大概完全沒看,也許只看了前言,因為這本書實在引不起我去翻它的興趣。南說來說去,也只說可以從裡面看到當時這個兵如何生活、做了什麼事、吃了什麼東西等等,是啦!我知道啊,它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它可不是「文學」哩!它再怎樣都只是看得好玩而已,因為它被寫出來本來就不是為了什麼。

我可不是在罵這本書或是批評它,因為我知道史料就是這麼一回事,不過......看了這本書,應該說,聽完這堂課,我想我已經明白為什麼我不寫日記了。

因為沒有「意義」。

舉例來說,我討厭看電視,但三天兩頭就會不得已被逼著看到一些電視或報紙的片斷,每次都令我火大,火大這些東西為什麼一直要用各種管道擠進我的眼耳。但是,我難道要在我的日記上三天兩頭就寫上一句「今天又看到新聞了,真令人火大」嗎?不應該這樣的,我不希望我的文字這麼氾濫,如果真要寫,我會寫一篇名為「電視」或「媒體」的短文,然後申論說我很討厭它,因為如何如何,而我希望它是如何,為什麼它不是如何呢?因為它如何如何。這才是一篇我的文章。每天寫「我討厭某某」或「今天很高興」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其實每天發生的事都差不多,如果日記只是記錄而沒有反省與統合整理的話,寫再多都不會成長。

相較之下,下週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就是文學了,雖然我並沒有看完它,但那是我自己的問題。張喜歡反應出整個時代特色和氣氛的書,這本書就是,還有《甲骨文》、《伊斯坦堡》都是同類作品。他也推薦《到芬蘭車站》,但那本書給我的印象等於是零……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邊看邊想吧!「看書」其實不算難事,只要有耐心一個字一個字看下去,總有看完的時後;但「讀書」……除非作者有意告訴你他要說的主題是什麼,不然平白地「看」下去,只看得見「字詞」,而「讀」不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