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通鑑7-3 牛李黨爭 甘露之變 (2/2)

(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四、敬宗嬉戲 小人橫加毒手 文宗求治 天下想望清明


敬宗玩到最後被宦官給殺了,也可能是覺得皇帝太不像話而策動的一個行動,不過到底要讓誰接著當皇帝,宦官也有自己的派系鬥爭。因事起倉促,樞密使王守澄請翰林學士韋處厚想辦法安定局面,韋處厚說:「第一要找出弒上的兇手並昭告天下,第二群臣應推舉出新帝,第三以太皇太后令冊命即皇帝位。」於是秩序恢復,文宗即位。


文宗是個很不錯的年輕人,他知道朝中有些不好的慣例,也了解天下望清明,因此想有一番改革。可是為什麼到後來幾乎看不出成效呢?也許只能說,大環境已經沒有簡單到只要有一個心地好的皇帝上位就可挽回了吧!


 


五、宦官驕橫 威權出人主之名 劉蕡極言 禍害在社稷之危


史上對宦官專權批評的人,應該都不會忘記本章這篇劉蕡之言。可以成為名文的原因有三:此文深刻而沉痛,又從制度與歷史面上講宦官掌權之弊,且文章即使被切成一段段,動人的力量依然無損。


 


六、柳公作為 邊帥典範 沙陀驍勇 酋長有威


從前回人來進貢互市時都有嚴兵在旁監督,當柳公綽成為河東節度使時只派一人去迎接慰勞,並且打開大門接受謁見。沙陀向來以驃悍知名,柳公綽因此任命他們的酋長朱邪執宜為陰山都督,讓他們防衛北邊。柳公綽設宴款待之,「執宜神彩嚴整,進退有禮。」可見這位酋長不只是粗獷善戰的遊牧領袖而已,所以柳公綽跟繚佐說:「執宜外嚴而內寬,言徐而理當。福祿人也。」這是很高的評價,並且比起外表的威儀,更多了進一步的了解。朱邪執宜母親妻子進見時,柳公綽也讓自己的夫人出來與她們一起飲酒,可見他們已建立起私人的交情。這段讓人想起倒給親人喝的「第三杯茶」;第一杯給陌生人,第二杯給客人,倒到第三杯,表示把來者當親人看待。看這段除了看到有內含的朱邪執宜外,也別忘了看出這些的柳公綽本人。


後面一段是為李絳報仇的事,與本章無關,基於對李絳的欣賞,錄以念之。


 


七、李德裕駐節西川 訪老將防禦南詔


李德裕是這個時代少見的傑出人物,看看他被任命為西川節度使後是怎麼做事的:西川的南邊是南詔,東為吐蕃,是一個壓力很重的地方。他到了之後對當地進行調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又訪大小山川、城邑、道路;未滿一月,已對當地瞭如指掌。接著他上書解釋朝廷以為此地不需要重兵防守是多大的誤解,因為西川雖無幾條大路,小路卻無數,所以軍隊不可能擇點而防之。原有的鎮兵庶兵皆有問題,該如何提升軍人素質,他都做了詳細規劃。最後他說,如果朝臣提出不同的建議而被採用,請留下建言記錄以備事後負責。


讀者若希望將歷史視為一門有用的學問,在此處就該從李德裕身上學習。他要了解當地,若非自己在上面盯著,手下會盡力去找人嗎?當他了解當地情況的時候,手下一定也有了本事。對於反對意見該如何反搏,意見不被採納時又該怎麼辦,還有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意見講得清楚明白,讓長官信服。


 


八、僧孺姑息 溫公批評


牛僧孺不收紅包,所以穆宗對他很欣賞。盧龍節度使被人趕走,趕他的人要朝廷任命自己接任,牛僧孺說:「那個地方自安史之亂後就一直無法控制,如果他想要就給他吧,只要能替中央擋住外族就好了。」文宗從之。(敬、文、武三宗均為穆宗之子。穆宗在位四年,敬宗僅有二年。)


司馬光說,整個社會有一個結構,有人破壞一定要嚴加處理,否則將來會產生更大的問題。這是司馬光來自象術系統的世界觀。


 


九、維州事件 驚心動魄 牛李立場 判然有別


李德裕到西川後,發現維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據點,因此想辦法讓佔有維州的吐蕃守將叛變,然後讓這位叛將上京領賞。然而在朝中的牛僧孺以不願破壞與吐蕃之間的信任為由,要李德裕把維州還給吐蕃,叛兵也一併送回。吐蕃軍就在邊界上用極殘酷的手段把這些叛軍殺死,一旁的唐軍淚流滿面。


十二年後,李德裕追論維州事件,說吐蕃當初能拿下維州,是派了一名女子嫁給守城的人,待二十年後兒子長大,令他們將城門打開,吐蕃軍才因此進城的。李德裕有多麼想要拿下維州?他給維州守將多大的承諾才令他們投降?當他執行歸還的任務時有多麼羞愧與憤怒?又他眼睜睜地看著相信他的吐蕃軍被虐殺時的心情如何?吐蕃與李德裕對維州的用心,唯有「驚心動魄」足以形容之。


 


老師在學校上課時有位同學在考卷上對維州事件中的開門兒子發表了議論,論其何以開門,又開門前後的處境如何,最後他以「利用完就丟棄,這是工具的宿命,卻也是工具的悲哀吧!」我想到的是李德裕的心情,一開始我以為他只在乎軍事重地維州,讀追論時才發現他對吐蕃降將的愧疚。雖然不知道李德裕有沒有待吐蕃以真心,但吐蕃一定是相信李德裕才會投降的,李德裕卻必須執行朝廷命令,親口打破這信任。我常常想,為什麼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人追求各種權力?為什麼會有牛李黨爭?或為什麼史上有那麼多黨爭?不應該簡單視之為貪慾作祟,對自己不能做決定的無力感不也是一因嗎?我們從後世總是很簡單地分類各派之偏頗是非,殊不知只有有理想的人才有支撐得起強大的意志力,而理想又背負著多大的沉痛。


 


司馬光贊同牛僧孺的「誠信說」,批評道:「德裕所言者利也,僧孺所言者義也」。然而船山可把司馬光罵慘了,說如果牛僧孺講的真是義的話,周公就不必攘夷迪、孔子也不必做春秋了。


船山說,誠信對於做人或治國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吐蕃自己對中國有誠信可言嗎?牛僧孺說的「如果我們拿下維州,吐蕃就會來攻打京城」根本就是在嚇唬國君,怎麼稱的上戰略分析?維州絕不是一個捨之無損的簡單地方,它對唐朝的西方國防非常重要,所以吐蕃和歷來唐將才為它投注這麼多心血。牛僧孺想打擊李德裕,司馬光想打擊王安石對西河的用兵,所以才會這麼說;他們不過是假「義」、「信」之名隱其私心罷了。


 


十、阻之何如助之 允之必須行之


西川號為「宰相迴旋之地」,所以牛僧孺當初把李德裕派往西川應該不是對他有惡意的,現在李德裕果然被調回中央。然而牛黨的李宗閔始終害怕有能力的李德裕會取代自己,他的屬下杜悰想緩和這層隔閡,於是建議推薦李德裕為御史大夫。杜悰向李宗閔再三確認後便向李德裕說這個好消息,李德裕當然非常高興。可是此事還是在李宗閔與楊虞卿的謀劃中撤消了。胡三省把牛李兩人各打一板:「牛僧孺患失之心重,李德裕進取之心銳」。


當時朋黨在朝廷大為流行,楊虞卿等人可以「上干執政,下撓有司,為士人求官及科第,無不如志」。注意其中有「科第」這一項,可知唐代科舉絕不像制度上所寫的那樣光明正大,白居易的詩所以能在被著作郎顧況賞識後就榮登金榜,以及白居易需要把自己的文章往各大官員處呈送,不都證明了這點嗎?


﹝註﹞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當文宗與李德裕論及朋黨之事時,李德裕把他不喜歡的人都排擠掉,又建立起自己的朋黨。胡三省說:「昔人有評牛、李事者,謂德裕以燕伐燕,有味乎其言也。」這個「味」字用得真好。


 


十一、鄭注因宦官晉身 文宗飲其藥有騐


十二、李仲言 文宗何以為奇士 李德裕 力陳不可重用


鄭注沒有外表,可他「巧譎傾諂,善揣人意」,而且還懂醫術,把李愬的病給治好了。監軍王守澄看不慣鄭注借李愬之寵作威作福,向李愬提醒,可李愬說鄭注是奇才。王守澄自己與鄭注一說話,也忍不住有相見恨晚之嘆,而且王守澄不過是其中一例。鄭注的品德極差,但能在最短的時間中判斷來者最想聽的是什麼話,所以沒人奈何得了。


鄭注一看到李訓就很高興,因為李訓有他缺少的外表,又擅於文辭。兩人連為一氣後,連牛李兩黨的人都被趕走;不過正因為如此,一旦他們失勢要誅連時,牛李才都沒事。


 


十三、去河北賊易 去朝廷朋黨難


司馬光說,人有兩種,一種叫君子一種叫小人,皇帝要用君子不要用小人……還真是容易!船山說,在那個複雜的政局中,誰是哪一黨、誰跟誰有關係都分不清楚,何況是君子小人之別?何況把事情搞砸的往往是所謂的君子,因為君子自命清高就亂批評別人,把小人急得非要把天下搗毀不可。


 


十四、        請誅宦官 事敗反為所制 托言甘露 變起遂改大禍


甘露之變後,兩位宰相李石、鄭覃為宦官做事,因此大家都說他們也都不好,船山問:難道因為局面艱難混亂,政事就可以不再處理了嗎?在宦官手下做事是多麼危險的事,隨時都有身家性命之慮,此二人把局面穩定、讓朝政繼續運轉,應該給予稱讚的。


 


十五、        可比前代 亡國之君 受制家奴 泣下沾襟


十六、        宦官固權寵之術


十七、        惟把書卷 知用兵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