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豫‧鄭州、洛陽
726筆
從火車窗外看出去的山都在很遠的地方,而且在臺灣,起伏山巒的層數大概都只有一兩層,而在大陸幾乎都是三四層……樹的顏色平均下來比臺灣稍淡點,而且也沒見到太多土石流痕跡。比較特別的是一些小小圓圓的樹,如果火車開近些,就可以看到一球球的山線……有些地方是岩石山,卻沒有甘肅那樣冷硬的感覺。
530筆
四點多達鄭州,四點半買到七點往洛陽的車票,沒有到離易家最近的洛陽東站。
車站廣場是個三面廣場,一面馬路。那三面的店面都是24小時營業的食店,不過也有超市、酒店、網吧。廣場上有許多拉客的中年婦女,其中包括「美麗小姐」服務。天再亮接就去找公車站,去鄭州市博物館或河南省博物館,然後去一個遺址,鄭州商城、殷墟王陵或殷墟宮殿都可以。
9:00離商城遺址
11:40河南省博物館內,聽完古樂表演,買了罐芬達(沮喪的時候還是吃些熟悉的東西比較好),把餅乾吃完。
好累,也許是到聽完音樂之前沒有得到滿足的奔波,也許是因為看到許多東西而起了找紀念品區的瞬間在心裡赫然響起的冷嘲:買回去能放哪?還不是得丟了!
這是出來後第二次想起這事。今天也許真的不太順心,不過卻沒能想家,根本沒有這樣的地方啊。
4:30離博物館
6:30達火車站
9:00達洛陽
615筆725修(又是一個月呀…)
「豫」是河南省的簡稱,這個字在《易》是快樂愉悅的意義,而就象形字意來說是一個人牽著一頭象在走。最可感受到這些省名簡稱的地方就是車排號碼,所以也可以說,河南的路上到處都是大象!這是當地一個博物館員對外地遊客說的笑話。
鄭州的公交車在六點半始發,它們的站名設計比較特別,幾乎全以路口為單位,但站牌設計乍看下卻看不出這點。比方如在台北,A路上有1、2、3、4個路口站,那站名就是A1路口、A2路口、A3路口、A4路口,站牌上列的各站站名也會這樣寫;大陸其它城市──甚至是同為河南的洛陽──也是如此,可河南省會的鄭州公車站排上會寫成1│2│3│4,然後在這四站下畫一個扁方框,框內寫著「A」,所以鄭州的公車站牌是得縱橫著看的。如果對街道路熟悉的話,這也不外乎是一個有趣的設計啦,因為鄭州公車的每一條路線從頭到尾的幹線也不出五站,基本上不怎麼轉彎的。
大陸的公交車以台北的標準來說都算「陳舊」了,雖然不髒也不會排黑煙(說不定還是油電車),但開起來零零落落的聲音、司機普遍不佳的駕駛技術、需要大動作搖動的排檔桿、有時間痕跡的窗戶,還有在後門地上一個用固定鐵條圈住的垃圾桶就讓我這麼覺得了。另外,雖然都聽說有空調的票價是2元、無空調的1元,但我在同一個城市搭公交車的票價都相同,無論有無空調。
在這裡的公交車上再次聽到了臺灣的歌,上回在火車上也有聽到,之後又聽到了幾次。大概是校園民歌時期以及再早一些的,沒有五月天以降,自然也沒有流行音樂和外文歌。
早上九點我離開商城遺址公園。這個遺址真是讓我超─級─失─望,或許是又失望又錯愕吧,前者是「怎麼只有這樣」,後者是「居然就讓它這樣」。唉,它就是個約二到三層樓高的夯土地基,還看得到泥土年代層,但他們就只是圈個圍欄,不是擋人,只是將它與公園樹木分開。遺蹟可以直接踩著別人踩出來的階梯跳上去,有些陡。這公園除了前面一小塊廣場就只有遺址兩邊的走道而已,是我在大陸看到最小的公園……啊啊,怎麼就這樣把遺址晾著呢?這樣任這泥土露天地風吹雨淋,還不如別發掘呢!
回來後上網仔細查了才知道,在鄭州像這樣的商城遺址(正確名稱是商「代」遺址)多得是,只有一處開闢成「遺趾博物館」,看照片也算是有模有樣的,也許以後會再去吧。
河南省博物館的外貌總算讓我鬆了口氣。不用門票,售票亭的服務人員給了我一張電磁卡,像是早期的捷運票卡一般,進館通過閘門進入,出館收回。我為這張卡和博物館一同拍了照,是我唯一一次拍下的票照,讓我回來後記得為什麼少了一張入場券。
四點半離開博物館,回到那遺址所在的東風路,雖然有個完全不受重視的遺址在那,這條兩線道的路卻很是熱鬧,兩旁的樹枝幾乎可以碰到。遺址附近還有一間城隍廟,廟本身維護得還可以,兩旁的巷子就很是破落了,只是小販與當地行人都對塌垮的水泥牆、崩壞的人行道、路樹分隔磚視而不見,我想這也是大陸城市再怎麼有消費力也總給人落後或不乾淨感覺的原因吧?
彎進一條有幾個攤販的淺巷子買了一個雞肉夾膜,是今天第一個吃的非乾糧食物。仔細想想,我在大陸吃的東西其實很少,往往一天吃的所有固體食物都不及在臺灣的一餐;倒不是嫌他們髒(是髒,但臺灣的夜市路邊攤我也一般不吃的),只是我對新食物(尤其是不確定食材和作法而只知其名的)接受度不高,也許心理關係也控制著饑餓感吧。
夾膜是像刈包那樣的食物,只是皮只有光餅大小,也比光餅稍軟。裡面夾的肉是碎的,還有火腿和一些鹹菜之類的東西,味道很重也有些辣。在一家稍大的雜貨店──就規模來說算超市──買了一袋牛奶和在火車上看了很久卻始終沒下手的火腿腸,回到火車站搭車去洛陽了。
到洛陽才九點,可車站的漆黑程度像是十點。每出一個火車站,第一個難題永遠都是找公車站,雖說我總是很幸運的能矇對。真正規劃得最好的是西安火車站,在站前立著兩個大看板,繪製火車站周邊各線公車的上車處。廣州則是全部集中成一條條的分隔島,只是為了省麻煩還是得開口,如果服務員肯理你的話。
這回旅行我給自己定了幾個小目標:不打電話、不參團、不搭計程車、不買臥鋪。結果不買臥鋪成功,不打電話為廣州驢友破功,不參團在西安破功,不搭計程車則差點在洛陽破功,因為我居然等車等了超過半個小時,十點多才有車來!真是的,洛陽人這麼養生?旅店導引寫著該站站名是「青年宮八角樓廣場」,但實際上只有「青年宮」而已,這樣只符合一半名稱還跳上公車是需要賭一賭的。
到了站,很容易就找到洛陽易家,樓下的門眉寫著「歡迎回家」,呵呵。CHEAK IN後我到前台把到景點的方式抄下來,然後流覽著架上出售的明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古人坐在現代的馬桶上,翻開衛生紙蓋卻發生是空的,明信片上頭寫著:「洛陽,就是洛陽紙貴的洛陽」哈哈哈哈哈───公車快到站的時候注意到路口還有條夜市還點著燈,梳洗後便去繞了一圈。與火車站前的情況相比,這條夜市很熱鬧,攤販的爐火都還在待命中,我買了一串羊肉串和一串烤麵筋,回房上床時已經十二點了。
河南博物館,非常有歷史感的博物館規劃,網路博物館也做得很好。所有大型博物館都是按史前、商周、秦漢晉、隋唐五代、宋、明清這樣的展區規劃,河南博物館因其地利,商周的展物尤其豐碩,九件鎮館之寶有四件選自商代。
商代器物最大的特色就是繁複,大型又複雜的縷空禮器,一般用範模和焊接塑造。不過比之連鶴方壺和雲紋銅禁,我還是喜歡時代相同,造型卻更為古樸的一個刻著饕餮紋的深色酒器。別瞧連鶴方壺那麼大一個,下頭卻是用兩隻細瘦的神獸駝著的,周以後的禮器可就四平八穩的了。
出去前剛好看了一本服飾史的書,所以我會特別注意人俑的髮型和衣物,衣物若在漢前,留下的多是帶鉤或髮圈;髮型在漢之後就不在頭髮編織上作文章,而在帽子上動腦筋了。唐代也許是唯一女性的打扮與衣飾重視度比男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朝代吧。
所有的博物館我都會留心兩種展物:編鍾的提把、地磚的內裡與銜接。其中可大有學問,編鍾大多不會直接把鍾體掛在橫木架上,而是用繩子連接;視鍾的把手設計而定,直接把繩子一圈圈捆在把手上,有或是綁在把手一側的鉤環中。地磚為防燒製爆裂,多為空心,連接則像是現代的拼裝地板一樣,互相套接,一些博物館有地下水管的展物(在史前就有了),那水管也是有套接設計的。
另外若是去原地遺址就可知,那些被我們放在博物館展覽的地磚多不是使用最廣的那種地磚,而是只鋪設在特殊地方,柱子周圍就是最多的,鋪那種地磚有提醒人「不要踩」、「別去靠柱子」的用意。一般地磚不是沒刻裝飾就是刻著簡單的幾何線條,所以像法門寺那樣一整片鋪著一踩上去就很有「觸感」的地磚其實是很奇怪的。地磚的鋪設除了平鋪外也有把長邊擺在上面的鋪法,多用於斜坡防滑,今人的差勁仿造就不會用一塊塊斜角著放的了,全部看下來,也只有大明宮不是這種劣質復元。
河南博物館內很難得的有好幾件我看了好一會的清代器物,素色是我的第一要求,那幾件自然也是,而清代的特色便是與現代原色相近的重釉色,那比唐人總是帶點土色的色彩順眼多了。
宋代展區嚴格說來其實就一件清明上河圖的模型,整體說來還不錯,比那〈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好多了。可是既然都做成了3D模型,為什麼不放在走道中央,而要放在只能用如觀2D圖一般的單側觀賞呢?我這回的旅行在最初計畫時還是打算參加旅行社的,但瞧報名人數便知湊不成團因而決定自助,但想去的地方還是被旅行社的計劃給勾了起來。那是「四大古都」的計劃,去汴京、鄭州、洛陽與長安,後來我唯一沒能排到的地方就是汴京。據說汴京有條1:1仿製清明上河圖的道路,此回先在河南看到了,也算小小滿足。原版清明上河圖收藏在北京故宮,可大夥去那似乎都只想到看故宮本身,故宮內的藏品反而被忘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