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史家論著選讀
捌、郭沫若(1892~1978),不以人廢言的浪漫
· 推薦書
1. 《觀看的視界》約翰.伯格 麥田
這是一本最近才譯出的老作品,作者是重要的藝術評論家,立場是社會主義偏共產主義,所以對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多有批評。他之前出版的《觀看的方式》更為出名,《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則可看到不常接觸的埃及、巴勒斯坦、伊朗人。
但是本書的易讀性不高,他會從繪畫的價值談到社會的價值,也會談歷史與所謂「連續」定義的變遷,無法在初讀中快速理解。
2. 《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娜歐蜜.克萊恩 時報出版
本書也是反對資本主義的作品,而且因為文筆流暢的關係,很容易就受到作者影響,隨他為這個世界的不公平而氣憤。
當然作者取的事例都不是虛構的,可是說傅利曼等人要在伊拉克創造國家是一個蘊含著「殖民暴力」的「宏偉的實驗」,不能不知道作者背後的立場所在。而我們今日若要投資理財時,如果能想到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在過著怎樣的生活,也不已只有資本主義應該被認識。
· 前言‧選擇郭沫若為題的理由
反過來說,為何不該選郭沫若呢?最大的問題點應是他的品德有缺,曾寫極度諂媚的文章。只是作《後漢書》的范曄品性也為人所詬病,《後漢書》卻在中國經典史著中穩穩佔有一席之地,這是「不以人廢言」的事例。郭的作品在臺灣和大陸都屬冷門,老師認為是件可惜的事,所以以他為題。
· 聞一多《莪默伽亞謨之絕句》
莪默伽亞謨Omar Khayyam是波斯詩人,著有《魯拜集》,英‧費茲傑羅Edward FitzGerald的英譯本是目前最流行的,不過此譯本與原著有些距離,因此也可以說費氏譯本其實是以波斯文為底的英國詩歌。
聞一多認為,詩歌的要點不在其中的哲學思想,而是將某種感覺用像音樂一般精美的文字表達出來,所以譯者將這個部分譯出來才是重要貢獻。聞自己也是詩人,所以他評郭譯時不會都那麼嚴肅,像是〈醒呀!太陽驅散了羣星〉一篇,聞的評語是:「我讀這首譯詩時,可以想像譯者最初開始工作,氣充神旺,筆酣墨飽,就如同詩中這一輪初昇的旭日,他的『金箭』一般的筆鋒,摩天掃地,塗成了一幅燦爛的圖畫。」
· 《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三 關於井田制、四 施行井田的用意》
郭沫若認為,所謂的井田制是用一道道的道路、田埂所劃出的四方形田地,不必一定要九夫為井或八家共井,這已成為今日的公認看法。他分析許多文獻和青銅考古的記載,判斷它們的可信度,建構井田制的實際存在樣貌。這是相當細緻的史學工作。
另外,「殷、周兩代從事農耕者謂之『民』,謂之『眾』,謂之『庶人』,其地位比臣僕童妾等家內奴隸還要低。」所以這是一個「奴隸社會」,這個研究結果雖與唯物史觀符合,卻一直未得到支持也沒有反駁。
關於殷虛卜辭的研究者,有「甲骨四堂」之說:「(羅振玉)雪堂導夫先路,(王國維)觀堂繼以考史,(董作賓)彥堂區其時代,(郭沫若)鼎堂發其辭例。」其中對郭的敘述,是指他的貢獻在於用一套理論把從前的研究成果串連起來。
· 〈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認為蔡文姬是《胡茄十八拍》的作者,理由是此作只有親身經歷過極其痛苦的人才能寫出來,而蔡文姬有此經歷;這其實是很主觀的判斷,但在此文之後,他一連六篇文章都堅持這個看法。
對整篇作品,郭的評價是:「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著融巖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的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對第八拍:「這把天地神祇都詛咒了。感情的沸騰、著想的大膽、措詞的強列、形式的越軌,都是前代人所不能夠接受的。」《胡茄十八拍》的流傳主力是民間藝人,無論是這些藝人和是郭沫若,都是從作品中讀到了一個人以至一個時代的悲苦,這才有欣賞到藝術的精華。
最後一段:「從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業蹟……」這對曹操的肯定引起大陸學術界的熱烈討論,最後集為《曹操論集》。而曹操之所以被當成負面人物,固然有宋代正統論的加持,但即使在魏晉當代,人人都知道曹操厲害也願意為他做事,可是若單論其人品德,絕對無法使人心折;他的功業出於私心,給了後代不良範例,傳統觀點是有其緣由的。
· 〈隋代大音樂家萬寶常〉
《通鑑》中也有萬寶常的故事,但沒有這篇專論精彩。此文的小題目是萬寶常其人,大題目則可說是中國音樂史的速寫。
「右派」的音樂認為該堅持中原傳統的民族音樂,郭沫若認為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為真正原生的中原音樂其實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吸收西域音樂而來的;而能確實吸收並轉化為自己音樂的養分的,就郭看來,就是萬寶常「合成派」的立場了。
關於萬寶常,他是個逢遇坎坷的音樂奇才,隨祖孝徵學習音樂。祖孝徵是位「超等的奇人」,什麼事情只要他想學,都是一碰就成為專家,最奇的是他後來眼睛失明後還成為宰相。「我們如想像到一位天才的盲目音樂家教導著一位同樣有天才的八九歲的童子,是值得令人玩味的一幅情景。」「玩味」是朱熹教《論語》時,常提醒學生要做的事。
除了幼年怙恃俱失外,萬寶常最後的處境也非常艱辛,他的創作被人拿走,意見又不被採納,非常落魄。當他已不願茍活,將自己的作品燒掉時說:「『何用也!』──這如譯出來,便是:這個醜惡的卑劣的世界既不能夠根本推翻,就讓自己的一切從這個世界上絕滅。」
除了以上的激烈情感外,郭沫若也用了些俏皮有趣的文字,例如竊走了萬寶常作品的鄭譯明明沒有結構上的細載理由,但因為他的〈除名詔〉太幽默,郭也稱讚他懂得剽竊好作品,所以建議讀者「勉強忍耐」。
· 〈《再生緣》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陳端生〉
· 〈再談《再生緣》的作者陳端生〉
在余英時筆下,郭沫若與陳寅恪是對立的兩人,但在郭自己的文章中,稱讚陳的觀點之處還不在少數。
《再生緣》違背歷史地理事實是很流行的缺點,郭同意作者陳端生的成就在杜甫之上,還把這六十萬字的彈詞將西方的長篇詩歌做比較,似乎可以填補中國詩歌的某處空缺。不提這些周圍光環,《再生緣》也處處是好詩,可以讀到一位傑出女子的才情。
· 全系列結束
史學是一門偏向文學的學科,所以學習如何理解歷史,終究是閱讀前人作品,並在閱讀中思考史家用意,才是最踏實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