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中現代史家選讀-7 范文瀾

中國現代史家論著選讀

柒、范文瀾(1893~1969),唯物,還是唯心?

·        推薦書

1.          《失意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保羅.奧斯特回憶錄》保羅.奧斯特 天下文化

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失意錄》回憶他成為小說家的過程。大學時閱讀豐富作品,「把書本裡一個又一個的新世界灌進腦子裡……所以幾乎每一個月我對所有問題的看法都會完全改頭換面一次。」認為和太多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會因為生活太安逸而使一位作家報銷。他不願謹慎自保,於是離開了大學投向世界。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懷念他隱形人似的父親。談起「記憶」問題時想起一位詩人,那位詩人從前與他只有一面之緣,但多年後再次見面,詩人對當時情景仍歷歷在目。他說「記憶是生存於現在的證明」;居於一個位置時,將自己遺忘,全心思考自己看到的東西,才會確切存在於周遭事物當中。如那位詩人般的創作者之所以不會遺忘所聞,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去記住什麼。


2.          《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一部關於人子之道與醫者之責的故事》傑拉德.溫諾克 大塊文化

本書的英文書名直譯是「記憶的課:一個醫生的故事」。作者是一位研究老年醫學的醫生,而他的父親也有老年失智的問題,所以兩人除了父子關係外,又多了一種關係。在互動的過程中他發現,長久的藝術愛好是使他父親失智狀況延緩出現的主因。


·        任士英《學苑春秋:20世紀國學大師檔案‧范文瀾》

范文瀾在北大的老師是黃侃、劉師培和陳漢章,每位都是一等一的大家。范注《文心雕龍》至今仍是重要注本,可見他傳統訓練之扎實,因要對書中所提每一名詞、書、人物、制度、概念作注解,沒有淵博的功夫是做不到的。

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繁體直排《中國通史簡編》是第二版。在毛澤東的命令下,所有學校、機關、工廠等等,只要是幹部都得讀,而且是直接扣下薪水去買書,留傳過廣的影響就是今日再也不印了。

文革時,紅衛兵說范是「打著唯物主義旗號的唯心主義歷史家」,老師說這話說很對,幸好毛澤東並不採納,所以范未受到文革衝擊。范的歷史敘述其實很受到唯心──或說「傳統史學」──的影響,例如他會說故事、摘錄重要話語,以及加上評論。但是他描述及評論人事的濃烈態度讓讀者不禁懷疑是否太過,而我們閱讀時,最好先想一下他為什麼要這麼寫,再想自己喜不喜歡。



·        《中國通史簡編‧東漢三國‧第三節 政治概狀─分裂時期》

第一段,把當時最主要的活動人物分成三個階層:士族、豪強、微賤人。可是如果真要以結構的互動來解釋歷史,應像陳寅恪那樣解釋到每個層級間的特色、重點、核心觀念才算講全,范文瀾沒在此處探究,顯然只是拿唯物史觀硬套而已。

接著講東漢末期社會,用一些強烈的話語,如:「董卓為首的一帬極端兇惡的豺虎盜賊是最野蠻的破壞者。」「袁紹為首的一夥所謂勤王將領……同樣是殘酷地屠殺人民的豺虎盜賊。」「豪強對外部當然要混鬪互殺,對內部也一樣混鬪互殺,一句話,豪強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混鬪殺人。」

社會不可能永遠亂下去,而此時的安定力量是士族,但為何既吸引了士族,又是一股統一力量的曹操沒能打勝赤壁之戰?范給的理由:水戰主力荊州兵軍心動搖、北軍不習南方水土、後方不平、士族反力、曹操驕慢,每一件都是所謂「唯心主義」的歷史解釋,這是這段歷史的關鍵,也才是這篇文章的關鍵。結尾用唯物史觀的套路:「農民與地主的階級鬥爭,是封建社會歷史的一條基本線索。」應該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        《中國通史簡編‧東漢三國‧第七節 漢國 第八節 吳國 第九節 魏國》

本段最特別之處在於三國順序是漢、吳、魏,依正史《三國志》或各國國力來排列的話,總是會將魏國列在首位,但范文瀾不僅將魏置末,給的篇幅也是最少的。

談蜀漢,對范來說就等於講諸葛亮,而且似乎這整個時代最重要的事就是諸葛亮的治術。一般談起諸葛亮,會談他的治事以及道德,若要批評,會說他不善用兵、計謀弱。但范不認為諸葛亮有這些缺點,他說那只是蜀漢太弱且用人不當罷了。


·        《中國通史簡編‧唐‧第二節 唐中期的政治概況》

唐朝中期,除了「半明半昏」的玄宗外,范文瀾特別提出王忠嗣,是在當時很受人尊敬的一位將領,《通鑑》記載了很多他的故事。《中國通史簡編》隨《通鑑》而來,只是它只能選擇最精要的故事。此處是王忠嗣抗命不攻石堡城的自述理由,很能呈現出王忠嗣其人仁德。

安史之亂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團混亂,好像沒一個能人,所以才讓安史長驅直入,但范認為那只是因為玄宗用的地方官員也是一群「腐朽人」的緣故。范用心刻畫忠義人顏杲卿在常山的表現,重現郭子儀、李光弼讓史思明墜馬、扶著斷槍逃入營壘,率殘兵奔回博陵的畫面,他們是這個時代看到的正面人物,范希望這些人可以繼續活在此代的歷史之中。

將肅宗與李泌對舉,除了認同李泌是此時的重要人物外,也可明白唐之所以無法在安史亂後恢復元氣的錯誤點為何:「李泌看來,憂患正在興起;唐肅宗卻看作娛樂的時候已經來到。李泌看來,娛樂裏面包含著殺身之禍,必須及早走避到遙遠的衡山去;唐肅宗卻看作娛樂是憂患的報酬,憂患過去了,剩下的只是娛樂。智士與昏君的兩套想法,如此懸殊,當然不可以合作。」

·        《中國近代史‧第一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十一節 圍繞著鴉片的各種鬥爭》

「中國近百年史就是人民反抗投降派及其主人帝國主義的鬥爭史。」這除了是本書的定位,也是中國大陸對從鴉片戰爭以後的近代歷史的基本看法,也可以簡稱做「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美‧費正清(J. Fairbank)則以「挑戰與反應」做解釋;臺灣對此段歷史的講述似乎只是事實的堆積,無法建立起一套說法。

只是范文瀾在這個觀點下,將「排滿」視為這段歷史的一個重點,所以凡是滿人他都不喜歡。蔣廷黻以〈琦善與鴉片戰爭〉說明滿人琦善其實是最了解當時西方狀況的人,范卻因其立場無法接受。

范對林則徐的處境和心情感同身受,摘錄林對時局的分析文章和詩句,這也是很傳統的歷史寫作。


·        《中國近代史‧第三章 太平天國革命‧第七節 太平革命失敗的原因》

「天國官員都坐轎,天王轎夫六十四人……東王儀仗對多至數千數百人,有開路龍燈等無聊器物,很像鄉村裏迎神賽會。」最後一句真是神來之筆。掌握權勢之階層非常鄉土,欠缺文化深度,正是太平天國失敗的內部主因。如果非得用唯物史觀來說,是「農民戰爭」沒有得到「工人階級」的領導之故。

 ·        《中國近代史‧第七章 第一次改良主義運動─戊戌變法‧第五節 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正確而必敗,因為不夠了解光緒帝的處境。維新派相信日本,卻不放心日本要他們相信的英國,所以在談判的時候「語語蹈虛,字字從活」。從這裡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日英方面又是怎麼看維新派的。

對於袁世凱,「李鴻章卻認袁世凱是唯一可用的人才」,而「翁同龢第一次接見,就判定『此人開展而欠誠』。」范文瀾的評論是:「老官僚的人事經驗,有時是精確的。」這是一個很實在的歷史教訓,因為除了可以教會自己怎麼做事外,也可學習相信該哪些人的經驗。

「百日維新宣告結束。袁世凱的血腥叛賣手段,換得頑固派的信任,從此變成政治舞台上頗為重要的人物。」這句話若少了「血腥叛賣」四字,就少了史家筆力。



范文瀾的論述清楚,也有資料為證;好惡分明,使用重彩濃墨;這是他的獨特風格,讀者可以在欣賞中得到樂趣,但最好不要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