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專業與業餘哲學家的差別

哲學家其實沒有什麼專業業餘之分,有的只是程度高下的不同。

一個合格的哲學家,必須要做到三件事: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

如果沒有同時達到這三項標準,則頂多是個社會觀察家、評論家、經濟學家...等等。

做到這三項事的人可以被稱做哲學家,而哲學家程度的高低,取決於他們的系統擴延性有多廣。

什麼叫做擴延性呢?以歷史哲學家為例,他的哲學必須要能夠解釋過去發生的事情為何會如此發生、這些發生的事情對現在有何影響、未來的世界會如何變化,以及,這一切的變化是為了什麼?能夠答出最後一個問題,接著就是下一個問題:人類的歷史「應該」如何發展?

前三項,最優秀的歷史學家可以做得到,但要做到後面兩項的,就可以被稱做歷史哲學家了。其他科目也是如此。



現在我們來解釋這三個標準的內容。

發問者說的「學院專有名詞」是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也是一般人會被哲學界的人一招斃命的地方。但是事實上,每一個哲學家的專有名詞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

不說別的,就「哲學」這個概念,每一個哲學家都有不一樣的解釋。所以說,我告訴你的這一套,以未必會被其他哲學家所接受。

所謂澄清概念,就是要把你口中的每一個概念內容給說的明明白白。比方說「逆來順受是中國文化的表現」這句話中,「中國文化」是什麼?「文化」包含了哪些意思?

我可不要「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共同表現」這種答案喔,因為這講了等於沒講。我要的是「文化」這個概念所指涉的對象到底是什麼?如果不說清楚這點,當我們看到 闖紅燈、情理法、家庭觀念...時就說這是「中國文化」。然後你也點點頭,我也點點頭,好像心照不宣的樣子,實際上誰知道對方在說什麼? (有關文化這個概念,我最近有答類似的問題,想知道可以查我的記錄)



為什麼要澄清概念呢?其目的就是為了「設定判準」啊。

現在這裡有兩個人在爭論一幅畫到底美不美,當然要先說清楚什麼是「美」啊。

比方說,我們現在用希臘的標準來判定,所以「美」就是合乎比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量量看這畫裡面的配置合不合規矩,有的話就是美,反之則不是。

如果現在我們以浪漫時期的標準來看,那就要檢查這幅畫有沒有反應出作者想要說的事情,還是只是為溫飽而幫上層人物的宣傳作品。



現在不說「美」的判準,說說什麼是「公平」吧。發生了一件事,某人抗議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那我們就先來想想怎樣才叫公平。

是每個人得到的全部都一樣嗎?醫生薪水與工人一樣叫做公平?

還是照地位高低來分:總統拿10分,平民拿5分是公平?

還是只要雇主與雇員雙方同意就可以叫公平?



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喔,因為我們現在常常隨便就拿一個概念來批評別人不何道理,但事實上雙方對這個概念的定義標準根本就不同。

吵了半天當然是公說公有理了。



然而,設定判準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大家有一樣的標準看共識了,那又是為了哪一個目標呢?如果一個社會中不同領域的標準發生衝突了,是以哪個標準為重呢?這一切的問題,都在「建構系統」上。

什麼叫做建構系統?就是這個哲學家不管講哪方面的事情,都不會自相矛盾。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所以他在因材施教的時候,即使表面上看來他對不同學生有完全相反的建議,也不會互相干擾。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一個哲學家,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家或修養好的人而已。



我們有的時候會對孟子和莊子這兩位同一個時代的哲學家沒有碰面感到可惜,但是仔細想想,他們就算碰了面該講什麼呢?

孟子是儒家,而儒家的一切系統,都是以人為中心的。所以儒家不斷提到人與人該如何相處、君王該如何統治百姓這些問題。

但道家與儒家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道家不以人為中心。因此道家會說不要把別人看的那麼重要,重要在於自己是否能與道結合。

瞧,就因為他們的目標不一樣,所以他們的系統建構的方式與標準自然就愈來愈不一樣。而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應該也沒什麼好講的吧。



有同樣的理想、同樣的核心、同樣的判準與同樣的概念才有討論的空間。否則沒有誰排斥誰的問題。

此外,哲學家未必一定要本科出身才行。在國內因為沒有對於「哲學」的概念,因此要進行哲學討論,就必須要進到哲學系裡。然而在國外,幾乎從小就會進行哲學教育,就好比我們對「國語」的教育一樣重視。

所以國外的哲學家們,多的是自別的領域跨足而來,因為他們本來就知道,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科學,每一門科目走到最後都是哲學,所以他們並沒有這層隔閡。

我們現在聽到一個人讀哲學系,就難免有象牙塔、說話怪怪的人的想法出現,這是非常可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