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7年1月21日 星期日

「人性」

以哲學的角度來看,所謂「人性」是指「人所獨有的特質」。這也就表示說,除了人以外,所有的動物都沒有這項特質;並且有這項特質的都是「人」。

「人性」不是人與人相比,而是人與非人相比。現在若說人性就是自私、就是殘暴的話。等於在指人以外的禽獸是很博愛的、是會愛護弱小的。這應該與事實不太相合吧。



告子曰:「食色性也。」這句話的第一種解釋是:「人性的內容,就是食與色。」那麼,這個命題是不夠完整的。因為並不是只有人有食與色這兩個特點,所有的生物都有。所以「食色性也」的「性」應該是指「生物性」。



第二種解釋是:「所謂的性,應該是要像食色之於人那樣,是無可必免的。」這樣用來解釋「性」是說得通的。所謂的「性」,就是一事物的本質和特質,無需學習,也不可能避免。



從以上的解釋來看發問者的問題就很清楚了,人性之於人本來就是不會變的。那發問者所指的人性到底是什麼?我想,那應該是社會學上所指的人性吧!把人所有的行為都納入人性的範圍。

這樣定義下的人性實在是喪失了人性所以叫做「人性」的本意。但現在所有人都從這點出發,然後大放厥詞...我也沒什麼好澄清的了。



人固然有生物性的行為,但若人在他的一生當中只發展生物性,而不去發展他身為人的獨有特質的話,那此人實在不配稱做一個人。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複製人"有感

今天是期末考的最後一天,而我現在在學校。

沒有去考試,當然是因為第一個要參加的考試沒有舉行,所以之後也沒興趣...或者說明白點,本來就無意做無聊的事。



在這兒剛好有點話想說,就寫下了"女子與小人"那篇。早就架構好,所以不用想太多。

但剛才的"複製人"就不同了,從那次看完"絕地再生"之後就一直想寫一篇討論這個的文,只是沒機遇。只不過,所以動筆還是因為那人寫文的落差太大,使我忍不住大罵一場。

文的內容,最後加的媽說的那句話:不要把別人當成工具,即使那個人是你自己。一直讓我很想大大稱讚一番。

那是康德的話,只不過我在聽到的時候,從沒想過複製人可以扯上這點。然而事實上就是如此。



養豬養牛來吃,跟用複製人交換自己的器官是不一樣的。不一樣之處在於,吃東西是維持生命的必須事情,沒有選擇;但沒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則是自己的事。

當然,如果用細胞去複製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有能力自主的人,而是只有一個器官的話,我可能不會這樣反對複製人。當然我也不是說,人所以為人是因為他有思考能力,因為這樣植物人就不是人了。

那麼人到底是什麼?是他有成為他自己的可能性。

植物人所以還是人,是因為他有可能會醒過來,當他醒過來的時候,他有能力選擇他自己的生活。複製人也一樣,他已經不再是我的一個細胞,他有他的想法,有自己決定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們不該發展複製人。

複製人的緣起是為了可以隨時拿他的器官來延長人的生命;但若我們給複製人人權,就表示我們不可隨意動他,如此即失去了發展複製技術的原義。

這也就表示,人沒有必要不擇手段地讓自己的生命延長。只要手段會傷害到別人,我們就該放棄這條道路。



人與人間的鬥爭,不是就是從只顧自己所開始的嗎?

從"先想自己"到"只想自己"...唉。

果然,所有的道德是必須能夠用於所有人,才是可以成立的。

複製人

樓上的j大在前半段回答的都很好,我也沒想要畫蛇添足,但是看到到倒數第二段,實在讓我覺得矛盾至極。

第一、所謂「人權」是什麼?不外乎受到人身自由、言論自由等法律待遇。既然如此,怎麼還可以說出「複製技術對人類的好處是巨大的,比如車禍的無辜死亡者,或那些被迫截去四肢的人,都有機會可以修復」這樣的話呢?這擺明了就是把復製人當成一個可以隨便消滅以為我所用的「物質」而已,稱得上什麼「人權」?



第二、宗教團體會因為複製技術使「靈魂」破產?

宗教難道是因為要收會費而生的嗎?宗教難道只要騙人說「靈魂存在」就可以成立的嗎?未免太看輕宗教了。

先不論佛教的「萬物有靈」好了,就是在達文西密碼的風暴之後,西方人都可以說出「不會因為耶穌是人而放棄信仰」這種話,以承現他們內心的高度自覺。而我們竟然還在說什麼「要先證明靈魂存在才能有宗教」這樣的...話。

宗教的核心在於信仰,信仰是個人與他認定的永恆對象之間的關係。低級的信仰建立在物質,中級的信仰建立在人間的一些主義或是政治理念上,高級的信仰才是與超越界(造世者)之間的關係。

要一個守財奴相信錢是不重要的的可能性有多大?更何況是無法證明不確定的東西存不存在的科學?



第三、既得利益者是宗教嗎?

當複製人技術可合法後,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當然是掌握這個技術的團體了,其次,是能享用這種技術的人。一定有一段時間,這種技術是只有有錢有權人才能用的吧,因為他們在這世上受盡各種好處,才會對人間如此留戀。那沒錢沒權的人呢?



為什麼要反對複製人的技術?就是現在的人還沒有足夠的自我意識,懂得去尊重尚且不如自己的人。

我們說:「複製人的器官當然可以隨便我用,因為他是因為我才存在的。」這種句子跟:「小孩當然要照我的安排去過日子,因為沒有我就沒有他。」有什麼不同?

我們因為小孩比自己弱小、容易被灌輸概念,就隨便決定他的生命,將來我們就是會這樣對待複製人。

永遠不要把別人只當做工具,即使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如果複製人有人權,就表示我們不得任意將他切切割割。但若複製人的技術不是為了延長人類的生命,複製技術也就不用發明了。

是自己生命的長短重要,還是尊重自己的生命重要?

就是因為有一天會死亡,所以活著才有意義。

女子與小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個問題,千古以來不知道曾經被問過多少次了,也不知道答案有多少種。

當今有稍微對孔子和《論語》下點功夫的人,多半都會為孔子大大辯護一番。相信打些關鍵字在知識+裡查查,都可以看到很多吧。所以連我自己都要參一腳,實在是有點猶豫。

那麼到底為什麼我還要說?那是因為我看到的解釋多半是由孔子時代的背景所說起,最後的結論都是:「唉,孔子那個時代就是這樣嘛!這句話在現在已經過時了。」

我的想法並不是從這點著手,為什麼?因為如果孔子這句話中,沒有說到「女子」的話,大家一定不會說這句話過時,對不對?就因為「女子」是現在極需要尊重的對象,所以只要過去言論中稍有一點對女子攻擊(的嫌疑),就會趕緊被今人撇清,而完全不顧這句話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我的解釋,是從後面那句評論著手:「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請問,對於一個「親近,就對你不禮貌;疏遠,就對你感到怨恨」的人,你會不會覺得很難相處(養)?

然後,這樣子的人,最容易發生在哪種人身上?現在第一個想到的,也許是小孩吧?(也許將來小孩意識高漲,換我被批了)而孔子想到的例子,則是女子和小人。就是這麼簡單,舉個適合的例子罷了。

結果我們竟然因為女權意識高漲,而認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人很好「養」?真是嗚呼哀哉。



現在來看看女子與小人吧。先不提女子,「小人」是什麼?

我有聽過把「小人」解釋成「小孩」的說法,雖然能與現代想法相合,可是在《論語》裡面,「小人」都是與「君子」相比之下的那種人,很少指「小孩」,所以我認為把「小人」限定在小孩身上是不太合宜的。而且,長大後的人難道就不會有「近之則不遜,...」這種毛病嗎?

那麼,與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到底是什麼?當然可以說是修養的差別,但是我想說個更具體的,就是:「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這句。君子有立志、志於人生正道上,所以他不會隨便為外在人事物的變遷所動搖;小人一直在立志,但就是沒有一個做得到,或是把志向立在名利上,這樣的人當然是很飄忽不安的,一旦不如他意就生氣抱怨,不是正合「近之則不遜,...」的描述嗎?



再來看女子,女子為什麼和小人放在同一類?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其實就是在於沒有「志於道」這點上面,他們的生命必須依賴別人,但是自尊心又覺得被別人幫助很丟臉。

而他們的不同點在於,女子是沒有機會立志;小人則是不願立志(或是不願貫徹)。從這點看來,女子是有權利被照顧的。小人就不同了,他明明受過教育,有能力行仁,但是卻找一大堆藉口耍賴推托,難怪孔子對小人這麼不留情。

當然,小人不是天生就是小人,就像君子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君子一樣。所有沒受過教育的人是一種「自然人」的狀態,只懂得趨利避害,發展原始本能。受教育,主要就是要讓人懂得分辨是非善惡,以能讓我們在人生上不斷堅持擇善固執。而且這善不是功利考量的結論,而是因為是善所以就去做。



儒家整個體系有內在的三個要點:1.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2.人人都應該成為君子。3.人人都應該助人成為君子。

所以說,如果你是小人,你應該立志成為像君子那樣的人;如果你是君子,你也有義務幫助你旁邊的小人成為君子,而不是鄙視他。很多小人都是因為君子的傲慢而不願成為君子的,不過會鄙視小人的君子,也不應該算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吧。

孔子所以要說女子小人難養,當然不是要別人因為這樣就不與女子小人相處。(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果君子拋棄了小人,要君子何用?)而是在告訴君子:小人就是會有這樣的毛病,而你就是要容忍他,這樣才能助他成為君子。



孔子的這句話,放到現在,是可以把「女子」略過不看了。前提是,現在的女子是否也準備好以君子做為楷模了呢?是否準備好在遇到問題時好好討論、努力解決,而不只是哭鬧、要男人無條件依從自己?就像古時男子以君子為人生理想一樣。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殺人的人還有重新做人的機會嗎?

發問者問的也許主要是社會評價方面吧,但是社會評價是很難衡量的,而且也無法真的去要求(也沒理由要求)人對人的看法。別說他人有什麼不良行為,就是看不順眼有時也會成為不公平的理由,不是嗎?

因此,本文所討論的只是法律上的評價,也就是有明文規定的。



先想想,對一人的行為做獎賞懲處是為了什麼?簡單來說,是維持社會公義。國家有責任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而且是短時間)中實現。一旦行善真的會被獎賞、行惡真的會被處罰,則人才有行善的動力以及嚇阻惡行。(當然,此理論建築在實證和唯物主義上,完全無視人之主體判斷。)



其次,被獎賞和被處罰的人呢?獎賞當然是希望他繼續去做;處罰當然是希望他不要再犯了。但,這些都只是「希望」,沒有實際的義務可言。

也就是說,其實賞罰只是一種交易行為。小孩今天幫忙做家事,大人給他一顆糖。這整個行為就全部結束了。大人沒理由在明天又給他一顆糖,小孩也沒理由明天又做家事。

同理,行惡也是一樣,今天某人犯了法,國家把它抓進牢裡,關了幾天放出來。這整個行為也就應該結束了。如果國家還明文限制這人的行為,等於是認為自己對他的處罰根本無效,這不是自打嘴巴嗎?

明知處罰無效還處罰,那就只是一種報復的行為,而不是為了被處罰者著想,希望他能夠改過。喪失理智的報復行為,怎可讓人心服?以至冤冤相報個沒完了。



賞罰基本意含是一種交易,在交易後就應該從頭來過,不該再在人的身上烙印。而其積極意含才有鼓勵和嚇阻的功能,但這已非法律所能控制的範圍。

國家提供的應該是平等競爭機會,無需強制要求平等最終待遇。

歷史真的是歷史嗎?

如果您對「歷史」的定義是「過去發生的事」的話,那麼我可以斷言:現在我們所讀的所有被稱做「歷史」的東西,都不符合「歷史」的條件。

舉個例子吧,誰知道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參與事件的人?在事發現場的人?記者?看媒體的我們?

最詳細述說今天發生的事的是報紙。那麼,後人把我們現在看的報紙釘成一冊,就是今天發生的事情,你能心服嗎?

要看多少份報紙,才知道今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後人能看到多少份呢?



所以說,不要把現在念的歷史解釋成「過去發生的事」;而應該要說那是「對過去發生的事的看法」。

過去的事就是過去了,記下來的文字是史家對發生的事情的解釋。史家當然會根據他所以為的事實去搜集資料,也會從整體的事件中抽出他想看的那一部份。(就是回到過去,也只看得到自己所能理解的那個部份。)再加上文字的記述,又是更抽象了一步,離事實又遠了。



學歷史,重點不在於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誰滅了誰。真的想知道這些,看小說不是更驚心動魄?我們真的能從歷史中學到的,是古人是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分析問題,以及他抱持著何種信念...等。

只有能從歷史中分析出這些,並且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去判斷自己遇到的問題,我們讀歷史才有意義。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於鹽鐵論中的動心

1/5



看完鹽鐵論已經有好一陣子了,真是精彩動人的辯論。一般坊間的口舌之爭實在不值一題。

其實看那麼久...也撐不上細,但每個字都看過去、主要背景與論辯內容大制整理過、也對照過附的原文章節了...這些當然可以看,可讀性也很高,但其最深入我心的還是最後舉的一串例子...



他說,在書桌前搖筆桿訂定刑責的人,不會知道刑具栓在身上有多緊、不會知道棍子打在身上有多痛;

他說,在地圖上指點軍隊布局的人,不會知道士兵行軍的艱苦;

他說,耳中聽著絲竹音樂的人,不會知道在箭雨中奔跑的感覺;

他說,穿著錦衣玉食的人,不會知道吃了早餐就沒有晚餐的困窘、不會知道米糠有多難吃;

他說,家庭合樂、妻小盈室的人,不會知道等待丈夫兒子歸家的老婦人的辛酸;

他說......好多...我都是處於前者的例子。



我喜歡看戰爭片,喜歡看叱吒風雲的大將指揮若定、揮劍殺敵的英姿,忘記了此人在地圖上隨意一點,就有多少的士兵哀號...

我翻著書,算計著如何殺雞警猴、想著如何懲戒犯人,忘記了我從未被人打過...

如此的例子多不勝數。



當然我知道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我們的確是該保家衛國,的確應該制定法律以維持社會秩序。但這態度變得輕挑,不知紙上談兵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差距已超乎想像。

我一向是個幸福的人,沒有去迫害過別人、也沒有被人迫害的經驗。對我來說,說"每個人在根本上都是可以被原諒的"之時,可能是因為我不是那個被迫害的人,我其實並不了解他受到的傷害與心中的怨恨;反之我也不明白捨棄良心,動手傷人的人的心情有多麼激動。

那麼,難道非得有坐過牢的人才有資格判刑嗎?這倒也不是,只是多看點書、接觸其他人的生活時,總能愈接近其人的心靈世界,看得更深更廣。也許我終身都只在紙中世界建構我的系統,但我的同理心能多跨出去一步,也總是好的。

後現代與反智

要了解「後現代」必須先弄清楚「現代」為何。

現代主義的風潮,是繼西方15世紀文藝復興以來,一直到18世紀啟蒙運動的發展趨勢。到底現代主義在講什麼呢?簡單的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理性能解決一切問題」。什麼都是理性最好、科學能證明的才是真的、人類會變得越來越進步...總而言之,那真是一個「光明」的時代...那時的人是這樣相信的。

這個美夢被硬生生地敲醒,就是世界大戰的爆發,尤其以第二次大戰給世人的震撼最大。因為這些參戰的人可不是盲目地意氣用事,他們很清楚他們的理想,但為何與自己的理想有這樣大的衝突?大家不是都是用「理性」思考的嗎?

二戰結束,人們重新開始思考。其實所謂理性,只是人類眾多能力的一種,就如同感性一般。它只是一種方法,而非結論。「世界是很合理的,人只要把其後的規則找出來就好了。」那時的人這樣相信。但在這樣不理性的戰爭中,別說外在客觀世界,以人類理性建構出的一套社會體系能做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



發問者的標題是「後現代,不過是一種廉價的反智?」。

首先略過「廉價的」這三字這好了,因為我實在想不到什麼是「昂貴的反智」來做對相對定義。

至於「反智」...這應該是一種行銷式的標題吧,以惹人注目為重點?我還不知道世上有哪個時代的哪個人會反對智慧的。智慧是善用所知,誰不希望學以致用?所以我想標題真要說的應該是認為「後現代」是反「知」的吧!



那麼,後現代有反對知識嗎?當然沒有,知識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好與壞。好與壞的分際是要知識被用出來之後才會產生的評價。而後現代要反的也不是知識都被用到壞的地方去,它真正要反對的,是「以為理性就是一切」的這一股思潮。

因此,形容「後現代主義」的最恰當的一句話就是:「價值歸零」。這是在說,所有已被認為是確定的事,都應該要再被檢討。所謂「不以為公認所說的就是對的」,不代表「公認的都是錯的」,這兩者若沒分清楚,就會以為後現代是為反對而反對。

舉例而言,「同性戀是不對的」、「墮胎是錯的」、「理性能解決一切的問題」都是後現代所質疑的對象。它並非以「反對」為號召,而是要求人們重新思考習以為常的一切。

至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種思路,雖也是後現代影響之下的產物。但說到底也不過是把「理性」這個詞換成「我喜歡」罷了,並非「後現代」這種要求人們回到初心的本意。



***

這類型的主題對我來說應該沒有什麼再重整的必要了,只是總覺得有什麼東西要寫出來,可是又一直想不起來要寫什麼。就隨便揮了這篇囉...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願意把自己的後輩子的時光都託付給另外一個人,這樣的決心的確是另人感動。然而,有這樣的決心的人卻未必都建立在愛情上。

例如只是為了錢,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自主的人,就很容易把自己交出去。而結果...?



所謂愛情,是對一個人的本質完全的欣賞與接受。然而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行動,卻未必和他的本質一般單純。比方說喜歡一個人的純真,不代表喜歡純真所發展出來的傻氣、迷糊。

與愛人間的相處, 所要磨合的是兩人間相處習慣的衝突,而非改變對方的本質。也就是說要改變的是迷糊(如果你無法忍受而對方也想改變),而不是讓他從純真變成世故。



而願意從愛情發展到婚姻,其重點不在兩人間有的是否為真愛,而在兩人願不願意永遠為對方調整自己。愛情,有可能在一見鍾情的「一見」中就已感到此生足矣;也有可能想多了解一點,到發現自己不能接受的時候才分手;或是覺得還是不夠,想要了解對方世俗、平凡的那一面,這就構成了婚姻這種型式的結合。

願意為對方做多少改變,並非自己對對方的愛有多與少的差別,而在自己對自己某一習慣的堅持有多強烈。比方說,我喜歡自由,所以旅行是我非常重視的一種娛 樂;但是對方只是喜歡我因為自由而產生的那種逍灑,而非實質的離開他去旅行。兩人分開只是發現自己與對方有太堅持的衝突,因為不希望用「愛」折損對方,所 以因為愛而分開。

婚姻的對象是以能否磨合為重點,不代表只對對方有所謂的「真愛」。

2007年1月4日 星期四

哲學能夠提高腦力嗎?

我只能說,哲學本來就是最聰明的腦袋最應該投入的學科。

因為哲學不可以死背,並且進行完全抽象性的思考。這不僅是要求專注力,也同時要求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此外,哲學界雖然有所謂的「大師」但這些大師所以了不起,都是因為他比他前面的大師都還要優秀(起碼在某一方面比前人更好),所以哲學滿要求「創見」的。

不過,我說的這些都是「基本上」,實際上的人事爭鬥...在此就不多加論述了。



其他兩門聰明(或是"不正常")人該投入的是數學和藝術,這兩門的優秀人才真的挺需要一點「天才」的。然而這兩門學科都走向人的生命的一個極端,以致其難以生活而無力改變。哲學系的人雖然被叫做「怪人」,但是他自己倒是挺自得其樂的,對吧!?

哲學最終的目的是要指引現實人生,所以,一個哲學家倒底是否偉大,不是看他的理論系統有多麼光輝燦爛,而是看他有沒有照他所說的那樣生活。孔子做到了、蘇格拉底做到了,所以他們是真正的哲學家,所以他們偉大。



哲學訓練的第一步是弄懂自己在說什麼。什麼時候我會說「愛」、「真」、「美」、「對」?這些常用的概念脫口而出,實際上有多少人懂這些概念的意思?我不是說公認的「善」是什麼,這問題太大,就說我自己在說的「善」的時後,表示要符合什麼條件?

所以哲學人對話時,會不斷說「你說的xx是什麼意思?」這不是在找碴,而是人與人溝通時的第一步。然而有多少人說話時不是只想發勞騷、不是只想要別人附和自己或不想惹麻煩而已?



所以,哲學能提高腦力嗎?那要看你把哲學看成學科之一,還是一種生活方法而定了。

無妄

(玩知識總有個好處,就是讓自己有說話的衝動和主題。)



今天所用的很多詞語都跟原始出處的意義有些差距了。



易經語法中,提到有關「無(无)」字的,表面上當然是「沒有」的意思,但內部意義卻不盡然如此簡單。

比方說,卦詞中提到「無咎」時,其實是「看似有咎,其實無咎」的意思。他特別跟你講「沒有災難」就是要告訴人不要那麼緊張的意思。

同樣的,「無妄」一卦的背景,的確是天上掉下了一個災難,把所有人都嚇了一大跳。但其實真的是沒由來的嗎?還是大家都對危險習以為常,以致危險成真時反應不過來?

比方說送紅包、走後門、闖紅燈、作弊、把公共東西帶回家...這些都是「照理來說」是錯的事情,但是「大家都這麼做」,所以就跟著做了。真被抓到的時候,雖然知道自己不對,但是總覺得不甘心。



無妄卦說的重點不是要人說「算我倒楣」,而是要人不要抱著僥倖的心理跟著別人做不對的事,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不也就是這個意思嗎。

2007年1月1日 星期一

近日心情

要期末了,這半學期...一定會被當的應該有五科。都是因為缺課的原因吧。

星期四的課是早已放棄,而星期二的課也在這兩個月中半去不去的了。不去的原因...當然跟起床與否有關係,但主因其實是,沒有能讓我學習的課程,這兩天都沒有。

我越來越不願意用外在標準來要求我自己,即使我並不想被二一...不想被二一...嗯,到也不是不想,只是被退學了有點麻煩就是了。得想一些...唉,為什麼要有什麼理由呢?只不過是不想上的課比想上的課多就是了嘛!



最近常有"算了"的心情,當然有無奈和靜觀兩種。無奈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在與別人溝通到一半,漸漸懶得說些什麼,即使我對對方的話不以為然。說與不說間,也不過是閉閉眼的時間。我儘量讓自己在事後別一直算計著如何反擊,把對方罵的狗血淋頭...你知道我總是會這樣想著。有時這樣不用用心就有一堆念頭浮現的腦波蕩漾是種樂趣,但多半這種能力老讓我想起不想想的事情...雖然想的內容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就是不想想起。

靜觀自是對外了,對一些社會問題或是再深入一點的哲學論辯,不願再投入爭辯或澄清些什麼;同樣的,我也知道我知道我在說什麼,也同樣如此知道對方,只不過也一樣懶得說什麼。一則是我本來就無力做到什麼,二是我想看到底這些人能搞成什麼樣子。

這樣不對?也許吧!為何也許?早說過我不存在於電視後那個吵人的世界,也與電視前這個煩人的世界無關了。我只是個過客,何必要求我建什麼房子在橋上呢?庸人自擾。



這就是目前的我了,你呢?...呵,順口語詞,沒真的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