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女子與小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個問題,千古以來不知道曾經被問過多少次了,也不知道答案有多少種。

當今有稍微對孔子和《論語》下點功夫的人,多半都會為孔子大大辯護一番。相信打些關鍵字在知識+裡查查,都可以看到很多吧。所以連我自己都要參一腳,實在是有點猶豫。

那麼到底為什麼我還要說?那是因為我看到的解釋多半是由孔子時代的背景所說起,最後的結論都是:「唉,孔子那個時代就是這樣嘛!這句話在現在已經過時了。」

我的想法並不是從這點著手,為什麼?因為如果孔子這句話中,沒有說到「女子」的話,大家一定不會說這句話過時,對不對?就因為「女子」是現在極需要尊重的對象,所以只要過去言論中稍有一點對女子攻擊(的嫌疑),就會趕緊被今人撇清,而完全不顧這句話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我的解釋,是從後面那句評論著手:「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請問,對於一個「親近,就對你不禮貌;疏遠,就對你感到怨恨」的人,你會不會覺得很難相處(養)?

然後,這樣子的人,最容易發生在哪種人身上?現在第一個想到的,也許是小孩吧?(也許將來小孩意識高漲,換我被批了)而孔子想到的例子,則是女子和小人。就是這麼簡單,舉個適合的例子罷了。

結果我們竟然因為女權意識高漲,而認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人很好「養」?真是嗚呼哀哉。



現在來看看女子與小人吧。先不提女子,「小人」是什麼?

我有聽過把「小人」解釋成「小孩」的說法,雖然能與現代想法相合,可是在《論語》裡面,「小人」都是與「君子」相比之下的那種人,很少指「小孩」,所以我認為把「小人」限定在小孩身上是不太合宜的。而且,長大後的人難道就不會有「近之則不遜,...」這種毛病嗎?

那麼,與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到底是什麼?當然可以說是修養的差別,但是我想說個更具體的,就是:「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這句。君子有立志、志於人生正道上,所以他不會隨便為外在人事物的變遷所動搖;小人一直在立志,但就是沒有一個做得到,或是把志向立在名利上,這樣的人當然是很飄忽不安的,一旦不如他意就生氣抱怨,不是正合「近之則不遜,...」的描述嗎?



再來看女子,女子為什麼和小人放在同一類?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其實就是在於沒有「志於道」這點上面,他們的生命必須依賴別人,但是自尊心又覺得被別人幫助很丟臉。

而他們的不同點在於,女子是沒有機會立志;小人則是不願立志(或是不願貫徹)。從這點看來,女子是有權利被照顧的。小人就不同了,他明明受過教育,有能力行仁,但是卻找一大堆藉口耍賴推托,難怪孔子對小人這麼不留情。

當然,小人不是天生就是小人,就像君子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君子一樣。所有沒受過教育的人是一種「自然人」的狀態,只懂得趨利避害,發展原始本能。受教育,主要就是要讓人懂得分辨是非善惡,以能讓我們在人生上不斷堅持擇善固執。而且這善不是功利考量的結論,而是因為是善所以就去做。



儒家整個體系有內在的三個要點:1.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2.人人都應該成為君子。3.人人都應該助人成為君子。

所以說,如果你是小人,你應該立志成為像君子那樣的人;如果你是君子,你也有義務幫助你旁邊的小人成為君子,而不是鄙視他。很多小人都是因為君子的傲慢而不願成為君子的,不過會鄙視小人的君子,也不應該算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吧。

孔子所以要說女子小人難養,當然不是要別人因為這樣就不與女子小人相處。(孟子曰:「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果君子拋棄了小人,要君子何用?)而是在告訴君子:小人就是會有這樣的毛病,而你就是要容忍他,這樣才能助他成為君子。



孔子的這句話,放到現在,是可以把「女子」略過不看了。前提是,現在的女子是否也準備好以君子做為楷模了呢?是否準備好在遇到問題時好好討論、努力解決,而不只是哭鬧、要男人無條件依從自己?就像古時男子以君子為人生理想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