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帶刀
玄宗令王忠嗣奪下石堡城,王忠嗣反對,認為奪下來的幫助不大,而且會死傷慘重。另一將董延光自願發兵石堡城,但久攻不克。王忠嗣的下屬李光弼勸他不要違上意,王忠嗣回答:「我違上意頂多被貶官,可從上意竟然要死那麼多人,所以我不願意。」李光弼說:「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所謂的「古人」,是指從前懂得體恤下屬,不會為貪功、為了爭取幾天之內拔得首攻而破壞同袍情誼的人。從前的慕容恪也是個這樣的好長官,所以桓溫才會說:「慕容恪尚在,憂方大耳。」(晉紀二十三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360-4)最後,玄宗召了王忠嗣的另一屬下哥舒翰入朝,「與語,悅之。」我們常在記載中看到這四個字,看到之後要多想想他們到底談了些什麼;比方說在這就一定是問哥舒翰有關石堡城的事,而且哥舒翰一定相貌堂堂,氣勢不凡。哥舒翰攻下了石堡城,傷亡是敵方百倍,果如王忠嗣言。
﹝註‧漢紀十七‧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節四年AC66-8﹞漢宣帝總聽別人說龔遂其人有才,一見之下看到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心裡當然覺得沒勁,沒想到開頭問龔遂的第一個問題就被打了回來,令宣帝明白他不簡單。
王忠嗣是唐代相當出色的名將,也是極為正面的人物,可是一般通史很少提到他這個人,通鑑沒有忘記,所以我們要讀通鑑。
九、權力集於第門 勢己如此 隨扈重重保衛 心不得安
李林甫自己也知道掌權太久、殺人太多,一定會有很多仇家,於是他行走坐臥都有大批隨扈保護著。李林甫的兒子提醒他,再這麼下去,等有一天垮了,連拉車的工作都做不到了;李林甫很不高興地說:「勢已若此,將若之何!」好像李斯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
十、高仙芝善騎射 亦能知人用才 李林甫固權勢 盡以胡將鎮邊
高仙芝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驍勇善騎射的將軍,實際上是智謀多端,並且善於處理人事的人。封常清出身相當貧苦,而且身材相貌都不好;他想當高仙芝的隨從,而高仙芝覺得他長得不好看,所以不用。可是如果高仙芝真的不喜歡封常清,為什麼封常清還有機會數十天守在高仙芝的門前,令高仙芝只好收留了他呢?也許可以解釋為,高仙芝和封常清都不是普通人,因此高仙芝可以看出封常清外表所不及的能力。
高仙芝打了勝仗,封常清替他寫了報告;一看之下,自己想說的事他全都提到了,因此曉得封常清是能人,把很多事情都交給他。封常清成為副手,在高仙芝外出時代為管理,治軍甚嚴,旁人佩服,高仙芝也不多言。胡三省給予兩人高度的肯定,說:「封常清能治軍政,高仙芝不以私親撓法」。
最後一段是總結的話:「唐興以來,邊帥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外族的將領則就算有表現也只能做到副手。開元時期,玄宗想對四方發展,於是邊將得以久任,開始搖領、開始一個人管好多地方。李林甫掌政後開始用胡人當邊將,因為他們久任於邊境,可以掌握軍隊,但是又不會入朝為相危及自己。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造成變化的人是李林甫,因為他排漢用胡。但李林甫所以可以這麼做,玄宗該負更大的責任。
十一、寧有盜官而無眾斂之臣
標題是孔子的話。玄宗時代,朝廷很富有,於是玄宗就帶著大臣參觀倉庫。在這樣的現象中我們可以提出兩個問題:1.朝廷實際向人民收稅的方法和標準有合乎法規嗎?2.「將財獲運到朝中」不只是一個空的觀念,還要有很多實際配套措施,例如交通運輸,可見當時有這方面的人才。另外,朝中有錢一定會產生兩個不好的結果:1.人民痛苦;2.宮中開始浪費。
十二、兵府已空 彍騎變廢 猛強精卒 聚於西北
兵府裡面已經沒有兵了,剩下的都是官。可是這些官的待遇差、沒有地位,完全被人看不起。張說本來建立的彍騎也沒有人了,只有找不到工作的無賴才會去。承平日久,於是限制了民間的兵器數量。在整體風氣上,當武官的人會為家族所不齒。這是當時唐朝軍備狀況。
後面是船山對兵農的看法,這個看法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人生下來有其性向,性向不可移。(有頭腦、有理想者適合作官;沒能力、膽小卻能吃苦者適合種田;性格剛烈、膽大而不願勞動者適合當兵。)於是帝王該分配這些不同個性的人從事不同的工作,讓他們各自發展;因此人間制度應該要配合自然的現象。那時的唐朝軍隊中根本沒有適合當兵的人在裡面,所以安史一起,唐朝軍隊才整個垮掉。船山問,當時在民間抵抗安史的人是農民嗎?一定不是的。適合當兵的人散在天下,當各地有人豎起大旗,這些有當兵個性的人不管旗面是什麼就去投靠,有些人變成所謂的「義士」,有些人就成為唐朝後來的藩鎮。總之,治道要順應人性,天下才能安定。
船山在談一個問題:「兵農可以合一嗎?」我們當然可以去深究府兵到底能不能打仗、成立前後的素養變化、變化原因,以及改革後的成果,但是要知道這麼精密的事實做什麼呢?所以船山才會說不需要知道太多歷史事實,只要知道道理,像問兵農可否合一就是在問道理。他從理論上說明,兵與農不可以合一,因為他們是不同個性的人。我們該學船山,在看到歷史事件時,不停留於表面,而看到內在問題。
十三、深悉朝政廢弛 時機已至 積極部署安排 亂世將萌
這裡講安祿山的生活,獲玄宗寵,賞賜不絕;就算與楊貴妃稍嫌親近,玄宗也不起疑心。這是北宋人所寫的記載,他們大概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所以發生了什麼事都如實記載;南宋人看了很不舒服,忍不住批評兩句,所以胡三省說:「觀明皇所以待祿山者,昏庸之主所不為,殆天奪之魄也。」
有人看出安祿山是最接近權力中心的人,所以依附之。此時的安祿山已看清朝中人士能力的高低了,其中最為忌憚的人就是李林甫。另外他也看到朝政廢馳、大亂不可免、機會來臨。
歷史上的高歡是怎麼起來的?婁氏第一眼看到還是貧苦時的高歡就說:「此真吾夫也!」《北齊書‧列傳第一》有錢的父母當然阻止而不得,只好嫁了。於是,高歡憑妻子家族的資助,當了地方上的小職員。一次出差到了朝裡,剛好看到兵變,於是明白這個朝廷非垮不可。回來之後跟妻子要錢與朋友連絡感情、擴大人脈,高歡就這樣起來了;安祿山不也是如此嗎?安祿山是從裡面看到爛掉;高歡是在外面看到有個蛀蟲。我們所以要看比較詳細的記載,就是因為在這樣的記載中我們才可以看出那些人心裡在想什麼,讀出他們的詭計多端、竊竊自喜。
十四、高仙芝兵敗 史言其故 造紙術西傳 通鑑未及
高仙芝對十國不好,而且好貪,於是十國找了大食助陣,在怛羅斯城打了一仗,是為有名的「怛(音毯)羅斯之役」,戰果是高仙芝兵敗。這場戰役所以有名,是因為高仙芝部隊中的造紙工人被大食抓去,在撒馬爾罕建立了造紙工廠,讓造紙術西傳。
日人宮崎市定有一篇文章,內容認為文明在賽跑。東亞、西亞與歐洲三大文明的發展階段都是帝國時期(秦漢、波斯、羅馬)、封建時期,這個時期的特色在於社會有上下層之分(這裡的「封建」在中國應該是指「門閥」或「士族」)。封建時期結束後最明顯的特徵是在明定的法律中,人是平等的,人與人沒有上下差別,或是上下容易流動。這個賽跑表示,哪一個文明先結束前面一個時期,跨入下一個時期,與別的文明發衝突時就能得勝。波斯帝國最早結束,因此大食能打贏唐朝。而三個文明中的第二時期誰最早結束?是東亞文明。安史之亂後,貴族、門第全都沒有了:唐朝的宰相查先世,八成以上清清楚楚;宋代查得清楚的不到二成,從歐陽修的苦讀過程就知道他出身貧寒,不是出於門第。因此蒙古大軍西征時才沒有任何人打得過,宮崎就用這個觀點來解釋怛羅斯之役的成敗。
十五、楊國忠微才 藉貴妃之族步步高升 李林甫巨猾 迎明皇之意釀成大亂
十六、安祿山入朝 記其不反且欲拜相 楊國忠力阻 指其不文又有反狀
十七、安祿山反跡已明 唐明皇疑意方生
十八、 漁陽鼙鼓 動地而來 輕率大意 應付無方
安祿山要起兵了,把將士召來說有密旨,要進軍入朝討伐楊國忠,此時「眾愕然相顧,莫敢異言」。大家都知道這是假的,可是沒有人敢講話。
另一方面,玄宗知道安祿山反了,召宰相商討對策,楊國忠因為一直說安祿山要造反而玄宗不聽,所以「揚揚有得色」。接著他說:「只有安祿山一人要造反,其他將士都不願意,所以沒問題。」玄宗一聽就放心了,而「大臣相顧失色」,他們當然是驚訝玄宗對這樣重要的事情以如此草率的方式處理。
高仙芝等人開始對抗安祿山,但高仙芝的兵根本不善於作戰,節節敗退,當然令玄宗生氣而被處死。封常清最後的遺表中說:「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封常清會說這樣的話,是因為朝議傳來的消息都不把安祿山放在眼裡;但從上段可看出,所謂「朝議」也不過是玄宗與楊國忠兩人的看法罷了。大臣其實明白,今天的動亂是從過去的日子中逐漸累積起來的,所以絕不可能在一兩天中平亂。我們在歷史要讀到的是司馬光所說的「國家之盛衰」:這個國家是在往上還是往下走;「生民之休戚」:百姓是高興還是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