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通鑑6-5 定難弭患 郭李有功 (2/2)

(續)  

五、才敏著聞 拒不任官 時局艱難 多所請益


接著講到李泌,他是在唐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舊唐書》幾乎沒有他的記載;當代公認最好的唐代斷代史,《隋唐五代斷代史》的作者王仲犖說:李泌的記載太多故事、傳言、神奇的事蹟──他的意思就是太少「歷史」──所以他不寫。可是通鑑大寫特寫,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也跟著著墨。不寫的理由還有一個原因是李泌的資料來源最多都是來自《鄴侯李泌家傳》,這是李泌的子孫為父祖所做的,所以可信度自然被人大打折扣。而且可能覺得李泌做的事情太奇怪,奇人不可信;很多記載都是故事,故事不可信;所以他們才把李泌的事情都刪掉。但是,《鄴侯李泌家傳》的事情雖然有可能經過喧染,但不該是無中生有才對;而且奇特的人當然有奇事;能有奇事所以才是奇人,這樣的事情會沒有記載的價值嗎?現代人寫歷史總覺得想把過去的人事寫得平平凡凡,沒什麼了不起,就像自己一樣。但是從古人留下來的記錄可以看到,的確有人被過度喧染,但不是憑空而來的。


通鑑中寫「初,京兆李泌,幼以才敏著聞,玄宗使與忠王遊。」忠王就是後來的太子,從這裡可以看出玄宗看出李泌不是普通人,所以才讓他與太子交往。肅宗到了靈武,很多事情都請教他的意見,非常信任他,當然是因為李泌的思考清楚明白。


 


李泌的本事大,肅宗喜歡他,想要任他做官,可李泌說什麼都不肯。船山整理出兩類評論李泌不當官的看法:一是認為李泌在唐玄宗到德宗的四代皇帝中,一會當官、一會又不當官,真是沒有原則;二是認為李泌是因為不願在自立為王的肅宗手下做官,所以李泌很了不起。


【當官是什麼?】


船山的評論不從這兩點切入。他說,當官一事是當時所有讀書人都嚮往的事,國君手上握有一大把官位,就用這個來駕御群臣。李泌是有能力的人,他想要做的是「事」,而不是作「官」。這是在重新調整所有人對官位的態度,要讓讀書人知道,其責任的有無在在官位,而在能力;讓君王知道,自己要用的是人,而非辦事員。


 


六、兩京混亂 人民益思唐室 據地有限 財賦仍入蜀


這裡在講安史控有的兩京情況。在洛陽,連娛樂大眾的黎園弟子都歔欷泣下,「樂工雷海青不勝悲憤,擲樂器於地,西向働哭」。長安也是一片混亂,人民一直在盼望太子的大軍來到。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是在描述這個悲哀的情況。玄宗天寶年間即使朝政混亂也絕不至於如此。


安史佔有兩京,但只要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控制不了,所以財貨物資才能源源不絕地運往玄宗和太子的所在地。


 


七、李泌獻奇計 進向范陽 肅宗嫌迂遠 唯思兩京


李泌獻了一個奇計:讓李光弼、郭子儀,和太子部隊三方分頭攻擊洛陽和長安,但不必攻得太深入,只要讓他們感到壓力,疲於奔命就夠了;另外一方面真正要攻擊的地方是安史的老巢三鎮,三鎮既下,在前鎮的軍隊就可不戰而潰了。胡三省很喜歡這個計策,他說:「使肅宗用泌策,史思明豈能再為關、洛之患乎!」肅宗不用此計,主要是因為他想儘快收復兩京,別人雖然告訴他打下來也無法完善防守,肅宗也不聽。


【如何選擇史料?】


這段記載在兩唐書中都沒有,理由可能有二:1.這項計策最終沒有被採用;2.記載又是出於《鄴侯李泌家傳》。可是通鑑就是錄了,錢穆先生在《中國史學名著》中介紹通鑑時,就用這個例子來說明通鑑編選者的眼光之佳。因為這個計策可以解釋唐代後來藩鎮割據的原因;並且即使它未被採用,如此精采的計策也應該有它在史書上的位置。


 


八、祿山暴躁 為家賊所殺 慶緒昏懦 日縱酒為樂



 


九、借助回紇 收復兩京 祭告郊廟 宣慰百姓


唐朝請了回紇的軍隊來幫忙平亂,郭子儀等人與安史進行了一場惡鬥,最後在回紇的幫助下收復了西京長安。這當然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所以「告郊廟,宣慰百姓」。


【分類下的分析】


船山對此事寫了一大段評論,《讀通鑑論》有一些基本觀點,其中一項是認為無論是做人還是治國都應該自立自強,不要仰賴別人幫忙。所以對於唐朝請回紇兵這件事,船山基本上是不贊成的。不過船山也沒有因為這個基本觀點就把此事批評的一錢不值,他還進一步地分析請外族所造成的影響大小。


唐高祖時,為了對抗梁師都、劉武周,因此採用劉文靜的計策,向突厥借兵。可是這只是形式上的,唐朝要求來的兵不要超過五百人,最後能平亂也不是靠突厥的力量。這是影響最小的借兵。


宋徽宗時,為了「大宋立國的願望──收復燕雲十六州」,所以連絡金人女真要滅遼國。當時連高麗人都勸阻,因為女真人很利害;大臣也說要讓腐敗的遼國成為宋與女真間的屏障。可是為了那空洞的理想,徽宗還是行動了。當女真滅了遼國後才發現宋朝真正的狀況,於是繼續南攻,造成汴京不守、康王南渡、半壁江山失去的狀況。這是最糟的例子。


此次肅宗的狀況在中間。現在想想,唐朝現在憑自己的力量有可能平亂嗎?不可能。原因有二:1.朔方軍的力量不敵安史,因為兩位名將:王忠嗣與哥舒翰一死一降,剩下的郭子儀和李嗣業的軍力也很薄弱;2.目前天下力量不只兩方,永王璘在江南有想學司馬睿割據的態勢,另外還有人的心是向著四川的玄宗,而非靈武的肅宗。所以,唐朝必須儘快結束亂局,此時唯一的方式就是借回紇兵。因此,肅宗借外族之力也有其不得已之處。(可從李泌的計策來看,為什麼覺得唐朝有本錢打持久戰?)


船山看事情就是如此地精密透徹,古今中國的圖像在他腦中明白地展開;我們今天看兩岸局勢,是否心中也有一張世界的地圖?


 


十、奇士五不可留 進言乃人所難言


肅宗進到長安了,上表請玄宗回來當皇帝,自己再回去當太子。李泌一聽就說玄宗一定不會回來;應該跟玄宗說:「我們在您的支持下已收回長安,現在想請您回來讓我盡孝心。」別再提帝位的事了。於是肅宗請李泌再寫一張上表給玄宗。


【父子關係與君臣關係之異】


船山說,君臣、朋有、賓主之間有很多種溝通與修辭方式,但父子之間只能以赤誠相待。肅宗當初在靈武,情況明明很危急還第一個想到要繼位;如今奪回京城立了大功,有可能再回去當太子嗎?他請玄宗的用意根本就是在試探玄宗知不知道天命已轉,父子之間豈容得這樣的試驗?肅宗這麼做實在不應該。


李泌又要走了,他說出五個不可留的原因,其實真正的理由應是當今大權已落至李輔國和張良娣手上,肅宗什麼事都聽他們的,甚至因此殺了自己的兒子建寧王。肅宗說,那是因為建寧王要鬥太子廣平王,他只好狠心下手。李泌解釋絕無此事,並且將來一定要保護好太子,他一定會再被奸人的流言中傷。


讀這故事就明白肅宗果然是范文瀾所評的「昏君」,事情都不想清楚。國家沒亂真多虧有李泌、李光弼、郭子儀這些人的幫忙。


 


十一、固守睢陽 城中糧盡 與其食人 曷若留人


通鑑為張巡與李遠死守睢陽的事用了很多篇幅,韓愈的〈張中承傳後敘〉也再講這個事件。這裡有四個故事:1.張巡死守時,城中糧盡,於是他殺了自己的愛妾來給士兵吃,依序還有奴隸、婦人和老弱。2.張巡能夠記得每一個城中兵民的名字,因此他與人的感情特別好。3.張巡行兵不依古法,因為戰場上變化莫測,所以他要訓練到讓將士一心,如手之使指。4.打仗時,張巡站在戰場上,然後說「我不離開這裡。」於是將士們都不敢往後退。最後,通鑑對張巡的總結是「推誠待人,無所疑隱;臨敵應變,出奇無窮;號令明,賞罰信;與眾共甘苦寒暑,故下爭致死力。」注意這個敘述方式是先寫幾個故事再做總結,如果把總結放在最前面就沒有這樣畫龍點睛的效果了。


張巡的朋友李翰為他作傳,說張巡的功勞很大,所以一直在意他吃人這件事很不公平。船山也認同張巡的功蹟,但是船山說吃人是大事情,不可以被接受,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他說,一個人做事盡力,失敗了大不了死掉就是了,怎麼可以吃人呢?如果張巡得到軍援而活了下來,將來還好意思活在世上嗎?


【人是平等的嗎?】


為什麼李翰會覺得張巡是將領、是國家的骨幹,所以吃奴僕沒什麼關係;而船山卻說他一聽到吃人就「聞言而心悸,搖想而神驚」?這兩種對吃人嚴重性的看法為何有如此落差?可能與我們上此談到的從「士族時代」跨越到「平等時代」有關。在宋朝之前,人們不覺得人是平等的,所以為上者犧牲下者可被忽略;但在宋朝之後,這種想法就消失了,人的成就雖有高低,但在做為「人」上面,總有個平等的基礎,所以才會認為犧牲人不可取。


筆者:那麼,我們現在的社會風氣是什麼?也許也認為人是平等的吧!可是會在聽到吃人時有像船山那樣驚懼的反感嗎?我自己是無法有的。也許是因為船山的平等是說人都一樣高貴;我們的平等則是認為人都一樣低賤吧!


 


十二、父之忠節 映照千古 子之孝義 非人能及


顏杲卿守常山也是一件複雜的事件,發生了許多動人的事,不過我們因為篇幅關係不錄;錄了他兒子顏泉明的事情。


他的家人失散了,叔叔顏真卿正在當官,所以資助他去尋人。找到了人要贖回來,但是因為錢不夠就有個順序:先是姑姑、然後是姊妹,最後是他的孩子。另外也找回同族及父親舊部的親人,以對自己家人的待遇待之。


【倫理道德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嗎?】


現在我們都把這些事情背後的原則抽出來在公民課上講,脫離現實的倫理就成了教條。古人把這些事情記下來,是覺得人會自利是本能,無所評價,可是有人做到了可以成為典範的事,應該讓後人知道。


 


一位北大的畢業生成為老師,他在四川地震時第一個逃出來,然後他回去救人,救了他的女兒,不救他的母親,更別說其他小孩了。他基於一個「偉大」的理由,說要挑戰中國傳統的倫理序位。其實若他自己一個人逃出來,或是他要救誰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只是為什麼要特別告訴別人他的選擇是為了這樣的理由呢?這讓別人怎麼想?又讓他的女兒做何反應?


曾經推薦《道德的重量》這本書,其中最喜歡的一篇是一個人到非洲去幫助別人,可是他越做越喪氣,因為根本是杯水車薪。而且後面的人來了,完全看不出他有做出什麼成績讓後人繼續累績,於是他思考他這樣努力的意義何在。


道德的內容一直在變,我們不需要非得在現在這個情況做其他世界的「對」事,但是「道德是重要的」這一點,卻是千古不變的。


 


十三、郭子儀九節度圍鄴城 一朝潰敗洛陽不守 史思明救慶緒雖獲勝 卑其禽行怒而怒殺之


這段在講史思明善於用兵,郭子儀完全不是對手,唯有李光弼能與之抗衡。另外史思明也懂政治,看他如何解安慶緒的心防可得之。不過,史思明太過猜忍好殺,所以最後的下場很不好。


史思明是壞人,所以不能稱他為英雄,但他一定是位出色的梟雄。


 


十四、史思明殘忍好殺為子所殺 史朝義無寵於父保身殺父


十五、玄宗肅宗 連日崩逝 宮中內鬥 張后敗陣


十六、史朝義死 亂世告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