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通鑑6-6 藩鎮外族 患害漸萌 (2/2)

 (續)


九、秀實事業風節 卓然請將之上


段秀實不像郭子儀那樣有名氣,而且他做的事情也沒有那重要。郭子儀除了那麼多小故事外,還建有極大不可忽略的功勳,但段秀實獨特之處只能從小故事中發現。


1.馬璘軍中有一個能引弓二百四十斤的射手,後來犯了法,段秀實還是把他處死,當然其間得說服馬璘。2.有人想要謀反,計畫是在晚上四更時動手;段秀實知道後就故事拖延打更的時間,結果四更鐘聲響起時,天都亮了,此次謀反當然就不成功。3.接著又有人要藉縱火來謀反,於是段秀實下了命令,說只要發生了特殊情況,所有人當下都不準動,事情又這麼被解決了。4.馬璘死了,很多人要來弔喪,進出人口複雜,又是一個機會;段秀實來安排每個人要做什麼、如何行動,整個喪事辦得井井有條,讓人無法因喪作亂。這是段秀實的故事。


前面第五段獨孤及的上疏有提到,當將官的人家裡非常地奢侈揮霍,馬璘家就是標準的一個例子。不過還有一件事情會被注意,就是「其子孫無行,家貲尋盡」,似乎這些在上層社會的人對自家子弟的管理都相當無力。房玄齡的兒子因為謀反被殺、狄仁傑的兒子壞到讓民眾把狄仁傑的生祠打掉、王忠賜的女兒也不行;這應該與唐朝人對自己兒女的要求有關係。唐前的魏晉門弟能夠延續下來,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他們的子弟要非常傑出,雖然這些子弟會奢侈浮華,但是他們的儀表談吐都極其秀美;唐後的宋朝也對子弟要求頗高。就是唐朝沒有,是唐朝的一個特色。


在這其中的段秀實算是個特例,通鑑記他「軍令簡約,有威惠,奉身清儉,室無姬妾,非公會,未嘗飲酒聽樂。」這樣的人在這個時代很有特色,所以記他的人就會多寫這一筆。


 


十、執宰專橫 貪贓納賄 君主不悅 逼令自盡


十一、代宗崩逝 德宗即位 任官多寡 時有不同


十二、約丁產 定等級 作兩稅法


十三、回紇助唐 獲益豐厚 中國虛耗 虜俗亦壞


 


十四、理財名家 精明機智 富國裕民 度支轉運 榷鹽造船 垂範後卉


這段所講的劉晏是這次講義的第二重要人物。因安史亂,水道被破壞,所以糧運無法暢通,劉晏從河南、江淮轉運糧食來供給關中。十六年後,劉晏被楊炎指控而被殺。在這些年裡,劉晏有很多令人驚訝又了不起的表現。


安史亂後,戶口少了很多,因此政府的財政就非常困難,「中國多故,戎狄每歲犯邊,所在宿重兵,仰給縣官。」唐人口中的「縣官」不是縣政府,而是朝廷的意思 (西漢叫朝廷為「縣官」;東漢叫「國家」),這段話就是說這麼多的軍隊都要靠國家來養。


晏有精力,多機智,變通有無,曲盡其妙。」方法是找一些行動力很強的人幫他搜集各地物價資訊,所以他非常清楚什麼地方出產多少產量的什麼東西,然後接著安排。劉晏的擇人條件要聰明、反應快、肯做事、有幹勁,而且廉勤。所有的帳冊管理、錢穀出納、物資來往的辦事員都要是讀書人;小吏只能做抄寫、打雜、跑腿的工作,而且不可以發表意見。因為讀書人愛的是名,把很多事情交給他,他就會為了名把事情辦好;但是對小吏這種出身低的人來講,名對他們沒用,他們只要利,所以不可以讓他經手錢財,否則他有機會就貪。


這講起來很簡單的幾個觀念,現在也會說,可是「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終莫能逮」。這就是以前講過的「能力是學不來的」,雖然這點胡三省反對。雖然是學不來,但是有這樣一個想法目標,朝著去走,總是好的。


一些權貴看中了是個肥缺,就叫劉晏介紹幾個空缺,劉晏答應了;給的職位不錯、薪水頗高,但是不用做什麼事的位子。這就是用來建立人脈,但是不會影響到正事,真正重要的「場院要劇之官,必盡一時之選」。劉晏死後,把事情辦得最好的人,還是出於劉晏之門者。


讀完這段,老師想到李國鼎。台達電替李國鼎拍了一個小時的電節目。李國鼎當時提暢資訊業,那時還沒有人懂他在說什麼。他說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計算機的時代,所以規定所有的銀行開始電腦化。他的要求很多,說是希望今天交待了什麼事,最好昨天就辦好,所以員工的壓力都很大。李國鼎相當節儉,那時資策會的負責人是軍人出身,一次事情太多,李國鼎邀他回家吃晚飯;他以為到部長家能吃到什麼好菜,結果菜色是每人一碗稀飯、幾根油條、幾盤小菜,李國鼎夾了根自己的油條給他,說:「你是軍人,多吃點。」李國鼎的獨子說要從商,李國鼎說:「做生意很好,只是爸爸不認識什麼人,幫不了你的忙。」王建瑄就是李國鼎那個時代訓練出來的人。


這段講的東西就是處理事情的方法,努力、搜集很多的資料、挑最重要的人、掌握住最緊要關鍵的地方,這是很實際的一段敘述。


劉晏知道很多地方的情況,因此當他注意到某一個地方的雨水少了,就料定當年收成一定會有問題,於是立刻安排因應措施。他不是等到天災來了才去補救,而是事先就準備好,因此他管的地方戶口增加了很多。


中國產鹽的地方分成兩個大區域,一個是河東鹽,山西謝池(音)的鹽;一個是海鹽。劉晏管的是海鹽,他說鹽官不能太多,因為官多就要花很多的人事費,所以只有產鹽的當地才有鹽官,鹽賣到其它地方,就讓商人自己去管,這叫「官營商辦」。有些窮苦的地方,鹽就以半價出售,所以整個的效率非常好,鹽吏的收獲也多,比起河東多了很多,單價也比較低。


漕運,從長江,到汴河,到黃河,到渭水,以前都是一條船從頭走到尾,十條中有三到五條船會沉,或者是船破了、貨物進水。劉晏重新規劃:長江的船不進汴河、汴河的船也不進黃河……,在每條河的交界蓋倉,船到了之後進倉,把貨物轉過去。一隊有十條船,由一個軍將負責,運十次而沒出事就可以升官受賞;於是這些軍官都想盡辦法不出事,幾趟下來,每個人都頭髮都白了。這就是榨人腦筋的辦法。


造船,一條要一千緡,別人跟劉晏講只要一半的錢就夠了;劉晏說:「我當然知道,可是要多出一倍的錢讓人貪;他們貪夠了才會乖乖造船。把事情做好,不用省小錢。」結果船的品質果然很好。


看劉晏辦事,就明白把事情做好的要點是什麼。理想的財政部長要有幾個條件:1.能力極強。2.過人的精力體力,劉晏從不把事情拖到第二天才做。3.善視人才,立刻知道該用誰做什麼事。4.洞察人情,像他對付那些來求肥缺的人,或是他讓造船的人貪錢,這都不是「秉公處理」就能處理好的事。5.愛護人民,從他低價賣鹽,和預先防犯天災可以看得出來。訓練與培育人才有個方法與典範,劉晏的表現可做為目標。做事情的道理常常可以通用,但不容易出現在學院教科書研究室中。


老一輩人的做人做事態度,還有受到傳統的影響;把這些影響用於當代,是不是也能讓人覺得受用?如果是的話,是不是該讓這個影響接續到下一代?這是很重要的事。我們的傳統在臺灣不能繼續發揚已經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了,只是相較於中國大陸,規模還比較小;他們對傳統更是陌生,態度跟五四時代一樣,覺得沒有什麼價值。這樣好的東西不能延續下去,真是人類的遺憾。


船山從頭不喜歡商人、做生意,不過劉晏是在「聚斂」嗎?那要看聚斂的目的是什麼,是為朝廷、官員,還是百姓?如果最後是讓百姓遭殃,那船山堅決反對;但如果只是用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後收惠的是百姓,那他也沒有反對的理由,劉晏的作為顯然讓船山沒話說。


在劉晏管轄的地方,人口增加了很多,其他地方都沒有增加。船山解釋,其實是地方官從中收惠,因為如果有地方人口增加,那要交的稅就得提高;如果不把增加人口報上去,地方官就可以把多出來的稅收到自己口袋裡。所以地方的人口明明增加了,在朝廷的記錄上卻沒有增加。劉晏將地方各方面都經營的很好,不需要害怕交稅,所以有多少人口就報多少,整體看起來就變成只有劉晏在的地方才會增加人口了。這是船山的提醒,不要以為事情有這麼簡單。


 


十五、九姓胡不敢歸 請殺回紇 張光晟知上意 盡殺群胡


張光晟從前救過王思禮,但沒讓王思禮知道是誰救了他。辛雲京犯了事,王思禮要殺他,張光晟正在辛雲京麾下,因此提議去找王思禮賣個面子。王思禮一見到張光晟就說自己一直在找他,對張光晟的要求自然就接受了。這是張光晟的出場。


回紇人要回去了,張光晟看他們帶了這麼多東西要回去,覺得不好,就把他們攔了下來;本來想藉朝廷之力,但朝廷不敢,他只有自己動手。九姓胡,粟特人聽說回紇內部發生政權變化,他們的族人被殺了很多,所以不趕回去;他們跟張光晟商量,希望殺了回紇。張光晟上報,朝廷不同意,他又自己動手。《舊唐書》的記載是張光晟看到回紇的行李有很多大的皮袋,刺破一看發現是女人。唐朝那時有不可以把在中原的家眷帶出國的規定,所以張光晟是為了救這些女人才殺回紇和九姓胡。


唐人、九姓胡、回紇這三方的關係是什麼?他們怎麼看待彼此?在回紇人的眼中,九姓胡是來依附的參謀,唐朝是被他們救了的國家,他對這兩方的人都很神氣;九姓胡又怎會看得起需要他們教才會說話的回紇人?唐朝對他們來說那更不用提了;唐朝自然也不會看得起這些外族人。


這些想法沒什麼直接證據可以證明,但是只有這樣看才會更深刻的理解當時人的想法、他們所以如此做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這樣才比較好玩,讀歷史一定要好玩才行。


 


十六、藩鎮割據 相互支援 世襲其地 德宗不許 相持對立 處理為難


十七、盧杞(木巳)貌醜有口辯 德宗信任將政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