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資治通鑑-盛唐前後
參、玄宗繼統 開元稱治
l 前言
馬英九的就職演說,在教育方面他說不可以讓任何的意識型態干預教育,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另外他說,希望可以培養出人們的人文素養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要怎麼培養這兩點呢?撥款?重視教學品質?我覺得「閱讀」才是最重要的。
l 推薦書:《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奧罕.帕慕克著 馬可孛羅出版
先看了《我的名字叫紅》。我們一直以來的推薦書都是「歐美中心主義」,全是介紹他們的書;偶爾介紹中國人自己寫的書,內容也都是在講歐美。所以我們應該再把視野放寬一點,看看其它文化的東西。到上海去的時候剛好看到《我的名字叫紅》,書皮上說作者得到諾貝爾獎所以注意到,讀了覺得很吸引人。從來沒有看過一本視角如此多變的小說,章節名稱:〈我的名字叫紅〉、〈我的名字叫黑〉、叫死亡、是一條狗、是橄欖……。用這麼多的視角來講一個故事,講16世紀波斯的「細膩畫」。因為只有阿拉的世界才能夠把真實的東西呈現出來,他們自己不可能畫到最仔細,但還是要盡量地去做。所以他們的裡面沒有什麼光與影……那是西洋繪畫注重的東西,它自己是另外一套繪畫的傳統。這個傳統在君士坦丁堡是自然會與西方接近的,他們也會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所以它用一個畫家的故事、繪畫的傳統來講鄂圖曼、土耳其的歷史文化藝術,真的是很精采。
不過我們有個規矩:在開場白不能介紹歷史書和小說。《我的名字叫紅》是一本小說,不能介紹;於是去找了同個作者的非小說作品,就是這本《伊斯坦堡》。這本書賣得很好(前年出版,已賣出八刷),其中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大家喜歡去物超所質的土耳其;這本書是「當代名家旅行文學」,當然要拿來看看。我猜他們看了一定很失望,因為這本書沒有介紹景點、沒有美食,也沒有記念品。
這本書是作者在22歲以前的回憶錄,談他的生活與世界,中心是他生活的城市──伊斯坦堡、勃斯普魯斯海峽。從兒童時期回憶起,青少年時期著墨尤多,把他幼小的心靈、成長的過程跟大的城市、文化氛圍融合在一起。寫得相當有深度而動人。
「住在伊斯坦堡的兩位朋友,一位是詩人,一為是散文家;吸收了兩位巴黎的朋友,同樣也是一位詩人、一位散文家的成果,從鄂圖曼帝國的崩潰、共合國初年的民族主義廢墟西化政策,失華與風景交織成一個故事。這些紛亂的故事造成的結果,讓伊斯坦堡得以看見自己的形象,追求他們的夢想。這個誕生於城堡外,荒涼、孤立、貧困、拮据的夢想我們可以稱之為『廢墟的憂傷』。假使通過局外人的眼睛觀看這些場景就可能美麗如畫,憂傷最初被看成如畫的風光之美,卻也逐漸體現一整個世紀的敗戰與貧困,將給伊斯坦堡人民帶來的悲痛。」這樣的話語在書中隨處可見。
我讀完後寫了一個簡單的感想:「回憶兒時,敏銳異常;年事漸長,城市彌漫的憂傷揮之不去,憂傷的來源在於兩千年輝煌的結束,與舉目望去如廢墟的破敗。異國情調在西方旅人眼裡,破敗的景像依然是如畫般地風景。城市破敗的景象與他人眼中的風景如畫,更增添了人們的憂傷。完全擺脫過去,完全追尋西方的現代化,可以不再憂傷嗎?看來勢無可能。這個作者的敏銳異常,從兒童時期就出現,這個是他天生的異稟嗎?我說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成就應該還是主要來自於後天的努力。由於憂傷惆悵導致的不斷追尋,追尋探究使他的聰明更加得以發展,使他的表現更為敏銳。」
挑一段他如何追尋的。他讀的是有錢人讀的外僑學校,他說:「我擔心被貼上『知識份子』的標籤,」因為大家都在玩、在混,開著好車……「因此證明我不是過了時的勢利鬼,我開始閱讀吳爾夫、佛洛依德、沙特、湯瑪斯曼、弗克納……只是為了好玩。儘管他們問我『為什麼在文章裡劃線?』」
在這裡面他講到他的背景完全是西化的,不上清真寺,也不過齋戒月,但是在《我的名字叫紅》裡面可以看到,他在好幾個地方引用到《古蘭經》和土耳其傳統,或是伊斯蘭的觀念文化。
我覺得這本《伊斯坦堡》是講兒時、青少年回憶的書,但是很有深度,很可以讓我們對於一個傑出且重要的文學家的背景,有一個相當完整深刻的理解。
l 上課筆記
一、講武驪山下 整頓軍容 姚崇十事疏 溫公不納
唐玄宗一般被分為兩個時期:開元及天寶。開元時期是被稱譽的;而天寶時期被貶抑。同一個人的作風為什麼會變這麼多?今天要講的是那個被稱讚的時期。
開元元年,玄宗去檢閱軍隊,看到一片混亂,要加以整頓,甚至要殺名強以立威。當然大家阻止,最後處罰了副手。姚崇與張說不合,張說想各種方法削弱姚崇,但玄宗清楚張說的主意,還是任了姚崇為相。
後面有一大篇來自考異的文章,編寫通鑑的人沒有採用,但要說清楚為什麼不採用。這一篇考異在說兩件事,一是姚崇是怎麼見到玄宗的?好像經過一些門路、送了禮才見到,編通鑑的人認為不可信,對我們來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二件事:姚崇十事疏;編者一樣認為不可信,理由是這十件事個個都是重要的朝廷之事,這樣重要的事每一件都值得細心考量,不可能出自一時一人之口;可能是後人覺得姚崇太利害,所以把所有功蹟都堆在他身上。
後面對姚崇其人做了個總結,說他做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在當宰相的時候「勵精為治」,國君問他什麼事,他都能應答如流。這樣的人當然能受重用,而他的表現也很好。
這樣的記載應該擺在開元元年,因為這是一個新時代,要展現新的氣象。這樣的氣象要如何表述?難道就只是立威?應該不是的。真正的新時代在於用了人才,開元最重要的人才就是姚崇,後面每一段重要精采的事件,也都是姚崇的故事。
二、姚崇為相 依理執法 貴戚束手 請謁不行
宗室裡面有一個親戚惹事了,當然有人要來攀關係,也就是干預司法,姚崇拒絕了。另外有人想找門路,姚崇也說要依制度選人。
劉幽求與鐘紹京在幫助還是太子的玄宗除掉韋后時立了不小的功勞,但是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而心懷不平有怨言。姚崇怎麼處理?他說這兩個人以前有功,現在只能做些閒職心裡當然不高興;因為兩人有怨言而要處罰,傳出去實在不好聽。玄宗於是將兩人貶出去。
【執政依理法而行,容易嗎?】
我們現在如果出了什麼問題,大家都說「依法處理」,彷彿只要說這句話就能解決所有的事。這裡前面兩件事要依法處理很容易,但後面這事能依法嗎?他講的是人的感覺,這兩人為什麼會有怨言?如果處罰他們,其他人怎麼看?這叫「通情達理」,是在決定中最困難的。在史上留名的賢人,其思慮想法一定會有步驟層次的。
三、人我恩怨 明白在心 君臣答詢 據實以對
姚崇提拔了魏知古,但魏知古也慢慢到了宰相的位置。姚崇總是覺得他沒什麼了不起,因此在一次程序性的審查中派了人去查魏知古,魏知古當然不高興了。另外,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魏知古手下做事,這兩人當然會依著他父親與上司的關係而要求上司多加「照顧」,但魏知古不吃這套,還一狀告到玄宗那兒。
玄宗把姚崇找來,閒談間問起姚崇的兒子。如果姚崇會說:「我兒子不錯,現在在哪裡當官……」這樣子的話,他就不是姚崇了。姚崇一聽就明白玄宗在問他自己兒子的壞事,於是他說:「我有三個兒子,兩個兒子在什麼地方做事,他們可能有什麼不對勁,因為……」玄宗一聽當然驚訝,然後一轉就覺得一定是魏知古知恩不圖報了;玄宗打算處罰魏知古,姚崇趕緊阻止說:「照規矩辦事就好,不然更增加了我的不是。」
曾經推薦過的一本書《甲骨文》裡面有一篇是作者何偉(中文名)去拜訪李學勤。李學勤告訴他:「我們現在正在做一個『三代斷代工程』,我們要斷定夏商周最主要的時間……」最後作者問:「你當年曾寫過一篇批判陳夢家的文章,現在覺得怎麼樣?」李學勤把頭低下來,沉默良久,一副慚愧的樣子說:「當年有當年的不得已,我現在想起都難過。」我看到這裡就想到:「何偉呀,你被李學勤騙了!李學勤是什麼人?你一來拜訪他他就知道你在想什麼,他早就知道你要問什麼問題,也早就準備好,等你問來演給你看!」李學勤非常聰明,我上過他的課,我曉得這個人很利害。說這些不是要大家學得利害點,因為這事學不來,李學勤、上星期講到的劉兆武,還有這裡看到的姚崇都是有這樣天賦異稟的人。
【恩怨之間,如何拿捏?】
對人有恩而人不知圖報,怎麼辦?施恩望報雖然是人之常情,但要知道這是不對的。另外人家對我有恩,我不想報答而且還想加以打擊,這就更不對了。對於事情還是要根據每件事的不同來分別用事理對待。
還有,姚崇對他的兒子並沒有維護,他也知道他尤其不能在這個時後維護他的兒子。對一些你如果覺得是重要的詢問,只有一種回答方法,就是據實以對,不能有任何掩飾解脫,更不能有任何蒙蔽,那是沒用的。
四、姚崇精敏 為相足以就時 懷慎清慎 任相甘於伴食
相對於姚崇這個相當有能力的人,盧懷慎就是個在能力方面相當平庸的宰相了。不過,通鑑說他這人「清謹儉素,不營資產,雖貴為卿相,所得俸賜,隨散親舊。妻子不免肌寒,所居不蔽風雨。」這當然是誇飾法,他絕對不至於窮到這種地步,但這就是形容他這人是非常儉樸的。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過這樣日子的人並不少,絕非罕見;很多著名的大臣,他們的生活用度都是極其簡單的。這是一種人生態度,他就是不想過豪奢的生活,就是只想過最簡單的日子。需要強調的不是我們非得要學過那樣的生活,而是要知道有一些人可以做這樣的選擇,有些人是真的不在意享受的,他們有另外的目的。玄宗也知道盧懷慎不能幹,可是他說:「我就是喜歡你這個樣子,就算只是在朝中把你擺著也是好的。」
姚崇請假回來一下子就把堆積的政事處理完了,他也有點得意,跟旁邊人說:「你覺得怎樣啊?我還不錯吧!比得上管仲、晏嬰嗎?」旁邊人說:「管仲、晏嬰你是比不上的,他們做的事情在後世未必能夠繼續,但是在活著的時後,能夠一直堅持著。」姚崇就問:「那我能夠做什麼?」回答說:「你什麼事情到手邊都可以立刻做好,這叫『救時之相』。」姚崇把筆一丟,很高興地說:「能把當前的事都處理好,這也不容易啊!」
胡三省註到這兒的時候有點感觸,他說「那個時代的人,談的事情都是非常實在的,」像是「我能做什麼」或「你能做什麼」。這個「實在」是一種歷史的比擬,姚崇要跟歷史上的名相做個比較,別人也很客觀的分析。胡三省繼續說:「現在我們的時代中,要吹捧一個人就說他是伊尹傅說、周公召公;打擊一個人就說他是董卓王莽。這完全不是歷史上的比擬,只是一個政治的比擬;聽的人也全盤接受而不懂得比較。」
盧懷慎不會做事,大家就說他只是陪著吃飯的。司馬光有了一段話,認為前面人做得好,後面人就照做;前面做得不好,後面人就改。所以盧懷慎這樣非常好。
王船山非常推崇開元時代的三個宰相:宋璟、盧懷慎以及張九齡,這三人都是以「清」出名的。船山說,清官最容易有的毛病就是自以為是,因為自己很清廉,所以看到旁邊不是那麼清廉的人,即使有能力也打從心底的瞧不起。甚至他們還會聚集起來結黨,讓朝政動蕩不安。這三位宰相都沒有這個缺點,所以值得推崇。
一個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選擇,重要的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船山這個評論真是好,尤其是把他跟司馬光的文章擺在一起時,更是佩服他。船山做得到這樣深刻、精細,有系統的分析,所以說他是哲學家。
五、蝗蟲大起 殺之恐傷和氣 除之不盡 猶勝養以成災
這一段蝗蟲的故事最可以看到姚崇的能力。蝗蟲起了,這是天災,於是有人說該修德,姚崇不相信這套。他說根據古代經典的記載,碰到這種事情一定要處理,處理的方式就是在晚上點起大火,蝗蟲會被吸引過來燒死,然後在旁邊挖大坑把牠們給埋了。一個大臣反對,他說過去劉聰(五胡時期,劉淵之子)要殺蝗蟲,結果都沒有成功。記載比較詳細的《舊唐書》寫到這兒時說姚崇聽了大怒,他說:「劉聰時是德不勝妖,今天這樣好的時代是妖不勝德,所以不要把劉聰的例子拿到今天做比較。」他又說:「事情的道理不是那麼簡單,道理很複雜,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情況來使用道理。不要只抓緊一個簡單的道理不放,要從各個可能的方向去理解道理。」然後他又舉例子證明今日之事一定要積極處理。可是還是有人說這樣殺蝗蟲會傷害天地間的和氣,於是姚崇就說,「那就不要讓陛下下令,而讓我來負責吧!出了事也不會危及他人。」因為姚崇的堅持和積極,蝗災漸漸被他平定了。
【辦好事情,要點為何?】
1. 要有理論基礎和實際作法。過去人怎麼處理問題?實際怎麼做最好?
2. 駁斥反對力量要強而有力。
3. 負政治責任。
4. 一心為民,全力以赴。蝗災為什麼是一件大事?因為牠們吃掉了人民的糧食,所以這太嚴重了。在處理事情時,這個關懷尤其重要。
(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