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通鑑7-7 後唐代梁 石晉割地 (2/2)

(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七、徐知誥所為 士民翕然歸心 宋齊丘所謀 人莫得而知也


這兩人是五代的重要人物,此處只是讓他們出場亮像而已。


 


八、徐溫錢鏐表現有足多者 動亂之世皆可謂英雄矣


徐溫待人寬厚,不記前嫌,責己不責人,「史言徐溫能御將」;錢鏐則無論對自己還是別人都嚴厲,時時刻刻都不敢懈怠,「史言錢鏐之公勤,皆所以保其國」。


時大旱,徐溫的將領告訴他可以趁機攻打善水軍的錢鏐,徐溫說:「天下離亂久矣,民困已甚,錢公亦未易可輕;……今戰勝以懼之……使兩地之陳民各安其樂,君臣高枕,豈不樂哉!多殺何為!


船山感嘆天下怎麼會這麼亂,因為人忘了自己是人,才做了不好的事,不好的事開始傳染,成為習氣。此時如果有一個在高位的人能想起自己是人,該發揮人的不忍之心,百姓的日子才過得下去。徐溫這番話,好像天地之心、生生不息的力量又在他身上展現了。


《歷史與歷史學》的作者何兆武曾經說,讀歷史需要「靈心善感」,融入當時的情況、了解當時人在想什麼。我們不如船山那樣的靈心善感,但多看船山和胡三省這樣人的文字,也許也可以接近一點。


 


九、群下敦勸 晉王稱帝 宦官力諫 唐室純臣


李存勗稱帝,宦官張承業很反對,他說晉從李克用開始就以恢復唐室為號召;就算真的想稱帝,也應該等一統天下後,推載出一個唐宗室再取代他比較好。


【張承業的話該做何解釋?】


應該分成兩段來看,船山看的是後面這段,對此說大不以為然。他說為人臣子最不該做的事是弒君,其次不該篡位;張承業如果真反對李克用稱帝,當初朱全忠篡位時為什麼不阻止?如果擁戴了唐的宗室,為什麼又要取代他,讓李存勗既篡位又弒君?胡三省讚張承業為「唐之純臣」,因為他認為張承業後面的一段話只是因自保而說的,實際上真的希望把衰微的唐朝再撐起來。


 


十、李存勗登基 國號大唐 大赦改元 豆盧等拜相 輕淺無能 國事可知


李存勗登基後,「尊母晉國太夫人曹氏為皇太后,嫡母秦國夫人劉氏為皇太妃」。這不合禮法,因為劉夫人是李克用的正妻,理當為皇太后。但李存勗將劉夫人放在側位又不只是不知禮法的問題,還是一個不知人的行為。我們從前看過劉夫人的出色表現,對於這樣的人物,應該置於尊位時時請教才是,李存勗卻沒意識到這點,胡三省說:「君子以是知帝之不終。」就是這個理由。


及受冊,太妃詣太后宮賀,有喜色,太后忸怩不自安。」其他人怎麼想呢?似乎也沒怎麼想,因為他們已不是出自唐朝的最優秀人才,不過是士族的殘餘而已。一個新朝代興起了,朝廷氣氛卻是如此,「天下事可知矣」。


 


十一、梁政已亂 國勢已衰 終為唐滅 國亡之際 忠節固有 醜態更多


《通鑑》的作者是當時三位最優秀的史學家:劉攽寫兩漢部份,劉恕寫魏晉南北朝及五代,范祖禹則負責唐朝。《東晉門閥政治》的作者田餘慶曾說,劉恕是中國第一本「魏晉南北朝史」的作者,他的意思是之前雖然有《三國誌》、《南史》、《北史》,但都沒有給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圖像。可是通鑑最後面的五代讀起來很煩,照理來說應該可以更精要一點的,有人說是因為司馬光那時被朝廷催促去當宰相。


支撐梁朝的最後一根柱子是王彥章,五代時很少打了敗仗還不願投降的將軍,王彥章願意殉國,因此他是後世提到五代時會想起的傑出人物。


梁主朱友貞向敬翔道歉,問他可不可以再為自己劃策;敬翔說自己本來就是為梁做事的人,可是事已至此,實無計可施。派人送信給敵軍,信差拿了信就逃走。有人請拿傳國寶到敵方詐降,梁主問真的有用嗎?「左右皆縮頸而笑。」所有人都知道梁非亡不可,於是梁主要手下殺了自己,接著這人也自殺了。這是梁的最後一幕。


敬翔自縊而死,但梁的舊臣大多投向新朝。段凝投降後「出入公卿間,揚揚自得無愧色,梁之舊臣見者皆欲齕其面,抉其心」。張全義跟朱全忠要好,所以請李存勗不要挖他的墳,將墓旁的房子拆掉也就算了。


 


十二、莊宗善音律 優名謂李天下 伶人得封賞 好人唯有敬新磨


後唐莊宗李存勗喜歡音樂、演戲,還有個藝名「李天下」。自己上台出演時正這麼叫著,優人敬新磨上前打了他一個耳光,大家都嚇傻了,敬新磨說:「能理天下的只有一個人,誰在這邊亂嚷?」莊宗打獵時把農人的作物都踩壞了,地方官出來求情;莊宗覺得厭煩,叫人把他殺掉,敬新磨接著罵道:「你身為縣官,難道不知道天子喜歡打獵嗎?竟然由著人民耕種,真是殺得好!」莊宗覺得不好意思,把縣官放了。


【敬新磨何許人也?】


敬新磨難道就是這樣搏君一笑的人而已嗎?以他優伶的身份來說,得到皇帝愛好當然幸運;但若以帝王的標準看莊宗,其行為真讓人擔心。然勸戒皇帝還輪不到他做,只好用這種方式表現,這也是《史記‧滑稽列傳》的筆法。


敬新磨有自覺,其他優伶可就找到機會往上爬了。為莊宗打天下的功臣不曾得到應得的賞賜,優人卻簡簡單單地成為刺史;看在大家眼中,的確極為不平。


 


十三、季興入洛 不堪需索 莊宗驕矜 何能久長


後唐得了天下,各地節度使該入朝慶賀,卻有人勸阻荊南節度使高季昌。高季昌不信邪仍動身,但一到洛陽就查覺到不對勁。莊宗要將高季昌留下,別人說為了顯示朝廷的大度,該讓他回去。高季昌一獲準可以走,快馬加鞭地離開;回去後說:「來朝一失,縱我去一失。」從此納梁舊兵,為職守備


有一說是莊宗事後後悔,曾派人阻攔,只是沒有成功;但胡三省不相信此說,因為他覺得這個時後的莊宗已經不是當初的「李亞子」了。(為什麼莊宗放高季昌是失策,徐溫放劉威就能得到稱讚?)


 


十四、魏兵肌窘 另立明主 生好優伶 死覆樂器


李存勗是被自己人李嗣源給推翻的。魏州的銀槍效節都八千人是打敗梁的主要部隊,但現在因為政治混亂,連該給的食糧都無法滿足,「租庸使孔謙日於上東門外。望諸州漕運,至者隨以給之。」糧食一搬下來馬上就被分掉。李嗣源收得亂兵,攻向大梁。


李存勗一聽是李嗣源來,就知道大勢已去,問難道就不能再給一條計策嗎?眾人剪了頭髮陪著流淚;流淚很困難嗎?他們真的難過嗎?最後連皇后都不想管他了,莊宗因中流矢不得善救而死。歐陽修說李存勗當年表現出色,後來卻自掘墳墓,正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十五、主上目不知書 一心求治 宰相識字無多 政事可知


(略)


 


十六、豐凶皆病 農家最苦


通鑑難得記詩,此處為聶夷中之作。


 


十七、        止侈心而能遠慮 捐玩好而樂經史


高季興之子從誨繼任為節度使,聽說楚王生活奢靡,羨慕地對僚佐孫光憲說:「他真是大丈夫啊!」回應說這不值得羨慕,「從誨久而悟」。這個「久而悟」很有意思,因為他沒有聽懂的基礎,但一但懂了就真懂,證明就是落實於自己的生活中。司馬光說:「孫光憲見微而能諫,高從誨聞善而能徙。


 


十八、        石敬瑭稱臣契丹 割燕雲十六州 趙德鈞爭相賣國 契丹主幾許之


時間到了後唐的到數日子,潞王李從珂打敗了明宗李嗣源的後人,成為後唐的最後一任皇帝,是為廢帝。石敬瑭發現李從珂要奪他的兵權,採納劉知遠與桑維翰的建議,結好契丹以起兵。


契丹主耶律德光見石敬瑭,將他立為中原的天子。胡三省將此分為三個階段,1.第一次在晉陽北門見到,那時不過認得像貌;2.軍中旦暮見,了解加深;3.與他聊天後深思石敬瑭說的話,愈想愈覺得不簡單。看一個人可以不只看到他的外表,還看到他擁有的識量、見解與才能,「則其所謂觀者必有異乎常人之觀矣」。石敬瑭割去燕雲十六州,在史上總是多受批評;在批評之餘,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石敬瑭其實不簡單、耶律德光也不簡單,胡三省更不簡單。


 

通鑑7-7 後唐代梁 石晉割地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218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柒、後唐代梁 石晉割地


l          推薦書1:《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村上春樹 時報出版


村上有每天晨跑的習慣,這本書講的是他訓練自己保持這個習慣後對自己的影響,並不是想要求讀者也去跑步。話雖如此,沒有這種運動習慣的人看這本書也許還是會覺得很辛苦吧?


其中〈我寫小說的方法,很多是從每天早晨在路上跑步中學來的〉一章講到他認為小說家該有的資質,第一:文學才能,幾乎是成為小說家的前提條件。但才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能控制與訓練的是專注力與持續力。關於專注力,他說:「坐在書桌前,精神集中在雷射光的一點之上,從虛無的地平線上升起想像力,生出故事,一一選出正確的用語,所有的流勢全部保持在該有的位置上──這樣的作業,比一般所想像的需要更大的能量,且必須長期持續。身體雖然沒有實際移動,但那剝削著骨肉般的勞動卻在體內不斷地動態進行。當然想事情是頭腦,但小說家卻穿上『故事』這樣的裝備以全身在思考著。這種作業對作家來說,要求使出渾身解數的肉體能力──往往到殘酷役使的地步。


在常人中脫穎而出靠的是自我鍛鍊,村上如此要求自己才能定期產生作品。我們對於自己的資質是像村上這樣努力挖掘,還是任其消逝?


 


l          推薦書2:《邊境‧近境 同上


本書最後一章寫到遊記的寫法。他說地名和日期等數字在將來寫作時會用到,必須要記下來;但是不要在當場記錄當地情形和自己的想法:「反而在當場努力忘記寫東西這回事。紀錄用的照相機也盡量不用。盡可能節省這些多餘的能量消耗,相反地則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的觀察各種東西,集中精神把那些情景、氛圍、氣味、聲音之類的清晰地刻進腦子裡去。變成一團好奇心,總之把自己一頭栽進當地的現實裡去是最重要的。讓它滲進皮膚裡去。讓自己當場變成錄音機、變成照相機。以經驗來說,這樣做,當事後要寫文章時幫助會更大。反過來說,如果非要一一看照片否則便想不起來的形影的話,那麼本來就沒辦法成為有趣的文章。


 


l          上課筆記


一、契丹有八部 部有大人 相次為王 阿保機為王 擊滅七部 併為一國


從前從前,有一位美麗的女子,駕著青牛拉的車到處旅行;另外一位騎著白馬的英俊男子也遊於四方,他們都在尋找理想的另一半。終於兩人相會於木葉山,婚後生下八個小孩。孩子們各自成才,成為現在的契丹八部。這是契丹族的祖先傳說:〈青牛白馬木葉山〉。


對遊牧民族來說,祖先有分辨敵我的實際作用,大多數的部族都以動物自稱,像突厥人就自稱為狼的後代;契丹族的祖先傳說卻與眾不同。有一種說法是這個傳說是後人造的,原來是兩個以牛、馬象徵的半部族,為了抵抗共同的敵人才結合起來,編了這個祖先傳說。日學者愛宕松男試圖以語音學的方法,證明青牛族是蕭氏,白馬族則是耶律氏──契丹族的兩個大姓。


唐朝後期中原動亂,中原的漢人們往北方遷徙。時契丹最南邊、以耶律阿保機為首的部族建立漢城接納了他們。有學者認為阿保機之後所以違背契丹族輪流執政的傳統,就是因為受了漢人的影響。(耶律阿保機為將來的遼太祖。)


 


二、李克用死 李存勗繼立 假子不服 久總兵柄 李克寧信讒 變節殺身


據有中原最北方的李克用死了,指定其子存勗為繼承人。李存勗年幼,且握有最大軍力的是克用之弟克寧,想把位置讓給他,但後者以兄長指定為由,不受。然而李克寧旁邊的人可沒這麼安份,一再鼓動李克寧起事,連他的妻子也是其中一員,此時李克寧該下個決定了。


【史敬瑢為何背叛李克寧?】


史敬瑢原是克寧陣營的人,為何向李存勗告密?想必比較了這對叔姪。誰才是能在關鍵時刻當機立斷的人?答案顯然是李存勗,他立刻殺了李克寧成為名副其實的首領。雖然之後有留下李克寧謀反的記錄,也可能只是欲加之罪而已吧。胡三省說:「地親而屬尊者,居主少國疑之時,可不戒哉!


 


三、生子當如李亞子 至如吾兒豚犬耳


梁晉之間的戰爭,朱全忠的梁敗了,標題是他對李存勗(「亞子」為其小名)的評價。李存勗在上堂課思慮清楚,此段則看到他的戰力,又接著記述他如何治民,看來的確是個有能力的人。


 


四、令者為首 不得歸罪從者 故意傷人 不得以過失論


梁大將軍寇彥卿上朝時,一個平民因為沒有避開,被他下令丟下橋後死去。御史司崔沂劾奏,朱全忠令寇彥卿自辯。朱全忠聽完後想將隨從以過失論處,但崔沂認為是寇彥卿故意傷人,於是寇彥卿遭貶。寇彥卿很不高興,朱全忠警告他:「如果崔沂受到任何損傷,我就殺光你的全族。」


五代為什麼是個「天地閉,賢人隱」的時代?不是少了崔沂這樣維持法紀的人,而是多了像寇彥卿這樣不受約束的將相。朱全忠在歷史上是個很負面的人物,但不要忘記,能成為獨裁者的人必定帶有「與生俱來的精明(馬奎斯語)


 


五、英雄分量不同 一時之事則一


這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吳武忠王楊行密生病了,召劉威來廣陵。劉威覺得廣陵向來不太友善,握有重權的徐溫似乎也對他有所猜忌,所以不想去。幕客勸告如果覺得心裡無愧才更應該去,於是劉威聽從了。


徐溫曾居劉威之下,但在已不可同日而語的今日,他待劉威的態度依然恭敬,事情辦完後也讓他回去,所以劉威及當時的人都服他。胡三省說:「自古以來,英雄份量固自不同,至於隨其分量以制一時之事則一也。」英雄是有等級的,徐溫當然比不上劉邦、李世民、宇文泰、高歡等人,但若配之為英雄,則其氣度表現,就會與這些大英雄們一樣。


到了五代,出色的人物屈指可數,胡三省的註卻多到令人覺得有點囉嗦,因為通鑑快結束的緣故?能在這樣不精采的時代中看到更多事,可見他也對人事更加了解了。


 


六、契丹述律后 勇決多權變 漢人韓延徽 守節且善謀


考異記載契丹的特有風俗──四時捺缽:指遼太祖在四季在不同的地方進行不同的活動(春天到長春州捕雞釣魚、夏天到永安山避暑議政、秋天到慶州射鹿、冬天到永州避寒議政)


漢化契丹的是韓延徽與韓知古兩人,本段談的是韓延徽。他被派到契丹求援,但因為不肯拜契丹王而被派去放馬。述律皇后發現韓延徽是能人,再次引見給阿保機,於是韓延徽才開始發揮影響。


 


【韓延徽在想什麼?】


韓延徽後來逃回李存勗的地方,但因為受排擠只好又回去。他以探母為託辭,契丹王毫不介意。韓延徽可能代表了那個時後漢族讀書人的普遍心理。自己明明有能力,正在走下坡的中原卻不容他施展所學;教化「夷狄」雖有成就感,也總是抱有遺憾。


一般的看法都認為漢化夷狄很好,最好能讓所有人都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但船山不這麼認為。他說整個世界的資源條件都不一樣,才產生了不同類型的各民族,各民族應該維持自己的文化習慣,兩安其所道。漢化夷狄或是胡化漢人不僅不必要,更是有害的。從前船山曾以人之性情不同說明什麼個性人就是適合什麼工作,此處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則。


利歌:仔細想想就覺得船山說得對,實在不應該刻意去改變別人的文化的,因為去做這種事情的人總有種優越感,覺得自己了不起,好為人師。像韓延徽這樣隻身進入的還好,最恐怖的就是以武力征服,然後強迫別人學自己的樣子,可惡到了極點。為什麼?文化有層級,自許為「文化較高」的人都是因為覺得自己的精神層級比較優越是吧,但為何還是最低的物質文化去改變別人呢?以武力強迫不正是自許為文明人的人最瞧不起的行為嗎?


但我也不認為文化應該各自為政,因為人就是會互相往來,除非我們能讓各文化圈各自為政,否則飛機到處飛,文化自然就會帶來帶去。要求人家改造文化或封閉文化都不應該,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比較危險的是後者,(前者已經沒人敢明目張膽的做了吧?)美其名是保護原住民文化,事實上卻是想把這個文化凍結成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然後發展觀光業讓我們這些文明人去欣賞人家的「純樸」,跟動物園有什麼兩樣?


 


(續)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通鑑7-6 誅滅宦官 朱溫篡唐 (2/2)

(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七、昭宗謀誅宦官 反為宦官禁囚 眾人力主匡復 終至昭宗復位


昭宗當然想把宦官清除,可是究竟是該一下清除,還是逐步進行呢?崔胤贊成前者,大部份的朝臣傾向後者。崔胤被排出,實力派的朱全忠再將崔胤放回,其他人被擠下。


宦官如臨大敵,找了藉口把昭宗關起來,拉出小太子,並逼崔胤連名同意,崔胤只有照做。宦官一方面拜託朱全忠先支持自己,一方面向朝臣施以二柄。朝臣雖不吃這套,但在手無寸兵下,還是只有向朱全忠求援。等朱全忠被點醒該出兵時已晚了別人一步,孫德昭殺死宦官,讓昭宗復位。


 


八、朱全忠有狹天子以令諸侯之意 得密詔 迎車駕 入長安 至鳳翔


殺了作亂的宦官後,立功武將就驕橫起來。昭宗想把武將趕出去,但韓偓說當初既不給錢而給權,下場就是現在這樣。


朱全忠親自來請皇帝駕幸東都,當然不懷好意,但朝裡人不可能阻止他,只有把昭宗帶走,依靠鳳翔的李茂貞。「是日冬至,上獨坐思政殿,翹一足,一足蹋闌干,庭無羣臣,旁無侍者。」這真是細緻又傳神的一幅圖像,昭宗那悲哀莫名的心情全都在此一景。(最悲哀的是昭宗是個有英氣的帝王啊!)


船山分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三種境界:封建解體後,齊桓、晉文北討戎、南服楚,令中原文化延續;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其表現讓人稱許。漢末人口十不存一,此時曹操出來恢復了社會制序;他沒有真正篡漢,可能也是曹魏所以能經營較長時間的原因。李克用以異族進入中原,對王座不安好心,朱全忠出身草寇,據地自雄,對唐室無寸尺之功。李朱兩人都看著對方篡逆唐室而不出手,他們比不上曹操,曹操也比不上齊晉。


船山明析當時的各方的情勢資源,再用順逆之理、仁義之行來比較其高低。拿歷史做比較時,只有用道理才能分出高下。


 


九、朱全忠遣軍 進逼晉陽幾乎攻入 李克用依策 固守河東遵時養晦


朱軍進逼李克用的老巢晉陽,情況對李克用不利。李克用本人也很緊張,但手下的將領說不必擔心;最後還是劉夫人的話安撫了李克用,堅守當地。


情況穩定下來之後,李克用問諸將將來的策略。掌書記李襲吉說了施政的基本道理,簡單來說就是重德、節儉、勿更動;胡三省笑道:「溫公看到最後一條一定覺得說得好。」


李克用之子存勗告訴他父親有軍紀不佳的問題,應該整頓一番。李克用回答:「這些將領跟著我打仗很久了,待遇並不是很好;現在有機會讓他們多拿一點,我也不好意思阻止。」胡三省在此時想起高歡,高歡的手下來自貧寒的六鎮,到了朝廷難免貪贓枉法;杜弼上告後,高歡說只要一管緊,人就跑光了。


只是,李存勗既然在年少的時候就注意到這個問題,為何在長成為後來的莊宗後,仍然讓問題再次上演而不做任何約束呢?


接下來李存勗分析他們與朱全忠的情勢,認為己方目前還忠於唐室,而彼方窮凶極暴,人怨神怒,將來一定不會有前途。史上的事發生就是發生了,其實差異也不大,歷來人們檢討問題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用心的。


 


十、受賄賣官 此輩亦稱宰相 居喪起復 此乃書生禮數


某日,昭宗與他的宰相、學士們酒宴。昭宗在人們零星散去後問宰相韋貽範自己怎麼會在這個地方,韋貽範不答;昭宗很不高興地說:「這種人也可以當宰相,該打他二十大板!」其實昭宗真的能做什麼呢?連韋貽範故意逼他喝酒都無法拒絕。


當宰相當然有當宰相的好處,就是可以收賄。但韋貽範也沒有拿了錢就一一安排好各人的位置,當他因母喪必須休假時,很多人就上門來討債。韋貽範不勝其擾,想趕緊上工,要李茂貞讓他起復;起復就是當朝廷有重大事件發生時,破例要求正在丁憂的臣子上朝。李茂貞命韓偓起草,但韓偓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不願動手寫。隔天李茂貞上朝時發現韓偓沒寫稿時,幾乎當面指責昭宗縱容;昭宗說:「你要我用韋貽範我沒反對,現在韓偓不為詔書起草我當然也不反對,而且照規矩來說,韋貽範沒有起復的理由。」過了很久,李茂貞才發現自己做錯了事。


此時朝廷還是有正直的人存在,握有實力的李茂貞卻是連「起復」為何都不清楚,但他是壞人嗎?偏偏也不是。由傻子支撐著的朝廷,比壞人掌權更令人感到無奈。


 


十一、宦官盡誅 冤號之聲徹於內外 溫公論史 歷數前事兼及影響


宦官已經沒有力量了,朱全忠將他們全部殺光,司馬光為此寫了一篇很長的「臣光曰」。首先他說宦官因為跟君主長期相處,容易得到君主的信任,君主也容易交之不該給的權力。東漢時也有宦官問題,但唐的宦官握兵權所以情況更嚴重。接著他一路舉例唐代各君王的情形,皇帝受不了的時候就要殺宦官,但一直都沒有徹底成功,到了崔胤和朱全忠才將宦官鏟除。可是宦官也不全是壞人,他們有其職守所在;真正的問題出在君主給他們權力。所以不分青紅皂白將宦官殺盡也不是對的,連帶著唐朝也跟著滅亡。


以上是篇典型的歷史論述,其中絕不會談到哲理、政治、社會結構。它的段落分明:1.基本情況、起因說明;2.歷代演變過程;3.結論,自己的看法。這種整齊踏實的文章,正是司馬光所擅長的。黃侃曾說王船山的《讀通鑑論》應歸於子書就是基於如此原因。


 


十二、朱溫有篡唐之志 崔胤無負國之心


朱全忠與崔胤打敗共同的對手後開始內鬥。崔胤不想再受制於朱全忠,但朱全忠可不是簡單角色;他不僅看穿崔胤的佈局,還在其中加上自己的手腳,一有空隙,立刻將崔胤殺死。


《舊唐書‧崔胤傳》:「胤為全忠畫圖王之策。」《實錄》:「胤志滅唐祚。都是說崔胤完全為朱全忠做事,可是通鑑與考異的作者都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崔胤「有誤國之罪,無負國之心」,應該只是想借朱全忠之力清除宦官,沒想到朱全忠從未被他所控制。


 


十三、此輩常自謂清流 投之黃河使為濁流


朱全忠的下屬柳燦想排除異己,李振則說乾脆把讀書人都殺光,朱全忠笑著照做了。船山說,秦始皇「坑儒」,坑的不是儒生;朱溫殺的「清流」也不是真的清流,因為唐的朝臣早已沒有清流存在。讀史常有些簡約標語,事實上往往不是如此;如果我們讀史時能像船山一樣進入當時情景,應該就能分辨的出來。


 


十四、朱全忠篡唐 茍延帝國終告結束 朱全昱嗆聲 自稱帝王行當族滅


朱全忠終於篡唐了。篡位也有步驟,他卻完全等不及。楊涉是幫朱全忠的人,他的兒子楊凝式問他:「大人為唐宰相,而國家至此,不可謂之無過。況手持天子璽綬與人,雖保富貴,奈千載何!盍辭之!


朱全忠篡唐令其兄朱全昱大為驚訝,某天喝了酒後斜視朱全忠道:「朱三,汝本碭山一民也,從黃巢為盜,天子用汝為四鎮節度使,富貴極矣,奈何一旦滅唐家三百年社稷,自稱帝王!」朱全昱的訝異、不安與鄙視顯然是此時人們心中的共同感受。




***

那天聽到她說星期三四才收到我的信時有點氣餒,以為自己可以建立起「準時交稿」的印象,結果......

所以這次晚了一天,或許真的是我昨天腳太痛而坐不住?...還是別找理由吧!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通鑑7-6 誅滅宦官 朱溫篡唐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211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陸、誅滅宦官 朱溫篡唐


l          推薦書1:《唐詩百話》 施蟄存 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


唐代會在本堂課結束,所以對於唐代創造的藝術高峰─唐詩,我們應該再讀一遍,此時乾淨的《唐詩三百首》已不符合我們的需要了。作者說本書的對象不明確,若是給一般人欣賞,在詩文背景考據、各版本的解釋太多;若是給專業學者的論文又稍嫌不足。作者認為的最大缺點,正是我們推薦它的原因。


施蟄存擅長英法等多國文字,但本書將中外詩人拿來做比對的只有零星幾篇,早夭的天才李賀和英國詩人湯瑪斯‧查特頓Chatterton1752—1770、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的比對是其中一例。杜牧為李賀寫〈李長吉詩序〉一文,說:「雲煙綿連,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又說李賀的詩若加一點「」,就可以將〈離騷〉做為奴僕了。這個「理」成為李賀研究的重要問題。


施蟄存與穆時英、戴望舒一同辦了刊物,由劉納鷗出資。他們提倡現代文學的新感覺派曾經被魯迅批評,可見資格很老了。抗戰開始時,穆劉兩人沒有退到後方,最後被政治謀殺。


 


l          推薦書2:《靈谿詞說》 繆鉞、葉嘉瑩合著 正中書局


本書用一聯七絕呈現一位人物的風格、特色與精神意境。


繆鉞在〈清談與魏晉政治〉常提到謝安,用李商隱寫的「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來代表他。謝安是魏晉時代最崇尚的人格典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業。


另外,繆鉞《詩詞散論》以及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都是好書,後者是論文,難度較高。


王國維兩首〈浣谿沙〉:「天末同雲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風飛,江南寥落爾安歸?陌上挟丸公子笑,座中調醢麗人嬉,今宵歡宴勝平時。」「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l          上課筆記


一、大亂之後 東都城白骨蔽地 盡力經營 數年後野無曠土


東漢末年,洛陽經董卓的燒殺後「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在唐末又在再次上演:「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但此時出現了張全義。


他首先選了麾下18材器可任者,說明該做的事,將人民找回來、建立制度規則、讓人民從事生產,終於在數年後恢復了洛陽的生機。張全義其人「明察,人不能欺,而為政寬簡。」一方面鼓勵人們耕種,一方面勸導人們相幫。


與他成為對比的是李罕之,「所部不耕稼,專以剽掠為資,啗人為糧。」以致「懷、孟、晉、絳數百里間(即河北南邊,魏博成德一帶)(利歌:怪了,不是說這地方在五代起了很大的作用嗎?),州無刺史,縣無令長,田無麥禾,邑無煙火者,殆將十年。


這兩種類型的人比鄰不可能長久相安無事,之後李罕之投向李克用,張全義則找朱全忠為靠山。


 


二、昭宗即位 中外忻忻 上在藩邸 素疾宦官


僖宗臨終時在宦官的促擁下立壽王傑為皇太弟,是為昭宗。通鑑介紹昭宗「體貌英粹,有英氣,喜文學」,其中「有英氣」一與在史書上非常少見,似乎只有《晉書》中用過:「(祖)逖,(劉)琨並有英氣。」雖說晉書在一開始對兩人「聞雞起舞」的評價是危恐天下不亂,但當天下真的發生動亂時,還是他們挺身護國。總之,昭宗該是個能有所做為的皇帝。


為了分化宦官,昭宗越級提拔宦官手下的人為宰相。結果這人還當真了,想叫百官來會見他,被真正的宰相孔緯諷刺一番。此處除了可以看到朝臣對宦官的想法,也可以發現因為想排除宦官的關係,朝廷自己的體制也鬆動了。


利歌:孔緯真正該阻止的應該是昭宗吧,既然要分化他們,就該收這些小囉嘍的心,何必提拔了又瞧不起他們呢?


 


三、處事當細心擘劃 考慮周詳 人民本馴良 和善撫之則安


王建圍彭州(四川一帶),民逃進山谷,結果王建還派兵將人民來抓下來為勞動力。軍士王先成認為諸將中王宗侃最賢,告訴他如此抓人的禍害;王宗侃請教具體方法,王先成述之如下:1.不要再上山抓人民;2.招安百姓並設置招安寨;3.選人管理;4.如果有人來了,幫他們與自己的家人相認;5.再讓招安後的人民到山上找回還不敢下山的人;6.讓下山後的人民得以維持生計。


關於王先成這個人,為什麼可以讓招安成效卓絕?通鑑說他「本書生也」就是理由了。當史書說一個人讀過書,就等於說他有處理問題的能力。雖然各個時代處理的問題都不一樣,但是關於處理事情的原則與步驟都留在記錄中。將事情想清楚、說清楚,是「讀書人」的能力,也是對「讀書」的期許。


 


四、門高則驕心易生 族盛則為人所嫉


唐朝雖然已經進入末期,但社會中的門第依然還在。柳玭是柳公綽、柳公權的後人,柳氏以孝悌禮法為士大夫所宗。柳玭曾告誡子弟:「膏梁子弟,學宜加勤,行宜加勵,僅得比他人耳!」偏偏柳公綽的從孫柳燦表現極差(事於第十二章),胡三省嘆道:「柳玭之家訓為空言矣。


【柳玭的家訓是空言嗎?】


對像柳燦這樣的子弟來說,也許真的是空言吧,可是對我們後人來說就不一定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社會上永遠有所謂的高門,他們或是有比較大的權力、或是有比較多的資源,令人們的眼光總是集中在他們身上,所以更需要比一般人謹慎小心,「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蘇綽語)。如此的忠告不會只出現於史冊,社會應該自有一種教育的力量,何以今日的高門沒有學到?


 


五、猛將驍勇 萬人辟易 因事被誅 兵勢浸弱


李克用的兩個兒子互相制肘,其中一個想倒向朱全忠沒成功,被李克用抓了回來,車裂而死。此子李存孝「驍勇,克用軍中皆莫及,常將騎兵為先鋒,所向無敵,身被重鎧,腰弓脾槊,獨舞鐵檛陷陳,萬人辟易。每以二馬自隨,馬稍乏,就陳中易之,出入如飛」真是個出色的人物,所以李克用本來想趁有人求情時順勢放了他,結果竟然一個也沒有。又另一猛將擔心自己與存孝友好而被牽連,最後也自殺了。「自是克用兵勢浸弱,而朱全忠獨盛矣。


利歌:這樣勇武的人竟然沒一人敢為他求情,李克用軍中早已出現問題了。


 


六、南詔小夷 不足辱詔書 三王淺蠻 兩面傳消息


南詔在今天雲南地區,與四川的王建為鄰。國力雖不弱,但還比不上唐朝和吐番。在南詔附近有三個淺蠻在做兩面間碟,賣情報給唐與南詔從中得利。王建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斷絕了與他們的關係。


船山說能在兩邊得利的一定是奸人,並且對於雙方來說,都不可能從奸人手中得到真正的好處。奸人不只出現於兩國縫隙,日常的上下、同事之間也容易出現。


 


 


(續)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通鑑7-5 黃巢起事 十年動亂 (2/2)

(續)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六、天下大亂 英雄立功名之秋 機事已泄 何暇乎千里稟命


七、善騎射 喜任俠 粗涉書傳 舉進士 屢不第 遂起為盜


天下混亂,盜賊難免,才智之士騷動。李克用是節度使之子,勇冠諸軍;黃巢與王仙芝則是出於民間的私鹽販子。


 


八、戢盜有術 境內無盜 練兵有方 蜀兵浸強


西川節度使崔安潛用告密的方式處理盜賊問題,效果立現,可是這是一套令人不舒服的手段,因為破壞了人際信任,長期看來對社會非常不利。


他覺得蜀兵怯弱,從外地募了人來與蜀兵相雜訓練,結果戰力確實被拉了上來。胡三省認為這樣不對,從前劉邦、諸葛亮,以及不久前韋皋率領的蜀兵都很強悍,可見兵之強弱在將不在兵。再說雇用外地人本非長計。


 


九、求鎮廣州 朝廷不許 黃巢攻陷之 撤出嶺南 瘟疫之故 賊眾北上襄陽


唐朝航運北方終點站廣州是個非常富庶的地方,因此朝廷當然不會因為黃巢要求就讓他當此地的節度使;於是黃巢大怒,一天就將廣州攻下。(利歌:從這裡就不相信黃巢會為百姓做任何事。)關於這次的進攻,阿拉伯的記載說有20萬阿拉伯人死亡,這個數據在一段時間中成為學者們證明廣州對外貿易之興盛的證據,但岑仲勉的《隋唐史》已推翻了這個數據,認為就算是廣州城的所有人口都不到這個數目。


岑仲勉是隋唐史的專家,他的《隋唐史》是以專題方式寫成,例如兩稅法的起源、某外族的變遷……等等。他對中亞資料的討論也很深刻,雖然他並不很了解中亞的各國文字。岑仲勉不贊成陳寅恪對牛李黨爭派別成員身份的看法,陳寅恪說牛黨是進士出身,李黨是士族;岑仲勉則認為李德裕無黨,提拔的人不限出身。


 


黃巢向北移動時在襄陽被劉巨榮打敗,劉的手下建議一股作氣把黃巢殲滅,他說:「國家喜負人,有急則撫存將士,不愛官賞,事寧則棄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賊以為富貴之資。


船山首先批評劉巨榮養賊建功的說法,然後說其實唐朝並沒有虧待功臣。另一方面,一個朝廷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天下最重要的道理加以堅持,這道理就是標示清楚到底什麼事是「應該」做的,所以朝廷不可以「利」誘人,不可以說:「做到什麼,就給什麼好處。」而應該說:「在這個職務上,請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其實任何一個組織單位的領導與部署都應該有這份認知。


 


十、黃巢渡江 兵勢甚盛 高駢告急 上下失望


黃巢渡江後到了淮南,若再過淮河就會進到洛陽,掌握洛陽、攻破潼關後長安就不保了。因此淮南將領要高駢擋住黃巢,高駢計算後發現自己擋不住,了不起做到自保。朝廷本來以為高駢文武兼才、聲名甚高,一定可以阻止黃巢,雖然也有人暗自懷疑高駢的力量,總還是自欺欺人。


考異討論高駢沒有擋住黃巢的各種說法是否成立,其中之一是高駢的手下擔心高駢會因為打了勝仗被朝廷猜忌,才勸高駢不要出手;考異作者說這條資料不可信,因為怕被猜忌才更該全力以赴。其實以高駢的力量真的不敵黃巢,只是因為所有將領都差勁,高駢樹大招風,才把所有的錯都推給他。對所有資訊都應該用考異這種態度來檢查。


 


十一、李克用 北入韃靼 中原亂 可立大功


李克用出頭的契機是手下為他殺了他的上司段文楚,但李克用也沒有因此就宣布反叛朝廷,所以在朝廷討伐時逃到達靼。李克用知道達靼人猜忌他,於是跟達靼諸首領說:「現在天下大亂,誰消滅黃巢誰就立了大功,這是一個機會。我的目標是回到中原,更不可能奪達靼首領的位置。」首領們於是放心,胡註:「(指李)既無圖我(指達靼)之心,我何苦殺之,於是遂止。


船山說胡三省將李克用想簡單了,李克用當時已經看清整個天下局勢。他聯好達靼,在忻、代、雲三州收攏人心,就是在等機會來臨一舉進入中原;黃巢也好、朱溫也好,都是李克用的前驅而已。


 


十二、大盜將至 無以禦之 君臣對泣 果何益哉


十三、黃王起事 本為百姓 即皇帝位 國號大齊


十四、人心尚未厭唐 賊授首無日


面對黃巢的60萬大軍,朝廷根本無力對抗。黃巢起兵以為百姓為號召,所以才會有「民夾道聚觀」的情況出現,可是士卒終究是盜匪出身,軍律極差,殺富殺官和掠奪層出不窮,黃巢也阻止不了。


唐朝真的走到盡頭了嗎?似乎還沒到時後,因為大家提起黃巢還是擔心,提起唐朝還是難過,所以「人心尚未厭唐,賊授首無日」。


 


十五、朱李聯乎 頑賊授首 黃巢之亂 十年告終


朱溫和李克用聯手將黃巢打敗了。黃巢的敗因數之如下:1.進入長安即身陷困境,因為長安已是一片殘破,無法提供黃巢大軍任何補給,如果黃巢手下有政治長才就該想辦法擺脫困境,可是他只有武人;對這些武人來說,如果要找到自己的出路,只有擺脫黃巢倒向敵方。2.李克用的沙陀軍戰力高強,部下有謀略,加速黃巢軍的混亂。3.趙犨在陳州的表現極佳。4.朱全忠也是「非常人也」。


最後,將軍們獻上黃巢家屬,僖宗當然有一番得意的訓詞,為首姬妾回應道:「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臨刑時,「人爭與之酒」,「居首者不飲不泣」,彷彿就義般地就刑。黃巢之亂的確造成慘痛悲苦,可是終極責任到底在誰身上呢?


 


十六、        慶功之宴 朱全忠計殺李克用 倉皇逃命 李克用深恨朱全忠


此時最得意的當然是李克用,朱全忠是從黃巢一方投過來的,當然不能威風。慶功宴上朱全忠起而發難,李克用已經完全醉倒,是衛侍將他拖到床下藏起再用水潑醒、三百人全數戰死才獨自逃出。


且看其中最精采的人物:「多智略」的李妻劉氏。先逃回來的人大呼小叫報告出事了,劉氏二話不說把這人殺死,轉頭陰召各大將商議對策。回來的李克用當然氣得要回頭算帳,劉氏說現在回去打正落入陷阱,將來在朝廷上再算也不遲;於是李克用才收回來。


 


讀者讀到慶功宴之亂能有的討論一定是誰對誰錯,答案也不用爭論,當然是朱全忠錯。可是船山說他真是分不清,因為他站在更高的「唐朝」角度:如果朱全忠真的把李克用殺了,朝廷就有理由把朱全忠也殺死,這樣唐朝就能再茍延一段時間,對唐朝比較好嗎?朝廷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李克用這麼得意下去,因為他一得意唐朝立刻就會滅亡,若讓異族主中夏,「流毒數世,豈易制哉!豈易制哉!」朱李兩人都對唐朝不安好心,所以對唐朝來說,他們都一樣壞。


 


l          人見美官 誰不欲之 辭而不獲 可觀世道


l          科舉之設 烏足以盡天下之士

通鑑7-5 黃巢起事 十年動亂 (1/2)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125 資治通鑑-晚唐五代


伍、黃巢起事 十年動亂


l          推薦書:《傅利曼的選擇》 藍尼‧艾伯 財信出版社


從前介紹三本經濟學方面的書都是出自同一個立場,於是此次特別找了不一樣的。本書記述的傅利曼,認為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是貨幣,而非「貪婪的雇主和需索無度的員工」;並且相信市場運作背後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控制。這套理論已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作者說:「傅利曼對世人生活的影響極為深遠,長期以來,若說他在經濟理論、公共政策的貢獻方面讓世界生產金額提升了數十兆美元,那可一點都不誇張。……他透過這些身份─身為學者與智者─改變了經濟學家與許多人對經濟史及經濟理論的觀點,同時改變了人們對政府的適當角色的看法。直到今天他的理念仍舊持續領導著許多變革。


傅利曼認為可以用經濟學預測未來,可是他的預測也沒有百發百中。我們讀這本書可以了解他的理論,更可以看到一個聰明人的圖像,看他如何成為這樣一位重要的經濟學者與公共知識份子。


 


l          上課筆記


一、生不逢時 死何足惜


唐末的懿宗和僖宗都不是好皇帝。懿宗因公主之死誅殺醫官家族,宰相劉瞻和京兆尹溫璋連名上書卻遭貶,溫璋歎道:「生不逢時,死何足惜!」於當夜自殺。近人對王國維自殺的原因多有解釋,最表面是認為他忠於清室;陳寅恪則認為一個人對一個文化了解愈多,就愈對它產生深刻的感情。(這裡的「文化」當然是指理念層次的文化,像是理想、價值、哲學、藝術……等等。)王國維因為不願意再看經歷著五四運動的中國,所以才自殺。他說的:「人生過處唯存悔,知識增時轉益疑。」老師非常欣賞,說這才是真正了解人生和知識的大師。


溫璋即使自殺了懿宗也不放過,說自殺的人一定心裡有愧,不讓他的屍身回鄉安葬。文革時期對自殺者遺族也是百般徹查,近代歷史學家翦伯贊與妻子一同自殺時留下「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遺書,正是如此背景。(翦伯贊是湖南的維吾爾族人,他用唯物史觀寫的中國史是大陸人都讀過的書。)


 


船山問為什麼覺得時代不好的人不去歸隱,一定要自殺呢?《春秋傳》曾經批評一位為國家自殺的人,說他的死毫無意義。但在這個人死後沒多久,他的國家也就滅亡了,可見並不是沒有意義。船山要說的是後人做的註很有可能不是原書作者的原意,讀的時後要特別小心。


勸戒是為了不讓國君做出壞事,因此以君為重,身為輕。士人只要讀書就會希望為天下服務;入仕後看到不對的事,當然想阻止,因為所學的一切都要求自己這樣做,做不到心會不安。讓自己心安是行事的最高理由,心是最重要的,生命為輕,所以即使會因為勸戒而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讀通鑑論》有一段:「則七尺之軀,無以達上天。生我之恩,無以酬父母。內顧此心……」應該增改為:「則七尺之軀,無以達上天生我之恩;無以酬父母生我之身。內顧此心……」比較通順。)


春秋前的封建結構裡,士大夫們可以為任何一個諸侯效命是因為再上還有周天子;唐時因中央集權,每個人都直接也只能受命於皇帝,所以他們才會因為受忽視而那麼落寞吧。


 


二、路十終須作彼一官 已入翰林何得老


懿宗喜歡的路嚴是一個很不好的人,可以從他身上看到當時進入朝廷核心的兩的條件:1.外表出眾(「嚴美姿儀」)2.心狠手辣,貪就貪大錢、殺人就不手軟。可是這種人能在高位待多久呢?路嚴從前的長官聽到他已位及宰相時說:「路十(路嚴行十)終須作彼一官,已入翰林何得老!


再說一個朝廷真的需要這種人嗎?魏徵貌不過中人,可是他從頭到尾都盡到做為朝臣的責任─監督國君─這才是真正的人才。當然唐太宗年紀愈大就對魏徵愈生氣,在魏徵死後把嫁給他的公主叫回來,又把為魏徵立的碑打掉,可見「君臣之際固難言也」!(《新唐書‧魏徵傳》首句)


 


三、進士輕明經 賢母重親情


一對表兄弟參加科舉,結果只有表哥上了榜,他開玩笑地對跟表弟說:「你不如去考明經科算了!」進士與明經在時人眼中的落差從表弟「深恨」,以及胡註:「當時有『焚香禮進士,設幕試明經』之語」來看,就知道絕不只一二級而已。當表弟當上宰相後,他的母親跟家中侍婢說:「多幫我準備鞋襪,我要跟我的姊妹一同被放逐去了。」表弟才趕忙哭道絕不會報復表哥。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當時人對兩種考試等級的看法,一種看法一旦被人們所習慣,就會讓人不好意思去反省它的對錯,這位母親提醒我們,這種隨俗辱人或感到受辱其實都是不應該的。


 


四、盜賊蠭起 官軍多敗 皇帝年少 宦官操持


僖宗寵信的宦官田令孜「頗讀書,多巧數」可見有點本事,而且品性不好:「招權納賄,除官及賜緋紫(四品以上官員)皆不關白於上」。他與僖宗每次見面時都帶兩盤果食,談一陣子才退出來,請問他們在談什麼?


大宦官仇士良經憲宗至敬宗朝,退休時和小宦官說:「固權之術有二:一,不要讓陛下接近讀書人;二,帶著陛下日新月異地玩,別讓他空閒下來。」前者的原因是不要讓皇帝懂道理,後者想來就是田令孜和僖宗說話的內容了,所以接著通鑑就記載宮中為此花了多少錢。此時朝臣們在做什麼呢?他們不可能無法判斷此事的好壞,可是他們不開口,於是朝政只有繼續敗壞下去。


 


五、好妖術 刑戮嚴酷 蜀人不悅 斥高駢 鬼神不容 咈然就戮


高駢曾平定蠻人(南詔)二十萬眾,所以一到四川就改變了當地戒慎防守的習慣。另外他想省軍費,不給兵士應得的衣糧;好妖術,出兵時做法,打勝就說是天兵天將的功勞;官員若是從小吏升上來的,以他們沒正式念過書而全部撤職;民間素來付稅都會打折,高駢說再如此就是行賄。如此從內到外的改弦更張令軍民十分厭惡,終於在某天打進節度使府中,高駢躲進廁所才沒被找到。


後來是監軍出面協調才讓這些突將離開。但高駢可沒忘記此事,沒多久趁夜衝進突將們的家,殺盡家中老少,一婦人在臨刑時大罵道:「高駢!汝無故奪有功將士職名、衣糧,激成眾怒;幸而得免,不省己自咎,乃更以詐殺無辜近萬人,天地鬼神,豈容汝如此!我必訴汝於上帝,使汝他日舉家屠滅如我今日,冤抑汙辱如我今日,驚憂惴恐如我今日!」此話由女子說出更是聲勢驚人,高駢過去在人們心目中能文能武的好形象到此是一筆勾銷了。這是黃巢亂前的地方情況。


利歌:胡三省註婦人的話:「觀異日高駢之禍,則信如婦人之言矣。」我不喜歡,婦人所以如此說是因為高駢自己信這些,胡三省卻是因為已經知道高駢的下場才如此註的吧?事實上多得是禍害遺千年的例子。懲罰這種全天下都知道是壞人的人,應該靠時人,不要說什麼天理報應。


 


(續)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通鑑7-4 宣宗明察 亂起東南 (2/2)

(續)



六、平夏部 久未安定 白敏中 撫平党項


党項是羌人,但是他們的領袖是拓跋氏─鮮卑人。原來可能住在青藏高原,後來因為吐谷渾(谷音玉)的擴張向北遷移到銀州(今銀川一帶)、夏州(今統萬城) 一帶。五胡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修統萬城,「蒸土築城」,只要箭能射入城牆一寸,築城者就會被殺死;宋人甚至用這牆來磨劍,可見它的堅固了。


党項分成農耕的南山與遊牧的平夏兩部,他們的生活都十分艱苦。後來南山部運品質良好的青白鹽到中原販賣,大大改善了他們的經濟。


唐宋兩朝對中國最大的改變就是整個國家的重心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移動;唐的首都是長安,五代時轉到洛陽,再轉到開封。宋時的長安已相當殘破了。党項在宋朝時勢力很大,宋朝的党項專家提出禁青白鹽的計策,這麼做一則可以切斷党項人的經濟來源,第二可以讓國營的解池鹽賺更多錢以加強西北軍備。這條計策的失算之處在於原來對宋朝有真正威脅的只有平夏部,禁青白鹽讓南山部無以為生,只好加入平夏部的行列;党項的力量加大後,成為後來的西夏。


西夏文有留下來,今人可以閱讀的原因是俄國的考察隊在黑城找到一批資料,其中《蕃漢合時掌中珠》就是一本西夏文和漢文對照的字典。西夏雖然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他們用西夏文抄錄的還是中國的實用性經典(《貞觀政要》、《孫子兵法》等),可見文化的建立不是一夕可成的。


 


七、宣宗施政 頗重細節(與第十二章合併)


宣宗是一個滿拘謹小心的皇帝,他的時代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也沒有大的變動。關於宣宗本身,他的記憶力很強,連宮中灑掃的廝役都認得;喜歡工作,說立了太子後自己就沒有事做了;而且他也明白道理,有過就改。通鑑給他的總評是「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然而為什麼胡三省說:「衛嗣君之聰察,不足以延衛;唐宣宗之聰察,不足以延唐」呢?


宣宗的故事全都是小故事,他專心於格局不大的細節,所以每次談到國家真正根本的大事─宦官奪權時,總是不了了之。宣宗真的擔當得起「宣」之意嗎?周宣王、漢宣帝、明宣宗都是真正的中興之君,唐宣宗雖然表面上毫無暇疵,但他一則不敢做大事,二則沒有視人的眼光,用不起振興朝政的相才,所以胡三省才說:「孰謂唐宣宗明察,吾不信也。


 


八、宦官權勢尚在 君臣相商對策(與十一章合併)


宣宗問韋澳怎麼處理宦官專權,韋澳建議從內部造成他們的矛盾,宣宗說這是下策;與令狐綯謀劃時,令狐綯說只要不補宦官的缺額,時間拖長他們就沒有力量了。看這些計策就明白以宣宗為中心的朝廷究竟是怎樣的氣氛。船山說,要解決宦官問題最實際的方法就是用對的人才,像是李德裕這種人;而且宣宗每次都是談過就算,可見其實沒有將此事徹底解決的決心。


外派官員照規矩都要先到京師給皇帝面察通過後才能到當地赴任,令狐綯想節省往來交通費,建議省去這道手續。宣宗說明這條規矩的必要性,讓令狐綯很緊張。胡三省看到這兒已經受不了令狐綯了,說他根本不配當宰相。


 


九、士人求官 術士詐騙 飽受勒索 喪盡家產(與十章合併)


韋澳謝絕宣宗升他的官,別人問理由為何,他說因為沒有經過正式的任命手續,再說「爾知時事浸不佳乎?由吾曹貪名位所致耳」。


韋澳是從核心朝廷發出對時勢的感嘆,至於朝廷中下階層的生態,可從一位官員遭詐騙的事件中看出來:司農卿韋厪欲調到外地當節度史,一位術士上門說可為他做法,並要他寫下想要的官職;寫好後,術士拿著這張紙向他勒索;術士得了錢,著華服走在街上,被官府以盜賊之名抓到,他辯解說是韋厪用來堵他的口的。事情鬧得沸沸洋洋後,才還韋厪清白。


韋厪所以被騙得這麼慘,是因為犯了一連串的錯誤1.求官本身就不對;2.要求也不該用旁門左道;3.走小道也要明查暗訪一番,自己上門的不可信;4.對人不設防),而我們要注意的是當時用非正道求官的風氣之盛。


 


十、宣宗樂規諫 時事仍不佳 教坊供嘻笑 樂工唯演奏(與九章合併)


十一、宣宗臨朝無惰容 宰相接應汗沾襟(與第八章合併)


十二、宣宗明察沉斷 人謂之小太宗 三省注史論事 言不足以延唐(與第七章合併)


 


十三、裘甫之亂 王式平定 通鑑詳載 私史之言


【怎樣才是好的歷史寫作?】


在讀「李愬風雪入蔡州」時,胡三省已表達了他對本篇虛構成份之高的不滿,但是為什麼通鑑的編寫者要這麼寫?


歷史中當然不該有虛構的成份,但是歷史也不可能是事實,因為事實必須經過整理編排才有可能被寫成一篇文章,所以歷史只是一種解釋。寫史應該儘量把真實情況呈現出來,可是為了讓事件有較高的可讀性,或是讓讀者更加明白當時的氣氛,史家是可以在其中加入虛構成份的,然而讀者讀這些並不是真要去記得故事,而要看出史家想透過虛構所呈現的真實。


 


十四、士卒擅歸 思見妻子 龐勛率眾 擊敗官軍


十五、驟勝而驕 境內之民厭苦 借助沙陀 官軍擊殺龐勛


【船山對唐末戰役的評價】


王式平裘甫、康承訓平龐勛的記載看起來轟轟烈烈,但是對那整個時代根本毫無影響,之後大亂還是一樣起來。平小禍不能止大亂的原因固然可以說是因為民心已動搖、社會已動盪,不可能力挽狂瀾云云,可是為什麼同樣條件的北宋卻被安定了下來?因為韓世宗和岳飛將流散在天下的盜賊們收編為軍隊,不讓他們四散騷擾百姓。


亂軍叛民不像藩鎮有個首領,他們造成的不穩定對社會是更大的威脅。王式等人如果真有本事,不應該只是打贏戰爭,還要想到裘甫亂後的事情;康承訓不僅未曾處理,還把沙陀人引進來加速唐亡。船山讀這段歷史不僅看到當時的整個情況,還能解釋何以其它時代能處理同樣的問題(並看清自己的時代),是我們應該學習之處。